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寻根文学及代表作家一、寻根文学v定义:定义:v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v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v兴起背景:兴起背景: v1文化热文化热 v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
2、两种主要看法:v 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v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 v 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vv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v2作家作家v 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v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这一代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存在于文坛
3、的意义。 v他们利用起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v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 v主要思想缘由:主要思想缘由: v1作家们感到了作家们感到了“文化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并并力图把握它。力图把握它。 v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
4、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发觉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动物那样,进入绝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v许多作家希望能够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上,把握本民族成员理解事物的方式,从而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全民动乱乃至中国自盛唐以来国势为何衰落的疑问。v2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传统文化断裂”时期时期,于是希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文化
5、断裂带”。v 阿城认为:五四运动在社会变革中有着不容否定的进步意义,但它较全面地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加上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文化大革命更其彻底,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横扫一遍,我们甚至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v 韩少功也认为:五四以后,中国文学向外国学习,学西洋的,东洋的,俄国的和苏联的;也曾向外国关门,夜郎自大地把一切洋货都封禁焚烧。结果带来民族文化的毁灭,还有民族自信心的低落。 v3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世界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世界“寻根寻根”潮流的巨大潮流的巨大影响:以拉美影响: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关于印第安古老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为代表文化的
6、阐扬为代表 ,还有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对异还有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对异域民风的描写域民风的描写 ,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味的现代小说 。 v 许多年轻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这些作家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一文学立论,他们的“寻根”,是为了与世界对话。他们认为,只有真正完成了“寻根”,才能找到自己国家的独特文学样式、风格,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v v “寻根文学”自一开始就表现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愿望,这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自80年代初以来的现代
7、主义文学精神的延续。v文化寻根意识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寻根意识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化内核。v第二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v第三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层结构的深入挖掘。v主要事件:v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寻
8、根意识最早体现在朦胧派诗人朦胧派诗人杨炼的组诗里杨炼的组诗里,包括他在1982年前后写成的半坡、诺日郎、西藏、敦煌和稍后模拟易经思维结构写出的大型组诗自在者说等。v 在小说领域小说领域里,则是起于王蒙发表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列小说。 v 1983年以后,随着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和引起轰动,许多知青作家加入到了“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为这一文学潮流的主体。v 1984年12月,在上海文学杂志社与杭州西湖杂志社等文化单位在杭州举办的座谈会上,许多青年作家和评论家讨论近期出现的创作现象时提出了文化寻根
9、文化寻根的问题。v真正大规模打出真正大规模打出“文化寻根文化寻根”大旗的时间大旗的时间,是在是在1985年。年。 v 1985年文化寻根意识的崛起,在政治和文化的多重关系下直接带动了文学上的实验,唤起作家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自觉关注。 v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v 他声明:他声明:“文学有根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他提出,应该应该“在立足现实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10、 v 郑义也认为郑义也认为,只有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跨越文化断裂带”,我我们才有可能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走向世界”。(。(跨越文化断裂带) v其他文章还有: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等。 v在他们的讲述中,有着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的“文化开掘文化开掘”之中之中,才能与才能与“世界文学世界文学”对话对话。v流派划分:流派划分: v(一)城市文化寻根:对地方风俗的描写(一)城市文化寻根:对地方风俗的描写成为一大特色成为一大特色 v刘心武钟鼓楼 、冯骥才三寸金莲v邓友梅那五和烟壶、 陆文夫美食家 v(二
11、)乡野文化寻根:倾向于表现乡野粗朴甚至(二)乡野文化寻根:倾向于表现乡野粗朴甚至鄙陋状态的作品更多,表现的领域也更加广泛鄙陋状态的作品更多,表现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v汪曾祺表现桃花源式的传统生活的大淖记事、张承志表现蒙古草原人民生活的黑骏马、路遥关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描写、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自己祖辈的生活秘史的讲述,其它如贾平凹表现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表现吴越文化葛川江系列小说、郑万隆表现大兴安岭少数民族生活的异乡异闻系列、扎西达娃表现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高原藏民文化心态小说等等。v代表作品:代表作品:v韩少功:韩少功:爸爸爸爸爸爸、女女女女女女v阿城:阿城:棋王棋王、树王树王、孩子王孩子王
12、v王安忆:王安忆:小鲍庄小鲍庄、大刘庄大刘庄v李杭育: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最后一个渔佬二、韩少功爸爸爸解读v“爸爸爸凝聚了作者对湘西少数民族落后文化心理原因和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命运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民族心理因v素的思考。”樊篱v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v生存环境:生存环境:v “寨子落在大山里,白云上,常常出门就一脚踏进云里。”这里的原始森林“雄姿英发地长起来,争夺阳光雨露,
13、又默默老死在山中。枝叶腐烂,年年厚积,软软地踏上去,冒出几注黑汁和几个水泡泡,用阴湿浓烈的腐臭,浸染着一代代山猪的嚎叫。”v 大山老林充满了野味,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山中多蛇,粗如水桶,细如竹筷,常在路边草丛中嗖嗖地一闪,对某个牛皮商的满心喜悦抽上一鞭。”并且这里的蛇好淫,“把它装在笼子里,遇见妇女,它就会在笼中上下顿跌,几乎气绝”。“有时还可能看见白云上飘来一片硕大的黑影,像打开了的两页书,粗看是鹰,细看是蝶,粗看是黑灰色的,细看才发现黑翅上有绿色、黄色、桔红色的纹,隐隐约约,似有非有,如同不能理解的文字。”正是大自然的深坑大岭阻隔了外界现代文明对山寨人的影响,使他们不管外面政权的交替、世
14、纪的转换,依然生活在他们老祖先为他们创造的古老的文化习俗里。v一、民族文化形态的一种理性批判一、民族文化形态的一种理性批判 v当代文化意识的高度赋予寻根作家多元化的思维。他们认识到,人是自然生态的一部份,大自然也是他们要寻的一条“根”。v 首先,自然生态面貌(如贫乏、闭寨、灾害等)无疑是决定人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大自然的容貌不可置疑地塑造着人的性格和人的文化面貌。所谓“面山者智,近水者灵”,“北方人的性格”和“南方人的性格”以及“地域文化”等等说法,都是说明自然与人与文化关系的密切。v 其次,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产生了知识、思想与信仰。这些知识、思想和信仰一代一代地积淀下来,就形成
15、了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文化和习俗反过来又主宰着他们后代的人生。v冰雹、倒春寒,田里的秧苗冻成黑水,几天后又暴热,田里又多虫。大自然的灾害造成了鸡头寨人的饥荒。面对神秘的自然力,鸡头寨人的祖先早就做出自己的想象和解释:这是谷神的意志。所以,按祖宗的规矩,寨里人要从他们自己中挑选一个头发最密的人,把他杀了,用他的脑袋来祭谷神,把肉分给狗吃。本来要拿丙崽的头祭谷神的,不料正要开刀时,天上响了一声雷。对这种自然现象,鸡头寨的人按老祖宗的逻辑,自己又解释道:“莫非神圣对这个瘦瘪瘪的祭品还不满意?”当他们无法确信自己的解释时,就会把解释权交给巫师。巫师指点:“年成不好,主要是叫鸡精在作怪”。为了生存,按巫师
16、的旨意,鸡头寨人决定要炸鸡头岭,这才酿成与鸡尾寨人“打冤”的惨局。v鸡头寨人对自然现象的迷信和巫师解释自然现象的权威性,仿佛让我们回到了远古社会,让读者从这群山寨人的身后清晰地看到从远古伸延而来他们祖先的影子。从小说所展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鸡头寨人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认识和解释是在直观的思维习惯中,靠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出来的。这种认知不是一种理性的认知。v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偏向直观的民族,这是一个偏向直观的民族,种族文化缺少应有的理性种族文化缺少应有的理性。 v小说描写鸡头打冤处在失败的困境时,被他们拜为“丙仙”的丙崽手指祠堂的屋檐,鸡头寨人就开始在“檐”字上找吉凶暗示。有人认
17、为“檐”和“言”同音,怕是要言和?”有“话份”的人却认为“檐和炎同音,双火为炎,是要用火攻”。这不仅是人的愚昧,而且是深层次种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缺陷,也是人的逻辑思维的一种严重的缺陷。并且,不仅鸡头寨人有这种缺陷,就是在已经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中国人中也常常能找到这种缺陷。 v文学寻根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刻地揭示我们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状态,“从而使人们从而使人们看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优根和劣根,看看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优根和劣根,看到我们民族所赖以生存的精神品性和背上到我们民族所赖以生存的精神品性和背上的因袭的精神重担的因袭的精神重担” 。这大概就是韩少功等寻根作家努力探寻的民族文化的一种劣根
18、。 v深山老林使鸡头寨与世隔绝。在这里一个玻璃瓶子,一盏破马灯,一条能长能短的松紧带,一张旧报纸或一张小照片,一双皮鞋都是那么新鲜的玩意儿。这些“玩意儿”还能使仁宝这个后生“更有新派人物的气象”,使他的身份和身价与众不同。但大自然给人生存条件是造成鸡头寨人贫困、愚昧、落后的外在原因。v 造成鸡头寨现实生存状态的最根本的原造成鸡头寨现实生存状态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鸡头寨人和他们的文化。因还是鸡头寨人和他们的文化。v鸡头寨人自称是刑天的后代。为了生存,他们的祖先从东方的海边迁徙而来。他们的历史悠久。他们以宗亲为纽带,以祠堂为社会组织形式。沿着他们祖先的耕作习惯,“一年一道犁,不开水圳也不铲倒不一年一
19、道犁,不开水圳也不铲倒不堪力堪力 ”地靠农业为生。他们的生命是顺其自然的。他们没有宗教信仰,最敬仰他们的祖宗神灵,迷信自然界中的鬼神。小说以峻冷的笔调通过对鸡头寨人的风俗、习惯、乡规、土语、迷信、传说、历史、信仰、祭祀、服饰、食品以及其他生存状态的描述,描绘出鸡头寨人的文化概貌。v祠堂是这群人的文化核心。祠堂不仅凝聚着他们祖先的神灵,而且还象征着他们祖先的信念,象征着类似今天法律的他们族规的威严。这里深藏着他们族人文化的根。所以,祭祀、占卜吉凶、打冤盟誓、重大的部落集会等都在祠堂举行。v 鸡头寨有很多怪异的习俗,这些习俗与传统、迷信、保守、愚昧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v 他们相信鬼神,迷了路要赶
20、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 丙崽娘生下不成人的丙崽是现世报应她劈柴时劈死了一只赤身绿眼的大蜘蛛精;仲裁缝视老鼠为妖精,痛恨之余把老鼠尸体烧了,还把骨灰冲水渴到肚子里;鸡头寨的后生掏鸟蛋时折断了寨前那棵的大樟树(被认为象征着男性生殖器)一根枝桠,鸡尾寨的人那年都生了女崽,还生出一个葡萄胎;杀人祭谷神,一个霹雳又救了丙崽一命;对丙崽两句话的阴阳理解,寨里人敬丙崽为“丙爷爷、丙相公、丙仙”等等。v如寨里有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照规矩就要唱古。从他们的祖父唱到曾祖父,一直唱到姜凉。v “但姜凉没有府方生得早,府方又没有火牛生得早,火但姜凉没有府方生得早,府方又没有火牛生得早,火牛又没有优
21、耐生得早。优耐是他爹妈生的,谁生下优耐他牛又没有优耐生得早。优耐是他爹妈生的,谁生下优耐他爹呢?那是刑天爹呢?那是刑天”。v 他们传说“刑天刚生下来时天象白泥,地象黑泥,叠在一起,连老鼠也住不下,他举斧猛一砍,天地才分开。可是他用劲用得太猛了,把自己的头也砍掉了,于是以后以乳头为眼,以肚脐为嘴。他笑得地动山摇,还是舞着大斧,向上敲三年,天才升去;向下敲三年,地才降下来。”他们传说有一种 “挑生虫”,人染虫毒就会“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打冤时,为了表达同仇敌忾,他们按祖先的做法,杀猪煮敌人的尸体,分每人一份吃了。直到小说结局,鸡头寨人因打冤失败,老
22、人和孩子 “殉古道”,面向他们祖先来的东方而坐,集体饮毒自杀,青壮年人带着牛犁,唱着他们祖先唱的老歌集体向更深远的山林中迁徙。v 鸡头寨人处处追寻祖先的遗风,遵循祖先的规矩,保守祖先的信仰,延续祖先遗留下的各种习俗。他们的生活几乎就是由那些古老的习俗组合起来的,其中又渗透着迷信的愚昧,使小说所描写的人生带有东方民族文化的神秘感和历史的幽深感。v 人性在那种生存状态和文化氛围里以特殊的形态表现出来,它被某种神话、习俗和人伦所淹没” 鸡头寨这一个奇异的地方,似乎它又真的有可能存在于某个角落。 v 鸡头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它有自己的神话传说,有自己的文化历史,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处事规则,甚
23、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山寨的语言也与别处不同,例如把“说”说成“话”,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然而,这套文化中,理性的是十分贫乏的。剥开习俗、迷信、族规、传说、语言等这些文化外壳,鸡头人文化的内部神秘地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易”思想碎片的灵光。阴阳、五行的观念是鸡头寨人文化意识的根。 v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它博大渊深。“易”也是中华民族远古的先验。“它本源于远古人类心灵深处。它的力量在于能使人感到高深莫测,它来自无限,让人感到陌生、冷峻、不着边际、魔力、光怪陆离。” 显然,易学不是一般人所能领悟的,却又是人人都能感应得到的。v
24、 所以所以“易易”的思想一到民间往往就离开的思想一到民间往往就离开了哲学睿智,被民众肢解的零里破碎,便了哲学睿智,被民众肢解的零里破碎,便与迷信结合在一起,共同制造人的愚昧和与迷信结合在一起,共同制造人的愚昧和非理性的冲动。这就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思非理性的冲动。这就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思想现实。想现实。 v丙崽:丙崽:v他由“爸爸”、“妈妈”两个符号建构的处世之道背后,潜伏着一种深刻的心态同构,那就是原始的精神状态和情操,或者说是残留和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底层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正是在丙崽身上存在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守的民族心理积淀阻碍着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并且构成了社会越来越缺乏活力的惰性基
25、因。毫无疑问,对这种传统文化中落后、愚昧、蒙蔽的文化心理、文化习俗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要极力否定并大力批判的。v二、探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在的二、探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在的方式和意义方式和意义 v小说以一个低能儿小说以一个低能儿“丙崽丙崽”为主人公,他八岁了为主人公,他八岁了还只会说两句话,一是还只会说两句话,一是“爸爸爸爸”,二是,二是“妈妈妈妈” 。v 丙崽:“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像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脑袋自居,装着一些古怪的物质。吃饱了的时候,他嘴角沾着一两粒残饭,胸前油光光的一片,摇摇晃晃地四处访问。高兴时,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亲切地喊一声“爸爸
26、”。不高兴时,他会朝你头顶上的某部位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妈妈”,调头颠颠地跑开去”。v 他被鸡头寨的大小后生们任意欺侮,似乎毫无做人的乐趣,还差点成了谷神的祭品。小说结局时,鸡头寨的老弱病残都服毒自尽了,喝了双倍分量毒药的丙崽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v小说小说爸爸爸爸爸爸以丙崽为主人公,是出于以丙崽为主人公,是出于对人生命本体存在意义的探索与思考。对人生命本体存在意义的探索与思考。丙崽只会说两句话,他那句“妈妈” “并无实在意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这样一个没有人类语言符号能力的生命,其存在的价值与一般动物的存在意义几乎可以划等号。v 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卡西尔在
27、人论中给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是一人是一种符号动物种符号动物。为了更精确地说明定义,卡西尔又解释道:“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v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的文化属性。离开了文化,离开了象征人类文化的语言符号,人与一般的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v 站在卡西尔对人的定义上来审视鸡头寨人的人生状态,丙崽人生的意义就成为小说中其他人物生命存在方式和意义提供了一个价值判断的参照。
28、丙崽的存在似乎毫无价值,“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然而恰恰是他总是活着,永远穿着开裆裤,挂着鼻涕,长着脓疮,垂着硕大无比而又空空如也的脑袋,额上布满皱纹一个永远停滞在“十三岁”的小老头。 这个形象象征了人类自身时常会遭逢的一种境遇,一种无力把握世界、无法表述自我、弱小无助浑浑噩噩的存在状态。他的长存不死,则象征了人类自身的虚弱与渺小。 v 对人生命意义的理解,正如丙崽娘所说的那样,“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去就去了”。活在世上,鸡头寨人最大愿望是活着有“话份”。v 小说里写道:“话份也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初到这里来的人许久还弄不明白。似乎有钱,有一门技术,有一把胡须,有一个很出息的儿子或女婿,就有了
29、话份。后生们都以毕生精力来争取有话份”。v 这可把它看作是寨里人对个体人生意义的解释。就在这种人生意义上,丙崽的母亲用“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的剪刀去为人接生,剪出了山寨里的一代又一代人。种族的生命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顽强而无理性地延续着。在这里含有个体生命和种族生命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 “在这部小说里,作家认真地探求着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人类生命的关系,它们的形成,以及生存的艰难过程” 。阿城棋王v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发表虽早,但文字简劲,结构精巧,气度超逸,为后出作品所不及,又有超迈于流派之外的内涵与趣味。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
30、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v一王一生的形象特点一王一生的形象特点 v(1)从吃的方面看)从吃的方面看v 王一生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王一生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吃”。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恶。“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
31、其,其“惨无人道惨无人道”的吃相实质上揭示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的吃相实质上揭示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和对生命的重视。生存困境和对生命的重视。v(2)从下棋的方面看)从下棋的方面看v 王一生的精神追求是下棋,这个棋呆子一旦迷上下棋,便王一生的精神追求是下棋,这个棋呆子一旦迷上下棋,便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于与人对弈,于与人对弈,“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他借助下棋。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脱。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
32、脱。小说写王一生有着很高的人品棋品,特别是对棋艺的追求,小说写王一生有着很高的人品棋品,特别是对棋艺的追求,不含任何狭隘的世俗名利观念。他与深暗棋道的捡破烂的老不含任何狭隘的世俗名利观念。他与深暗棋道的捡破烂的老头儿成为忘年之交,谨遵他的祖训头儿成为忘年之交,谨遵他的祖训“为棋不为生为棋不为生“;主动放;主动放弃脚卵用祖传乌木棋为他换来的参赛资格,却在赛后同时与弃脚卵用祖传乌木棋为他换来的参赛资格,却在赛后同时与九人展开车轮战。王一生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他那九人展开车轮战。王一生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他那“汇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与超凡脱俗的无我境界也在与超凡脱俗的无我
33、境界也在“连环连环大战大战”的壮观场面中得到了完美展示。通过对王一生下棋的的壮观场面中得到了完美展示。通过对王一生下棋的描写,可见阿城笔下的主人公有着庄禅的淡薄、虚静、超脱、描写,可见阿城笔下的主人公有着庄禅的淡薄、虚静、超脱、旷达,却也有困厄中不为世困的独立的人格意志,一种自强旷达,却也有困厄中不为世困的独立的人格意志,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不息的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v阿城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与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阴柔和阳刚的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
34、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但作家没有直接讲述这些“道理”,而是将其隐没于饶有风趣的故事和生动的艺术描写里而不彰。这正是棋王作为“寻根文学”作品的独特的价值取向。 v二叙述者二叙述者“我我”的作用的作用 v1.我们可以看出,叙述者的思想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说刚开始时,叙述者的观念不自觉地接近于流行的思想,但是他在与王一生的交往中则不断改变自己和否定自己,最后达到对“异人”的认同,这就是叙述者的“悟道”过程。 v2.其实可以说,我”与王一生就是作者的自我的对应的两面。通过王一生的追求来探讨作者认同的一种本真,朴素和自足的人生态度,而又通过“我”的感悟来凸显现代人的更高
35、的价值和欲望在特殊年代受到压抑的无奈和悲哀,即作者的另一半的追求。对王一生的铺叙大段而精微,“我”的思绪则在执著中若隐若现,两者对应的内在结构昭示了同一种境遇下的两种人生追求。 v总的来说,阿城希望通过王一生的追求,来总的来说,阿城希望通过王一生的追求,来探讨一种被那个时代的阴影蒙蔽的,本真、探讨一种被那个时代的阴影蒙蔽的,本真、朴素和自足的人生态度,而又通过朴素和自足的人生态度,而又通过“我我”的的感悟来凸显现代人的更高的价值和欲望在特感悟来凸显现代人的更高的价值和欲望在特殊年代受到压抑的无奈和悲哀,即作者的另殊年代受到压抑的无奈和悲哀,即作者的另一半的追求。这体现阿城的一半的追求。这体现阿
36、城的“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在在描述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揭示那个时代人描述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揭示那个时代人生的苦难。生的苦难。v三三.“吃吃”与与“下棋下棋”的寓意和小说的思想主的寓意和小说的思想主题题 v1.写吃饭的故事写吃饭的故事v第一次写吃饭是在火车上,第一次写吃饭是在火车上,“拿到饭后,马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的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上就开始吃,吃的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脸上绷满了筋。”王一生的吃相虽然有些恶王一生的吃相虽然有些恶心,但可以看出他对吃是十分重视的。这是心,但可以看出他对吃是十分重视的。这是一种最纯粹的吃,接近某种仪式,赶尽杀绝,一种最纯粹的吃,接近某种仪
37、式,赶尽杀绝,巨细无遗,吃着吃着,甚至巨细无遗,吃着吃着,甚至“眼睛里有了泪眼睛里有了泪花花”。在这仪式中,粮食的价值得到了彻底。在这仪式中,粮食的价值得到了彻底的尊重。阿城是一个认识吃的意义、并且把的尊重。阿城是一个认识吃的意义、并且把吃当做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家,他对吃的态吃当做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家,他对吃的态度是虔诚的。度是虔诚的。”v 第二次写吃饭是王一生去找第二次写吃饭是王一生去找“我我”,大家一起吃,大家一起吃蛇,蛇是代表大自然的美味,蛇,蛇是代表大自然的美味,“蛇肉碰不得铁,碰蛇肉碰不得铁,碰铁就腥,所以不切,用筷子撕着蘸料吃铁就腥,所以不切,用筷子撕着蘸料吃”可以看见,可以看见,
38、第二次吃饭讲究多了,吃饭像美味那样吃,材料自第二次吃饭讲究多了,吃饭像美味那样吃,材料自然,表明最好吃的美味在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然,表明最好吃的美味在自然,遵循自然之道。v “吃吃”的故事解决了生存的物质方面,王一生对的故事解决了生存的物质方面,王一生对“吃吃”因然重视,但又知足常乐,比较实在,他不因然重视,但又知足常乐,比较实在,他不苛求麦乳精、油多,只要顿顿饱就是福。从苛求麦乳精、油多,只要顿顿饱就是福。从“寻根寻根”上讲,上讲,“吃吃”蕴含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国普通老蕴含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只有首先解决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只有首先解决“吃吃”的问的问题,
39、也就是最基本物质问题,才能言其他题,也就是最基本物质问题,才能言其他 v2.写下棋的故事写下棋的故事v第一次写下棋是在火车上,王一生被称为第一次写下棋是在火车上,王一生被称为“棋呆子棋呆子”,在江湖中学下棋出了名。第二,在江湖中学下棋出了名。第二次是王一生与倪斌的棋艺对比,说明王一生次是王一生与倪斌的棋艺对比,说明王一生是象棋高手。第三次写王一生在一群高手中是象棋高手。第三次写王一生在一群高手中胜出,成为棋王,点明他下的是道家的棋。胜出,成为棋王,点明他下的是道家的棋。v3.小说的思想主题小说的思想主题v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
40、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一生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一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基础,和作和肯定了衣食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基础,和作为人要有一些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的生存哲为人要有一些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的生存哲学。这也是学。这也是“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探讨文革时期青年探讨文革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甚至全民族在乱世动荡中得以生知识分子,甚至全民族在乱世动荡中得以生存的要义。存的要义。v四四.小说营造紧张气氛的手法小说营造紧张气氛的手法v 读过读过棋
41、王棋王,我们就可以看出阿城善于营造气,我们就可以看出阿城善于营造气氛的特点,通过仔细阅读我找出几处场面描写,分氛的特点,通过仔细阅读我找出几处场面描写,分析每一处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及其在文中的作用。析每一处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及其在文中的作用。v(1)“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走过半条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商店里的店员和顾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
42、张望。长途车路过这里开不过,乘客客也都站出来张望。长途车路过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一个傻子呆呆地在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一个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四五条狗窜来窜去,觉得是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四五条狗窜来窜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 v(2)“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
43、成一片。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v(3)“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只有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用话传出棋步,外边儿自愿服务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在“仁义”与“仁义”之间小鲍庄中传统儒家文化在农村的继承与异化一、小鲍庄的产生背景v王安忆的人生经历影响和中国当时的文
44、坛背景。v1983年8月30日,应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的邀请,王安忆随母亲茹志鹃一同赴美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活动。这次活动历时四个月,1984年初,转道香港回到中国。v当我吃不惯带血的牛排时,当我被那狂欢搞得疲惫不堪而想宁静下来的时候,当我去那别人的国度里有着一切不习惯的时候,我异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血缘,自己的种族,自己的国籍。这无时不遇的不习惯时时在提醒着我:你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你的文化背景,你的一切,是中国,中国!”王安忆v“于是,我渴望要了解我的中国:那四千年的历史,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十亿的v人口,十亿的人生。我想在我的小说里注进长的时间,大的时间,多的人生
45、。这是我以往小说缺少的,这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标。”王安忆v“我庆幸我现在终于发现了。这是因为我成熟了,还是因为我曾经有过一个机会,与自己熟悉的地方拉开了距离,在这距离之外,远远的,看见了它的全部?我发现我并不那么了解它,我渴望了解它。我有过一个机会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那陌生为我熟悉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参照,觉出了这陌生便理解了那熟稔的。”王安忆v我的创作一直和那个文学寻根运动有关系,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就是我的文化的根是什么。我的印象很深刻,那时阿城专门到上海来,宣讲他的关于文化的理解,这在当时是对意识形态化的一种反弹。有的作家走黄河,有的走黄土高坡,浙江的李杭育走天目山,都想在自己生存的地方
46、找到一种比政治更加深刻的原因,生存的状态。这个事情对我冲击很大,我的根在什么地方?我生活的地方是上海,当时我在上海的图书馆里泡了一个夏天,查阅资料,但并不能帮我解决问题。我很偶然地去了农村,去了小鲍庄,到那以后把我插队落户的记忆唤醒了,应该说我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根,但我是受到了寻根运动的影响,我的写作应该有更深的文化的背景。王安忆二、小鲍庄的传统文化内涵v“不晓得过了多久,像是一眨眼那么短,又像是一世纪那么长,一根树浮出来,划开了天和地。树横漂在水面上,盘着一条长虫。小鲍庄引子v把小鲍庄放置于天地古老传说和乡村悠长历史的叙把小鲍庄放置于天地古老传说和乡村悠长历史的叙述前提下述前提下,从而使小鲍
47、庄具有了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的从而使小鲍庄具有了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感。历史感。v一、传统文化的体现:一、传统文化的体现:v1、仁义。这是整篇小说体现的核心传统民族、仁义。这是整篇小说体现的核心传统民族文化文化,也是小鲍庄整个村民为人处事的一个传也是小鲍庄整个村民为人处事的一个传统原则。在小鲍庄中统原则。在小鲍庄中,“除了自然人伦的力量除了自然人伦的力量,维系这个村落的居民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维系这个村落的居民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便是建立在这种自然人伦关系之上的儒家文便是建立在这种自然人伦关系之上的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化的核心观念仁义仁义二字。二字。”v仁义的体现:v孝敬老人。如在小说第一个片断
48、中,鲍五爷相依为命的小孙子社会子死了,队长和村民的安慰:“你老别忒难受了,你老成不了绝户,这庄上,和社会子一辈的,仁字辈的,都是你的孙儿。” 村民的安慰:“小鲍庄谁家锅里有,就少不了你老碗里的。“”你老咋尽往低处想哇,敬重老人,这可不是天理常伦嘛!“”现在是社会主义,新社会了。就算倒退一百年来说,咱庄上,你老见过哪个老的,没人养饿死冻死的!”v情义。如小说第六个片断中,鲍秉德的妻子疯了八九年了,有人劝离婚,但鲍秉德一口回绝“:我不能这么不仁不义。一日夫妻百日恩,到这份儿上了,我不能不仁不义。”“v人缘好。如小说第十七个片断,通过外村人拾来之口,写出小鲍庄出名的原因在于人缘好,仁义。v敬重仁义的
49、人。如小说第二十九个片断中,当捞渣因救鲍五爷死后送葬时,小鲍庄全庄人都参加,因他是一个仁义的孩子。v“送葬的队伍送葬的队伍,足有二百多人足有二百多人,二百多个大人二百多个大人,送送一个孩子上路了。小鲍庄是个重仁义的庄子一个孩子上路了。小鲍庄是个重仁义的庄子,祖祖辈辈祖祖辈辈,不敬富不敬富,不畏势不畏势,就是敬重个仁义。就是敬重个仁义。v2、贞节观。、贞节观。v如小说第二个片断中如小说第二个片断中,大姑当闺女时出去要饭大姑当闺女时出去要饭,几年几年v回来后带回了一个两岁的孩子拾来回来后带回了一个两岁的孩子拾来,于是于是,大姑一辈大姑一辈v子没嫁人子没嫁人;又如小说第二十六个片断又如小说第二十六个
50、片断,寡妇二婶与外寡妇二婶与外v庄男性拾来相好庄男性拾来相好,遭族人打骂遭族人打骂;v3民俗。民俗。唱古。如小说第四个片断中唱古。如小说第四个片断中,鲍秉义在牛鲍秉义在牛棚里唱花鼓戏棚里唱花鼓戏;打莲花落子唱曲。如小说第五个片打莲花落子唱曲。如小说第五个片断中断中,小翠子和母亲打莲花落子要饭。小翠子和母亲打莲花落子要饭。v4、宗族观。辈分。如小说第四个片断中,提到单身鲍秉义对寡妇鲍彦川的妻子有意,v但论辈分,她该叫他叔,因此他不敢想;小说第十八v个片断,鲍彦山家里的劝小翠子圆房,说她当老大媳v妇,整个家就是她当;排外。如小说第二十六个片v断,小冯庄的拾来因和小鲍庄的寡妇二婶相好,遭鲍v姓人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