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34426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告非难民生主义者一文最可能刊登在()A时务报B民报C新青年D东方杂志2陈独秀说:“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唤醒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C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D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3孙中山曾说:“欲求生产分配平均,亦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这反映了他的哪一主张()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主主义D民生主义4下图反映的

2、事件发生在()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时期5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洪流汇集在一起,改变了过去“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局面。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A武昌B东京C南京D檀香山61911 年 10 月 13 日,申报载:“余昨日方评革命党之泄事失机,而昨晚得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该报道中的应是()A南京B广州C武昌D南昌7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B以反清政府为宗旨C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D脱离了中国实际820 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

3、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9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如图作为背景资料,可以用来研究()A.同盟会的成立B武昌起义的爆发C护国战争的爆发D二次革命的起因101901 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

4、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11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21912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

5、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同时决定改用类似公历的民国纪年。这一纪年法()A适应了政治革新的需要B标志着近代民主制的确立C旨在与国际纪年法接轨D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彻底性13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尽管 19151916 年和 1917 年曾经有过企图抹杀辛亥革命的尝试,但主张共和政体的革命党人还是达到了最低目标: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这里提到的企图是()A签署“中日民四条约”B段祺瑞与黎元洪“府院之争”C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D颁布了修正大总统选举法14有学者认为民国初年(19121928)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进步发展的时代”。下列叙述能够为其提供依据的是()进步知识分子提倡民主科学民

6、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三民主义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ABCD15“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远。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是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首白话诗,该诗歌在一百多年前具有革命性意义。其主要理由是()A推动文学革命B提出家庭革命C反对专制统治D提倡民主科学16武昌起义后,在南北双方和谈过程中,列强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这意味着()A辛亥革命面临失败的风险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C列强希望中国建立民主政治D“南北和谈”已宣告失败17下表是 19121928 年清华学生赴美留学

7、所学专业人数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年份(年)理学工学农学医学19122620191551203192472122192881022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指引B近代中国教育兴起的必然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D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转变18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名称创立时间代表人物宗旨中华民国宪政党1912 年 3 月伍廷芳“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统一党1912 年 3 月张謇“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共和党1912 年 5 月黎元洪“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国民党1912 年 8 月孙中山、宋教仁“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民主党1912 年

8、8 月梁启超“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19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20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

9、化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1912年简介1 月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3 月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3 月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3 月颁布大总统通令开放疍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3 月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3 月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

10、概括说明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221923 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

11、也。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面表格中相应的位置。因袭规抚(汲取)创获民族主义_民权主义_(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京)

12、大学学生二千,大抵暮气甚深,蔡先生来,略与改革,似亦无大效,惟近来出杂志一种曰新潮,颇强人意,只是二十人左右之小集合所作,间亦杂教员著作,第一卷已出,日内当即邮寄奉上,其内以傅斯年作为上,罗家伦亦不弱,皆学生。鲁迅致许寿裳材料二而且最好是无论如何总要对于中国的老病刺他几针(他们有许多很鼓吹少年专讲科学,不要议论)现在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讲科学而仍发议论,庶几乎他们依然不得安稳既然如此,自然还是毒重的好鲁迅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致傅斯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潮创刊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于中华民

13、国临时约法变原来规定的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各种教科书认定此为“以法制袁”从而给予积极评价。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临时约法的这一特点是“因人立法”的表现,不符合法制精神。本来是对该约法的肯定,却为批评该约法因人立法提供了口实。当时参与临时约法制定工作的吴景濂认为,所谓用临时约法束缚袁世凯的说法是“袁氏(指袁世凯)倡之,国人不察而和之,发为怪诞议论甚多,以此抨击约法”。而与临时约法相比,中华民国约法才真正是因人立法,它的整个立法程序完全在袁世凯控制之下,身为大总统的袁世凯通过制定约法,肆意扩大自己的权力。其实,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各有其所长,而其长处之发挥需要视具体环境和条件而定。摘编自刘笃才临时约法

14、“因人立法”说辩正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所提炼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材料中的文章是革命派胡汉民所著,且“非难”即批评责难的意思,从标题来看该文应是对“非难民生主义”的一种批判,即应是宣传民生主义,而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由此可知该文章应属革命派的文章,而民报是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故选 B 项;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刊物,排除 A 项;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阵地,排除 C 项;东方杂志创办于 1904 年,1948 年停办,是影响最大的百科全书式期刊,排除 D 项。2D

15、【解析】材料“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3D【解析】材料“欲求生产分配平均,亦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体现出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的主张,故选 D 项4D【解析】袁世凯于 1915 年 5 月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此时属于北洋军阀时期,故选 D项。5B【解析】中国同盟会于 1905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故选 B项。6C【解析】材料“1911年 10 月”“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反映的是 1911 年 10 月 10 日的武昌起义,故C 项正确。7A【解析】根据材料中“

16、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是强调进行民族革命和民权革命,而忽视进行民生的改革,说明改造社会的成果有限,故 A 项正确。8A【解析】“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意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9B【解析】根据图片的关键信息“四川”“保路”可知,是四川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故选 B 项。10D【解析】“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说明面对民族危机,政府注重社会变革,D 项正确。A 项是洋务运动意义,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

17、方面,排除 B 项;C 项属于戊戌变法主张,排除。11B【解析】材料“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包含了民族平等,反对异族压迫的观念,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反对严夷夏之大防”,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说明学习西方技术但并未说明中体为前提,故 C 项错误;材料“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说明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故 D 项错误。12A【解析】废除原有的纪年而使用民国纪年有利于营造新气象,从而适应政治革新的需要,故选 A 项;民国纪年属于一种纪年方式,而非政治制度,排除 B 项;公历是当时国际盛行的纪年法,民国纪年与此并不相同,排除 C项;“彻底性”的说

18、法绝对化,排除 D 项。13C【解析】19151916 年和 1917 年,袁世凯和张勋分别复辟帝制,这是在抹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故 C 项正确;“中日民四条约”是 1915 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府院之争” 即总统和总理之争 ,实际上是北洋军阀内部利益集团的争权夺利,排除 B 项;修正大总统选举法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计划中的具体准备措施,排除 D 项。14B【解析】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故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是一战期间,故正确;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三民主义是在 1905 年,故

19、错误;1926 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故正确,选择 B 项符合题意。15A【解析】胡适的这首诗通俗易懂,属于白话文,能够起到助推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作用,故选 A 项;与家庭革命有关的是对旧道德的批判,与白话文无关,排除 B 项;文学革命倡导的是使用白话文,与反对专制统治无关,排除 C 项;白话诗针对的是文言文,与民主科学无关,排除 D项。16A【解析】列强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意味着列强开始干涉中国革命,中国革命面临着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失败的风险加大,故选 A

20、项。17C【解析】从“19121928 年清华学生赴美留学所学专业人数统计表”中可以看出,留学生以理工科为主,适应了近代工业发展的要求,故选 C 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 1927 年,无法代表之前时期的政策,排除 A 项;近代中国教育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 B 项;19121928 年清华学生赴美留学所学专业人数统计表中的总体人数微小,不足以代表中国的就业价值观,排除 D 项。18B【解析】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分裂,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民国初年成立的各政党均以实行共和,实行宪政为宗旨,这是辛亥革命推动的结果,故 B 项正确;材料仅提供了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的情况,未提供民国时期民

21、主政治的发展情况,故 C 项错误;由材料中政党的代表人物来看,并非所有政党均代表革命党人,故D项错误。19D【解析】1903 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间,作为官方文件的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这些新名词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民主革命思潮高涨,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的社会现实。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而维护清朝统治,D 项正确。此时社会上传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0C【解析】根据“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可知,作者认为虽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但是人们的民主意识依旧匮乏,所以他主张要提升国民意识,故选 C 项。A

22、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作者肯定辛亥革命“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排除 B 项;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1(1)特点: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符合时代潮流,贯彻了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立法与反封建革命相联系。(2)影响: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解析】第(1)问,可从法律涉及的领域,民主、反封建的角度思考。第(2)问,结合法律内容一一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如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体现了平等自由

23、精神;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等。22(1)民族独立;和平共处。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考试、监察(纠察)二权。三权分立原则。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2)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因袭、规抚和创获三个层次,对三民主义进行分层解读。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青年时期游历欧美日等,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历对其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影响。23(1)原因: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

24、要求民主独立;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实现思想解放;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校长推行兼容并包方针;北大师生不懈努力。(2)作用:猛烈攻击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促进思想解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运用白话文小说和杂文形式,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指导学生出版新潮等进步报刊。【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暮气甚深”可以得出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根据材料一“蔡先生来,略与改革”可以得出蔡元培校长推行兼容并包方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根据材料一“二十人左右之小集合所

25、作间亦杂教员著作其内以傅斯年作为上,罗家伦亦不弱,皆学生”可以得出北大师生不懈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还有以下几点:第一,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要求民主独立,第二,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实现思想解放。第(2)问,根据材料二“无论如何总要对于中国的老病刺他几针”可以得出猛烈攻击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促进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鲁迅的活动可知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根据材料一中鲁迅的活动,可以得出指导学生出版新潮等进步报刊;根据所学知识,我们还可以得出运用白话文小说和杂文形式,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24示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因人立法”应辩证看待。一方面,临时约法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在军阀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背景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民主成果,就具有合理性。而临时约法是由拥有立法权的参议院集体商议通过,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临时约法的这种改变无论是否有意,都有因人立法之嫌,有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精神,也成为后来袁世凯攻击和破坏法律的借口。且临时约法的这种改变最终也未能起到维护民主的作用,成为一纸空文。综上所述,既要看到“因人立法”的初衷,也要看到其实际结果。(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