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比例: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约占28%(42分左右)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65%(98分左右) 第三部分时事 约7%(10分左右)试卷题型比例 选择题 约53%(80分) 辨析题 约13%(20分) 简答题 约20%(30分) 论述题 约14%(20分)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哲学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二、唯物论 三、辩证法 四、实践论 五、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规律一、哲学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1、概念: 哲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2、(客观、主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要求:理解性地记忆难点解析 (1)、哲学和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难点解析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例:我在故我思。 我思故我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难点解析 (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
3、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派生的,是这些精神的显现。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物物的精神) 例:我思故我在、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强调人的唯心主义强调物的唯心主义难点解析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 两者的最主要区别: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根
4、本动力。承认还是否认,承认就是辩证法,否认就是形而上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分为不同的哲学派别。二、唯物论 (一)、物质 1、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3、运动是有规律的 4、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客观性表现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二)、意识 1、概念(本质):意
5、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表现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控制、调节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
6、理 1、原理内容: (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或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 (3)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2、由此原理得出的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为什么?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三、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即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即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观
7、点和发展的观点。 1、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客观性的理解:所谓客观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下列体现联系客观性的有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乌鸦叫丧,喜鹊叫喜 瑞雪兆丰年 168就是一路发(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例如: 下列成语、俗语中,最能体现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是:A、士别三日,刮目相看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因地制宜,因时制宜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实质与核心
8、对立统一规律 1、什么是矛盾? (1)、矛盾的含义 就是对立统一关系,即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对立着的诸方面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统一体。 例如:上下、左右、高矮(2)、矛盾的根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否定相互排斥(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非根本原因。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的作用:第一,内因是根据,即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或根本动力;第二,外因是条件,即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或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9、。(4)、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具体解决矛盾的前提,也是科学划分事物的依据练习 下列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成语是:A、物及必反B、乐及生悲C、量体裁衣D、因地制宜E、因人而异F、因材施教G、良莠不齐H、张冠李戴I、看菜吃饭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表现为两者密不可分:第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第二,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第三,
10、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运用 例如我们常说的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原理运用的成果,是普遍性(马克思理论)与特殊性(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共性与个性的结合。(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还使得一对矛盾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
11、,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意义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抓次要矛盾;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抓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分析和处理多种矛盾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处理某一矛盾时,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练习 下列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是: 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 胡子眉毛一把抓 好钢用在刀刃上 统筹兼顾 重拳出击、重中之重、中心论(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认识事物的根本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的含义 质质是事物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是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根据。 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结构、次序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界限;是量变质变的关节点。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练习 下列体现质变量变关系原理的是 水滴石穿,绳锯
13、木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欲速则不达 过犹不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辩证的否定观 含义: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否定是自我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批判、又继承。 内容:否定是自我否定;否定是质变;否定不仅是质变、飞跃,同时又是继承。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认为否定是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全盘否定;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3、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否定肯定(新)否定,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意义: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
14、折的。(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现象和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形式与内容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3、原因与结果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两个显著特点:具有时间的顺序性或前后相继性;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 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科学预见性,有利于实践成功4、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
15、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把握必然性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必须重视偶然性的作用。5、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事物依据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它指导我们既要从事物的现实性出发,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又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四、实践论 (一)、认识的本质 1、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形
16、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趔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主体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其本质特征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两者之间最根本、最基础的关系是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要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区别开来。(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凭借感官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的、片面的、外部的反映。 理性认
17、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对现象的认识对本质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的条件:第一,必须掌握丰富而且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实现的途径:是实践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条件和途径: 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将关于事物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制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用理论武装群众,以路线
18、、方针、政策指导群众的自觉行动,转化为群众从事实践活动的物质力量。 实现的途径是实践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认识的总过程、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真理其及检验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即是正确的认识。 真理和客观性是指真理内容是客观的,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有用就是真理”犯了主观真理论的
19、错误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是不断发展的,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而要实现这一统一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体现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决定实践标准的唯一性。真理的本性,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中介和桥梁,它能够说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因而可以充当标准。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五、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规律 (一)唯物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20、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唯心史观又称历史唯心主义。它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它只注意到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而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即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主要表现为唯意志宿命论。(二)社会发展规律 1、社会发展的基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1、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2、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以获得物质资料的实际能力,它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实体要素构成。 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起决定作用。其中“人”的因素劳动者是主导性因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社会经济结构亦称为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称为经济基础
22、。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亦称社会的政治制度。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对应,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体现着社会的政治和思想关系。 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暴力工具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也称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相
23、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和能动性)。3、社会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5、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决定力量。6、
24、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任何时代,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分为正面和反面人物。 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无论多大,也不能取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
25、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是标志社会性质及社会发展善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 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形成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发展道路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指发展道路的规律性;多样性是指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二、新民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五、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六、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
26、统一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科学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重要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
27、运动的发展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 从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之前,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 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中共七大,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毛泽东思想的
28、科学内涵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主体)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以及国防建设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首要回答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如何进行这一革命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
29、内容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思想并写进党章;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
30、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主要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们一切工作是
31、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形成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历史过程的起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祸害和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时代自然经济的解体;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 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
32、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端的不平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本手段是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构成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内容。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必然性(经济条件、政治基础、指导思想)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
33、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中共一大提出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立即实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党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牙结合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仍未认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党的三大决定同中国国民党实行合作,确定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但没有提出无产阶级应当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问题; 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但如何领导没有具体回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一系列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
34、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从而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求得人民解放。 新民主主义的领导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根本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有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中国革命的主力
35、军)、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 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存在的最根本原因)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6、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任务;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战略阵地,是革命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总结出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首先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思想上保证共产党组织的纯洁性; 其次是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民主集中制和优良作风)(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
37、件: 经济条件 政治保证 国际因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2、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与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相结合,是这一改造的重要特点;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和平改造的政策,通过“和平赎买”方式转变;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
38、的政策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改革初期,就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姓“资”姓“社”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内涵和特征: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
39、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40、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
41、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邓小平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主要是发展生产力,根本途径是改革) 改革是中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 改革是动力, 稳定是前提2、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42、统一(为什么?)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内地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沿江和沿边地带这样一个立体交叉的开放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必然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公有制必须是主体。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必然性: 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必然要求
43、;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由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拥有个人收入的自主分配权决定的。 如何理解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劳动分配。 非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金、资本、技术、信息、土地等要素分配。练习 老王一家有五口人,老王承包的责任田,一年收入2万元;老王的妻子在村里开了个小卖店,年收入1.5万元;老王的大儿子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年收入5万元;二儿子在一家私有企业上班,年收入10万元;小女儿在一家外企做技术顾问,收入3万元,另外,还炒股收入5万元。问老王一家有几种分配方式?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
44、极分化 分配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如何防止两极分化? 第一,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第二,取缔非法收入; 第三,整顿不合理收入; 第四,调节过高收入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做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其个性。 共性: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法制化等 个性:所有制、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上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
45、个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措施) 统筹区域发展(四大区域)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含义、措施)(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大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基层群众制度)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6、:第一,加快立法,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第二,严格执法,完善执法制度;第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发展民主,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政企分开,推进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根本任务: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
47、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是灵魂,居于统领地位是主题,是目标。是精髓是基础。(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重要保证。 紧迫性(依据):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
48、形势、有力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地位、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 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是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是工作动力;坚持民主法治是工作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工作条件;坚持党的领导是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主要任务: 措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
49、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五、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发展问题首先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问题。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2、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 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
50、推动力。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 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3、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内涵: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