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疾病预防与控制 主要内容:基本概念疾病预防策略慢性病预防措施疾病监测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基本概念(一)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两因素 传染源:病人、感染谱、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经:传播机制、传播方式、传播媒介 人群易感性: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疫源地及其消灭条件 疫点与疫区(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病因:生物性传染力、致病力、毒力、变异 物理性 化学性宿主:遗传、免疫环境:生物环境、理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病因、宿主、环境相互关系: 流行病学三角、 轮状模型、病因网二、疾病预防策略从宏观水平制定疾病预防策略:预防为主方针、现代
2、医学模式、社会大卫生观念、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of 2000, HFA/2000“2000年人人健康年人人健康”1977年年5月第月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决议届世界卫生大会决议 Primary Health Care, PHC “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1978年年9月月WHO&UNILEF阿拉木图宣言阿拉木图宣言屋太华宪章1986年报11月加拿大第一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三、慢性病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危险
3、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健康促进:是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如: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营养指导、体育锻炼、环境保护和监测:改造生存环境、消除病因、减少危险因素特殊保护:饮水加氟预防龋齿、长期供养碘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保护高危人群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重要措施。选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设立专门防治机构等措施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和伤残以及康复医疗从疾病自然史看三级预防从疾病自然史看三级预防健康状态生物学发病临床发病治愈残疾死亡残障危险因素无症状体征有症状体征功能障
4、碍健康教育 预防接种心理咨询 消除病因营养指导 减少危险体育锻炼 因素生存环境改造保护高危人群筛检病例搜索周期性体检提高诊断效益提高治疗效益限制残障康复支持预防新危害一级二级三级四、疾病监测概念: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人群中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基本要素: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 将信息及时反馈疾病监测的基本类型被动监测:报告接收单位被动接受报告的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主动监测:公共卫生人员定期到责任报告单位收集疾病报告,进行病例搜索并督促检查报告质量的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病例为基础的监测和事件为基础的监测社区(或人群)为基础的监
5、测医院为基础的监测实验室监测哨点监测:选取一定的报告单位或报告人作为监测哨点,进行特定传染病报告的监测系统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该系统采用被动监测为主的方式。自2004年起实现了医疗机构网络直报,2004.12.1起执行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甲、乙、丙三类37种法定管理的传染病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全国在2003.1正式启动“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灾区疫情报告系统”专病监测系统:这是根据特殊需要建立的特定传染病监测系统,如AIDS/HIV、鼠疫、肺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肾综合症出血热等十几种症状监测症状监测:又称症侯群(综合征)监测
6、,是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特定疾病临床症侯群发生频率的数据,及时发现疾病在三间分布上的异常聚集,以期对疾病(生物恐怖袭击、不良公共健康事件)暴发进行早期探查、预警和快速反应的监测方法除收集临床症侯群数据的监测系统外,一般也收集疾病相关信息如缺勤缺课资料、药店药物销售记录、动物疾病资料的监测系统归入症状监测范畴症侯群(综合征)定义美国CDC利用ICD-9将生物恐怖相关疾病症状归类,为14个症侯群(综合征)定义,如肉毒中毒样症状、出血热症状、淋巴腺炎症状、局部皮损、胃肠道症状、呼吸道症侯群、神经系统症侯群、皮疹、特殊感染、病因不明发热、可能由感染所致的严重疾病或死亡等美国科学家协会1996年旨在发现新
7、传染病的全球症状监测项目中作如下定义: 1 1.5-65岁年龄段原因不明的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伴发热38.3的病例 2 2.5岁以上具有脑炎或脑膜炎,体温38.3的病例 3 3.临床上表现与霍乱、鼠疫、黄热病、疟疾、结核等症状类似的症侯群,以及任何由抗生素耐药细菌或原虫所致严重疾病 4.动物中发生的聚集性死亡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1.发热(38) 2.具有肺炎或ARDS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 胞分类记数减少 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
8、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禽类人员、兽医以及扑 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不明原因 肺炎病例 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发生的不明原 因肺炎病例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SARS预警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SARS预警病例: 1.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两例及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重点人群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发 生的不明原因
9、肺炎病例(从事SARS科研、检测、试 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人员) 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县级及以上医院 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发现 不能明确诊断 转院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网络直报 县级专家组会诊 排除 不能明确诊断 预警 地市级专家组会诊 病例 预警病例 采取相应措施属地CDC 属地CDC 隔离病例 报告属地卫生局 网上订正 流调 采样密切接触者 地市以上CDC 省级专家组会追踪、登记 检测 SARS或禽流感 排除SARS 疑似病例 和禽流感 首例 国家级确认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预警、处理程序五、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一)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 1.改善卫生
10、条件 2.健康教育 3.免疫预防 4.国境卫生检疫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 1.改善卫生条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个人卫生和消毒杀虫灭鼠等综合卫生措施 消毒:是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有害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 常用施药方法:喷雾法、气溶胶法、擦拭法、浸泡法、熏蒸法、喷撒法等。 2.健康教育:是研究如何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以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主要内容有个人健康行为、家庭健康、社区保健知识、社区常见病防治知识和社会卫生公德与卫生法规等教育 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 3.免疫预防:又称预防接种,人工免疫。是采用适当途
11、径将生物制品注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种类有: 人工自动免疫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 自动被动免疫该方法可使机体在迅速获得保护的同时也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 实施: 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相应免疫水平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以期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目的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 计划免疫内容:对7岁及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苗的基础免疫,及其加强免疫。即“四苗六病”。1992年初国家又决定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
12、,部分省市场区还把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儿童基础免疫程序:内容包括初次免疫起始月龄,全程免疫次数及其间隔时间,加强免疫的年龄和联合免疫等 扩大免疫计划(EPI):1974年WHO提出EPI (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其中心内容一是不断扩大预防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预防接种的机会;一是不断扩大预防接种的疫苗,除EPI推荐的四苗外,各地视情况增加疫苗种类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接种后24h内,局部出现红、肿、痛、热等炎性反应;个别人伴有体温升高、头昏、恶心、呕吐等全
13、身反应 异常反应:晕针 过敏性皮疹 癔症发作 血管神经性水肿 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 预防接种的效果评价: 免疫学效果评价:阳转率=阳性数/观察数 100% GMT=几何平均滴度 , GMT计算: 前 后 GMT= 2 2 C滴度(倒数)编码滴度(x)人数(f) fx f fx 5 0 4 0 6 0 m=fx/f 10 1 1 1 7 7 20 2 7 14 18 36 c=编码为0时, 40 3 24 72 22 66 滴度倒数 80 4 35 140 18 72 160 5 15 75 16 80 320 6 6 36 3 18 640 7 6 42 3 21 1280 8 2 16 0 0
14、 100 396 93 300 (396/100) GMT1= 2 2 5=77.815=77.81 (300/93) GMT2= 2 2 5=46.78 5=46.78 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 预防接种的效果评价: 免疫学效果评价: 转化率有的是阳转,也有的是阴转(锡克氏试验) 阳转抗体效价较接种前一般上升2-4个滴度或以上时 (抗体水平较接种前4倍上升) 流行病学效果评价: 效果指数= 对照组罹患率/试验组罹患率 保护率= 对照组罹患率-试验组罹患率 100% 对照组罹患率 一般认为效果指数为2或2以下,保护率为50%或50%以下时,该制剂的流行病学效果无意义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 4.卫生检疫:
15、 国境卫生检疫:为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在进出口岸,对进出国境的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实行医学检验、卫生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 我国规定的检疫传染病: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 6天 国内卫生检疫:即国内交通的卫生检疫 疫区检疫:当国内某地区发生检疫传染病时,有关部门可宣布该地区为疫区,进行疫区检疫,限制疫区与非疫区的交往(疫区封锁)。限制疫区的人和物离开;对疫区消毒、杀虫、处理保菌动物,对有必要进入疫区的易感者事先应得到保护;对疫区的接触者进行医学检查、“三早”;对疫区的易感者进行保护;疫区检疫期限为至最后一个病人(或携带者)的接触者的
16、最长潜伏期结束时为止 四、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二)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1.疫情报告; 2.对传染源的措施: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 3.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4.对易感人群的措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疫情报告种类 (1989)传染病报告病种(甲乙丙三类,35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 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 白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钩 端螺旋体病、布鲁氏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22) 丙类传染病:肺
17、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 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 性结膜炎、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 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在1989年2月2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疫情报告种类 (2004)传染病报告病种(甲乙丙三类,37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 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 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肺结核、麻疹、百日咳、白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肾综合症出血热、狂犬病、
18、钩 端螺旋体病、布鲁氏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血吸虫病、 疟疾、登革热、新生儿破伤风(25)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 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 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0) 对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要做分型报告。 传染病病例报告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在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修订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及其所有执行职务的人员责任报告单位及其职责各级各类医疗
19、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乡(镇、地段)及以上的疫情责任报告单位都必须建立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或(和)辖区内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县(市、区)级及以上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实行网络直报,乡(镇、地段)级疫情责任报告单位逐步实行网络直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疫情报告内容报告类型 病例报告:医生首诊传染病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 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必须按规定时限报告(发病报告)。 病原携带者报告:对鼠疫、霍乱、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艾滋病 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它传染病,按规定报告病原携带者。 订正报告:对疑似病例确诊后、临床诊断病例更改诊断时,或发 现因填卡选择病种错误时,应及时
20、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病种。 死亡报告:对已进行发病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死亡后应重新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死亡报告(注明死亡日期);对未进行发病 报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写报告卡时,应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 发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疫情报告内容传染病专项调查(报告)信息 卫生部根据传染病防制工作需要,开展的重要传染病专项调查,其信息应及时输入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对于专项调查报告的传染病(如结核、艾滋病及HIV),除专病报告机构外,其余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相关规定只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传
21、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CDC报告,并协助CDC开展现场调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传染病报告时限 (1989)发现甲类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城镇应于6h内,农村于12h内以最快方式向当地县级CDC报告,并及时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城镇应于12h内,农村于24h内向当地CDC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在丙类传染病监测区内,发现丙类传染病应于24h内向当地CDC报出传染病报告卡。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甲类传染病和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报告后,应于6h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2、的报告传染病报告时限 (2003.11.7)对甲类、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患者,城镇应于2h内,农村于6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h内,农村于12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当在24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h内向所在地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2h内向同级政府报告,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 (突
23、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传染病报告时限 (2004)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疫情报告单位 发现甲类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它暴发的传染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2h内以最快方式向当地县级CDC报告,同时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部分按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h内进行网络报告。暂无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疫情报告单位 发现甲类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它暴发的传染
24、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城镇应于2h内以最快方式向当地县级CDC报告,同时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部分按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h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王陇德: “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2004.11)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传染病报告程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收集和报告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信息。 责任报告人在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由 本单位的传染病信息管理人员核实后,在当日将其输入报告系统。 部队、武警、其它行业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传染病病人后,应
25、向所在地的县(市、区)级CDPC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可实行网络直报(部队、武警所报需卫生部协商确认)。 传染病报告方式 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网络直报。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应按 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县级 CDC报告。四、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2.对传染源的措施: 病人:坚持“五早”病原携带者:登记、管理、合理安排工作、药物治疗接触者:检疫期限是自最后接触之日起,至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的期间 医学观察: 留验: 应急接种:是对发生传染病流行地区的易感者所采取的预防接种,可在短时间内提高易感人群的
26、免疫水平,起到控制和终止传染病传播蔓延的作用 药物预防:动物传染源:应根据其种类、经济价值、与人类关系采取不同的措施四、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爱国卫生运动消毒: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 随时消毒、终末消毒物理消毒法:热力、紫外线化学消毒法:高效消毒剂-能杀灭芽孢和真菌孢子,又称杀灭菌剂。如含碘、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甲醛等中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芽孢以外的多种微生物,如乙醇等低效消毒剂-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亲脂性病毒,如洗必泰、新洁尔灭等生物消毒法:指利用活的生物作消毒因子来清除病原体的方法消毒效果评价:杀菌效果=Log消毒前菌数Log消毒后菌数杀灭
27、率=消毒前菌数消毒后菌数/消毒前菌数100% 四、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杀虫:是杀灭或防制能传播传染病的病媒节肢动物的方法。物理杀虫法:机械、温度、灯光、声音、电热等生物杀虫法:利用天敌或人工培养某种病原微生物来杀虫化学杀虫法:有机氯类-三氯杀虫脂、 有机磷类-敌敌畏、敌百虫、倍硫磷 氨基甲酸酯类-西维因、速灭威、巴沙 拟除虫菊酯类-丙烯菊酯、胺菊酯、甲醚菊酯 植物杀虫剂-除虫菊、百部、闹羊花 四、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灭鼠器械灭鼠法:生物灭鼠法:利用天敌或某种病原微生物药物灭鼠法:利用药物毒饵或熏蒸方法其它灭鼠法:断鼠粮
28、、捣毁鼠窝、挖防鼠沟灭鼠效果评价: 夹日鼠密度=3天(夜)捕鼠数/3日布放鼠夹数 100% 盗食率=被盗诱饵总堆数/3日投放诱饵堆数 100% 灭鼠率=灭鼠前鼠密度灭鼠后鼠密度 灭鼠前鼠密度 100% 一般灭鼠率在80%以上时,认为效果较好。 四、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4.针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预防:被动免疫;应急接种;在疫区外围补种药物预防:可作为对密切接触者的应急措施个人防护:四、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立即组织力量,按预案进行防治,必要时,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
29、出及其它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控制或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在采取紧急措施的同时,应立即组织开展暴发调查;实施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采取措施消除在暴发调查中发现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以及应急接种等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一)定义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直接影响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需要紧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30、的事件 (2003.5.9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突发性和意外性多元性频发性国际性危害性群体性阶段性:先兆期 暴发期 消退期 消除期 责任报告单位 发现、诊断 填报 确诊、疑似、病原携带者 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 开展个案调查 录入 订正县(区)卫生局 县(区)C D P C 个案调查表 反馈 追踪、订正地(市)卫生局 地(市)C D P C 反馈 核实省(区)卫生厅 省(区)C D P C 反馈 全国个案数据库 中国 C D P C 分析 分析结果 卫生部 疫情发布 报告 反馈 追踪、订正、调查 传染病报告流程示意图(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病原微生物所致的
31、疾病食物中毒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群体中毒职业中毒自然灾害三恐事件: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级原则危害第一原则区域第二原则行政区划第三原则: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级-特别严重 (红色) 级- 严重 (橙色) 级- 较重 (黄色) 级- 一般 (蓝色)(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和判定突发事件 评估部门 建议 批准 地市级卫生行政部 提出成立县级突发 报地市级政府批 级 门会同县级卫生行 事件应急处理指挥 准,并向省级卫 政部门 部的建议 生行政部门和政 府报告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提出成立地市级突 报省级政府批准, 级 会同地市级卫生行 发事件
32、应急处理指 并向卫生部和国 政部门 挥部的建议 务院 报告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 提出成立省级突发 成立省级突发事 级 门会同省级卫生行 事件应急处理指 件应急处理指挥 政部门 挥部的建议 部需报国务院批准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 成立国务院突发事件 级 门组织国家级突发 应急处理指挥部的建议 公共卫生事件专家 评估和咨询委员会 会同省级专家(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主要内容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2.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3.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4.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5.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6.突发事件的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它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7.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问与解答环节Questions And Answers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