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部编版部编版六六年级语文年级语文下下册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20 年 01 月 1 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 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 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
2、处。 【教学难点】 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 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3.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新年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 1 1、播放歌曲新年到 。 导入语: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
3、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2、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 (板书: 1 北京的春节) 3、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2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 3 (1)出示词语,读一读。 饺子 万象 鞭(bin)炮 眨眼 通宵(xio) 间(jin)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fn)外 (2) 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4、。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2 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出示课件 4 (3)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出示课件 5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 年创作话剧龙 须沟 ,获北京市人
5、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 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 婚 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出示课件 6 (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提示: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 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孩子们
6、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 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这是北京方言。老舍在茶馆里写道: “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 想起下茶馆儿来?”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板书) 三、厘清结构,分清详略。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提示: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时间之长在我国 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出示课件 7 2、默读课
7、文,合作填表 出示课件 8 3、汇报交流 4、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提示: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板书标出,板书:详写) 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3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 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五、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联系了难 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的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
8、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3.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截然不同 燃放 拜年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分外 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
9、么顺序写 的?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9: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 腊八。出示课件 10 (1)熬腊八粥: “这种特质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 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 花生米、 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体会老舍先 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 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语
10、言简练,为我们呈 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 除夕。出示课件 11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家家赶做年菜”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 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足以看出人们 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 “各色的年画” “家家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 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出示
11、课件 12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 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 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 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 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 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 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4 4.元宵。出
12、示课件 13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 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 教师引导: “一律” “清一色” “都是” “通通” ,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表现了灯的种类 之多。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写元宵的总起 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5.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有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
13、什么好处?出示课件 14 提示:详略得当,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自我感悟,对比升华 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出示课件 15 提示: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2、对比感受: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示例:谚语称“二十六,割年肉。 ”说的是这一天主要要筹备过年要吃的肉食。 今天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到集市上去采购,集市上的人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过年零食和食物琳 琅满目。奶奶告诉我,从今天起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吃的肉,有的买回去做各种肉食。 教师小结: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热闹、团圆、喜 庆的气氛。 四、学
14、习“阅读链接” ,感受名家笔下的春节的不同 出示课件 16 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提示: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教学后记】 腊八粥腊八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等 13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腊 八粥、甜腻、搅和、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 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
15、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时间】2 课时 5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等 13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腊 八粥、甜腻、搅和、可靠、猜想”等词语。 2.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 的好处。 3. 学习课文
16、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 5 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 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 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 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出示课件 1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出示课件 2 3.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
17、 年) ,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 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 ,中篇小说边城入选 20 世纪中文小说 100 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出示课件 3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 4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腊 l(腊月)粥 zhu(喝粥)腻 n(细腻) 咽 yn(咽下)匙 ch(汤匙
18、)搅 jio(搅和) 稠 chu(浓稠)嘟 d(嘟嘴)肿 zhng(肿胀) 熬o(熬粥) 褐 h(褐色)缸 gng(水缸) 脏 zng(脏乱) (2)解释词语。出示课件 5 搅和:混合;掺杂。 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出示课件 6 1. 默读课文, 思考问题: 围绕 “腊八粥” 这一线索, 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提示: 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 展现了一幅淳朴、 和睦、 温馨的图景, 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板书:等粥 喝粥)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
19、,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 四、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出示课件 7 1. 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6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 “合并拢” “叹气” “大碗大碗,大匙大匙” “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提示: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 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 ,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
20、味 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 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 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提示: 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人物动作、 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感受八儿 “馋” 的形象特点。 2. 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
21、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 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 。 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示课件 8 提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板书:盼 想 猜 看) 1.盼粥. (1) 默读第 28 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 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22、学生汇报 “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 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 (板书:迫不及待) 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 (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 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
23、部分 2.想粥。 (1) 分角色朗读第 911 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 又改变了? 提示: 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 “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提示: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7 (3) 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 这一部分。 3.猜粥 (1) 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起来总该是面面 的了! (2)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
24、、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 词圈出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4.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 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出相关词语。 出示: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 ,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 的过程的呢? 提示:作
25、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 “斜立”等词和 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吃得饱、吃得尽兴。 (板书:心满 意足) 三、回读赏评,交流感受。出示课件 9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 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创造条件请学生制作小型作品,展现吃腊八粥的情景,可以用橡皮泥、粘土制作,也可以制 作折纸作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
26、常 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 妈、爸爸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 。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 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 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 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2.作业。出示课件 10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 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
27、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 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查到之后和同 学们分享一下。 【教学后记】 8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 7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 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28、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 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 1 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 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 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 (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 , 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
29、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 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 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 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 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 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
30、机, 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 唐韩翃)出示课件 2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 3 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 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 寒食诗较有 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 ,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出示课件 4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出示课件 5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板书: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2) “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
31、不好?为什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 ,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 ,这双重 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 说“无处不开花” ,而说“无处不飞花” ,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 ,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 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 9 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 城无处不飞花” ,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
32、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 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 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 ,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 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 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
33、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 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 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 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出示课件 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 “日暮” 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 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
34、、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 特 殊情景) 2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 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 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 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 (板书: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
35、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 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 “伙计,点灯! ”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 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 “小狗子,点灯!” 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 “住嘴,不许喊田登! ”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 “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 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
36、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 的布告上说: “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 “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 ,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 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 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素、章、盈、脉”4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37、。 3.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10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1.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 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出示课件 7(板书:迢迢牵牛星) 2.古诗十九首简介出示课件 8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它就是古诗十九首 ,作者 不详, 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
38、 最早见于 文选 , 为南朝梁萧统所编, 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 组诗看待。非一时一人所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 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 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 (板书:古诗十九首) 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出示课件 9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纤纤擢素手 (xin) 札札弄机杼 (zh) 泣涕零如雨(q t) 盈盈一水间 (jin) 脉脉不得语 (m) 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
39、之情。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出示课 件 10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 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王母娘娘察觉此事,便派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 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 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 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天 河上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 “乞巧
40、节” 。姑娘、 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提示: 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 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板书:情感:伤感 哀怨) 2带着伤感、哀怨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是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 伤感与哀怨呢?出示课件 11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 “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 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 “涕”也是眼泪。 “零”本是指雨
41、缓缓而降, 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 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 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 (2)脉脉不得语。 “脉脉” ,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 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11 “札札”是拟声词,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 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
42、心神不宁的样 子。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 (4)迢迢牵牛星。 “迢迢”指遥远的地方。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思。 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之间的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 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6)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 “盈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 人回味无穷。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情景并生,哀怨 动人。 四、
43、感受语言之美。 出示课件 12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 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再 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语言之美。 (板书: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提示: “迢迢” ,是星空的距离; “皎皎” ,是星空的光线; “纤纤” ,是织女手的形态; “札札” , 是织布机的声音; “脉脉” ,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板书:叠字) 2拓展延伸,加
44、深叠字理解。 使用叠字有很多好处,如: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感情表达,绵密曲折,深切感 人。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诗句。 提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使用叠字,尝试创作一组诗句,书写自己眼前之景或表达内心之情。 提示:鼓励学生用叠词进行初级创作,不同形式都可以(创作个人歌曲、顺口溜、 ) 例如: 赏赏花,踏踏青,高高兴兴观观景。 拍拍照,摄摄影,开开心心陶陶情。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
45、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 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 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 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2.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 12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栖、鸦”2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 流。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在成长的过
46、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而一个人孤独的 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今天, 让我们走近 十五夜望月 , 感同身受当时作者的心情, 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 出示课件 13(板书:十五夜望月) 一、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1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 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出示课件 14(板书:王建) 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以写景起, 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二、注释。出示课件 15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2.中庭:即庭中,
47、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4.栖:歇,休息。 5.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通过翻译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含义。出示课件 16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 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 的家。 四、诗歌赏析。出示课件 17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
48、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 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 ,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 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在炼字 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 齐洒落人间似的。 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
49、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 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板书: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 王昌龄秋思 13 6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板书: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 (月) ) 7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 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板书: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 声”有何作用?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