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2.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想象诗歌意境。 2.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典诗词 意蕴丰富, 字字珠玑, 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
2、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 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 诗经 可以分为 “风” “雅” “颂” 三部分。 “风” “雅” “颂” 。 1 1 采薇采薇(节选) 1.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 (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图片,释题。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自由读古诗。 正音。 雨: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雪。)应该读:y 齐读。提示节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理解“杨柳依依”。
3、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柳树图片。这 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理解“昔我往矣”。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 中, “我”却要(离开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 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这哪 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 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 束。引读“今我来思”。 理解“雨雪霏霏”。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 艰难地缓缓走在
4、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 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生读。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 现“我”此时的心情。短短 16 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 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 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指名试背。全班试背。 2 2春夜喜雨春夜喜雨 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 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李”是(李白),“杜”是(杜 甫)。对,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
5、陵野老。祖籍襄阳(今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 ,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 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 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 车行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 “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 工部集 。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2.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
6、城。 (3) .指名读诗, 评价。 师: 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 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 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 字, 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 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 们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3、品析 (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 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
7、节,播种的时节) 指导朗读此句。 (2) .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 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的雨)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 道) 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 喜欢这样的雨吗? (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指名说说看。 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 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 的企盼。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
8、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 开始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 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 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 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 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 彻底滋润。 想象一下, 经过一夜的春雨, 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 (晓 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 我们仿佛看见了 (图片欣赏) 万紫千红、 娇艳欲滴、 花团锦簇。 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 (好雨知时节,
9、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 重锦官城。) (5).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 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 读这首诗吧!背诵。 3 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 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 绍。 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 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
10、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 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 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 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 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 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二、初
11、读,读通顺。 1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蓟北 涕泪 妻子(z)(读轻声表示什 么?)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 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 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 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2 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 细细地品味。
12、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 心, 你们说,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国破家亡的泪; 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 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 “初 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13、;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 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读五六句。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 还有做伴, 此时, 诗人喜到极致, 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 “喜欲狂” , 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 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
14、),全班读(评:洛阳 到了!)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 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 解? (5)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 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 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 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齐读全诗。 五、诵读。 4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一年这计在于春
15、,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 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板书课题)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3.范读,指导朗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16】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呼对方,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也称“张水部”。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酥:酥油。 处:时。 绝胜:远远胜过。 6.译文: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 成一片,
16、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 满城的暮春。 7.赏析 “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喜悦之情。 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 明确:这是对早春美
17、景的品评和抒情。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 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 春色的特征。 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江上渔者五、江上渔者 1.导入。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 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 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 (师生齐读)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从诗题看,范 仲淹关心谁?(江上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思?(
18、明确:指打鱼的人) 2.初读诗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3.理解词语。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爱:喜欢。 (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 体大味美。 (5)君:你。 (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8)风波:波浪。 4.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 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5.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19、 当往来的客人们不停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渔民冒 着生命危险乘舟出海捕鱼,“情动而辞发”,即兴创作了这首江上渔者。师 生齐读(配乐) 6.短短 20 个字,却把范仲淹那种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真实感 受表现出来了。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都读出来吧。(生自由读) 六、小结全文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 我们能感受诗歌形象, 品味精彩的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希望在 以后的生活中, 我们能不断学习
20、。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 ” 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变,热爱中华文化,就让我们从吟诵古典诗文开始 吧。 板书板书 江上渔者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6 6 泊船瓜洲泊船瓜洲 1. 谈话导入,知诗人,奔主题。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 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 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
21、法, 史称“王安石变法” 。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 临川先生文集 。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泊()、间(jin) 、数(sh)、重(chng)、还(hun) 3.初读古诗。 理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画出表示地点的名 词,大胆猜一猜? 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 理解: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 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 被诗人看作是魂牵 梦萦的第二故乡。接下
22、来,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诗歌,要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你对这首诗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呢?大家可 以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进行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京口 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 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 4.知诗情、悟诗境。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 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而人们都 说这首 泊船瓜洲 里诗人最美的江南,
23、 聪明的你, 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 ( “春风又绿江南岸” )那你觉得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呢?( “绿” ) 。 5.知背景,入诗境。 简介背景资料。 公元 1042 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 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 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 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 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 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摇摆不定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 1075 年,55 岁
24、 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5. 读全诗,背全诗 7 7 游园不值游园不值 1. 知诗人,解诗题。 同学们,你们一般怎样学习古诗?(根据汇报小结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 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晓诗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叶绍翁的一首诗游园不 值 (板书课题) 。 你了解叶绍翁吗?“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呢?( “园” ,宋代宦官、文人、 雅士栽植名花异草的庄园。 “值” ,遇到。 “游园不值” ,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 去观赏。 )生汇报交流。 2.读诗句,明节奏。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
25、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再读诗,悟诗情。 “应” “怜”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怜”的字义,为什么用“怜”字?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应 该;怜惜、爱惜) 。 “屐齿” 的意思: 古代一种木质的鞋, 鞋底有横木齿。 底下锯齿, 可以防滑。 “柴扉” ,柴门。重点理解“小扣”之意, (教师引导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 轻敲) 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4.悟诗境,反复读。 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如果是你, 你会怀着
26、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指导朗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 久/不开。 ) 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时候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 呢?如果你是诗人,会怎样读这两句?(指导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 ) 5.读古诗,晓诗理。 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春天到了,高高的围墙却把这些名人雅士 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发现了一枝红杏伸出围墙 来。 ) 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这是什么哲理呢?(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阻挡 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原来诗人在为无意中发现的哲理而高兴啊! ) 你由红杏想到了哪些类似的事物?(小草掀翻石
27、块冲破阻挠长出绿芽等) 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啊!隔墙观花,神游园中,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 6.齐读、背诵。 8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导入。 古人在送别朋友时写的诗,我们都称之为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北宋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你对王观有哪些了解?】王观(10351100) ,字通 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 代表作有临江仙离杯 高阳台等。 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 “送鲍浩然之浙东” 是这首词的题目。 ) 2.初读
28、诗,通词句。 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正音: “那”同“哪” 【出示】 ,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 做“通假字” 。意思是“通用、借代” ,注意,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 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 3.理诗意,悟情感 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我们仿佛看 (听) 到了 (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 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 生读。 这
29、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 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 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而好友就要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 味呢?(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 的) 。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指导感情朗读。 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引导理解一 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想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 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还有什么离别之苦呢。于是作者写到生接读: “若 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 4.配乐读文,背诵诗
30、歌。 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 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让我们感情朗读地来读读这首别具一 格的词。 。 9 9 浣溪沙浣溪沙 1.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都 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叹。大文豪苏轼是以怎 样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板 书课题) 全班齐读诗歌。 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 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31、“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 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 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 2初读词,通词句。 读准字音。浣(hun)苏轼(sh)蕲水(q) 读准节奏。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
32、/黄鸡。 3.理诗意,悟情感。 理解:词上阙写(景) ,下阙写(情) 。 理解: 浣溪沙 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学生自主思考, 回答, 老师引导出: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 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 理解: 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由西流的溪 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 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理解: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 1082 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
33、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 一位 “奋厉有当世志” (唐圭璋主编 唐宋词鉴赏辞典 ) 的人物。 他从眼前的 “溪 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 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 仍力求振作精神, 即景抒慨, 感悟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 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 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 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3 3齐读、背诵。 10 10 清平乐清平乐 1.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接 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34、清平乐 (板书课题)了解作者。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 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 的 “实录” , 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 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 作者政见偏于保守, 晚年屡遭贬谪, 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 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初读词,通词句。 自由读词。正音:啭(zhun) 读准节奏 清平乐春归/何处 北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
35、/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4.理诗意,悟情感。 理解: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 处觅得安慰。 ) 理解: “寂寞无行路” (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 理解: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 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 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 “归来” 与词人 “同 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 理解: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 (这说得更明白、 更令人失望。 “留 春,春不住” ,春天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 令人惆怅、伤感啊
36、!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 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 理解: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 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 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 的惆怅。至此,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 而已。 ) 5.读诗词,晓词理。 作者就是用如此平淡朴实,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构思,多转折而层层深入地 表达了伤春之情。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 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
37、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熟读、背诵。 7.结束语: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诗园中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最美的花 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以书为友,与诗同行,博学强记,善于积累, 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板书 清平乐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采薇采薇 注释注释 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38、昔:从前,指出征时。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霏(f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往:指当初去从军。 译文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 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赏析 出自诗经小雅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 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 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
39、薇起兴,前五节着重 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 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 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 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 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 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 统的源头。 春夜喜雨春夜喜雨 注释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
40、生:使植物萌发、生长。 潜(qin) :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重:读作 zhng,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 世界。 赏析赏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
41、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 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 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 功。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 阳市襄州区) ,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 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 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车行 春望 三吏 三别 茅屋为秋风
42、所破歌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 集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注释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当时作者正在此地。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安史叛军的 根据地。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译文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 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 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仿佛觉得已从 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
43、又奔向洛阳。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 这首诗, 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春天, 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 (762) 冬季, 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 收复了洛阳和郑 (今河南郑州) 、 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 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 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 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赏析赏析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 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4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注释注释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酥(s) :酥油。 最是:正是。 绝胜:远远胜过 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 译文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赏析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 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 杜甫的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45、 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 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 “山色有无中”相媲 美。 三、 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 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 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 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 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 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
46、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 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 黎先生集 。 江上渔者江上渔者 注释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 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
47、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译文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 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赏析赏析 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 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 情动而辞发, 创作出言浅意深的 江上渔者 。 范仲淹想从自己以上的描述,让那些“但爱鲈鱼美”的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 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著作有范文正公
48、集 。他写的岳阳楼记 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江上渔者是一 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 根据 江上渔者 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而成。 泊船瓜洲泊船瓜洲 注释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 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 ,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 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 ,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 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译文译
49、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赏析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 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 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 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 风吹绿的, 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 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
50、“明月 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 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 “春风又绿 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 ,圈去到字,注曰: 不好 。改 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 。 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 才符合诗的情境。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 公元 1042 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 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 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 们千方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