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卷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一、选择题(共共 20 小题小题)1.关于唐朝的衰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黑暗安史之乱使唐朝灭亡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严重削弱唐朝国力黄巢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A B C D 2.隋朝末年,有位商人欲通过大运河从余杭运送一批粮食到洛阳,其先后要经过()A 江南河邗沟B 邗沟江南河通济渠C 江南河邗沟永济渠D 江南河邗沟通济渠3.如图所示两幅犁的构造图片中,后一幅图片体现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改进是在()A 秦朝B
2、汉朝C 唐朝D 宋朝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 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5.如下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可知()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A B C D 6.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该记载( )A 说
3、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B 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C 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D 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7.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A 汉武帝B 隋文帝C 唐太宗D 唐玄宗8.陈寅恪说:“六朝(229589 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A 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B 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C 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D 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9.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 民族交融B 中外交往C 国家统一D 经济发展10.唐朝
4、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鉴真东渡日本 玄奘西行天竺日本“遣唐使”来华 张骞通西域A B C D 11.北魏政府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桑田皆为代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A 促进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B 使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C 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 推动了精耕细作生产方式12.图 1 和图 2 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A 皇权不断得到加强B 中央官员数量增多C 大臣分工逐渐明确D 丞相负责军
5、事责任1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 383 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A 东汉B 西晋C 东晋D 北魏14.“(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A 商周B 春秋战国C 唐末D 元末明初15.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是()A 什一税B 初税亩C 租调制D 租庸调制16.“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
6、)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A B C D 17.“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 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D 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18.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传播,佛教和道教之间也不断相互斗争,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 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最大B 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C 道教受各个统治者推崇D 儒学不再居于正统地位19.“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7、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A 世袭制B 郡县制C 科举制D 察举制20.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A 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B 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C 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D 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5 小题小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 ,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
8、”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 ,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
9、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2.主题二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 (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1)材料一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怎样的统治状况?最终导致了哪一事件的发生?(2)结合材料二说明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什么灾难。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下图。材料二江南
10、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1)材料一所示的北方少数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迁往中原的?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图中所示的中原汉族为什么迁往江南?(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24.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
11、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
12、简要说明理由。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 81 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2)比较材料二
13、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而不是导致唐朝灭亡,故选 B。2.【答案】D【解析】要通过大运河从余杭到达洛阳,必须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故选 D。3.【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所以 C 项符合题意。4.【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故 B 项正确;学会先进的农业
14、生产技术是影响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故 A 项错误;生产生活比较稳定、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是在生产、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也不是最重要的,故 CD 错误。5.【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可知,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且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西晋虽然被少数民族所灭,但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不符合史实,错误。由此可知,A项正确。6.【答案】D【解析】“没有盗贼之忧”“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说明唐朝初年社会经济稳定态势,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老百姓生活富足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出贞观之治
15、的一个方面信息,不是客观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形势,故 C项错误。7.【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北方各部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故选 C。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可知,在起名一事上,父子之间不避讳“之”“道”等字,这冲击着封建礼教,“之”“道”体现了道家的信仰,体现的是道教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冲击、调和,故 D 项正确。9.【答案】A【解析】“胡人汉服”获得的信息是少数民族吸收了汉人的穿衣习惯,从“汉人胡食”获得的信息是汉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一些饮食习惯和方法,这些都是民族交融的体现。10.【
16、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唐朝时期,中日交流频繁,“遣唐使”就是日本派往唐朝的使节,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唐朝高僧鉴真 6 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唐朝的医药、文学等,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都是唐朝“开放”的表现,A 符合题意。11.【答案】B【解析】材料“北魏政府下诏均给天下人田”反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可以促使小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工商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故 AD项排除;C 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12
17、.【答案】A【解析】选 A。从图 1 到图 2 体现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唐朝的中央官制的演变,无从得知中央官员数量的变化,故 B 项错误;秦朝、唐朝在中央官制上都有相关的分工,故 C 项错误;丞相负责行政权,故 D 项错误。1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东晋打败前秦。14.【答案】C【解析】材料中描写的是火药的应用,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唐末。15.【答案】D【解析】选 D什一税为西欧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征税政策,租调制为魏晋时期的赋税政策,都不是采用三种方式征税,故 A、B、C 三项
18、错误;后世赋税制度中,采用了三种征取方式,结合史实可知为唐代的租庸调制,且其在唐代的实行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负担减轻,故 D项正确。16.【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和唐玄宗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故不属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排除含有的选项 AB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及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都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符合题意,故选 D。17.【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是“历史有什么用?”,应从以史为镜方面分析思考,C 项正确。1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19、佛教迅速发展,佛道两家不断争论,玄学盛行,反映出社会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 B 项正确;各家学说竞相发展,虽然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但是儒学本质上是服务于政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最受统治者推崇,仍处于社会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学的社会影响力还是最大的,排除 A、C、D项。19.【答案】C【解析】选 C。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强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自隋朝确立后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出现材料中“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的现象。故本题答案为 C。20.【答案】A【解析】材料中自西晋以来,“百姓之自拔南奔”,北方百姓南迁长江流域,带来大量的劳动力
20、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侨州郡县的设立促进了长江流城的开发,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侨州郡县的行政效率,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也无法推断出北人实现还乡的愿望,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侨州郡县与江南士族的关系,故 D 项错误。21.【答案】(1)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2)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行。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解析】22.【答案】(1)状况: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事件:安史之乱。(2)灾难: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
21、人口大量减少,北方人民遭到一场浩劫。影响: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解析】23.【答案】(1)东汉以来。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任选三个即可)北方战乱,南方比较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2)汉时江南地区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由材料二中“江南地广”可以看出江南地域广阔;“火耕水耨”指的是在江南农业生产中使用的还是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比较落后。从整体上看,汉时江南地区生产技术水平较低。24.【答案】 (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
22、: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否同意及理由: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 )【解析】第(1)问,“变化”,由材料“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得知,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结合所
23、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第(2)问,“差异”,由材料“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得出,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理由”,如果同意,则从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角度回答;如果不同意,则从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角度回答。25.【答案】 (1)主张:实行统制措施,增加政府
24、的财政收入;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对商人征收重税。(2)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解析】 (1)主张:据材料“公元前 81 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可知,实行统制措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材料“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
25、业,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可知,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据材料“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可知,抑制工商业,对商人征收重税。(2)变化: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可知,西汉时期我国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据材料“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西汉时期江南物资贫乏;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宋代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