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基本知识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534205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31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基本知识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医养生基本知识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医养生基本知识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医养生基本知识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医养生基本知识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养生基本知识中医养生基本知识 夏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孔祥元主要内容v养生的概念养生的概念v健康健康v疾病与亚健康疾病与亚健康v寿命与长寿寿命与长寿v中医养生学概念中医养生学概念v中医养生的特点中医养生的特点v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v生命与衰老生命与衰老v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概念养生的概念 养生:养生: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是采取措施保养生命保养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延延长寿命长寿命的行为。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

2、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养生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系统安排生活方式来保养生命 生活方式:指饮食起居、运动作息、情绪调节、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 养生的概念养生的概念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进行保健活动。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

3、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养生的意义:却老全形 防治疾病 健康健康 健康的概念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强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表现为:能够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行为有目的性、不放纵,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等; 社会适应良好社会适应良好表现为: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15 年版) 健康健康 衡量人体健

4、康的具体标志:v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v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v善于休息,睡眠良好;v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v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v体重适当,体形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v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v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v头发光泽,无头皮屑;v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健康健康 体现体现 健康的健康的“五快五快 ”“ ”“ 三良好三良好” 五快:五快: 1 1、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餐饭。一餐饭。 2 2、便得快,一旦

5、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3 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好,醒后头脑、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清醒,精神饱满。 4 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5 5、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三良好:三良好: 1 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

6、具有较好自控能力,能、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健康健康 上述健康标志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 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其特征 是四个扩大: 从治疗预防;从生理心理; 从医院社会;从个体群体。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调查表明: 真正健康的人5% 患有疾病的人20% 亚健康状态的人75%疾病与亚健康疾病与亚健康 疾病 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

7、,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疾病最常应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 关于关于“疾疾”字字 “疾”,一个病字框,里面是一个“有的放矢”的“矢”。这个“矢”就是“射箭”的“箭”。它告诉你,那些从外而来侵害你身体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朝你放的冷箭,比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外来因素引起的不适就叫“疾”。 疾还可以引申为疾驰、疾速,我们由此可以知道, “疾”这个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它是从外面来的,最后肯定还得回到外面去,只是个匆匆的过客。 疾病与亚健康疾病与亚健康 关于关于“病病”字字 再看这个“

8、病病” 字怎么写? “病病” 字里面是一个“丙”。在中国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在五脏器官里,丙又代表心(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感到不适有火,人就得病了,就这么简单。 疾病 多外源于“六淫”,内伤于“七情” 健康亚健康疾病死亡 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连续的过程,从健康到疾病的过渡状态是亚健康状态疾病与亚健康疾病与亚健康 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

9、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中医称为“未病” 主要表现: 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头昏,头重,头痛,心律不齐,心慌心悸胸闷,乏力疲惫,出汗短气,食欲不振,腰腿酸软,性欲减退,手足发凉或麻木,易感冒等 社会表现:不能较好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睦,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寿命与长寿寿命与长寿 人能够健康长寿吗?人能够健康长寿吗?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

10、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素问上古天真论 )答案是肯定的 对老、寿、天年的认识 老: “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三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灵柩 卫气失常 寿: 六十岁称为初寿,八十岁称为中寿、百岁则称为高寿。 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称为米寿、九十九则称为白寿 一百零八岁称为茶寿 现代对老年的认识 60-70岁为准老年,75-80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寿命与长寿寿命与长寿 人类对天年的认识 天年的概念 天年指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人的寿命有一定的期限, 我国古代养生家认为: 人的自然寿命在 100 岁120 岁之间。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

11、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 人类潜在的生命期限,有一定的幅度,应有一个上下限。115120是十分符合其真实上限的。VVFrolKis 美国学者海弗里克的研究 人体大约由500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部分从胚胎开始分裂50次后停止正规分裂。每分裂一次平均需要2.4年,细胞死亡从这个角度推算人类的寿命是120岁左右寿命与长寿寿命与长寿 寿命系数: 法国博物学家蒲丰提出“寿命系数”学说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相当于其生长期的 57 倍,系数为57 哺乳动物寿命(年)=生长期X寿命系数 马的生长期为5年 马的寿命=5年X( 57)=2535年 犬生长期为2年 犬的寿命=2年X (57

12、) =1014年 象的生长期为25年 象的寿命=25X(57)=125175年 猿的生长期为12年 猿的寿命=12X(57)=6080年 人的生长期为25年 人的寿命=25X(57)=125175年 科学家也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性成熟期X(810) 人类的性成熟期为14岁 人类的寿命=14X(810)=112140寿命与长寿寿命与长寿 世界上的高龄寿星v英国的弗姆卡因:209岁,经历了英国的12个朝代v南美妇人玛卡兰珠:203岁v匈牙利的约翰:173岁,其妻子164岁v西汉音乐家窦公:180岁v东汉养生家封君达“年百岁,视之如三十人”v东汉黄甫隆“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v

13、唐 孙思邈 101岁v当代原佛教长老吴青云 142岁骑自行车中医养生学概念中医养生学概念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形成养生系统理论,并指导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防变、防复,以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学科学科。 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 中医养生的特点中医养生的特点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1、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 “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2、以辨证施养为实践特点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二、以和谐适度为宗

14、旨二、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1、养生保健体现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 2、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无太过,无不及。“不偏不倚”。 中医养生的特点中医养生的特点 三、以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为核心三、以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为核心 1、养生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预防疾病。要长寿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愈防复。 (形成“治未病”的思想)。 2、中医养生学,创造性地将预防疾病与延缓衰老二者相统一。 四、以综合调摄为原则四、以综合调摄为原则 1、中医养生强调强调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 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食强身到运动保健等等。 2、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养生

15、。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开展养生活动。中医养生的特点中医养生的特点 五、以适应范围广泛为模式五、以适应范围广泛为模式 养生的目的是防病,其适应对象包括所有未病之人、患病之人、病愈之人;或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甚至每个人一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 中医养生优点 发动人体自身天然的原动力,取天然动植物之精华来调养机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以享天年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萌芽(上古时期)第一节萌芽(上古时期) 猎食-食养的萌芽,产生“医食同源”(食养、食疗) 钻木取火既促进了食物的消化吸收

16、,又可驱寒暖身,防病养生的方法 狩猎-体育保健活动(运动养生) 养息-“气功”养生术 巢居-躲避野兽的袭击,适应气候的变化(环境养生)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一、一、周易周易被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被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 (一)天人合一(一)天人合一 是是周易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哲学思想的核心 (二二)八卦顺逆八卦顺逆 一为顺式养生法:顺着阴阳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自然规律来养生。 二为逆式养生: 逆着阴阳变化规律进行养生。如返老还童,延缓衰老等。 (三三)潜龙勿用潜龙勿用 处事当静而不动,不可妄为,以伺时机。“精神内守

17、”。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一、一、周易周易被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被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 (四)艮趾无咎 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成为中医未病先防、防微杜渐以预防为主的养生观的基础。“治未病”。易系辞下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五)反身修德 通过道德的提升来保养精神,使人处于良好、愉悦的心境之中,这正是养生所求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蹇卦象辞指出“君子以反身修德”。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春

18、秋战国时期) 二、道家养生说二、道家养生说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要内容: (一一)万物之基万物之基“精气神精气神” 以气气为构成万物之要素,决定其生成与毁灭;以精精之充盛作为健康长寿的关键;以神神为精气相合之体现、生命活动之外象。 (二二)顺乎自然、清静无为顺乎自然、清静无为 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天道。效法天道。道德经曰“少私少私寡欲寡欲”,人道,人道。 (三三)返璞归真、柔弱为贵返璞归真、柔弱为贵 道家崇尚返璞归真,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 (四四)气功导引、形神兼养气功导引、

19、形神兼养 养生主张以静养神、以动养形以静养神、以动养形。道家汲取了春秋以前宣导养生术的精华,创立了一套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三、儒家养生说三、儒家养生说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宣扬仁义礼乐之教,对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鲜明地体现于中医文化的人文内容,最突出的一是医德,将“仁”贯穿于“医”中;二是学风,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其论养生,则与修身、处世等伦理密切相关。 (一)倡修身养性,重道德情操 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主张“仁者爱人”。注重仁、义、礼、智、信等道德

20、修养,“养心保神”“仁者不忧”、“仁者寿”。 (二)处事不偏不倚,行为中庸中和 儒家思想以“中庸”为行为准则。“中”指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和”指合乎节度;“中”是天下之本根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 (三)重生活起居,调饮食五味 孔子首论起居养生,留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儒家思想还体现于其饮食观上:其一,强调饮食“守礼”;其二,强调饮食无过、无偏,讲究食物配伍;其三,倡导饮食卫生。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第三节 形成(秦汉时期)形成(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把先秦文

21、史哲中的养生说与医学融为一体,构建出符合中医自身规律与特点的养生学体系。 (一)(一)内经内经论养生的基本观点论养生的基本观点 1、生命观、生命观 养生学认为:生命存在的性质是物质的,生命由物质化生,生命活动就是物质的运动。 (1)生命的物质基础精精 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 (2)生命活动的动力气气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3)生命的主宰神神 “神”的具体内容包括了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集精全神”,“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第三节 形成(秦汉时期)形成(秦汉时期)

22、2天人观天人观 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即“天人相应天人相应”。灵枢本神篇曰“顺四时而适寒暑” 3形神观形神观 形形,指脏腑形体;神神,指以五种神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必须是在具备人之形体结构的前提下,才能产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为之精,两精相搏为之神”。 4预防观预防观 内经的养生学特点还见于“治未病治未病”的预防观中,其倡导: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已病早治不如未病先防来得积极主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第三节 形成(秦汉时期)形成(秦汉时

23、期) (二二)内经内经论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养生原则养生原则 (1)顺应自然顺应自然 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养生最基本的出发点与最重要的原则,要顺时养生。 (2)协调阴阳协调阴阳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本标志与长寿的基础:一是协调人与天地之间阴阳的和谐,二是协调人体内部阴阳的和谐。 (3)积精全神积精全神 精气神为维持生命的三大要素,故保养之也就成为养生的关键。三者中,精能化气生神,精是生命之本而不可竭,故惜精、固精、积精是为全神的前提;全神,则是通过精神调摄使神活动保持正常,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与神俱”目的。 (4)疏通经络疏通经络内经构建了完整的经络学说经

24、络学说,明确其作用为“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灵枢经脉还指出:天寿过度者皆气脉常通,故养生当以经络通畅、气血周流为要旨。 2养生方法养生方法 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内经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与技巧,如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等,几乎涵盖了当今所有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第四节 完善(晋隋唐时期)完善(晋隋唐时期) 一、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一、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 道教学说围绕着生命问题展开教理教义,以此作为养生思想的枢纽,主要内容有: 1 1、导养得理、以尽性命、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2 2、脏腑养生、脏腑养生 3 3

25、、环境养生、环境养生“道法自然” 4 4、四时养生、四时养生 5 5、饮食养生、饮食养生 6 6、起居养生、起居养生 7 7、精神养生、精神养生“得道成仙” 8 8、形体养生、形体养生 9 9、呼吸养生、呼吸养生 1010、服饵养生、服饵养生 1111、丹功养生、丹功养生 -“外丹”“内丹”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第四节 完善(晋隋唐时期)完善(晋隋唐时期) 二、佛教养生思想二、佛教养生思想 佛教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佛教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禅定禅定”。禅定,又称参禅,取静。禅定,又称参禅,取静中求思之意。其对中医养生的意义:中求思之意。其对中医养生的意

26、义: 一是清静调神、调心,使各种意念归于一是清静调神、调心,使各种意念归于静止;二是参禅,实为一种佛家气功从中进一步丰富中医气功养生的内容。静止;二是参禅,实为一种佛家气功从中进一步丰富中医气功养生的内容。 三、三教归一及其与医学养生的融合三、三教归一及其与医学养生的融合 唐末五代及两宋又出现了唐末五代及两宋又出现了“三教圆融三教圆融”的局面的局面, ,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孙思邈,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孙思邈,其在医药和养生实践方面作出了不朽贡献,同时也是融道儒佛与医为一体的先其在医药和养生实践方面作出了不朽贡献,同时也是融道儒佛与医为一体的先驱者,著驱者,著千金方千金方等,是集养生术大成之作。等,是集

27、养生术大成之作。 ( (一一) )以以“治未病治未病”为养生的基本原则为养生的基本原则 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养性序养性序曰:曰:“善养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 ( (二二) )将精神养生置于首位将精神养生置于首位 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清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清静无为为核心,并充分协调形神关系,注意众术兼修的精神养生思想。无为为核心,并充分协调形神关系,注意众术兼修的精神养生思想。 ( (三三) )以食养食疗为特色以食养食疗为特色 是中医食疗学真正独立成为专门学科的标志。是中医食疗学真正独立成为专门学科的标志。 ( (四四)

28、)房中养生形成体系房中养生形成体系 房中养生学说,包括房中养生之思想、技巧、卫房中养生学说,包括房中养生之思想、技巧、卫生、方药、防病等诸方面,生、方药、防病等诸方面, 为为“性学性学”而奠基。而奠基。 ( (五五) )重视妇幼保健重视妇幼保健 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从社会角度将妇幼保健摆在重要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从社会角度将妇幼保健摆在重要位置的医家。位置的医家。 ( (六六) )着力推广、普及养生功法着力推广、普及养生功法 向人们宣传导引、吐纳、按摩等养生方法。向人们宣传导引、吐纳、按摩等养生方法。生命与衰老 第一节第一节 生生 命命 一、生命的起源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源于太极太极,易系辞上云:

29、“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为阳 “-”为阴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道是生成万物,又隐含于万物之中的内在本源。道家以精气精气名道,进而提出人的生命为天地精气所化,“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中医学借鉴了太极、道、精气的思想,提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而“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明确人之生命与万物一样本源于天地精气,由天之阳明确人之生命与万物一样本源于天地精气,由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相合相感而成。气和地之阴气相合相感而成。内经认为父母精气结合构成个体生命的先天之精,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生

30、命与衰老 第一节第一节 生生 命命 二、生命存在的时空特征二、生命存在的时空特征 中医理论认为,人类生命存在具有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征。首先,首先,人处于自然界天地中,有着与天地同样的精气作为物质本源,必然随自然界固有的时空变化规律而变化。其次其次,人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再次再次,生命的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也是生命时空特征的体现。 三、生命的本质三、生命的本质 人生命的本质,在于构成人的“气气”及其运动变化。首先首先,气是构成人并发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包括来自父母先天的真精元气和后天水谷精气,它决定了人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其

31、次其次,气的运动变化是生命活力所在,也就是说“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再者再者,生命的维持还依赖于神的健康。 四、贵重生命四、贵重生命 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人的生命最为贵重。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人的生命最为贵重。 道家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为万物父母,而人则为万物之首。儒家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生命与衰老 第二节第二节 天年与健康天年与健康 一、天年一、天年 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嵇康养生论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影响寿限的

32、原因:影响寿限的原因: 1 1、先天禀赋强弱,、先天禀赋强弱,是决定寿限的主要因素。素问上古天真论 “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肾气有余。”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说:“受气之两盛者,当得中上之寿;受气之偏盛者,当得中下之寿;受气之两衰者,能保养仅得下寿。” 2 2、后天的保养、后天的保养也是影响寿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 3、地理气候环境、地理气候环境也能够影响人的寿限长短。如秘鲁维尔卡旺巴(长寿谷)、我国广西巴马地区等长寿村落。 4 4、社会因素,医疗条件、社会因素,医疗条件等。 二、我国预期平均寿命的变化趋势二、我国预期平均寿命的变化趋势 平均预期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生命

33、与衰老 第二节第二节 天年与健康天年与健康 三、健康长寿的特征三、健康长寿的特征 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延年益寿,而这种长寿是建立在健康健康的基础之上的。一般而言,健康长寿的基本生理特征如下:健康长寿的基本生理特征如下: ( (一一) )头面的骨肉、眼神、面色、听力、齿发头面的骨肉、眼神、面色、听力、齿发 1 1骨高肉满骨高肉满 2 2眼睛有神眼睛有神 3 3面色红润面色红润 4 4双耳聪敏双耳聪敏 5 5牙齿坚固牙齿坚固 6 6须发润泽须发润泽 ( (二二) )语言、呼吸、饮食、二便、生殖等脏腑功能语言、呼吸、饮食、二便、生殖等脏腑功能 1 1、声音洪亮、声音洪亮 2 2呼吸微徐呼吸微徐 3

34、3纳食馨香纳食馨香 生命与衰老 第二节第二节 天年与健康天年与健康 三、健康长寿的特征三、健康长寿的特征 4 4二便通畅二便通畅 5 5寐寤如常寐寤如常 6 6天癸不竭天癸不竭 ( (三三) )形体、肌肤、关节、肢体运动等外在表现形体、肌肤、关节、肢体运动等外在表现 1 1形气相得形气相得 2 2肌肤润泽肌肤润泽 3 3腰腿灵便腰腿灵便 ( (四四) )情志、记忆、思维语言等精神活动情志、记忆、思维语言等精神活动 1 1精神愉悦精神愉悦 2 2记忆良好记忆良好 3 3思维敏捷思维敏捷 生命与衰老 第三节第三节 衰衰 老老 一、衰老和早衰一、衰老和早衰 衰老指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逐渐进入衰退

35、的过程。衰老可分衰老指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逐渐进入衰退的过程。衰老可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两类。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两类。 生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指机体随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现象。 病理性衰老病理性衰老指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早衰。 衰老的特征 (1)形态特征 毛发变白、脱落。 皮肤松弛,肌肉蒌缩。 出现老年斑、老年痣(黑褐色) 。 骨骼退变:牙齿脱落;骨质变松变脆,容易骨折;骨质增生。 身体结构改变:体重下降,体表面积减少(缩小) ,不活动脂肪增多,腹部脂肪垫(变形) ,最终脂肪消失,肌肉萎缩而干枯。生

36、命与衰老 第三节第三节 衰衰 老老 一、衰老和早衰一、衰老和早衰 衰老的特征 (2)功能特征 视力、听力下降: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耳聋。 心血管改变:心搏出量减少,血管硬化(易犯冠心病、中风) ,心肌纤维 化、变性,血压(收缩压)升高,心率减慢。 呼吸系统变化:肺活量下降,呼吸功能减退,呼吸节律不全,肺气肿(动 则喘息)。 消化系统变化:消化不良、胃扩张、胃下垂、便秘等。 泌尿系统变化:肾功能减退,夜间多尿。 生殖系统变化:性功能减退,阳痿、阴冷。 神经精神方面:记忆力,思维分析能力,反应退钝,性格改变。 血液系统变化:老年性贫血,血小板粘度增加、血糖增高。 免疫系统变化:免疫功能下降,发病率

37、增加。 注意:凡 4050 岁者4 条,5060 者67 条,都应视为早衰,必须采取积极的健康干预措施。 生命与衰老 第三节第三节 衰衰 老老 一、衰老和早衰一、衰老和早衰 测定早衰的指标。有专家提出测定早衰的自我观察指标测定早衰的指标。有专家提出测定早衰的自我观察指标 12 12 条:条: 视力下降(戴老花镜、看书眼睛疲劳)视力下降(戴老花镜、看书眼睛疲劳) 。 听力减退。听力减退。 牙齿脱落。牙齿脱落。 面部皱纹增多。面部皱纹增多。 腕力减弱,关节活动不灵活。腕力减弱,关节活动不灵活。 食欲减退。食欲减退。 易发怒。易发怒。 易忘事。易忘事。 心软易掉泪,经常回忆过去。心软易掉泪,经常回忆

38、过去。 夜间睡眠不好,往往很早就醒。夜间睡眠不好,往往很早就醒。 性欲减退。性欲减退。 嗜好出现变化,原有嗜好消失嗜好出现变化,原有嗜好消失 生命与衰老 第三节第三节 衰衰 老老 二、促使衰老的因素二、促使衰老的因素 ( (一一)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人类的衰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 ( (二二)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1 1放射性物质和毒物放射性物质和毒物 2 2噪声噪声 噪声可损害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当音量达到95分贝时,人的舒张压就会升高。 3 3阳光阳光 4 4空气空气 空气中的氧是人体内氧化作用必需的元素。 5 5水土水土 6 6温度温度 过热过冷都会影响人

39、体代谢反应。 7 7居住条件居住条件 住屋位置应尽可能在空气、水土和卫生条件较好的区域,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生命与衰老 第三节第三节 衰衰 老老 二、促使衰老的因素二、促使衰老的因素 ( (三三)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都与激烈的竞争,过度紧张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65的病人,与社会逆境、失业、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等因素有关。 ( (四四) )精神因素精神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会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而致早衰。 ( (五五) )运动因素运动因素 适当的体力劳动和有规律的运动锻炼,是防止早衰、健康长寿的有力措施。 ( (六六) )疾病与营养因素疾病与营养因素

40、 1、疾病尤其老年性疾病可促进人的衰老而缩短寿命甚至引起死亡。老年人92.5患过一种以上的疾病。 2、饮食营养不当也是导致早衰的原因之一。生命与衰老 第三节第三节 衰衰 老老 三、衰老的机理(中医学观点) (一)肾虚是衰老的根本 肾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而其他脏腑对衰老的影响则是间接的作用。虞抟医学正传卷之一的“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虚则寿夭” (二)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肾虚衰老的重要机制 先天肾和后天脾的相互资生,是人体延缓衰老,防止早衰的重要保证,而脾胃虚弱,功能失调,导致脾肾皆虚是衰老的重要机制。 (三)脾肾亏虚夹实是衰老的基本病理变化 现代研究提出了多种邪实与衰老相关的学说,如痰浊说、肝郁

41、说、瘀血说、肠胃郁滞说等。其中痰浊和瘀血被公认为是影响衰老的重要因素。生命与衰老 第三节第三节 衰衰 老老 四、衰老的机制(现代医学观点) (一) 自身中毒学说 1大肠中毒说 2代谢中毒说 (二)遗传学说 (三)免疫学说 (四)自由基学说 五、延缓衰老的现代实验研究 (一)从生物学途径的研究 (二)从物理学途径的研究 (三)从化学途径的研究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第一节 法天顺地法天顺地 一、顺四时而养一、顺四时而养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 (一一) )四气调神四气调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有四时

42、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 (二二) )顺四时调阴阳气血顺四时调阴阳气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人的阴阳气血随四季气候阴阳的变化而变化。“春夏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阳、秋冬养阴” ” 。 ( (三三) )顺四时调脏腑经络顺四时调脏腑经络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与人的脏腑经络组织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 (四四) )依四时防病依四时防病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鼽衄,仲夏善病胸胁,

43、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四季气候物候不同,出现季节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某些慢性宿疾,往往在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之时发作或增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第一节 法天顺地法天顺地 二、顺昼夜而养二、顺昼夜而养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人的阴阳之气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三、顺月之盈亏而养三、顺月之盈亏而养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人体的生物节律

44、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 四、顺地域而养四、顺地域而养 素问异法方宜论以:“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 一、形神合一一、形神合一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 (一一) )神为生命之主神为生命之主 神,一是指人的情志、意识、思维、情感等内在特征;二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的外

45、在表现;三是指担任统帅和协调作用的心神。 ( (二二) )形为生命之基形为生命之基 形在人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 形与神的关系,相当于形态与功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协调统一的整体。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第二节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 二、养神养形二、养神养形 ( (一一) )守神全形守神全形 在形神关系中,神起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 1 1、清静养神、清静养神 2、四气调神四气调神 3、疏导养神疏导养神 4、修身怡神修身怡神 ( (二二) )保形全神保形全神 形

46、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 保形,首先要协调脏腑功能,使五脏精气充盛,则神轻气足,情志正常;其次遵行自然规律,通过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等方法增强体质,保形全神。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体衰亡,则生命终结。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第三节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一、动静互涵一、动静互涵 动与静互为其根,无静不能动,无动不能静,阴静之中已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自有阴静之理。 二、动静平衡二、动静平衡 从生理而言,阴成形主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的根源;阳化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原动力。

47、从病理而讲,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所致的病理变化,都是因为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生障碍,导致体内阴阳动静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的结果。 三、动静结合三、动静结合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一)静以养神(一)静以养神 “静神”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二)动以养形(二)动以养形 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三)动静适宜(三)动静适宜 动与静,一

48、阳一阴,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也不可太过。即劳逸结合、动静适度。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协调平衡第四节协调平衡 一、协调阴阳脏腑一、协调阴阳脏腑 1 1、机体阴阳的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基础、机体阴阳的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一为天地阴阳与人体阴阳的协调。 二为人体内部阴阳之气的协调。 2 2、人体生命活动是以脏腑功能为中心进行的、人体生命活动是以脏腑功能为中心进行的 五脏主藏精,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主传化物,能受盛和消化水谷,吸收精微,排泄糟粕。脏腑功能正常,阴阳协调,同一脏或腑的阴阳也须协调。及时调整失和的脏腑功能,恢复其协调关系,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和谐社会二、和谐

49、社会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和机体功能的失调引起疾病。并且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三、有常有度三、有常有度 有常有常,指遵循一定的常规、规律;有度有度,指在一定的数量、范围之内;即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活动中遵循规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保持一种平和、稳定、协调的生理状态。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第五节 保精养气保精养气 一、内养正气,外慎邪风一、内养正气,外慎邪风 ( (一一) )内养正气内养正气 正气的虚衰是疾病的发生和早衰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正气气”,是指维护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健康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 1、是人体阴阳协调

50、、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的象征。 2、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最根本的要素。 ( (二二) )外慎邪风外慎邪风 保护正气的同时,也注重对邪气侵入的预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避虚邪以安其正”。 二、保精养气重在脾肾二、保精养气重在脾肾 ( (一一) )保精护肾保精护肾 肾为先天之本,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古人反复强调肾之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衰老的速度。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保精护肾作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 ( (二二) )调养脾胃调养脾胃 一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二是脾胃是气机升降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养生基本知识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