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一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将感觉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特异性投射系统:将感觉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而产生感觉的传导路。位而产生感觉的传导路。 1 1浅感觉浅感觉 浅感觉是指皮肤或粘膜感受器形成的感觉,如痛觉、温浅感觉是指皮肤或粘膜感受器形成的感觉,如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等。度觉、粗略触觉等。 1 1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途径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途径 第第1 1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 第第2 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后角级神经元:胞
2、体位于脊髓灰质后角 第第3 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外侧核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外侧核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 躯干躯干 周围突周围突 中枢突中枢突 四肢四肢 的皮肤的皮肤 经脊经脊N N 脊脊N N节节 经后根入脊髓经后根入脊髓 后角后角 固有核固有核痛、温觉组成痛、温觉组成 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交叉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皮质束丘脑皮质束 中央后回中中央后回中 上部上部粗略触觉组成粗略触觉组成 丘脑腹后丘脑腹后 经内囊枕部经内囊枕部 中央旁小叶中央旁小叶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 外侧核外侧核 后部后部 特点:先交叉,再上行。特点:先交叉,再上行。 躯干躯干四肢四肢浅感浅感觉
3、感觉感受器受器周围突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脊神经节脊神经节中枢突中枢突后角固有核后角固有核脊髓丘脊髓丘 脑束脑束脊髓丘系脊髓丘系 中央后回上中央后回上2/32/3旁中央小叶后部旁中央小叶后部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内囊 后肢后肢浅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 ( 躯干、四肢躯干、四肢 白质前连合白质前连合( (上升上升1-21-2节段节段) )脊神经节脊神经节脊髓灰质后角脊髓灰质后角 ,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系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躯干、四肢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 2 2 头面部浅感
4、觉传导途径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途径 第第1 1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节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节 第第2 2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 第第3 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内侧核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内侧核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头面部的头面部的 周围突周围突 中枢突中枢突 皮肤粘膜皮肤粘膜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半月神经节半月神经节 入脑桥入脑桥 三叉三叉N N 主核主核 三叉三叉N N 脊束核脊束核交叉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 丘脑皮质束丘脑皮质束 中央后中央后回下部回下部 上升上升 丘脑腹后丘脑腹后 经内囊枕部经内囊枕部 内侧核内侧
5、核 头面部头面部皮肤粘膜皮肤粘膜 周围突周围突三叉神经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中枢突三叉神经主核三叉神经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丘系三叉丘系中央后回下中央后回下1/31/3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内囊浅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 ( 头面部头面部 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主核三叉神经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丘系三叉丘系背侧丘脑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丘脑中央辐射辐射头面部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2 2深感觉本体感觉深感觉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肌腹、肌腱、关节等结构在运动或本体感觉:肌腹、肌腱、关节等结构在运动或静止
6、时产生的感觉,亦称深部感觉。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亦称深部感觉。 皮肤的精细触觉皮肤的精细触觉 1 1传入大脑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传入大脑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第第1 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 第第2 2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第3 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外侧核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外侧核 躯体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躯体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 肌肉肌肉 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 肌腱肌腱 关节关节 脊脊N节节 薄束薄束 薄束核薄束核 楔束楔束 楔束核楔束核 丘脑皮质束丘脑皮质束 中央前回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后回
7、中上部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囊内囊 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旁小叶后部深深感感受受器器周围突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脊神经节脊神经节薄束薄束楔束楔束薄束核薄束核楔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内侧内侧 丘系丘系 中央后回上中央后回上2/32/3旁中央小叶后部旁中央小叶后部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内囊 后肢后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 (深感觉深感觉躯躯干干四四肢肢精精细细触触觉觉意意识识性性本本体体感感觉觉传传导导通通路路脊神经节脊神经节薄束薄束楔束楔束薄束核薄束核楔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 T4 2
8、2传入小脑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入小脑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第第1 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 第第2 2级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后角或中间内侧核级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后角或中间内侧核 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反射性通路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反射性通路关节关节 脊髓后角脊髓后角 肌肉肌肉 肌腱肌腱 脊脊N节节 中间内侧核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下脚脊髓小脑后束下脚 小脑旧皮质小脑旧皮质 脊髓小脑前束上脚脊髓小脑前束上脚 维持身体的姿势与平衡维持身体的姿势与平衡腰骶膨大腰骶膨大 - 胸核胸核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后
9、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前束脊神经节脊神经节小脑下脚小脑下脚小脑上脚小脑上脚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感受器感受器周围突周围突 脊神经节脊神经节中枢突中枢突第二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交叉交叉 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第三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内囊内囊感觉传导路的感觉传导路的 共共 同同 规规 律律 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上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脑干脑干上行传导束分支上行传导束分支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屡次换元屡次换元丘脑网状核或其它非特异性核团丘脑网状核或其它非特异性核团换元换元弥散投射到大脑两半球的广泛区域弥散投射到大脑两半球的广泛区域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
10、状态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 1 1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与分区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与分区 古皮质三层: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古皮质三层: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层。 新皮质六层:新皮质六层: 1 1分子层分子层 2 2外颗粒层外颗粒层 3 3外锥体细胞层外锥体细胞层 传出冲动,水平纤维抑传出冲动,水平纤维抑制相邻细胞柱。制相邻细胞柱。 4 4内颗粒层内颗粒层 传入冲动进入传入冲动进入 5 5内锥体细胞层内锥体细胞层 传出冲动传出冲动 6 6多形细胞层多形细胞层 传出冲动传出冲动 感觉柱感觉柱: :皮质细胞的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层
11、的最根皮质细胞的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层的最根本的功能单位本的功能单位 大脑皮层分为大脑皮层分为5252区区 按机能分为感觉皮质区,运动皮质区,联络皮质区。按机能分为感觉皮质区,运动皮质区,联络皮质区。 2 2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 1 1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 中央后回中央后回312312区主要是全身体表感觉区主要是全身体表感觉投射区域投射区域 h h特点:特点: 交叉一侧传入冲动投射到对侧皮层,但交叉一侧传入冲动投射到对侧皮层,但头面部为双侧。头面部为双侧。 头足倒置,头面部在底部,足部在上头足倒置,头面部在底部,足部在上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为正。部但头面部代表
12、区内部为正。 代表区面积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相代表区面积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相关。关。 体表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的相互关系体表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的相互关系: : 低等哺乳动物猫、兔等体表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根低等哺乳动物猫、兔等体表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根本重合,灵长类逐渐别离。本重合,灵长类逐渐别离。 2 2肌肉本体感觉区:主要在中央沟的前壁。肌肉本体感觉区:主要在中央沟的前壁。 3 3视觉区:枕叶距状裂。视觉区:枕叶距状裂。 4 4听觉区:颞叶。听觉区:颞叶。 5 5嗅觉和味觉:边缘叶的前底部区域与嗅觉有关。嗅觉和味觉:边缘叶的前底部区域与嗅觉有关。味觉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区下侧。味觉大
13、脑皮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区下侧。 四内脏感觉四内脏感觉 内脏神经纤维的数目比一般体表感觉神经纤维的数目少。内脏神经纤维的数目比一般体表感觉神经纤维的数目少。 想一想:说明内脏具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说明内脏具有什么特点? 内脏活动一般不产生意识感觉。内脏活动一般不产生意识感觉。 皮质代表区:主要在边缘系统的皮质。皮质代表区:主要在边缘系统的皮质。 内脏痛的特征内脏痛的特征 1 1、缓慢、持续、定位不清,对刺激分辩能力差。、缓慢、持续、定位不清,对刺激分辩能力差。 2 2、使皮肤致痛的刺激一般不使内脏痛疼,对机、使皮肤致痛的刺激一般不使内脏痛疼,对机械牵拉、缺血、炎症、痉孪等敏感。械牵拉、缺血、炎
14、症、痉孪等敏感。 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某个远隔的体表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某个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牵涉性痛的原因:牵涉性痛的原因: 会聚学说:会聚学说: 易化学说:易化学说: 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一脊髓躯体运动功能一脊髓躯体运动功能 1 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脊动物脊动物: :手术方法切断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手术方法切断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脑对脊髓影响的一种实验动物脑对脊髓影响的一种实验动物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 2 2、牵张反射。、牵张反射。 牵张反
15、射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肌肉收缩。引起该肌肉收缩。 主要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主要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 两种: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腱反射和肌紧张 1 1腱反射腱反射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膝反射膝反射 跟腱反射跟腱反射 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 2 2肌紧张肌紧张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受牵拉肌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受牵拉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3 3脊休克脊休克
16、 脊休克脊休克: :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响状态。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响状态。 脊休克的主要表现:脊休克的主要表现: 脊休克恢复速度与动物种类及脊髓反射依赖于脊休克恢复速度与动物种类及脊髓反射依赖于高位中枢的程度有关。高位中枢的程度有关。 脊休克产生原因: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脊休克产生原因: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调节。 二脑干躯体运动功能二脑干躯体运动功能 对脊髓反射影响: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对脊髓反射影响: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 抑制区:抑制区: 易化区:易化区: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的动物,去大脑僵直:
17、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的动物,动物立即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动物立即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肌紧张亢进的现象。挺硬等肌紧张亢进的现象。 原因:抑制区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增强。原因:抑制区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增强。 三小脑躯体运动功能三小脑躯体运动功能 1 1、古小脑前庭小脑、古小脑前庭小脑 与身体平衡有关与身体平衡有关 与前庭器官及前庭核活动有密切关系,其反射与前庭器官及前庭核活动有密切关系,其反射途径为:途径为: 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前庭核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古小绒球小结叶古小脑脑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前庭核前庭脊髓束脊髓运动脊髓运动神经元神经元肌肉装置肌肉装置 2 2、旧小
18、脑脊髓小脑、旧小脑脊髓小脑 与调节肌紧张有关与调节肌紧张有关 小脑前叶对肌紧张具有抑制和易化的双重调小脑前叶对肌紧张具有抑制和易化的双重调节作用。节作用。 小脑共济性失调小脑共济性失调3 3、新小脑皮质小脑、新小脑皮质小脑 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 大脑皮层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皮层大脑皮层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皮层小脑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束发动运小脑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束发动运动。动。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 1、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代表区为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代表区为6 6区,肢体远端肌肉代表区区,肢体远端肌肉代表区在在4 4
19、区。区。运动辅助区:两半球纵裂侧壁运动辅助区:两半球纵裂侧壁运动区对躯体运动控制的特点运动区对躯体运动控制的特点1 1交叉的调节支配,但头面部多为双侧性交叉的调节支配,但头面部多为双侧性2 2具有精细功能定位,功能区大小与运动精细复杂程具有精细功能定位,功能区大小与运动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度有关。3 3头足倒置头面部内部仍为正立头足倒置头面部内部仍为正立4 4刺激皮层某一点,只会引起个别肌肉或某块肌肉的刺激皮层某一点,只会引起个别肌肉或某块肌肉的一局部收缩,而不会肌肉群的协同收缩。一局部收缩,而不会肌肉群的协同收缩。5 5运动区神经细胞呈柱状纵向排列,称为运动柱。一运动区神经细胞呈柱状纵向排列,
20、称为运动柱。一个运动柱可以控制同一个关节的几块肌肉,而同一个运动柱可以控制同一个关节的几块肌肉,而同一块肌肉又可以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块肌肉又可以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2 2、锥体系、锥体系 锥体束锥体束锥体束包括皮层脊髓束通过延髓锥体和皮层锥体束包括皮层脊髓束通过延髓锥体和皮层脑干束脑干束 不通过延髓锥体。不通过延髓锥体。1 1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1 1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上位上位NN元元 锥体束锥体束 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前回中上部 锥体交叉锥体交叉 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前角运动细胞前角运动细
21、胞 躯干躯干下位下位NN元元 四肢四肢 骨骼肌骨骼肌前角运动细胞前角运动细胞 2 2皮质脑干核束皮质脑干核束上位上位NN元元 锥体束锥体束 皮质核束皮质核束 下位下位NN元元 中央前回下部中央前回下部 交叉或不交叉交叉或不交叉 脑脑NN运动核运动核 眼外肌眼外肌 咀嚼肌咀嚼肌 表情肌表情肌 舌肌舌肌 面面N N 核下半、舌下核下半、舌下N N 咽喉肌咽喉肌核支配其他双侧支配核支配其他双侧支配上运动神经元:皮层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皮层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神经核运动神经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元。锥体系功能:主要与随意运动,特别是四肢远端
22、小群肌肉锥体系功能:主要与随意运动,特别是四肢远端小群肌肉如手肌的精细活动有关。如手肌的精细活动有关。 左侧内囊出血左侧内囊出血右侧偏瘫右侧偏瘫 右上、下肢痉挛性瘫右上、下肢痉挛性瘫 右眼裂以下面肌瘫痪右眼裂以下面肌瘫痪 右侧舌肌瘫痪右侧舌肌瘫痪右半身感觉丧失右半身感觉丧失两眼视野右侧同向性偏盲两眼视野右侧同向性偏盲 损伤病症损伤病症 锥体交叉平面以上锥体交叉平面以上损伤:损伤: 对侧肢体肌瘫对侧肢体肌瘫痪痪 锥体交叉平面以下锥体交叉平面以下损伤:损伤: 同侧肢体肌瘫同侧肢体肌瘫痪痪 2 2锥体外系锥体外系 但凡锥体系以外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通路,但凡锥体系以外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通路,都
23、属于锥体外系系。都属于锥体外系系。 锥体外系主要的功能:协调肌群的运动、调节肌锥体外系主要的功能:协调肌群的运动、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姿势等。张力维持和调整姿势等。 锥体外系的主要传导通路有二条:锥体外系的主要传导通路有二条: (1)(1)皮层纹状体通路皮层纹状体通路 (2)(2)皮层、脑桥、小脑通路皮层、脑桥、小脑通路 皮质皮质纹状体系:纹状体系: 额叶顶叶皮质额叶顶叶皮质 新纹状体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旧纹状体 红核脊髓束网红核脊髓束网 红核红核 脊髓中继后支配脊髓中继后支配 黑质黑质 网状结构网状结构 或不或不 前角运动细胞前角运动细胞 以上存在着环路:以上存在着环路:新纹状体新纹状体黑质黑
24、质新纹状体环路调新纹状体环路调节节皮质皮质纹状体纹状体背侧丘脑背侧丘脑皮质环路皮质环路运动抑制环运动抑制环皮质皮质脑桥脑桥小脑系小脑系 额叶额叶 脑桥核脑桥核 小脑皮质小脑皮质 红核红核枕叶枕叶 颞叶颞叶 中脚中脚 齿状核齿状核 上脚上脚 红核红核脊髓束脊髓束 中继后支配前角细胞中继后支配前角细胞环路:皮质环路:皮质脑桥脑桥小脑小脑背侧丘脑背侧丘脑皮质皮质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 纹状体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功能:基底神经节功能: 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和本体感觉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和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处理有关。传入冲动信息处理有关。 基底神经节损害的表现基底神经节损害的表现 舞
25、蹈病舞蹈病 帕金森病震颤麻痹帕金森病震颤麻痹 三、神经系统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神经系统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一自主神经系统 支配内脏的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的控制支配内脏的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的控制 1 1自主神经系统的一般结构特征自主神经系统的一般结构特征 节前纤维:有髓鞘,传导速度较快节前纤维:有髓鞘,传导速度较快 节后纤维:无髓鞘,传导速度较慢节后纤维:无髓鞘,传导速度较慢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中枢位置中枢位置 胸胸1 1腰腰3 3
26、脊髓侧角脊髓侧角 、脑神经核及骶段脑神经核及骶段脊髓脊髓2 24 4节灰质节灰质内内 神经节神经节脊柱两侧形成交感脊柱两侧形成交感神经链神经链 所支配的器官附所支配的器官附近近 传出纤维传出纤维 节前纤维短,节后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纤维长 节前纤维长,节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后纤维短支配效应器支配效应器广泛广泛 局限局限 2 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1 1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 2 2自主神经中枢的紧张性自主神经中枢的紧张性 3 3交感和副交感交互抑止交感和副交感交互抑止 3 3自主神经的化学递质及相应受体自主神经的化学递质及相应受体 1 1胆碱能纤维末
27、梢释放乙酰胆碱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又分两类:又分两类: 1 1拟毒蕈碱作用型拟毒蕈碱作用型M M型,可被阿托品阻型,可被阿托品阻断。断。 2 2拟烟碱作用型拟烟碱作用型N N型型, ,可被箭毒所阻断。可被箭毒所阻断。 2 2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 有有,受体受体 与与受体结合主要为兴奋性的受体结合主要为兴奋性的 与与受体结合主要为抑制性的受体结合主要为抑制性的 3 3、嘌呤能纤维释放、嘌呤能纤维释放ATPATP,嘌呤类,肽类递质,嘌呤类,肽类递质 三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三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 1 1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内脏反射活动初级中枢。内
28、脏反射活动初级中枢。 2 2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延髓为根本生命中枢。延髓为根本生命中枢。 3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1对血压的调节对血压的调节: : 压力感受器被兴奋后,使下丘脑中的神经元放电压力感受器被兴奋后,使下丘脑中的神经元放电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对血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对血压调节产生影响。压调节产生影响。 2 2对体温的调节对体温的调节: :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包括温度感受局部和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包括温度感受局部和控制产热与散热功能的整合作用局部。制产热与散热功能的整合作用局部。 3 3对水平衡的调节对水平
29、衡的调节: : 引起口渴感觉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前区有的神经引起口渴感觉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前区有的神经元胞体内元胞体内NaClNaCl浓度相对升高而发生的反响。浓度相对升高而发生的反响。 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调节均关系。水的摄入与排出调节均关系。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的分泌来完成的。 4 4对摄食行为的调节对摄食行为的调节: : 下丘脑是处理和调制饥饿、胀饱信息的主要中下丘脑是处理和调制饥饿、胀饱信息的主要中枢。枢。 5 5对垂体释放激素的调节对垂体释
30、放激素的调节: : 分泌十多种促垂体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作分泌十多种促垂体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作用于垂腺体,控制各种激素的分泌用于垂腺体,控制各种激素的分泌 . . 6 6对情绪生理反响的影响对情绪生理反响的影响 情绪生理反响情绪生理反响: :情绪是人类一种心理现象,伴情绪是人类一种心理现象,伴随着情绪活动也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随着情绪活动也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情绪生理反响主要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情绪生理反响主要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两者对立统一的改变。持久的情绪活动会造动两者对立统一的改变。持久的情绪活动会造成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成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 假怒假怒: :在
31、间脑水平以上切除大脑的猫,常出现在间脑水平以上切除大脑的猫,常出现一系列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亢进的现象,并且张一系列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亢进的现象,并且张牙舞爪,好似正常猫在搏斗时一样,称为假怒牙舞爪,好似正常猫在搏斗时一样,称为假怒 7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生物节律: 人体许多生理功能都有日周期节律,如:血细胞数、体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等一日一个波动周期。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 视交叉上核可通过视网膜-视交叉上核束与视觉感受装置发生联系,外环境的昼夜光照变化可影响视交叉上核的活动,从而使体内日周期节律与外环境昼夜节律同步起来。 4.4.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
32、动的调节三内脏脑及情绪的神经根底三内脏脑及情绪的神经根底 边缘叶:边缘叶: 指围绕着脑干的大脑内侧面的一些结构,它包括海马、指围绕着脑干的大脑内侧面的一些结构,它包括海马、扣带回、胼胝体下回、傍嗅区等。扣带回、胼胝体下回、傍嗅区等。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 主要局部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主要局部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 边缘系统内部互相连接与神经系统其他局部也有广泛边缘系统内部互相连接与神经系统其他局部也有广泛的联系。它参与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与情绪、行的联系。它参与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与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33、海马回路:皮质一海马一穹窿一下丘脑乳头体一丘脑海马回路:皮质一海马一穹窿一下丘脑乳头体一丘脑前核一扣带回一皮质前核一扣带回一皮质 边缘系统对情绪反响具有重要影响边缘系统对情绪反响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机体的本能性的行为以及情绪反响有明显对于机体的本能性的行为以及情绪反响有明显的影响的影响. . 如下丘脑功能中提到的如下丘脑功能中提到的“奖赏或奖赏或“惩罚现惩罚现象象. . 刺激边缘系统的某些部位也能被引出。说明刺刺激边缘系统的某些部位也能被引出。说明刺激这些脑区能引起动物的自我满足和愉快。这激这些脑区能引起动物的自我满足和愉快。这些脑区被称为奖赏系统或趋向系统。些脑区被称为奖赏系统或趋向系统。 刺
34、激某些脑区可使动物感到嫌恶和痛苦,因此刺激某些脑区可使动物感到嫌恶和痛苦,因此称这些脑区为惩罚系统或回避系统。称这些脑区为惩罚系统或回避系统。 四、四、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 一条件反射一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1. 1. 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反射成的反射2. 2. 脑干和脊髓的反射脑干和脊髓的反射3. 3. 永久固定的神经联系永久固定的神经联系(已通反射)(已通反射)4. 4. 必须用该感受器的特必须用该感受器的特殊刺激才能引起殊刺激才能引起5. 5. 反射弧简单,数量有反射弧简单,数量有限。限。1. 1.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
35、建立获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建立获得性反射得性反射2. 2. 大脑反射大脑反射3. 3. 暂时的易变的神经联系暂时的易变的神经联系(接通反射)(接通反射)4. 4. 任何无关刺激都可变成条任何无关刺激都可变成条件反射的刺激件反射的刺激5. 5. 反射弧较复杂、易变、数反射弧较复杂、易变、数量无限。量无限。 1 1条件反射的建立条件反射的建立 2 2条件反射建立的机制条件反射建立的机制 暂时联系的接通暂时联系的接通 3 3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 第二信号语言、文字发生反响的皮层机能系统。第二信号语言、文字发生反响的皮层机能系统。 4 4条件反射的抑制条件反射的抑制 1 1非条件反
36、射抑制非条件反射抑制 1 1外抑制:一切外来的新异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外抑制:一切外来的新异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称为外抑制。中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2 2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能引起兴奋,而被抑制,称为超限抑制。神经细胞不能引起兴奋,而被抑制,称为超限抑制。 2 2 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 1 1消退抑制消退抑制 : 由于没有受到强化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由于没有受到强化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制。 消退抑制与神经系统的类型有关。神经系统容易兴奋、消退抑制与神经系统的类
37、型有关。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好动类型的动物消退较慢,而那些好静、孤独的神经好动类型的动物消退较慢,而那些好静、孤独的神经系统类型者容易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得愈稳固,愈不系统类型者容易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得愈稳固,愈不容易消退。容易消退。 2 2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似的刺激物不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响受到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响受到抑制,称为分化抑制。制,称为分化抑制。 3 3延缓抑制:在条件反射中,如果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延缓抑制:在条件反射中,如果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延长,条件反射必须在间隔的时间后刺激
38、的间隔时间延长,条件反射必须在间隔的时间后才发生反响,称为延缓抑制。才发生反响,称为延缓抑制。 二大脑皮层的电活动二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1 1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 两种类型:两种类型: 自发脑电活动:没有任何明显的外界刺激情况下,自发脑电活动:没有任何明显的外界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的电位变化。大脑皮层经常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的电位变化。 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大脑皮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大脑皮层某一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层某一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 2 2正常脑电图的根本波形正常脑电图的根本波形 脑电图脑电图 皮层脑电图皮层脑电图 影响
39、脑电图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个体差异、影响脑电图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个体差异、意识状态、外界刺激、精神活动、药物影响意识状态、外界刺激、精神活动、药物影响和脑部疾病等。和脑部疾病等。 1.1.意识障碍性疾病意识障碍性疾病( (嗜睡、昏迷等嗜睡、昏迷等) )。 2.2.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 : 包括脑肿瘤、脑脓肿、包括脑肿瘤、脑脓肿、脑转移癌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等。脑转移癌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等。 3.3.癫痫。癫痫。 4.4.颅脑外伤颅脑外伤: : 脑震荡、脑挫伤等。脑震荡、脑挫伤等。 5.5.脑血管病脑血管病: : 脑出血、脑血栓。脑出血、脑血栓。 6.6.颅内炎症和脑病颅内炎症和脑病: : 病
40、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 1 1波波 深睡、深度麻醉和缺深睡、深度麻醉和缺O2O2出现此波。说明大脑皮质出现此波。说明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处于抑制状态。 2 2波波 困倦、缺困倦、缺O2O2或深度麻醉时出现。说明大脑皮质处或深度麻醉时出现。说明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于抑制状态。 3 3波波 清醒安静闭目时即再现。大脑皮质清醒安静状态清醒安静闭目时即再现。大脑皮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电活动。下的电活动。 波阻断波阻断 4 4波波 安静闭目时在额区出现。表示大脑皮层处于兴奋安静闭目时在额区出现。表示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状态。 3 3、脑电波的形成原理、脑电波的形成原理 同步化:当大脑皮层许多神经元的
41、电活动步调趋同步化:当大脑皮层许多神经元的电活动步调趋于一致,就出现频率较低而振幅较高的节律。于一致,就出现频率较低而振幅较高的节律。 去同步化:当神经元的电活动不大一致时,就表去同步化:当神经元的电活动不大一致时,就表现为高频率低振幅的节律现为高频率低振幅的节律 。 三觉醒与睡眠三觉醒与睡眠 正常人每隔正常人每隔2424小时有一次觉醒与睡眠的节律性交小时有一次觉醒与睡眠的节律性交替。替。 1 1觉醒觉醒 觉醒两种状态觉醒两种状态 脑电觉醒脑电觉醒 行为觉醒行为觉醒 2 2 睡眠睡眠 1 1睡眠时相睡眠时相 睡眠的两个时相:慢波睡眠、快波睡眠异睡眠的两个时相:慢波睡眠、快波睡眠异相睡眠相睡眠
42、1 1慢波睡眠慢波睡眠 脑电图出现低频高幅的同步化的慢波脑电图出现低频高幅的同步化的慢波波波 4 4个时期:个时期: 1 1期:常出现于睡眠开始和夜间短暂苏醒之后。期:常出现于睡眠开始和夜间短暂苏醒之后。 2 2期:浅睡过程。期:浅睡过程。 3 3期:期: 4 4期:深睡状态。期:深睡状态。 2 2异相睡眠异相睡眠 3 3睡眠时相的转换睡眠时相的转换 依次为依次为1 12 23 34 43 32 2 异相睡眠异相睡眠 2 2睡眠产生机制:睡眠产生机制: 疲劳物质的蓄积、内分泌的周期变化等体液学疲劳物质的蓄积、内分泌的周期变化等体液学说,巴甫洛夫大脑皮质抑制扩散和向心性神经说,巴甫洛夫大脑皮质抑
43、制扩散和向心性神经冲动的阻断等神经生理学说等。冲动的阻断等神经生理学说等。 睡眠是中枢的主动过程。睡眠是中枢的主动过程。 脑干网状上行抑制系统活动脑干网状上行抑制系统活动 上行冲动系统上行冲动系统睡眠。睡眠。 巴甫洛夫在实验中使狗丧失视听嗅觉,结巴甫洛夫在实验中使狗丧失视听嗅觉,结果引起了长期睡眠,他认为感觉刺激的不断作果引起了长期睡眠,他认为感觉刺激的不断作用在维持觉醒状态有重要意义。用在维持觉醒状态有重要意义。 3 3睡眠的年龄特征睡眠的年龄特征 新生儿新生儿16h 16h ,PS PS 异相睡眠占一半,异相睡眠占一半,刚入眠即进入刚入眠即进入PSPS; 儿童儿童912h912h, 成人成
44、人69h69h, PS PS占占1/41/4, 老人老人57h 57h ,PSPS占占1/51/5。 四学习与记忆四学习与记忆 1 1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类型 1 1非联合型学习非联合型学习 习惯化:当反复屡次给予动物新异刺激时,动物习惯化:当反复屡次给予动物新异刺激时,动物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响逐渐减弱,甚至最后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响逐渐减弱,甚至最后不出现反响。不出现反响。 敏感化:一种反射性反响因一个强刺激或伤害性敏感化:一种反射性反响因一个强刺激或伤害性刺激而加强。刺激而加强。 2 2联合学习联合学习 2 2记忆的类型及特征记忆的类型及特征 1 1感觉性记忆感觉性记忆 在脑的感觉区保存
45、很短在脑的感觉区保存很短时间的感觉信号。时间的感觉信号。 2 2短期记忆第一级记忆短期记忆第一级记忆 3 3长期记忆长期记忆 1 1第二级记忆第二级记忆 2 2第三级记忆第三级记忆 3 3学习与记忆的机制学习与记忆的机制 1.1.神经生理角度神经生理角度 1 1感觉记忆感觉记忆: :后放后放 2 2第一级记忆:环路的连续活动第一级记忆:环路的连续活动 2.2.神经生化角度神经生化角度 1 1神经递质对学习和记忆的作用神经递质对学习和记忆的作用 A A、儿茶酚胺、儿茶酚胺CACA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促使脑的兴奋水平增强,躯体运素、多巴胺等,促使脑的兴奋水
46、平增强,躯体运动能力增强。动能力增强。 B B、脑内乙酰胆碱可使学习和记忆能力加强。、脑内乙酰胆碱可使学习和记忆能力加强。 原因:调制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突触传递原因:调制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突触传递 C C、谷氨酸,保持与记忆过程相关。、谷氨酸,保持与记忆过程相关。 2)2)核酸、蛋白质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核酸、蛋白质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蛋白质、核酸的前体物质可以有效改善记忆。蛋白质、核酸的前体物质可以有效改善记忆。 核酸和蛋白质是学习和记忆的必要物质根底。核酸和蛋白质是学习和记忆的必要物质根底。 3)3)脑肽与学习记忆的关系脑肽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脑肽主要作为调质,对神经系统起调制作用脑肽主要作为调质,对
47、神经系统起调制作用 A A、加压素、加压素VPVP 促进动物的学习与记忆;可以有效缓解记忆能促进动物的学习与记忆;可以有效缓解记忆能障碍。障碍。 加压素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蛋白质合成,加压素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蛋白质合成,改善学习和记忆机能。改善学习和记忆机能。 B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具有增强学习与记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具有增强学习与记忆的机能,但机理不清。的机能,但机理不清。 C C、催产素等对学习和记忆有阻碍作用,机理、催产素等对学习和记忆有阻碍作用,机理不清。不清。 4 4细胞内细胞内Ca2+Ca2+离子浓度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细离子浓度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细胞的功能。胞的功能
48、。 钙超载可能会导致神经信息传递异常,最终在行为钙超载可能会导致神经信息传递异常,最终在行为上表现为衰老性记忆障碍。上表现为衰老性记忆障碍。 4 4某些特异性蛋白质是学习和记忆的物质分子某些特异性蛋白质是学习和记忆的物质分子 1 1短时记忆的产生机制:短时记忆的产生机制: 某一信息在神经中枢的网络中振荡时,产生新的特某一信息在神经中枢的网络中振荡时,产生新的特异性异性RNARNA,控制合成特异性蛋白质。,控制合成特异性蛋白质。 2 2长时记忆的产生机制:长时记忆的产生机制: 产生新的特异性产生新的特异性RNARNA,贮存于大脑皮层的相关感觉,贮存于大脑皮层的相关感觉中枢内的特异性蛋白质含量增加
49、;形成长时记忆物中枢内的特异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形成长时记忆物质。质。 特异性蛋白质记忆分子,其形成和贮存的部位不同特异性蛋白质记忆分子,其形成和贮存的部位不同消退时间也不同,从而在大脑的不同部位形成长时消退时间也不同,从而在大脑的不同部位形成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物质。记忆和短时记忆物质。 3.3.神经解剖学角度神经解剖学角度 1 1短时记忆回路:短时记忆回路: 一般认为:海马,杏仁,间脑,前额叶皮质共同构一般认为:海马,杏仁,间脑,前额叶皮质共同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短时记忆回路。成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短时记忆回路。 2 2 长时记忆的保存长时记忆的保存 建立新的突触联系建立新的突触联系 在大
50、脑中没有特定的长时记忆中枢存在在大脑中没有特定的长时记忆中枢存在 4.4.学习与记忆的细胞学根底学习与记忆的细胞学根底 1 1学习记忆的增强,在海马突触后电位增强。学习记忆的增强,在海马突触后电位增强。 神经细胞间突触传递的改变学习和记忆的根底。神经细胞间突触传递的改变学习和记忆的根底。 2 2环境剌激等因素可以引起脑内不同区域的突触环境剌激等因素可以引起脑内不同区域的突触后膜致密物质变化。后膜致密物质变化。 突触膜致密物质突触膜致密物质PSDPSD增加或减少,可能是学习增加或减少,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形态学根底。和记忆的细胞形态学根底。 五大脑联合皮质与认知五大脑联合皮质与认知 六大脑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