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衣,食,住,行衣料食具居住行具丝绸棉布返回丝绸丝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在走过的五千年历程中,她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密不可分。因此在世界眼里,丝绸已经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特质之一。而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更将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推向了极致。这一部分的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说,根据考古界的发现,中国的丝绸生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丝绸来自蚕桑,先人们栽桑养蚕,蚕吐丝结茧,然后巧织经纬将其织成锦绮,并用印花刺绣让虚幻仙境和真实自然在织物上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有着无数的创造发明。首先把野桑蚕驯化成家蚕,是生物学史上的一项极难的成果,在人类驯化的昆虫中至今只有家蚕和蜜蜂两种。这是中国人在
2、生物学史上极为重大的发明成果。用脚踏板作为一种机构的动力并控制缫丝机和素织机的操作也被李约瑟视为中国的创造发明,认为对于机械史产生了很大影响。丝织中最为巧妙和重要的是在提花机上装载了专门的花本控制织物图案,这直接启蒙了早期电报和计算机的编程设计。此外,丝绸也对我国著名的四大发明其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产生过非常直接的影响,因为丝绸的生产过程产生了真正的原始的纸,而汉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是最早的彩色套印技术。此外,丝绸也对中国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丝绸在古代是一种贵重的生活用品,是上流社会衣食住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古达曾用它作为百姓纳税的货物。丝绸是一种商品,它不
3、仅可以流通于市场,作为中国的主要出口物资输出到世界各地,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曾充当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使用。丝绸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她的图案、色彩以及服装和室内陈设都为东西方艺术界所推崇,同时还具备宗教和礼仪的象征意义。因此,了解丝绸,是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返回棉布平布平布的共同特点是,采用平纹组织织制,经纬纱的线密度和织物中经纬 棉布棉布纱的密度相同或相近。根据所用经纬纱的粗细,可分为粗平布、中平布和细平布。 通常的规格是:C 32X32 68X68 (1)粗平布又称粗布,大多用纯棉粗特纱织制。其特点是布身粗糙、厚实,布面棉结杂质较多,坚牢耐用。市销粗布主要用作服装衬布等。在山区农村、沿海渔村也有用
4、市销粗布做衬衫、被里的。经染色后作衫、裤用料。 (2)中平布又称市布,市销的又称白市布,系用中特棉纱或粘纤纱、棉粘纱、涤棉纱等织制。其特点是结构较紧密,布面平整丰满,质地坚牢,手感较硬。市销平布主要用作被里布、衬里布也有用作衬衫裤、被单的。中平布大多用作漂布、色布、花布的坯布。加工后用作服装布料等。 (3)细平布又称细布,系用细特棉纱、粘纤纱、棉粘纱、涤棉纱等织制。其特点是布身细洁柔软,质地轻薄紧密,布面杂质少。市销的细布主要用作同中平布。细布大多用作漂布、色布、花布的坯布。加工后用作内衣、裤子、夏季外衣、罩衫等面料。 返回神器用具返回神器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
5、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
6、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返回用具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
7、畴。 返回古建筑民居返回古建筑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汉高祖刘邦曾因见到这座宫殿建筑的奢华而动怒,主持这一工程规划的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这说明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其政权的一种工具。萧何的这个看法,使以后历代帝王更加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所以,秦汉以后,宫殿建筑始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许多宫殿建筑都已成为遗迹。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
8、精美的宫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宫。 返回民居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9、。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更多民居图片返回民居返回车船马车牛车舟郑和下西洋返回马车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彩绘铜车。前面的一号车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返回秦朝以前的车,大体可以分为“大车”和“小车”两大类,“大车”系指用牛驾驶的车,车厢大,主要是拉物品用,普通百姓也偶尔坐坐。“小车”并非真是小,而是指由马驾驶的车,和用牛驾的大车相比只不过车厢
10、较小,两匹马或者四匹马拉动着快速行进。同时,马脖子上的铃铛还不住的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很是气派。这种车除贵族们乘坐,还用于战争,所以也称“戎车”。春秋战国时期,战车数量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然而,鉴于当时的路况和造车材料,又使“小车”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当时最好的路也不过是较平整的土路,更多的路难免坑坑洼洼,车轮子都是木头的,没有今天的充气轮胎,车轮子和地面就是硬碰硬。于是,车跑得越快,颠簸得就越厉害,而且飞起的尘土也就越多,乘车的人不怎么好受。那时,车身大多是敝露的,对乘车人的仪容有很严格的要求,要在车上保持端正的姿态,不能东倒西歪没个样,在颠簸中还要保持乘坐的姿态,这对乘车人来说也是
11、一种锻炼了。所以,出于追求舒适的本能,有人把目光投向牛车。牛车走的比较慢,颠簸的程度较马车自然要减轻许多,扬起的尘土也少的多。再者,牛车车厢较大,坐牛车既有车篷,又对车厢加以围挡,人坐在里面,别人看不见,可以自由坐卧。于是从东汉末年起,一改以前对牛车的轻视,牛车逐渐成为官员、贵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 牛车返回舟在公元前2900年前后,埃及人最先使用帆船。从那以后,一直到18世纪以前,帆船一直在海洋交通工具中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许多帆船都是依靠一根桅杆张着一面帆前进。大约在距今500年前,开始出现有34根桅杆的多帆船,这种帆船船身坚固,不怕风浪。今天装上引擎的大轮船被广泛应用,小的帆船仍用于运动比赛、捕鱼和本地贸易中。 返回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路线返回路线清明上河图返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