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好基础学科的“得人四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尚贤爱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曾国藩有言,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道出了人才培养的良方。在基础学科的养贤之路上,也要让古圣智慧的“得人四事”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散发光芒。一曰广收。“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生而为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是不存在的。凡有一长一技者,都应该予以任用。电磁感应定律、万有引力定理、相对论纵观历史上颠覆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都是“电光石火的瞬间”而成就的。过多苛求、加诸限制,只会将大批人才拒之门外。探索性的基础学科,其魅力就在于背后
2、的无限可能。对待这些研究人才,必须有“广收奇种”的包容之心。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抢抓区域协同发展机遇,搭乘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东风,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的基础学科人才聚集起来、吸引过来,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二曰慎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唯有不同技能、不同专业的人才各尽其用、各尽其才,方能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优势。正如“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将理论物理研究的优势充分发挥在氢弹探索的事业上,方有今日中国核物理之强盛。“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
3、上,必须从实际出发。用人单位要树立为党选人、为国育人的责任意识,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切实提高用人选人本领,将基础理论人才放到最匹配的方向上,尽其所长、竭其所能、任其所宜。三曰勤教。清朝末年,民族危亡,张之洞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方今时局孔亟,事事需材,若不广为培养,材从何来?”而后,首倡开办新学之风。如今,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更要重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的作用,明确“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目标,坚持“四个面向”,加大优质基础学科课程的建设与研究,利用好慕课、微课等
4、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水平大学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等工作,为不同类型的基础理论人才成长培植沃土。四曰严绳。“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在“才”与“德”的关系上,德始终是第一位的。基础学科发展事关科技强国、事关民族复兴。必须严格以政治品德为先的评价体系作为衡量人才的准绳。通过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吸纳、政治引领,建立好纪委监察、组织人事等人才培养制度,常态化开展党史教育、国情教育等红色学习,讲好老一辈胸怀祖国、不计名利埋首科研的励志故事,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基础学科人才成长的每一阶段,引导科技人才心怀“国之大者”,不盲目
5、追求热点,主动投身冷门视角,用“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在基础研究的舞台上奏响奋斗之歌。把准“题眼”厚植基础学科人才根基2月28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把准基础学科人才工作“题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站高谋远、开拓创新、务实进取,推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真落地、见实效,才能不断厚植基础学科人才根基。把准“基础”这个前提,不断厚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思想”根基。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的基础,不能因为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基础性”特点而忽略和忽视相关人才培养。要厚植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严格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始终把
6、政治建设贯穿人才选拔、教育管理、培育使用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始终,不断引导人才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厚植长远发展的思想根基,把面对未来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追求,在政策制定、规划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要厚植基础学科的思想根基,不跑偏走调、不急功近利、不花拳绣腿,紧扣时代发展要求,围绕基础学科范畴,突出培养关键重点,蹄急步稳推动每个学科人才培养走深走实。把准“人才”这个关键,不断厚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价值”根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更当重视“人”的因素。要以“人”为中心选好人,既立足
7、学科,更尊重人才,把那些爱好基础学科、勇于攀登高峰,又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敬业执着的年轻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真正为基础学科选好人、选对人。要以“人”为中心培育人,既注重学科建设需要,更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培育规划,系统安排培育内容,准确定位培育需求,合理把握培育节奏,真正体现基础学科人才“特点”,不千篇一律、不零星碎片。要以“人”为中心引领人,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突出基础学科人才的专业性、独特性和稀缺性,在实践中确保专业对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彰显基础学科人才的价值。把准“培养”这个重点,不断厚植基层学科人才培养的“机制”根基。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8、做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这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机制”建设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要系统规划,紧扣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规划,与应用学科、本地实际等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划部署机制,确保相应学科不脱节、不断层,相应人才不掉队、不埋没。要加大投入,紧扣师资力量、设施设备、激励保障等内容,围绕政策措施、经费保障、项目编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保障充分、能够落实。要强化执行,着力围绕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建立健全谋划部署、管理运行、考核评价、综合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机制,确保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真落地、见实效。持之以坚,贵之以恒。各级党组织把准人才培养
9、的关键和重点,始终把工作做到“题眼”上,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必将开出娇艳之花,结出累累硕果。打牢“三”基础 夯实人才培养根基2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于人才,会议强调,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夯实人才培养根基,让人才培养迸发出强大活力势在必行。要打牢“思想”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公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研究
10、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696亿元。显而易见,科技创新、基础研究被摆在了显目的位置。基础学科人才对国家创新研究至关重要,许多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学科的积淀。华为至少拥有700名数学家、800名物理学家、120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专家,每年将有200亿左右的费用投入基础科学研究,占基础研发的20,华为5G技术、鸿蒙系统发等核心技术离不开这些基础学科人才的贡献。目前,我国仍有许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没有突破,尤其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后,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深刻意识到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必
11、要的也是紧要的。要打牢“体系”基础。“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持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强基计划”,这是一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要主动扛起重任,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
12、学领域,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科研力量加强基础学科的教育,为国家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要打牢“精神”基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人才深怀爱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2月28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包括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揭示SARS-COV-2逃逸抗病毒药物机制等。我国科研之路越走越远,脚步也越来越坚定,但仍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人才奋斗在国家战略需求的第一线。钱学森、钱三强、师昌绪、钱临照等多名伟大的科学家,哪一个不是一心向党、一心为国,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他们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把人才基础学科选出来、育出来还不够,更要留下来、用起来,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根植于内心深处,让兼具家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的人才更加主动、积极担当作为,为建设人才强国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