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第一章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1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1第三章 古书的用字.1第四章 古书汉语词的构成.2第五章 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3第六章 多义词和词义引申.3第七章 词义关系.3第八章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4第九章 动词、形容词、名词.4第十章 数词及数量表示法.4第十一章 副词.5第十二章 代词.5第十三章 介词.6第十四章 连词.6第十五章 语气词.7第十六章 判断句.8第十七章 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8第十八章 语序和省略.8第十九章 古代文献的阅读.9自考押题 vx 344647 公众号/小程序 顺通考试资料1第一章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第三
2、章 古书的用字第一章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第三章 古书的用字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象形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轮廓勾勒事物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许慎说: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许慎说: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左形右声左形右声。如:钱。右形左声右形左声。如
3、:放。上形下声上形下声。如:茅。下形上声下形上声。如:柴。内形外声内形外声。如:闻。外形内声外形内声。如:闢。形在一角形在一角:颖。声在一角:徒。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转注许慎说: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 转注与前四书性质不同,不是汉字结构类型。假借许慎说: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只是补足早期字不足的一种手段。“甲骨文”以汉字的书写载体命名的字体称谓,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和周代都有甲骨文,但殷商居多,因而把甲骨文视为殷商文字的代表。它是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我国
4、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西周金文“金文”也是根据文字书写的载体而命名的,指镌刻在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文字。战国文字分为两大派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所规定采用的标准字体。 “篆”书这个名词正反映了小篆逐渐脱离“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物性而走向符号化的形体特点。隶书汉书由篆文向隶书的演变过程叫做隶变。隶书是起源于战国晚期、到汉代趋于成熟起源于战国晚期、到汉代趋于成熟的一种新型字体。楷书汉字构形系统的最后定型是隶书阶段,它的书写元素书写元素的最后定型是楷书阶段。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只有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早期汉字和
5、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2、只有本字本义本字本义总是形义统一的。纯表意字与词义的探求纯表意字指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通过整体构形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通过整体构形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如:豆:象形字,本义是高脚盘子,盛放肉类的食器。形声字与词义的探求形声字是通过义符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形声字是通过义符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因为大多数形声字的义符都能够标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如:页:本义是人头。题:从页是声,本义是前额。引申指文章的标题、题目。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通假字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同音词的字
6、叫通假字,简称借字通假字,简称借字。如:寤牾寤牾。借义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通假字的辨识1、从声音上看,借字和本字具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叠韵的关系从声音上看,借字和本字具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畔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畔”本义 “田地的界限” ,这里是“叛”的借义,义为“背叛” 。在上古“畔”和“叛”属双声叠韵通假。2.判定通假字的文献证据文献证据。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除了声音关系外,还要有充分的文献证据,在没有旁证的情况下,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异体字(1)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音义
7、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形体不同的字。(2)有些同音字虽然可以记录同一个义项,在一定的场合也可以利用,但记词职能记词职能并不完全一样,这种字不能视为异体字。异体字的类型造字方法造字方法不同:如:泪涙。自考押题 vx 344647 公众号/小程序 顺通考试资料2第四第四章章 古书汉语词的构成古书汉语词的构成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构件不同:同为会意,所取义符不同同为会意,所取义符不同。如:災灾、塵尘。同为形声,所取义符不同同为形声,所取义符不同。如:鷄雞、杯盃。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如:猿猨(猿和猨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它们属于变换构字成分而形成的异体字
8、。 )同为形声,所取义符和声符都不同同为形声,所取义符和声符都不同。如:村邨。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构件所处的位置不同构件所处的位置不同。如:够夠、峰峯。笔道形态略不同笔道形态略不同。如:土圡、決决、况況。分化字为了使文字更明确的记录语言,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这就是文字文字的分化的分化。我们把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分化字,把原来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源字源字。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假借其他字分化职能假借其他字分化职能:为了分化一个字的多个记录职能,有时人们会借用其他字来进行分担借用其他字来进行分担,使表意更为明确。利用异体字分化职能利用异体字分化
9、职能:为了减少字量的目的,可以在异体字认同之后把多余的字形取消异体字认同之后把多余的字形取消。利用异体字分化文字职能,则为异体字的不同字形赋予不同职能,使原本冗余的形体各司其职,各得其所。造新字分化职能造新字分化职能:分化源字职能最常见的方法是造新的字形造新的字形。造新字的方式包括在源字基础上增加构件,在源字基础上更换构件或对源字作形体改造。分化字的类型分化本义分化本义:有些字被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占用后,会另造一个新字另造一个新字来承担它的本义。分化引申义分化引申义:当引申义与本义的距离较远时,有时会为引申义造字引申义造字,将引申义分化出去。分化借义分化借义:原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
10、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分化广义分化广义: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更具体。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字和词的关系字和词的关系:一般情况,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孶乳借用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孶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增多。异词同字现象指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异词同字异词同字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个是词义引申词义引申的结果,另外一个是字用过程中的同音借用同音借用。异字同词异字同词现象指一个词有不止一个记录符号,
11、各个符号间多是异体字关系,也有的是分化字关系。复合词的结构(1)并列结构并列结构:由两个意义相同意义相同、相近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如,干戈、宾客、祭祀等。也有个别复合词是由两个反义语素并列构成的,如,缓急。(2)偏正结构偏正结构:两个语素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关系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的复合词。如,布衣、东宫、天子等。(3)支配结构支配结构:两个语素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关系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的复合词,又叫动宾结构。如,执事、将军。(4)主谓结构主谓结构:两个语素之间,有说明与被说明关系说明与被说明关系的复合词。如,地震、日食、夏至等。(5)从单音词的临时组合到凝固成一个复合词,常常伴随着意义意义的
12、变化。如,春秋、社稷等。(6)古代汉语中是词组不是复合词词组不是复合词。如,响应、政治、狐狸等。联绵词的结构特点联绵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单纯词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单纯词,因此没有结构问题,只有形式上的特点。如:望洋、玄黄。类型:义合式义合式。如:绸缪。衍音式衍音式。如:参差、囹圄、趑趄、菡萏。模声式模声式。霹雳,駃騠。联绵词的语音特点双声联绵词双声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声母相同古音声母相同的联绵词。如,参差、仿佛、憔悴、踌躇、仓促、流连。叠韵联绵词叠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古音“韵韵”相同相同的联绵词。如,从容、烂漫、逍遥、蹉跎、彷徨、窈窕。3第五第五章章 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古今词义的差异
13、与沟通第六第六章章 多义词和词义引申多义词和词义引申第七第七章章 词义关系词义关系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古代义项的消失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古代的一些事物消亡了或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古代的一些事物消亡了或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导致词的相关义项也相关义项也随之消失随之消失了。如,池,本义是护城河,现在是池塘。古代义项的微殊广度宽窄的差异广度宽窄的差异。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第一:现代汉语的词义范围比古现代汉语的词义范围比古代的窄代的窄。如:子,古代既指男孩也指女孩。现代只指男孩。第二,现代汉语的词义范围比古现代汉语的词义范围比古代的宽代的宽。如:菜,古代指蔬菜,现代不仅指蔬菜,还包
14、括鱼肉等食品。程度深浅的差异程度深浅的差异。即古今词义轻重深浅不同。第一,现代词义重现代词义重,程度深程度深,古代词义轻古代词义轻,程程度浅度浅。如:恨,古代指遗憾,现代是怨恨。第二,现代词义轻,程度浅,古代词义重,程度现代词义轻,程度浅,古代词义重,程度深深。如:感激。色彩褒贬的差异色彩褒贬的差异。即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爪牙,古代指武将,猛士,现代指帮凶走狗。词义特点的差异词义特点的差异。即古今词义的特点不一致古今词义的特点不一致。如:售,古代是“卖出” ,强调卖的结果。现代只表示卖这个动作,不再强调卖的结果。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词的本义与引申义词的本义本义是通过分析汉字的
15、形体分析汉字的形体所得出的词的义项。引申义引申义,是指在多义词的数个义项中从从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相似关系相似关系: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在形状、功能、方式、特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通过类比造成引申。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引申义和本义之前具有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导逻辑推导造成词义引申。动静关系动静关系:动指动作行为,静指名称性状。事物本身与其性质状态及相关的动作行为有密切事物本身与其性质状态及相关的动作行为有密切关系关系,从而构成相互间的引申。时空关系时空关系: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表示时空的词可以互相引申表示时空的词可以互相引申。礼俗关系礼俗关
16、系:由于礼俗礼俗的原因造成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的方式连锁式引申连锁式引申: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引申义的引申方式,叫连锁式引申。辐射式引申辐射式引申:以本义为中心,依据本义的特点,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直接派生出引申义,叫辐射式引申。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同义词的差异理性意义的差异理性意义的差异:范围广狭不同范围广狭不同。性状情态不同性状情态不同。程度轻重不同程度轻重不同。侧重点不同侧重点不同。组合功能的差异组合功能的差异:如:耻、辱在表示“侮辱”和“羞耻”义时,二者是同义词二者是同义词,但组合功能但组合功能不同不同。表示“侮辱”时, “辱”的意思是“双向”的,
17、即既可以表示侮辱他人(使他人受辱) ,又可以表示自己受辱。故“辱”既可以带受事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耻”的意义是“单向”的,即只能表示使他人受辱,故“耻”作叙述句的谓语时,一般要带表示人的受事宾语,构成“使动”的述宾关系。情感色彩的差异情感色彩的差异:唯、诺。二者为应答之声。但“唯”常用与答应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诺”用于答应地位、辈分与自己相同或更低一些的人。所以“唯”更带有恭敬聪明的感情色彩。同义词的应用连用连用。文言文中,为了调整音节调整音节,常有同义词连用的现象。对用对用。文言文中,为了工整对仗工整对仗,又避免字面重复,常把同义词用在同一句或上下句的同一个位置。同义构词同义构词。文
18、言文中,一些同义词经常连用同义词经常连用,逐渐凝固成一个复合词逐渐凝固成一个复合词,这种现象叫同义构词。4第八第八章章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第九第九章章 动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第十第十章章 数词及数量表示法数词及数量表示法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如“人” 、 “鸟” 、 “肉”等。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这里的“兄”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事” ,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是名词的固
19、有语法功能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是名词的固有语法功能,不属于词类活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还可以在判断句中直接作谓语。如, “南冥者,天池也”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变化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变化的词,如“爱” 、 “变”等。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如, “爱,共叔段,欲立之” 。动词还可以作定语定语,修饰名词。如, “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 ,这类的“死亡系虏”在这个句子中作定语。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会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如, “刃”是名词,经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但在“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中, “
20、刃”带上了宾语,充当句子的谓语,具有动词的基本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用法临时用法,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动宾关系(1)受动关系受动关系。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而宾语则是动作行为的宾语则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承受者。(2)使动关系使动关系: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具有“使(宾语)使(宾语)”的含义。(3)为动关系为动关系:为动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发出的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发出的,动词对宾语具有“为(宾
21、语)为(宾语)”的含义。(4)其他动宾关系其他动宾关系。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具有“使(宾语)”的含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观上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宾语)” 的含义。形容词用作动词的判断方法形容词后面加名词,不能构成修饰关系形容词后面加名词,不能构成修饰关系,一般活用为动词。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秦顷襄王。 “短”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放在能
22、愿动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贫”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代词形容词后面加代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活用为动词。当形容词出现在代词之前,一般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如: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贵” “贱”活用为动词。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分数与倍数(1)古代汉语分数最完整的表示法是“分母分母+ +分分+ +名词名词+ +之之+ +分子分子” 。 (2)古代汉语的倍数往往倍数往往用数词直接表示用数词直接表示,其中两倍称两倍称“倍倍” ,五倍称,五倍称“蓗蓗” 。约数和虚数(1)约数的两
23、种表示法:其一,连用两个相邻或相近的基数表示约数连用两个相邻或相近的基数表示约数。如,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其二,在数词或量词前后添加在数词或量词前后添加“将、且、可、约、所、余、许、数将、且、可、约、所、余、许、数”等词等词,表示接近或超过某个确定的数量表示接近或超过某个确定的数量。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虚数则跟实数相差较大,用于表示极少或极多极少或极多。表示极多的虚数,常用基数词“三、五、七、九”及倍数或“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如, “三过其门而不入”另外还可以用“一、一二”等表示数量极少。如,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二利天下,不为也” 。名量表示法数
24、词数词+ +名词名词。如,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名词名词+ +数词数词。如,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数词数词+ +量词量词+ +名词名词。如,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有时会在数量结构后加“之” 。如,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名词名词+ +数词数词+ +量词量词。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5第十一第十一章章 副词副词第十二第十二章章 代词代词动量表示法数词数词+ +动词动词。动词动词+ +数词数词+ +量词量词。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程度副词的分类(1)表示程度高的副词程度高的副词主要有“最最” “极极” 、
25、 “殊殊” “甚甚” “尤尤” “绝绝” “良良”等。其中, “最”与现代汉语相同。 “极” 、 “殊” “甚” “尤” “绝” “良”相当于“非常” “特别” 。(2) 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程度加深的副词主要有 “愈愈” “益益” “弥弥” “加加” “滋滋” 等。 其中 “, 愈” “益” “弥”“滋”古今意义变化不大, “加”的副词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3)表示程度较轻或渐变的副词程度较轻或渐变的副词主要有“略略” “ “少少” “稍稍” “颇颇”等。其中, “略”表示稍微,古今变化不大。 “少”是副词,表示的是“稍微” “略微”的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稍” 。范围副词的分类(1)
26、表示总括总括的范围副词,主要有“皆皆” “尽尽” “咸咸” “悉悉” “毕毕” “举举” “具具”等。相当于“全”“都” 。(2)表示限定限定的范围副词,主要有“唯唯” “独独” “直直” “仅仅” “特特” “徒徒” “但但”等。时间副词的分类(1)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有“既既” “已已” “业业” “曾曾” “尝尝”等。 “既” “已” “业”表示动作已经结束,相当于“已经” , “曾” “尝”表示动作行为在过去曾经发生过,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曾经” 。 (2)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复词有“方方” “会会” “适适”等。以上这些
27、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正” 、 “正在” 。 (3)表示动作即将发生动作即将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将将” 、“且且” 、 “行行”等。以上这些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将” “将要” 。 (4)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终” “竟竟” “卒卒”第。以上这些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最终” 。 (5)表示动作行动作行为时间短暂或长久为时间短暂或长久的时间副词有“俄俄” “姑姑” “素素” “常常”等。 (6)此外,还有一些副词,表示表示动作行为的速度和频率动作行为的速度和频率。如“立立” “即即” “亟亟” “数数” “屡屡” “复复”等。情态副词的分类(1)古代汉语中,表示肯定肯定的
28、情态副词有“固固” “必必” “诚诚” “乃乃” “果果”等。 (2)表示猜度猜度的情态副词有“殆殆” “盖盖”等。 (3)表示反问反问的情态副词有“岂岂” “宁宁” “独独” “庸庸”等。不、弗(1) “不不” “弗弗”表示一般的否定表示一般的否定。两者意义相同,但在用法上有些区别。 “不”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 “弗弗”在先秦时,一般只能否定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一般不带宾语在先秦时,一般只能否定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一般不带宾语。如: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3)先秦时期, “弗”也有少数后面
29、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到汉代之后, “弗”还可以用于形容词。如: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毋、勿(1) “毋” “勿”常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和劝阻禁止和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 “不要”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毋”常与与“无无”通用通用,写作“无” 。如:苟富贵,勿相忘。 (3) “毋”“勿”也用于陈述句中,相当于“不不” 。如: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未(1)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没有没有” 。如:吾闻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 (2)有时也表示对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不” 。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非“非”作否定副词时,否定后面的整个谓语否定后面
30、的整个谓语。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谦敬副词谦敬副词是表示自谦和尊敬表示自谦和尊敬的副词。 这类副词一般是从动词和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演变而来, 原来的词义比较具体,用作谦敬副词后,原有意义发生弱化,表示客气或委婉客气或委婉。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尊敬别人的副词有“请、敬、谨、幸、惠请、敬、谨、幸、惠”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窃敢、窃”等。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第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是指代说话者自己及自己这一方的人的代词。 (2)古代汉语里, “我、予我、予、余余”三者在句中都可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主语、宾语或定语。而“吾吾”一般只充当主语和定语一般只充当主语和定语,只有在否定句中才
31、可用于宾语,出现在动词前面。第二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是指代听话及他那一方的人的代词。常见的有“尔尔、女女(汝汝) 、若若、而而、乃乃”等。从语法看, “尔、女(汝) 、若”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而、乃”一般只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不作宾语。从语义看,相对“而、乃”而言, “尔、女(汝) 、若”是比较随便的称呼,一般用于称呼下级、晚辈或平辈。第三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常见的有“之之、其其、厥厥”等。既可指代人,也可指代事物。 “之”一般只6第十三第十三章章 介词介词第十四第十四章章 连词连词作宾语。如:爱共叔段,欲立之。这里的“之”指代共叔段。 (2) “其” :一是作定语定语,表
32、示领领属属关系;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二是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如:百姓皆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3) “厥”只能做定语。如: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4) “之” 、 “其”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如: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指示代词(1)指示代词,是指用于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主要分近指和远指两类,有“是、之、此、斯、兹、彼、夫、其”等。 (2) “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近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 。其中“是、此、斯、兹” 可以做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 (3) “彼、夫、其” 表示远指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 “彼”可以做句
33、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 “夫、其”一般只能做定语。(4)指示代词,除了近指、远指这两类外,还有“他他、然然、尔尔、焉焉、诸诸”等,用法各有特点。谁、孰(1) “谁、孰”两者所指代的询问对象都可指代人指代人。但“谁”限于指人限于指人,而“孰”则既可指人既可指人也可指事物也可指事物。 “谁”可做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孰”则一般只能作主语或宾语。如:此谁也?“谁”做谓语。 (2) “孰”表示疑问时常常用在选择问句选择问句中,而且一般都有先行词先行词。如:礼与食孰重?何、曷、奚、胡(1) “何、曷、奚、胡”用于询问事物询问事物,表示“怎么怎么、为什么为什么” 。如: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
34、政?”(2) “何”除作宾语宾语、状语状语外,还可做定语或谓语定语或谓语,表示“什么、什么原因”等。有时也做主语,表示“什么东西” ,但这种用法很少。如: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何”做定语,表示“哪一座” 。(3) “曷、奚、胡” 用作宾语时,常和介词常和介词“以以、为为”组成组成“奚为奚为、胡为胡为、曷为曷为”等介宾结等介宾结构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询问原因,表示“为什么” 。如:许子奚为不自织?恶(乌) 、安、焉(1) “恶(乌) 、安、焉” 主要用于询问处所询问处所,在句中做宾语宾语,表示“哪里” 。 “恶(乌) 、安、焉” 用于反问句反问句时,作状语状语,加强反问语气加强反问语气,
35、表示“怎么” 。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疑问代词,不管询问人、事物、处所等,还是用于选择疑问,一般在句中充当动词和介词的宾语时,要置于动词和介词前置于动词和介词前。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于(於、乎)(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可译为“在、从、向、到、在在、从、向、到、在方面方面” 。如: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给”或或“对对于于” 。如: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 (3)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示心理活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比更更” 。如:苛政猛于虎。 (4)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36、,可译为“被被” 。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屨,未绝鼓音。以(1)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手段、条件、依据,可译为“用、拿、凭、根据用、拿、凭、根据” 。 (2)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时,相当于“把把” ;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时,常有“率领率领”的意思。 (3)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动机,可译为“因为因为” 。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为(1)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什么事物)或向谁(什么事物)所发。“为”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翻译为“给、替、帮给、替、帮” ; “为”表示动作行为向谁发出
37、,可翻译为“向向、对对” 。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介绍动作行为原因的“为”可翻译为“因因为为” ;介绍目的的“为”可翻译为“为为、为了为了” ; (3)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为”在被动句里,位于动词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翻译为“被被” 。有时,介词“为”省略宾语,即不出现行为的主动者,这样, “为”就直接与动词连用,来表示被动。与(1)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涉及的对方,说明动作行为是与谁共同完成的。可翻译为“和和、同同、跟跟”等。有时, “与”所带宾语省略,但所表达的意思不变。 (2)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以翻译为“为、
38、替、给为、替、给” 。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而(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关系并列或递进并列或递进关系。 “而”连接并列关系可以译7第十五第十五章章 语气词语气词为“又”或不译,连接递进关系可以译为“并且、而且” 。 “而”连接的谓词性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承接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原因原因、条件条件、目的目的等关系。 “而”所连接的一先一后的两项动作行为,有时在选择上有前者是后者的原因或条件,后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等情况。 (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或性状在事理上是不一致
39、的,相反的, “而”带有表示转折转折的意味。 (4)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偏正关系, “而”可以不译。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转折或假设转折或假设关系。 “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转折,一般是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本不该出现这样的联系。以(1)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并列关系。可以译为“又又” ; (2)连接动词和动词动词和动词,表示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一前一后的承接关系一前一后的承接关系; (3)连接因果复句因果复句, “以”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在因果复句里, “以”常和“故故”搭配使用,这时“以”的连词意味更为明显; (4)连接状语状语和动词中心语和动词中心
40、语,前者是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状态条件、方式、状态等。 (5)连接名词和时间方位词名词和时间方位词。与(1)连接名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表示并列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和” 。(2)和“不如、宁、孰若”等词连用,构成“与与不如不如” 、 “与与宁宁” 、 “与其与其孰若孰若”等格式,连接分句和分句,表示选择关系。(3) “与”既是连词又是介词,容易混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辨认:看位于“与”前后的两个词语在不改变原句基本意义的前提下是否可以位置互相交换是否可以位置互相交换。能交换的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 “与”是连词;不能交换的,说明它们有主次之分,把后面的名词性词语介绍给谓语, 以陈述主语, “
41、与” 是介词。 看在不改变原句基本结构的前提下, “与与”前能否再插入其他修饰成分前能否再插入其他修饰成分。能插入的,说明“与”仅与后面的词语发生关系, “与”是介词;不能插入的,是连词。介词介词“与”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所在句子也可能省略主语也可能省略主语,这些情况,也是辨认“与”是连词还是介词的依据。则(1)连接两个谓词性词语成分谓词性词语成分,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关系承接关系,往往前面的动作行为与后面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存在假设或条件关系,可以译为“那么那么、就就” 。有时“则”用在复句紧缩句的两谓语动词之间,使语气变得较为急促。但表达的还是复句的意思。 (2)用在
42、并列的分句里,表示对各种情况的列举和对比列举和对比。这类“则”今译时一般不用翻译一般不用翻译。 (3)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后一项情况的出现是前一项动作施事者所未料到的, “则”有表示发现表示发现的意味。可以翻译为“原来已经原来已经、竟然竟然” ; (4)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含有转折转折意味,可以翻译为“却却” 。 (5)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让步让步关系,可以翻译为“倒是倒是” 。 (6)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假设和结果假设和结果关系,可以翻译为“如果如果” 。之(1) “之”连接定语和名词中心语定语和名词中心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可以翻译为“的的”或者不翻译或者不
43、翻译。(2) “之”连接主语和谓语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语结构转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和判断句谓语,或是充当复句的分句。 (3) “之”也可以连接主语和介词结构主语和介词结构,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充当句子的成分。虽然、然而、然则(1) “虽然”是连词连词“虽”和代词代词“然”的搭配使用。 “虽”表示让步的连词,意思是“虽然虽然、即使即使” 。 (2) “然而”是代词“然” (如此、这样)和表示转折转折的连词“而”的搭配使用, “然”总结上文,表示对上文所说内容的肯定, “而”引起下文的转折。 “然而”的意思大致是“虽虽然如此然如此,但是
44、但是” 、 “这样却这样却” 。 (3) “然则”是代词“然” (如此、这样)和表示顺承顺承的连词“则(那么、就)的搭配使用, “然”总结上文,表示对上文所说内容的肯定, “则”根据事理推出下文,意思相当于“既然如此,那么就既然如此,那么就” 。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陈述句的句尾语气词“也”用作句尾语气词句尾语气词,第一种是用于判断句末尾判断句末尾,帮助判断帮助判断。第二种是用于叙述句末尾叙述句末尾,表示对所叙述情况确信不疑。第三种是用于祈使句、疑问句末尾祈使句、疑问句末尾,仍然表示肯定、确认肯定、确认的语气。“矣”是表示动态的句尾语气词表示动态的句尾语气词,第一种是表示情况已经如何。第
45、二种是表示将要或必将出现某种新情况。第三种是“矣”除了用于陈述句外,还可以用于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的末尾。8第十六第十六章章 判断句判断句第十七第十七章章 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第十八第十八章章 语序和省略语序和省略“焉”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特殊的指示代词,由于经常位于句尾,因此后来从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的用法虚化为纯粹的语气词。 “焉”带有较强的指示性,带有指点和引人注意的意味。耳、尔。 “耳”表示陈述的句尾语气词陈述的句尾语气词,与“也、矣、焉”的不同之处在于, “耳”表示肯定,带有限制的意味,相当于“不过而已” 、 “不过罢了” 。 “耳”也写作“尔” 。疑问句的句尾语气词“
46、乎乎” 、 “与与(欤欤) ” 、 “邪邪(耶耶) ” 、 “哉哉”是古代汉语疑问句常用的,句尾语气词。 “乎”的疑问语气最为强烈。 “与(欤) ” 、 “邪(耶) ”多表示一种探询的语气。 “哉”本身没有疑问的意味,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反问句的句尾语气词“乎乎” 、 “与(欤与(欤) ” 、 “邪(耶邪(耶) ” 、 “哉哉”都可用于反问句。它们常常与疑问代词和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配合使用,以表达出反问句所具有的那种强烈语气。“夫”“夫” 常见的句首语气词句首语气词。 表示发议论发议论, 或要概述事物的特征概述事物的特征, 起到引起下文引起下文的作用。 也称“发语词”
47、 。“惟” (唯、维)“惟” (唯、维)做句首语气词,一是提示强调提示强调,引出主语和时间引出主语和时间;二是强调希冀强调希冀、期望期望的语气。 “惟” (唯、维)用在句中主要起强调强调的作用。“蓋”“蓋”作用经常是表示要对某事发表议论或提出看法发表议论或提出看法。“其”“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译为“恐怕、大概”等。在祈使句中, “其”表示委婉语气,可译为“希望、还是” 。“也”句中语气词“也”常用在主语主语之后,起到提顿提顿作用,使全句的语气变得舒缓。 “也”有时也用在表示时间的状语状语之后,起到舒缓语气、提起下文舒缓语气、提起下文的作用。现在汉语中没有与这种句中语气词“也”对应的词,现在翻译
48、时可以不翻译。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构成和基本格式(1)主语主语+ +谓语谓语。 (2)主语主语+ +谓语谓语+ +“也也” 。由于判断句是确定事物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因此表示肯定确认语气的句尾语气词“也”常常用在判断句后煞尾,以加强判断的语气。 (3)主主语语+ + “者者” , 谓语谓语。 由于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有一个语音停顿, 因此在主语后面常用代词 “者”复指主语,加强提顿语气。 (4)主语主语+ +“者者” ,谓语,谓语+ +“也也” 。这种格式在主语后用“者” ,与谓语后的“也”互相呼应,构成“者,也”的句型,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系词
49、(1) “是是”作为判断词是后来发展而成的用法。在先秦文言作品里, “是”是一个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意思相当于“此此” (这这) 。有时在判断句里, “是”很容易被误解为系词,其实“是”是指示代指示代词充当主语和谓语词充当主语和谓语。如,无夫无君,是禽兽也。有时在同一篇古文里, “是”和“此”交替使用。 “是”也可以充当判断句的谓语,可以翻译为“是这样的” 。 (2) “非非、惟惟、乃乃、皆皆、即即、则则” :在判断句里看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出现“非、惟、乃、皆、尽、即、则”等词。这些词不是系词。 (3) “为为” :文言文里, “为”有时很像系词,但是古代汉语里的“为”是一个含义含义非常广泛的及
50、物动词非常广泛的及物动词,用“为”作谓语的句子属于动词谓语句,即叙述句, “为”与其后的名词性词语构成动宾词组。有时“为”可以对译为“是” ,但“为”并不是系词。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名称内容内容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的用法。因此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叫做语义上的被动句语义上的被动句。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於) ”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格式是:谓语动词谓语动词+ +“于(於、于(於、乎乎) ”+ +行为主动者行为主动者。 (2)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式, “为为所所”式式。格式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