1、第第 1313 课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单元单元课标课标要求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封建难过过得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知识梳理】【知识梳理】第四单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挑战1、明清时期(晚清前)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晚清前)的时代特征?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发展资
2、本主义)。第第 1 13 3 课课:从明朝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制度的变化:1 1、元末农民起义:、元末农民起义:1351 年元朝灭亡:元朝灭亡:1368 年明朝建立:明朝建立:1368 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2 2、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 1)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原因:原因:吸取前代丞相专权乱政教训加强皇权注意注意:明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列举秦列举秦、汉汉、隋唐隋唐、宋宋、元元、明明、清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清中枢权力
3、体系的变化,体现体现出来的趋势?出来的趋势?秦朝:三公九卿制,左右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代: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二府三司制,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权,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元朝:实行一省制,相权加强。明朝: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趋势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 2)明成祖设立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性质、“票拟”、“批红”(3 3)宦官专权:)宦官专权:根源与专制皇权过于集中; 表现: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披红的权力,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4、二、二、海上交通与沿海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形势:1、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目的:寻找建文帝;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概括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评价:增加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但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2、抗倭斗争:抗倭斗争:(1)起因:元末明前(2)戚继光抗倭:3 3、欧洲殖民者来犯:、欧洲殖民者来犯:(1)背景(2)概况: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三三、内陆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边疆与明清易代:1 1、内陆边疆:、内陆边疆:(1)蒙古地区:)蒙古地区:修长城 战瓦剌 和鞑靼(
5、2 2)西藏地区:)西藏地区:封首领 设机构 用上层(3 3)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明前期 努尔哈赤 皇太极2 2、明清易代:、明清易代:(1)明朝灭亡:时间、直因(2)清军入关:时间、人物(3)清统治全国:【教材点拨教材点拨】1.阅读教材 P76“问题探究”部分的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提示:明太祖认为自从秦朝设立丞相后,出现许多人专权乱政,这种说法不充分。丞相负责政府,可以一定程度限制皇帝权力,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宰相,作出了杰出贡献。2.阅读教材 P76“学习拓展”:请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查找并阅读一两篇明清八股文,初步了解它的特点。提示:特点:必须从
6、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不许发挥个人见解。【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A.无所要求B.不讲回报C.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D.经济利益大于政治动机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
7、.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3.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4.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盜,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
8、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5.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6.东南沿海人民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A.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C.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7.“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9、()A.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B.明朝国力强盛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D.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8.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土,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9.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明朝灭亡的标志是()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D.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10.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明朝修建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A.蒙
10、古人南下B.契丹人南下C.党项人南下D.女真人南下二、材料题二、材料题11.11. 材料材料 明初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 所。 明朝前期,以哈密为经营西域的主要据点,封当地蒙古贵族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又派汉人充任忠顺王府长史、纪善等官,协同理事。永乐、宣德时期,哈密及其以西地区与明朝建立比较固定的朝贡贸易联系。西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斯藏。明初,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明成祖即位后,相继派宦官显侯等多人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的领袖人物广泛接触,封授了一批首领,最高者为王和法王。明朝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
11、”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永乐时,开通了自雅州(今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更为汉藏的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影响。12.12.材料材料 戚继光(1528-1588),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父死,袭官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御倭兵事。 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积极抗御倭寇(注:14 世纪初,日本诸侯割据,互相攻战。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从事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
12、盗活动,史称倭寇)。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招摹义乌农民和矿工,训练新军。他治军有方,训练严格。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倭寇焚掠浙东,他率军在龙山大败倭寇。继之在台州地,扫平浙东。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今兴化),斩级二千二百。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倭寇猖獗的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成功抗倭的原因。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答案:
13、C解析:朝贡贸易下,“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朝贡国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故 C 项正确。2.答案:B解析: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才正式设立,排除 A 项;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 B 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 C、D 项。3.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对顾宪成等人忤旨事件的处理始末
14、可以看出,内阁首辅申时行首先是酌情修改了皇帝意旨,在皇帝震怒之后,“只得遵旨”,说明内阁大学士虽掌握着票拟权力,但最终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故 D 项正确。A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明成祖时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故 B项错误。C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4.答案:A解析: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故 A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 B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15、故 C 项错误。D 项错在“完全”,说法过于绝对。5.答案:A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司礼监太监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政策,故 A 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 B 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 C 项错误;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故 D 项错误。6.答案:C解析: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了胜利,保障了海防安
16、全。根据材料“沿海人民纪念戚继光”可知 C 项更符合题意。7.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5 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从 1405 年到1433 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传播了和平与友谊;B、C、D 项说法是正确的。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但也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由此可知 A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8.答案:B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 A 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
17、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 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 C 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 D 项错误。9.答案:B解析:1644 年 4 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自缢,明朝灭亡。选 B。10.答案:A解析:明朝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契丹人、党项人是对宋朝的威胁。女真人对明朝的威胁是在明朝后期,不符合设问的“主要”。故选 A。11.答案:1.主要措施:对当地宗教和世俗首领采取承认、封授政策;派遣汉人赴边地担任官吏;实行边境贸易,改善边地交通。2.影响:加强了对国家边疆地区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统一;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融合。12.答案:1.日本内乱,不法分子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海防松弛。2.明朝政府的派遣;戚继光个人才干;戚家军英勇善战;沿海人民支持;其它友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