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层稳,国家安,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益。习近平同志强调,政府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出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部署,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一、一、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地方治理制度形态与地方治理制度0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先秦内外服制度、分封制秦朝废分封制,行郡县制汉
2、朝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划十三州,设刺史,附益法;东汉:刺史改称州牧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郡县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权重,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宋路州县、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地方积弱积贫。元朝开创行省制度。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明废行省置三司(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明中期后督抚制。清督抚制;清雍正年间大规模改土归流。总趋势:通过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中央集权不断增强,大一统多民族国
3、家得到巩固。一、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地方治理制度一、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地方治理制度1.地方治理制度地方治理制度西周分封制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秦朝郡县制示意图秦朝郡县制示意图结合地图信息认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小积累小积累结合地图信息认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小积累小积累汉初郡国并行制示意图(局部)汉初郡国并行制示意图(局部)元朝行省制示意图元朝行省制示意图 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示意图可以看出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多次变革,总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多次变革,总体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体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
4、加强的趋势,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统一、社会会的的稳定稳定和经济和经济发展。发展。说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比较学习比较学习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权力逐渐被分
5、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低级到高级不断高级不断发展完发展完善的善的过程过程 (郡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行省制)。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 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 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6、地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 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皇帝玺印皇帝玺印宣政院印宣政院印真题感悟真题感悟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图1),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解析】【解析】“爵”从饮酒器具到象征尊卑关系再到品位序列,且“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不断成熟,表明“爵”从饮酒礼器发展成为身份等级制度,故选C项;冶炼技术的提高与“尊卑关系的象征表品位序
7、列”无关,排除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不涉及铸造工艺,排除B项;“五等爵”强调等级,与宗法体系的崩溃无关,排除D项。【答案】C2(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真题感悟真题感悟【解析】【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
8、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答案】D分封制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特点权力分配制度特点 【拓展延伸】周代阶级:【拓展延伸】周代阶级:1.统治阶层:天子(王畿)诸侯(公.)卿大夫(采邑)士(不能世袭的食田或俸禄);诸侯卿大夫世袭爵位,拥有土地权和统治权。士手文武合一教育,打仗为主要任务;2.平民阶层:职业世袭的农民,土地为贵族所有;少数贵族蓄养的工商业者,称“工商食官”;3.奴隶阶层:主要来源于战争俘虏或犯罪平民,平民、奴隶是劳动生产主力。知识深化知识深化(
9、1)周王地位: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公主;(2)臣属关系明确:诸侯是周王臣属关系,必须服从周王命令;(3)以血缘为纽带,较大独立性;(4)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血缘政治(5)同姓宗族为主体,居于富庶或战略要地。分布地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3.(2021.湖南卷.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真题感悟真题感悟解析:解析:根据白居易生存的年代,可知是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地方
10、官吏的待遇往往比京官更好,因此,A正确;文中并没有体现出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的措施,因此B错误;本题强调的是地方官吏的俸钱,因此与中央财政无关,故C错误;题中明确指出其为“合法收入”,因此D错误。4.(2019全国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政治:推恩刺史政治:推恩刺史 以内制外以内制外 察举孝廉察举孝廉经济:盐铁官营经济:盐铁官营 抑
11、制豪强抑制豪强思想:独尊儒术思想:独尊儒术军事:北击匈奴军事:北击匈奴 西通西域西通西域知识链接真题感悟真题感悟【解析】【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5.(2017新课标.25)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
12、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真题感悟真题感悟【解析】【解析】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使诸侯王国与朝廷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七国之乱的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所以汉景帝以后诸侯王与朝廷矛盾并不是渐趋激化,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央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使直接管辖的郡国迅速增多,中央集权更加巩
13、固,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基础和解除后顾之忧,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直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结合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可知王国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故D项错误。【答案】C6.(2018全国卷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
14、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真题感悟真题感悟【答案】【答案】D【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15、,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为加强边疆地区为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的需要。军事防务的需要。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往往发展为节度使往往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地方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背景隋唐时期措施影响中央集权的发展西汉时期1背景影响汉初推行郡国并行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期中央和封制,后期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激化,导致“ “七国之七国之乱乱” ”。1.汉景帝平定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推恩令”
16、 ”。王国问题得到解决,王国问题得到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措施七国之乱形势图知识链接知识链接7.(2019全国.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重文轻武,分化事权重文轻武,分化事权不抑不抑兼并,养兵防流兼并,养兵防流科举扩招,科举扩招,更戌法更戌法冗兵冗官冗费冗兵冗官冗费北宋积贫积弱北宋积贫积弱知识链接真题感悟真题感悟【解析】【解析】“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见养活这么
17、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北宋实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与社会的“贫富分化”无关联,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项。背景元朝措施影响1.元朝地域辽阔。元朝地域辽阔。2.改变宋朝人浮于事的局改变宋朝人浮于事的局面。面。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省长官
18、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受中央节制。由朝廷任命,受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央集权的发展宋朝2背景影响措施宋朝建立之初,全国处宋朝建立之初,全国处于割据状态,同时,宋于割据状态,同时,宋太祖为防止武将夺权重太祖为防止武将夺权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上,将主要将领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军。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
19、责监督。判负责监督。3.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运使,将财政权收归中运使,将财政权收归中央。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过度集权也造成了冗官、冗过度集权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使国家积兵、冗费的现象,使国家积贫积弱。贫积弱。知识链接知识链接8.(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
20、方的对立【解析】【解析】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被削弱,故C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因此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项错误。真题感悟真题感悟2、古代户籍制度(1)演变:含义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
21、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政府均有专员主管户籍;户籍上要登记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状貌等内容;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户籍散乱。隋唐隋: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户籍三年一造,通过人口调查搜查逃避登记的人口,称“刮户”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户口类型复杂,按职业划分,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修造于洪武四年(1371年),以里甲制为基
22、础,每里1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基本沿袭明制,名存实亡。原因:政府赋役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2)、特点:产生早,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完善过程;最终以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详细;户籍反映社会等级的差异;(3)、背景: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2.古代户籍制度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旧唐书 食货志上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
23、,察其人则徭役均。 杜佑通典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徐幹(gan)中论 户籍管理是赋役征发的依据户籍管理是赋役征发的依据户籍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户籍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思考:古代户籍管理的影响?思考:古代户籍管理的影响?(4)、影响:便于征发兵役、摇役及征收赋税,保证国家的财税收入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遏制地方势力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 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
24、发展。(5)、总趋势:随着总趋势: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国家 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松弛松弛 。1.(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真题感悟真题感悟【解析】【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
25、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考向:匠籍制度改变的原因商品经济发展2.(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答案】B【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
26、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真题感悟真题感悟考向:客户数量反映土地兼并情况m 从秦汉到明清, 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m 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 ,里设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m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 、 、 。u郡县制郡县制m 明朝实行
27、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 、 。u唐代唐代u明代明代3.基层乡村治理基层乡村治理(1)、古代主要基层管理组织封建社会前期基层社会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尤其是宋代以后基本丧失自治色彩。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渗透力较强,直接发挥指导、监督作用。(2)、古代基层监督形式)、古代基层监督形式(3)、古代基层教化(乡约制度)、古代基层教化(乡约制度)含义:古代“乡约制度”是以宗族关系为纽带、以风俗礼教为主要工具,一种具有乡民自治色彩的传统制度,具有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和谐、贯彻国家主流意志的积极作用,是国家机器的重要补充。唐提倡礼治,重视家训推广,强化基层
28、教化。宋南宋后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家礼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儒家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开创乡约明乡约宣讲“六谕”(有劝谕,也有禁约成份),以大明律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乡约延续明朝模式,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引用大清律例。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1、变化:(1)乡约与法律关系:约律分野约律合流(2)制订:由士绅自主起草到政府统筹(3)宣讲内容:道德教化圣谕(4)组织:民间自发建立政府推动建立2、作
29、用:利于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维护基层秩序; 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儒家思想传播;明清时期基层教化与唐宋时期有什么变化?古代乡约制度有什么作用?明清时期基层教化与唐宋时期有什么变化?古代乡约制度有什么作用?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
30、,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1、趋势: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31、机制2、原因:、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的需要。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原因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原因(4)、)、中国古代中国古代基层基层乡村治理特点乡村治理特点皇权与族权皇权与族权共治共治。宗族势力得到皇权的认可,使行政组织与宗族宗族势力得到皇权的认可,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组织合而为一。宗族势力强大,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族势力强大,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族组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宗族组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主要依靠以下三个方面主要依靠以下三
32、个方面以以族规、族长、祠堂为核心的组织管理系统族规、族长、祠堂为核心的组织管理系统。以以族田、义庄为核心的救济保障系统族田、义庄为核心的救济保障系统。(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织的作用越来越大。)以以祭祀、族谱、族训为核心的礼仪教化系统祭祀、族谱、族训为核心的礼仪教化系统。族训则依托儒家。族训则依托儒家伦理道德对族人进行教化伦理道德对族人进行教化重重点点拓拓展展真题感悟真题感悟1.(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
33、,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解析】【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
34、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答案】B2.(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真题感悟真题感悟【解析】【解析】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于宗法教
35、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可以为乡村自治提供保障,但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乡村自治的实现依靠的是村民自觉,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下,实行的是“人治”,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完备,且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中国古代乡村自治主要并非依靠法律,排除C项;据材料“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可知,古代乡村依然是在政府的管辖范围内的,并未脱离政府的管控,排除D项。【答案】B3.(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
36、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真题感悟真题感悟【答案】【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4.(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
37、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真题感悟真题感悟【解析】【解析】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谈到的只是清代很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与族谱编修无关,故A项错误;族谱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按照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清代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增多,恰恰说明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提及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并不能说明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38、,福建不能代表所有的内地宗族,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说明两岸居民正常往来没有受到阻碍,故D项错误。【答案】B4、社会救济、社会救济u范仲淹范仲淹u朱子社仓朱子社仓1(2016新课标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
39、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真题感悟真题感悟(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
40、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答案】(1)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二二、中国近现代的国家中国近现代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治理和社会治理02创新设计创新设计1.中国近现代的户籍制度中国近现代的户籍制度(1)中国近
41、代户籍制度变革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历程历程时间法律法规名称内容和影响1911年晚清政府制定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内容可分为户籍的管理、人籍、户籍、罚则四个部分,确立了户籍管理形式的统一、平等和保障私权的近代户籍管理原则创新设计创新设计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规定警察只是对户口调查负监督之责,调查户口的具体事务则主要由“地方自治策事会或乡长办理,以总策或乡长为调查长,策事或乡策为调查员”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京兆各属户口编查单行规则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并于1934年进行第一次修订并实施,1946年第二次修订分通则、籍别登记、身份登记、迁徙登
42、记、变更登记、登记申请、罚则、附则等内容1932年颁布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通过保甲连坐的办法强化对民众、乡村的控制1937年颁布保甲条例1941年颁布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创新设计创新设计趋势及原因趋势:a.户籍管理部门逐步由政府管理到警察、自治管理结合,再到军警共同治理,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b.近代户籍管理法规、条例逐步增多,越来越完善,近代化色彩越来越浓。原因:列强侵华、扶植势力;分裂割据,内战频仍;社会动荡,巩固统治需要;借鉴近代西方法律法权理解和国内统治实际,全面管理。重重点点拓拓展展古代户籍制度近代户籍制度不同不是单纯的人口统计制度,而是与其他制度相关联,以户口登记和管理为主
43、要内容,以社会经济为主要目的,逐渐与国际接轨严格限制迁徒法律上允许自由迁徒原因传统自然经济,稳定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西方民主思想和现代户籍制度的传入,民主政治的推动,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转向近代社会转型。古代与近代户籍制度比较一一背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迁移,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政府社会管理的进步;趋势对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限制逐渐放宽特点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渐次改革;受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户籍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呼应);与城市化进程
44、密切相关;户籍制度逐渐松动;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户籍改革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体现关注民生);户籍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逐渐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评价有利于人口劳动力的自由合理流动;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进步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的公平,城乡经济交流;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新时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了经济发展;使户籍制度趋向合理;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为其他国家的户籍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2)新中国 80 年代户籍制度
45、改革2.近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转型近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转型(1)、治理对象复杂化(外国势力和新式武器的传入)(2)、治理方式近代化(法制化、民主化):清末新政和民国政府推行以地方精英(权绅)为中心的少数人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建立崭新的农村治理体系;20年代年代彭湃在广东建立以农民为主导,代表多数人的农民协会,是农村基彭湃在广东建立以农民为主导,代表多数人的农民协会,是农村基层政权的最初萌芽。层政权的最初萌芽。土地革命时期乡苏维埃是革命根据地基层政权组织抗日战争时期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的乡政府是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组织,部分根据地,乡以下的村民代表会议(权力机关)、村公所(行政机关)则是基层政权组
46、织。解放战争时期一部分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定位于乡镇层次(乡镇公民代表大会和乡镇政府),而在东北和华北解放区,基层政权组织则定位于村政府层次(村上为区、县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设置多次变动,先后经历了建国初期的乡村并存制(1949-1953)、乡政权制(1954-1958)、人民公社制(1958-1983)、乡政村治(1983年以后)等阶段。认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建国后农村基层政权的变迁最终适应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法制保障。(2)中国现代的村民自治中国现代的村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
47、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真题感悟真题感悟1.(2021.湖南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1
48、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6分)答案:(1)中共对解放区基层治理总结经验教训的总结;城市三级管理制度效率低下;巩固新生政权;(6分)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
49、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9分)答案(2)变化: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式管理渐趋主流;新兴社会组织出现参与社区管理;基层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协商式民主逐渐发展;意义:创新了中国基层
50、社会治理模式;提高了基层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扩大基层民主,利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9分) 2(2020.江苏卷.10)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 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真题感悟真题感悟考点链接:乡、县苏维埃是革命根据地基层政权组织考点链接:乡、县苏维埃是革命根据地基层政权组织【考点】【考点】国共政权的对峙中共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