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第四节 媒介环境理论媒介环境理论一、一、媒介环境学媒介环境学二、二、多伦多学派多伦多学派三、三、纽约学派纽约学派一、媒介环境学一、媒介环境学n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媒介环境”这一概念,1967年在他与人合著的媒介即信息一书中提出的,以环境类比,指出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所起到的生态式的影响。n 1968年,尼尔波兹曼在演讲中首次提出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将传播媒介视为一种环境结构。1.媒介环境学(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n “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具体地说,媒介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
2、人的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我们和媒介的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 2.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n命题一命题一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只管把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实际上,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如何被解码。命题二命题二 传播媒介有偏向传播媒介有偏向n传播媒介有7种偏向:思想和情感偏向,时间、空间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上偏向,内容偏向 “传播技术促成的各种心理或感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结果
3、,往往和传播技术固有的偏向有关系。” n 每一件工具里都隐藏了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偏倚和它的独特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它会引导我们去片面使用我们机能、感官和情操。命题三n 传播技术对文化产生影响,进而与不同物质的、知觉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因素产生因果关系。二、二、多伦多传播学派多伦多传播学派(Toronto School Toronto School of Communicationof Communication)n 上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哈罗德英尼斯、埃里克哈弗洛克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共同创立的。n 后继工作由目前的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文化与技术研究所(McLuhan Progr
4、am in Culture and Technology)而得以开展,代表人物是德里克德克霍夫。n 多伦多学派提出了一种在人类文化结构和人类心智中传播居于首位的新理论和新的媒介分析技术,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英尼斯(一)英尼斯n哈罗德哈罗德 亚当斯亚当斯 英尼斯(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 18941952)n 现代性的大众媒介根本不给现代人留出时间去思考。即时消息掠夺了人们回首历史的感悟,也掠夺了人们展望未来的力量。这就是现代大众媒介的偏向。技术本身促成了这种思维状态。时间偏倚(时间偏倚(time bias)n 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较适于克服时间的
5、障碍,能长久保存。雕塑、岩洞的壁画、石窟、墓碑、甚至寺庙。n 偏倚时间的媒介使社会更加注重历史、传统、礼仪、典籍、宗教以及等级关系。空间偏倚(空间偏倚(space bias)n 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空间上易于传输,方便移动的媒介。n 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因此,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二)麦克卢汉(二)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人体的延伸n “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因此,“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
6、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更加重要的是,“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 n 媒介传情达意的特定方式,能改变人的感官生活能改变人的所见、所听、所触、所尝和所嗅,因而能改变人的认知。媒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n 人类使用任何通信媒介所带来的冲击要比任何其所负载的内容或该媒介可能传递的信息要大得多。n 置身于虚拟环境的过程要比我们所沉溺的电视节目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更大影响力。看电视本身也要比所看的内容具有更大影响力。n媒介能够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n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n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n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理解媒介理解媒介
7、n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变革。n 麦克卢汉说:“媒介的内容好比是滋味鲜美的一块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分散思想看门狗的注意力。” n 莱文森:“任何媒介的内容滋味鲜美的一块肉支配我们的感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感觉不到眼前这种媒介的深层冲击力。我们对任何传播媒介的使用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传播的特定内容。我们使用媒介的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使用媒介得到的具体的内容。” 三、纽约学派
8、三、纽约学派n(一)尼尔(一)尼尔波兹曼(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环境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和对媒介文化深刻的洞察。娱乐至死娱乐至死(1985)n 这是波兹曼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追溯了传媒的变迁,阐述了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的过程。 奥威尔奥威尔19841984赫胥黎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美丽新世界n 波兹曼阐发了麦克卢汉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传媒适合传播不同的信息。他在本书
9、中阐述了口头媒介、文字媒介以及电视媒介是如何以不同形式传播信息的。他认为19世纪的美国之所以被认为是“理性时代”,一大原因就是当时的主要传媒是印刷传媒。 n 波兹曼认为电视传媒的娱乐本性使得非娱乐性的信息不得不在“声像”上包装自己,最终导致这些信息在内涵上缩水。另外由于电视传媒仅仅是单向沟通,无法与观众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它也就没办法实行教育的职责。 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1982)n “童年”的概念来自与“成年”的文化分界,而这种区别并不是天然固有的,而是在历史中“发明”出来的。n 波兹曼把童年的发现看作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而这个发明是与印刷文化的普遍推广和现代学校的建立直接有关的。
10、印刷文化的推广表明,书写文化又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要形态,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书写能力,才能进入成人社会,才能了解社会的文化秘密。n 现代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儿童的书写能力,为他们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如此一来儿童与成人的世界就被读写能力的门槛隔开,至此童年和成年两个概念才从文化和文明的意义上诞生。 n 波兹曼认为,童年的发明是由童年和成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同样,童年的消逝,是因为童年和成人再一次的共享信息产生的。在这里,替换印刷术的技术转变为电子媒介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图像革命,图像信息不像文字语言那么抽象,而成为“一览无余的媒介”,因此,儿童和成人就可以共享信息的使用权,所以说,电子革命和图
11、像革命“这个新兴的符号世界其实并不能支持保证童年概念存在所需要的社会和知识的等级制度”。 n 这样,儿童与成人又从被书籍文化所区分的世界里过渡到无法严格区分的视觉媒介当中来,在这个意义上,童年面临消逝的危险。当然,作为与童年相对立的概念“成年”,也在逐渐消逝。n 所谓的“童年的消逝”并不是说特定生理年龄的生命群体不复存在,而是指“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征己经模糊不清。他将儿童精神生态的恶化归罪于媒体和电子技术,并说道:“至于童年的概念,我相信,长远来看它一定会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牺牲品。电的发明搅乱了使童年产生并得到培育的信息环境。”n 波兹曼抨击如今的电视媒介敞开了成人小心保守的秘密,如性
12、、疾病、死亡等等,将儿童不曾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毫不避讳地灌输给他们,其结果是如今的儿童早早就沾染上了成人的悲观、怀疑、漠然和傲慢的习气。羞耻心n 由于印刷创造了一个抽象思维的世界由于印刷创造了一个抽象思维的世界, ,由于由于印刷要求身体服从于头脑印刷要求身体服从于头脑, ,由于印刷强调思考的由于印刷强调思考的美德美德, ,所以所以, ,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元性的看法元性的看法, ,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n 印刷赋予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印刷赋予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 ,但却留但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下了一个
13、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途径。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途径。 电子媒介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电子媒介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从而产生了几个影响深远的后果。从而产生了几个影响深远的后果。n首先,羞耻的概念被冲淡了,也不再神秘了。”“如果一开始儿童就了解各种各样的谜和秘密,我们又如何把他们跟成人区分开来呢?”n其次,“由于羞耻感的逐渐衰退,行为举止的意义自然也相应地降低。”n最后,“代沟消失”。母亲看上去跟女儿一样年轻,女儿看上去跟母亲一样成熟,这不只是一种视觉的错位,而是文化的异化。(二)梅罗维茨(二)梅罗维茨n “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n 情境理论不关注信息内容如何,它关注的是信息以何种方式在流动,所以,梅洛维茨提出了“信息系统”的概念,他认为“物质场所和媒介场所是同一系列的部分,而不是互不相容的两类。地点和媒介同为人们构筑了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