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重要内容之一。而市镇经济又是工商业发展在北宋以后的突出亮点;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市镇的发展是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热点。在高考中对中国经济的考查从市镇经济的角度出题的频率很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题,而且通常会以中西对比的方式来考查考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繁华的晚明市镇年份试卷考点2021全国乙卷.26宋朝工商业发展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山东卷.4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的影响浙江高考4宋朝商业发展浙江高考8明朝社会转型的因素全国乙卷.28宋朝理学对社会风气的影响2020海南高考4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繁荣
2、浙江高考6南宋的“市”的发展2019全国卷高考27明朝工商业的发展江苏高考4宋代市镇经济发展天津高考2明代市镇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2017全国卷历史.27明代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明清中国江南经济、白银、贸易是高考的关键词。除此之外,晚明白银内流与隆庆开关;晚明白银涌入与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改革及江南农业作物向经济作物种植的转向;“丝银贸易”下的江南市镇经济与奢侈风俗的变迁;白银引起的中英奢侈消费革命对比;白银涌入与女性地位的提升;白银与明末清初的政治危机、移民运动、改土归流的因果关系等,也成为当前学术热点,极有可能在高考中出现。张居正011、概念阐释中国古代市镇经济约兴于宋。因商业手工业发达
3、,一些交通要道的草市以至墟集(见墟集、草市)转化为市镇,一些驻军处人烟繁聚亦成市镇。市和镇原是不同的概念。市指交易场所,起源很早,周易系辞有“日中为市”。后成为城的附属设施,筑城必辟市;农村交易场所也称市,如集市、草市。镇则是军队驻防地点,始见于唐。因驻军处常有商贩聚集,至宋代,“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宋史职官志)。至明代,正德姑苏志已称“商贾所集谓之镇”;弘治(14881505)吴江县志也称“人烟凑集之处谓之市镇”;市与镇已无区别。在行政上,市镇都是县以下的一级建置,直至清代,镇一般还大于市。又有称关、店、集者,实际相当于市镇。市镇经济亦称镇市经济。聚落的形成
4、源于人类的聚居,而聚居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为了获取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个体之间往往彼此结成群体,群体内部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维系,集市活动就是其中持续时期最长且最具有生机活力的一种行为关系,由此形成的集市聚落也源远流长。杨毅集市场所与聚居形态分化探析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立)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清代有所谓“天下四大镇”。其中景德镇原名新平镇,宋景德时因承造御用瓷器出名改称,但当时还只是个瓷器集散
5、市场。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朱仙镇,南宋时岳飞追击金兵至此还是一荒村,元朝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一商业大镇。佛山镇,宋为墟,明代宗时尚称乡、堡,但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清初设治称镇。汉口镇,明初还是汉阳城外一荒郊,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清代继续大发展,乾隆三十七年有居民32209户,号称“九省通衢”,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1.(2021.1浙江高考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
6、、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答案】A【解析】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A正确;当时的商业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监管,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D排除。故选A。【高考真题】2(2020海南高考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
7、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出现繁荣景象,这得益于北宋宽松的环境,故选B项;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是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景象,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松动,排除D项。【答案】B3.明清工商业市镇的兴盛(1)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2)兴盛的原因: 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
8、; 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 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在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一带,随着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和贸易,手工业和农业分工,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交通要道或大中城市周围,许多是从村庄、集市发展而来。新兴市镇的专业性很强,松江地区市镇的特色是棉纺织业,城镇居民“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2、 明清市镇的分类:明清时期大量涌现的市镇基本上可分三类: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3)表现: 明朝中叶以来,江南市镇逐渐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市镇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和农家经营发生革命性变化。(棉花的种植) 农副产品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
9、加强,加快了社会分工。 出现了“四大名镇”。 明中后期国内市场略图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认为:“在18世纪以前,中国的江南地区并不比欧洲落后。”汉口镇(商业中心) 、佛山镇(手工业)景德镇(瓷 器) 、朱仙镇(版 画) 汉口镇佛山镇梁园1.(2019天津高考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10、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高考真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出现了“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现象,并且在集市上“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表现了商业的繁荣景象,据此可知,在明朝嘉靖年间,武城县的集市出现了文化和商业相结合进而活跃了经济现象,故选B项;根据题干中“集日寡而旷多”,表明山西武城县原来就有农村集市,只不过不太活跃,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武城县县令为了改善农村集市的冷清现象而采取了活跃文化措施,不能表明当时居民文化活动的丰富,排除C项;乡
11、村城镇化一般表现为常住人口的增多、城镇规模的扩大、各种服务质量的提升等,而题干仅是提及了其集市的繁荣现象,排除D项。 (4)影响: 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推动了农村生产结构的变化; 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 (2016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1(2021.1浙江高考8)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
12、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市民阶层的壮大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商品经济的繁荣 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A B C D【高考真题】【解析】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故正确;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阻碍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故错误;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故正确;清朝并没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且勃兴的说法更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选择A项符
13、合题意。【答案】A2.(2017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
14、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4、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3).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特点的市镇。如: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4).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工商业发展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
15、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30里,至南浔镇50里。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答:主要原因: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
16、点: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地处水陆交通线上;实力雄厚;专业化强;发展迅速,数量多,分布密集;影响:进一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农村社会风俗的变化。【史料实证】(2019全国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主要种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
17、,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由此可知,江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同,地区分工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故选D。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高考真题】【知识拓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1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
18、村的“草市”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
19、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知识拓展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021.市民阶层概念: “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二、市民阶层的生活1(2021山东高考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
20、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D市民阶层概念: “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的产生变化。 “市民阶层成分极其复杂,除了中小工商业者、手工业工人外,还包括三教九流及百业游民。”颜长珂、周传家:李玉评传宋代市民文化形式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宋代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消费意识强烈茶坊酒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瓦肆”“勾栏”等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倾向2.宋明时期的市民生活 宋
21、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传统的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社会风尚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文会图宋代瓦舍专门的娱乐场所1.(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含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 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 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
22、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高考真题】1.(2019全国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主要种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由此可知,江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同,地区分工不
23、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故选D。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2.(2021全国甲卷高考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解析】从“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
24、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由“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宋代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对婚姻论财,理学家的主张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对,所以理学家是维护政府的政策导向的,而不是背离,排除C项;宋代婚姻习俗变革表现为婚姻论财,而题干中理学家们是反对这一现象的,所以他们的主张并不是促成婚俗变革,排除D项。【答案】B明代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但在传统中国单纯的炫富往往会遭致他人的鄙视,而古玩书画消费则成功地把奢俭之争转化为雅俗之辨,使有闲阶层为奢侈找到了合理的借口价值观念明代后
25、期拜金之风十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文化上明代商业性书坊繁盛一时,以刻印科举参考书、时文和通俗小说谋求利润,出现文学作品渐趋商品化的倾向市民文学明代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的痕迹2.宋明时期的市民生活材料 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不要求“人人圣贤”,而要“人人世乐”, 功名利禄的渴求不再占生活第一位,都市人一般“兰膏明烛”“二八递代”,即喝酒聚会,谈情说爱;知识分子则收藏,琴棋书画会友,或邀友畅游。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取代以“导奢导淫”之风,礼拜金钱之风,商人社会地位相应提高。“好色”,“
26、好货”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可以说是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明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痕迹。据材料归纳明代市民文化高涨的主要表现,分析原因。(8分)表现:价值观念改变,封建伦常等级观念受冲击;社会风尚,重利拜金盛行;市民文学艺术崛起,贴近生活反映世情和个性。(答出3点4分)原因:明代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意识觉醒;封建礼教压抑人性引发不满和反叛。(答出3点4分)【史料实证】1.(2019全国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
27、,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主要种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由此可知,江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同,地区分工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故选D。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高考真题】2. (2021.江苏卷.5)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
28、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A解析:此处考察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既包括政治也包括文化。淮扬,也即江苏扬州,自唐以来经济发达,明清时期,更是成为有名的商业市镇,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恰好说明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A。诗在宋代王安石变法后,已不再成为科考内容,更和八股取士无关,材料中未体现出重学风气和奢侈之风,因此B、C、D皆错误。 中国近代以前只有民间社会,而并没有
29、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它极其微弱,备受压抑,始终处于萌芽状态,遭到严重阻力而难以发育成长。萧功秦: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三重障碍,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4卷 明清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并在反专制、反封建的斗争中崭露头角。作为一种新生力量,能打破中国传统社会的桎梏,走向新的变革时代。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63页。1.(2022山西名校高三上学期期末26)据统计,宋代之前见诸记载的历代戏曲艺人总共才百余人。到了宋代,仅东京梦华录里列举的开封当红艺人就有72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女性,如表演歌舞的李师师、表演杂剧的朱婆儿、表演傀儡戏的张臻妙、说书的文八娘等
30、等。由此可见,宋代()A艺术的商品性增强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C市民娱乐需求扩大 D高雅艺术广受欢迎【答案】C【解析】材料中戏曲艺人数量在宋代出现了显著增长,这与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C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文艺的内容与交换形式,无法得出A结论。材料并未体现女性的社会地位,B错误。歌舞、杂剧、傀儡戏、说书均属于通俗文艺形式,D错误。2.(2022河北省省级联测高三第五次考试4)北宋时期,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展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
31、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这反映了当时()A文学重心呈现下移的趋势 B文化繁荣助推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C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凸显 D士族阶层通过文学艺术表达政治诉求【答案】A【解析】材料所示为北宋文学体裁从诗文发展到“词、曲、小说”,内容更加接近下层社会,创作群体、文学的接受者也逐渐下移,所有这些都表明这一时期文学重心呈现下移趋势,故选A项;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有利于文化繁荣,因果关系颠倒,排除B项;文学作品始终具有教化功能,且材料没有涉及文学作品的内容,无法体现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宋代文学重心呈现下移的趋势,并未涉及士族阶层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3.(2022广东省韶
32、关一模4)元代三国志平话中通过“大闹杏林庄”、“喝断当阳桥”、“怒鞭督邮”等故事把张飞塑造成一位草莽英雄、贴近普通百姓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塑造()A顺应了市民对世俗文化的需求 B表达了对社会黑暗腐朽的不满C寄托了文人的心理期待与诉求 D宣扬了侠士兼济天下的价值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把张飞塑造成一位草莽英雄、贴近普通百姓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这一时期的文学走向世俗化,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主要是顺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故选A项;材料讲的是张飞这一人物形象塑造顺应了市民对世俗文化的需求,讲的是市民阶层对世俗文化的需要,并不
33、是市民阶层对封建制度和社会现实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市民阶层,并没有涉及文人士大夫,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市民阶层,并没有涉及侠士,“兼济天下”指的是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这一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材料看不出来,排除D项。4.(2022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三上期末联考5)明代中叶以后,市民力量且益强大。有些城市的“市豪”能与封建士大夫分庭抗礼,如湖北承天府“士大夫散处四境,视州城如寄,而市豪聚城中”,新任的地方官至,“且与宾主礼”。这类“市豪”他们往往通过各种途径,爬上了州、郡官长的宝座。在清代,也有不少富商通过“捐纳”得官,由大商人转化为封建官僚地主。这反映出()A明清的“市
34、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B“市豪”富商势力壮大强化封建统治C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革新了社会结构 D明清城市商业超越同时代的西欧城市【答案】B【解析】由材料“这类市豪他们往往通过各种途径,爬上了州、郡官长的宝座”、“由大商人转化为封建官僚地主”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富有的大商人和封建官僚势力相勾结,强化了封建统治,故选B项;明清市民阶层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没有推动社会的革新,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欧城市的发展,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5.(2022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高三上期终调研考试5)明清时期,苏湖地区丝织业日趋扩大,蚕桑用地超过稻
35、作用地,震泽镇及近镇村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该现象说明()A商品经济影响农业生产 B家庭手工作坊开始出现C经济中心南移趋势完成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据材料“丝织业日趋扩大,蚕桑用地超过稻作用地”可知商品经济影响农业生产,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出现,家庭手工作坊出现,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趋势完成,排除C项;中国古代政府始终坚持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排除D项。6.(2022湖北省武昌区高三年级1月质量检测5)图1是清代洞庭湖水域变化图。清代前期统治者推行“劝民垦种”、围湖扩耕的政
36、策。康乾年间,百姓私自滥围滥垦加剧。到了道光末年,出现即使夏秋盛涨,“阔不及向者之半”的景象。洞庭湖的变迁反映了()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清代前期统治者推行劝民垦种、围湖扩耕的政策、“康乾年间,百姓私自滥围滥垦加剧”、“到了道光末年,出现即使夏秋盛涨,阔不及向者之半的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洞庭湖从清代前期到晚期一直面临着围湖扩耕、滥围滥垦,这反映了清代人口增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故选C项;清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但是商品经济并没有达到空前繁荣的局面,排除A项;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指
37、的是土地单产量的提高,而材料讲的是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发生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7.(2022广东省茂名市一模5)明朝以前,文人售画多为人所不齿,到了明朝唐寅宣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清朝郑板桥也公开说:“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这反映了当时()A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消费主流 B绘画风格发生巨变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念 D文人社会地位较低【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明清时期文人公开卖画”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念,故选C项;无对比无法说明主流,排除A项;文人画讲究意境,风格没有发生巨变,排除B项;文人
38、社会地位高,商人社会地位较低,排除D项。8.(2022湖北省部分市州高三年级元月联合调研考试5)“钞关”是明清时期在内河航线上设立专门用来征收船税的机构,其征收的关税成为国库收支的重要来源。表1是明朝中后期八大钞关的税收份额发展变化,由此可知()表1 明朝八大钞关税收份额A明朝中后期国内外贸易繁荣昌盛 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C京杭运河是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 D南方发展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河港1599年1621年1625年杭州北新关400006000080000苏州浒墅关450006750087000九江250003750057000淮安220002960044600扬州13000156002
39、5600临清838006380063800天津河西务460003200032000北京崇文门689296892988929【答案】C【解析】据题干表格中的河港关卡可知,这与京杭大运河(北达北京,南抵杭州)相关,表格数据显示1599到1625年,税收额都有增加,可知运河地区商品经济活跃,故选C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国外贸易受阻,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雇佣关系,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在宋代完成,排除D项。9.(2022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上期末5)图1是清代太湖流域水网发达地带主要市镇分布图。从16世纪到18世纪,江南地区市镇数量增加一二倍以上,许多市镇从村落快速发展成为地方贸
40、易的中心,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现象反映了A交通条件决定市镇商业贸易发展 B经济重心持续南移促进商业繁荣C都市规模扩大推动区域经济交往 D区域位置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答案】D【解析】据材料“太湖流域水网发达地带”可知区域位置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故选D项;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市镇商业贸易发展,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主语是江南市镇,不是都市,排除C项。10.(2021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5) 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A商
41、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答案】A【解析】由材料“淮扬文风达到鼎盛”、“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可知扬州作为两淮盐业中心,经济发达,城市繁荣,进而推动文化的繁荣,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选A项;八股取士是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文人素养,而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排除C项;扬州重视文化的氛围与奢侈之风无关,排除D项。11.(2022广东省茂名化州市高中毕业班11月份调研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传统市镇兴
42、起于宋代。其中,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基层军事据点的戌镇演变而来,或通过县城降格、集市升格、税务坊场改置、交通驿站升置等方式设置的,称为“镇市”,具有一定规模,且有正式建制;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称为“草市”,大多规模有限。到北宋中后期,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形态上开始呈现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摘编自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1)特点:起源及发展形态多样;经济功能不断上升;未形成中心都会。
43、(3分。每点1分)成因: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或: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工商业发展的推动。(3分。每点15分)材料、二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文化是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乾隆二十七年陕西会馆碑记赞叹说:“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与宋代市镇相比,明清城市发展出一种怎样的新道路,指出苏州城市变化的影响。(8分) (2)新道路:以大城市(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2分)影响:带有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郊区市镇的发展;地处交通枢纽,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商业中心;形成独特的苏州文化,影响江南社会风尚。(6分。每点3分)12.谢谢观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