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习目标】1.了解美的特征。2.理解美的根源,弄清对美的根源问题的不同看法及目前国内较通行的看法。3.掌握人的审美意识的产生及具体的审美心理结构。2【内容描述】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充满神奇与魅力,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希望,令人心驰神往。美,既可以是具体的美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美的理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对美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而人们对美的理解既是多元的,又有着极大的趋同性。到底如何认识美呢?让我们从了解美的根源、美的特征以及人类的审美意识开始。3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美的生成与美的特征美的生成与美
2、的特征【案例】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描写了哲学家苏格拉底和诡辩家希庇阿斯的一段对话,对话一开始,苏格拉底请教希庇阿斯:“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回答说:“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反驳说,这种讲法不能成立,因为许多事物如一匹母马,一把竖琴,甚至一个汤罐也可以是美的。再说赫拉克利特讲过,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丑的,最智慧的人比起神来也像一只猴子,那么年轻小姐比起神仙,最美的汤罐比起年轻小姐,不也就显得丑了吗?它们是不是又美又丑,好像美也可以,丑也可以呢?所以问题是要回答:使这许许多多具体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那个“美本身”是什么?4【案例解析】 “美的东西”和“美本身”是不相同的。美的东西是具体
3、的、个别的,是现象;而美是一般,是本质。因为本质是通过具体对象来体现的,所以尽管美的现象纷繁复杂,但它们总是体现出一定的本质。5【知识要点】一、美的特征 美的本质是抽象的,但美的现象是具体可感、生动丰富的。它总会以各种各样的特征表现出来,概括地看,美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6(一)客观性 从美的生成我们可以看到,美产生于人类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人的实践的客观社会性决定了美的客观性。客观事物为人的实践活动和美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美的事物本身就无所谓美。美既不是客观理念、绝对精神,也不是主观意识、主观情感,美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是“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体验到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彩
4、的、有声有色的、有形有相的世界”。7(二)社会性 美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依赖。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社会美对社会生活的依存性自不必说。反映在艺术作品中的美,凝结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而这情感和理想的孕育离不开社会生活,这就使艺术美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8(三)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又称具体可感性,是说美的事物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凭欣赏者的感官可以感觉到的。抽象的概念,并不具有观赏价值。比如,面对“这是一朵花”的抽象判断,我们无法感受其美,只有面对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花朵时,才能感受到它的美。9(四)愉悦性 美的事物能给人带来愉悦性,人在观赏
5、自然美时,会获得愉快的体验;在倾听英雄事迹时,会为之所感动,热泪满面,激荡起我们澎湃的胸怀;在欣赏艺术美时,会达到忘我的境地,那勾魂摄魄的力量常能激发我们产生多种美的情感。10【相关知识链接】一、宗白华“活力”说 宗白华以积年之功力探索中国艺术意境的奥秘,在这一领域独树一帜。而在对意境的探求上,宗白华始终坚持艺术意境根源于生命真实的“活力”、生命根本的运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意境创构之“虚”与“实”的二元辩证性,就在生命运动本身的过程实质,就是生命运动的二元。宗白华坚定地追求“深情与活力”的新时代精神,认定“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11二、美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美的一
6、致性是说一切的美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共同的价值内涵。美的多样性是说具体的美,其感性显现方式是不同的,因而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世界的感性特征的多样性造成的,也是由人的丰富内涵造成的。美的多样性表现着美的一致性,美的一致性存在于美的多样性之中。12【课后练习】1.美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举例加以说明。2.喝美酒、尝佳肴与听音乐、观赏芭蕾带给人的愉悦有什么本质区别?13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人类的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意识【案例】我国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陶器,多绘有蛙、鸟等动物图案,这一时期的原始人则把敲掉门牙、穿鼻孔、擦牛粪、戴羽毛作为一种装饰。而我国出土的新时期时代的彩陶,多绘有植物的纹
7、饰,这一时期的人的装扮也多采用植物形象。殷商时代,我国的青铜艺术繁盛,而青铜器的纹饰多以猛兽为对象,称之为狞厉之美。14【案例解析】 旧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的初期,人们以狩猎为生,因此把自己装扮成动物的形象,或以动物为器物的装饰形象。新石器时代,已是原始社会晚期,人们由狩猎时代进入到农耕时代,农产品已作为基本的必需品进入生活领域,同时也成为了人们的基本审美对象。青铜器艺术以猛兽为美的对象,因为那是奴隶制主权的象征。由此可见,人们的审美意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15【知识要点】 自19世纪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与“自上而下的美学”的区分,要求美学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之日起
8、,对审美意识的研究就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心。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等方面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审美意识是美学上的重要问题,研究审美意识的根源、特征等问题,将有助于提高主体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16一、审美意识的产生 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中一种特殊形态,是人对现实生活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能动的反映。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意识状态,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这种意识由何而来呢?按照前面我们说讲的实践美学的观点,美根源于社会实践,那么,审美意识自然也就发生在实践所引起的主体内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17 人类刚诞生的时候,自然界对于人类无所谓美,人类祖先居住在莽莽森林之中,狂风暴雨
9、、雷电交加、山洪暴发、地震海啸,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完全是一种具有无限威慑力量的恐怖对象。人们尊敬它、畏惧它,并把它作为神来崇拜。18 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祖先同自然进行了顽强的斗争,逐渐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随着人类制造生产工具能力的提高,人们从自然界取得的生活资料日渐丰富,江河可以捕鱼行舟,山火可以取暖煮食,土地可以耕耘收获,林木可以搭屋建桥。大自然虽然对人类还存在许多可怕的威胁,但人们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它,它的威力越大,越能显示出它的征服者人自己的力量。19 既然审美意识是实践的产物,它也就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时
10、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即使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人,由于生活经历、文化教养等的不同,审美观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审美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现象。20二、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意识是一种动态性的复杂结构,主要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种心理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也是四种心理功能,他们交融组合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他们彼此依赖,又相互渗透,最终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下面分别看看每一个要素的功能。21(一)审美感知 感知是合感觉与知觉二者而言,它是通过感官接收对象感性特征的刺激并将其综合为整体形象的心理过程。 审美感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来进行,触觉、嗅觉、味
11、觉、运动觉也起作用,但不像视觉和听觉的作用那么突出。因为视觉所接受的色彩和形体及其变化,听觉所接受的声音运动,都最富于鲜明的力度和节奏,不仅能最鲜明地呈现事物的感性特征和生命形式,也最易引发主体的感应活动。同时,视听器官也是最富社会性的感官,它们在实践中同大脑和语言密切联系,使视听信息最富于生活经验所提供的意识内涵,并具有社会的普遍传达性。22 关于审美感知,美学家们、心理学家们作出过种种界定。在这里,参照叶郎在现代美学体系中提出的观点,主要从完整性、主动性、情感性三个方面来把握审美感知的特征。23 第一,完整性。我们说审美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构成的,但是它并不是每一种审美
12、感官所获得的感觉的简单相加。审美知觉是一种完整的、统合的心理组织过程,并且这种整体性在我们心理结构形成之初就已经存在,作为一种心理框架制约着感觉。24 第二,主动性。这就是说,审美感知过程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对象的刺激,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对象,协调其他心理功能,有所选择地去感知。许多心理学家都谈到过知觉的主动性。25 第三,情感性。心理学早已证实了感知过程中伴随着情感。审美知觉的情感特征更为突出。这种审美知觉中产生的情感我们称为知觉情感,它与后续的审美想象中所产生的想象情感一起构成了审美认知情感。知觉情感具有鲜明、具体的感情色彩,如喜悦、哀怨、忧郁、闲适、惆怅等。26(二)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
13、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可以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知觉想象表现为主体在直接把握对象形式结构的活动中的联想,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27审美想象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形象性。想象并非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但在审美想象中,形象的感性特征特别鲜明。科学的想象往往只着眼于形式结构的功能和意义,形式只要能实现功能和表达意义,对形式本身的感性特征不是很注意,更不会去留意这些感性特征和形式结构所传达的生命特性。28 第二,自由性。陆机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正是对审美想象自由跨越时空界限特征的描述,须臾瞬间,通观古今,游及四海,事实所不能的,想象可以做到。想象是可以
14、填补我们日常生活贫乏的慰藉,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审美想象。29 第三,鲜明的个性。鲍桑葵说:“美首先是一种创造,一种新的独特表现,是一种新的情感从而获得存在。”可见审美想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相同的对象在不同的艺术家手中幻化出不同的形象,那是独特的个人情感、个人体验的投射。30(三)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人类审美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类型的情感,它和日常生活的情感有本质的不同。正如同我们看一部悲伤的电影流下的眼泪,与我们平常受委屈时流下的眼泪不相同一样。由于唤起情感的对象的差异,经验情感时的情境的差异,使得审美情感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情感。31 审美情感的独特之处,就在
15、于它不是由审美主体个人的利害关系所引发的情感,因此带有某种幻觉性质。这是这种虚幻性,把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的情感区别开来。也正是这种虚幻性,使得全人类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都能融入审美主体的心中。32 审美情感是审美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动因,同时,它也贯穿于整个审美活动中。情感在审美活动中能起到一种激发的功能,它可以强化主体的知觉,激励主体的想象,成为意象构成的亲和力、中介力。情感推动想象和理解,想象和理解把现实打乱,进行重新组合、重新制作,组成新的意象、意境。相反的,情感也可以抑制和干扰主体的审美活动,特别是在审美认知阶段,如果主体产生某种消极的情感,如淡漠、失望、没有兴趣等,就会明显地抑制,甚至
16、中断主体的审美活动。33(四)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客体意蕴和审美活动意蕴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它是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因素。审美不等于认识,但一定包含某种认识或理解。事物的意义总是在复杂的联系中显现出来的,只有把握了这些联系,才能理解事物的意义。而把握这些联系,就需要发挥理性的作用。34 同时,审美理解是溶解在感知、想象和情感之中的。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说明。第一,审美理解渗透在审美知觉中。此时的理解是比较表层的,一般是对对象形态、结构、风格和直接显露的意蕴进行把握。第二,审美理解渗入想象之中,这时的理解就是对对象深层意蕴的把握。有了理性对想象的规范,表象逐渐走向明晰和确定。第三,审
17、美理解溶解于情感,给予情感以理性的调节,使情感从盲目欲望冲动走向一定意向的情感。35【相关知识链接】一、不同民族对服饰色彩的偏爱 朝鲜妇女一般喜欢穿素白色衣服,洁净、朴素、淡雅,她们的性格则是比较温和、文静的;彝族喜欢穿黑色衣服,黑中透些红色,显得很有生气,这与他们质朴的性格很吻合;维吾尔族妇女的服装色彩艳丽、样式丰富而富有变化,青年妇女还以长发为美,这些服饰是由她们能歌善舞的开朗、活泼的性格决定的;瑶族服装多红色装饰,色彩强烈,还绣有彩色图案,表现出他们爽朗、欢快的性格;京族靠近海边,天空、海水的蓝色深深印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因此这个民族的年轻人喜欢穿浅蓝衣服。36二、长颈族 长颈族,是由泰国
18、北部与缅甸边界的一个少数民族喀伦(Karen)族的一支巴东(Padaung)族所组成的,只能在湄宏顺镇看到。实际上,“长颈女”的颈部长度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而是她们的锁骨和肩骨因铜圈的压迫而下陷。 很多书上写因为这些环的支撑慢慢地把脖子拉长其实是不对的,事实上脖子的长度并没有太多变化,这些环的作用是靠重力把肩膀压低,显得脖子长。所以当她们需要看医生等不得不临时摘下的时候她们的脖子也会缩回去,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会死掉。37【课后练习】1.谈谈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2.现在,人们往往拿 80后与 90后作比较,这两个时代的人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差异性。请举例说明他们在审美趣味上的不同,并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说明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