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政治主张及实践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均”的含义;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2.修身养性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义利观;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3.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高山仰止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4.哲学思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1、“先富后教先富后教
2、”和和“去食留信去食留信”是否矛盾?是否矛盾?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均无贫均无贫”和均贫富和均贫富3、德政的具体办法、德政的具体办法4 从孔子从孔子“均无贫均无贫”、有若、有若“百姓足,君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
3、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思想。“均无贫均无贫”与与“均贫富均贫富”含义不同。含义不同。“均无贫均无贫”按朱熹的按朱熹的解释是解释是“各得其分各得其分”,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富”的立场上提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贫”的立场上提出的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重新分配社会财
4、富的纲领,“均贫富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想。6孔子的孔子的“德治德治”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为政以德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国是最高用道德和礼教来治国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德治治”或或“礼治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原有的庶人的信
5、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一条重要界限。7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1)重教化,轻刑罚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正事才会和谐。宽猛结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正事才会和谐。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使民也
6、义”。义者,宜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8(3)为政需正己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他说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7、身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令不从。”(子路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4)举贤才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国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要治国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
8、孔子认为应该是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述而)就是不仅要)就是不仅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仁”的精神,拥有高的精神,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娴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尚的品德,还要能娴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具备治国才能。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具备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真题再现1(题文)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
9、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孔子向季康子提出了哪些孔子向季康子提出了哪些“为政为政”的主张?请综合以的主张?请综合以上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上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1孔子从“政”字的解释入手,告诉季康子当政者自身品行要端正,只有先正己方能正人,才能带领百姓走上正道;孔子反对杀人的恶政,并以“风行草偃”为喻,强调使“民善”的关键在于当政者个人的道德表率作用。(共4分,每点2分)阅读下面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0、”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2上面选段不同的回答中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上面选段不同的回答中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请概括。思想?请概括。3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请说说
11、你的理解。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3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为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1.礼崩乐坏的现状,对周礼的推崇。(礼崩乐坏的现状,对周礼的推崇。(“礼礼”的内涵)的内涵)2.“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内涵(的内涵(宋代宋代“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3.“正名正名”的重要性的重要性4.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三年的守丧与节葬的讨论三年的守丧与节葬的讨论)5.“礼礼”与与“仁仁”的关系的关系1.礼崩乐坏的现状,对周礼的推崇。
12、礼崩乐坏的现状,对周礼的推崇。(“礼礼”的内涵)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名不符实,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周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子的义务,
13、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 2.“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内涵(宋代的内涵(宋代“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提倡要各安其分,强调两面性。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父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3.“正名正名”的重要性的重要性 “名名”就是名分,即社会角色。就是名分,即社会角色。“正名正名”就是拨乱反正,纠正与礼乐制度的就是拨乱反正,纠正与礼乐制度的 规定相违背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的各种名分。 因为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各种礼制因为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各种礼
14、制都遭到破坏,僭越行为司空见惯,因此孔子要都遭到破坏,僭越行为司空见惯,因此孔子要“正名正名”,维护等级制度。,维护等级制度。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要各守其位,各事其职,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要各守其位,各事其职,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臣、父父、子子。4.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5.“礼礼”与与“仁仁”的关系的关系 “礼礼”是一种制度、规范,是一种制度、规范,“仁仁
15、”是是“礼礼”的基础和体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仁”也也无所谓无所谓“礼礼” 。 “仁仁”是是“礼礼”的内核的内核(3.3);“礼礼”是是“仁仁”的目的与的目的与外在表现外在表现(12.1)。 “礼礼”是建立在是建立在“仁仁”的基础上的;的基础上的;“仁仁”是是“礼礼”指指导下的导下的“仁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别的兼爱、博爱。(1.2)(2.8)(17
16、.21)真题再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题。(5分)分)定公问: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子。”(论语)(论语)孟子告齐宣王曰: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孟子
17、离娄下)离娄下)23. 请说明孔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请说明孔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 (2分)分)24. 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3分)分)23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要受到约束。但是要受到约束。但是“使、事使、事”说明君臣是有尊说明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卑之分的。(1分分) 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等关系。(1分)分)24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
18、能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内容。(内容1点点1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1分)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题。(5分)分)【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论语为政)为政)【材料二】有子曰【材料二】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其为人也孝
19、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论语学而)学而)【材料三】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材料三】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天下皆以孝弟忠天下皆以孝弟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弟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弟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乱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韩非子)(韩非子)23由材料一可知,孔子认为由材料一可知,孔子认为“孝孝”不只是,更应该不只是,更应该_
20、。(。(2分)分)24评析评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所论及的两种不同的孝道观。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所论及的两种不同的孝道观。(3分分)参考答案23物质上的赡养物质上的赡养 精神上的敬重。(精神上的敬重。(2分)分)24材料二中有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孝悌材料二中有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孝悌的人不会作乱;材料三中韩非子认为孝与忠的人不会作乱;材料三中韩非子认为孝与忠难以统一,甚至孝悌有违忠顺。(难以统一,甚至孝悌有违忠顺。(2分)分)有子有子和韩非子的观点都是出于维护统治秩序而言和韩非子的观点都是出于维护统治秩序而言的,相比之下有子的观点更具积极意义。的,相比之下有子的观点更具积极意义。(1分分)1、对礼的虔
21、诚,对礼崩乐坏的无奈。2、怎样看待“隐”与“仕”的?3、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1、对礼的虔诚,对礼崩乐坏的无奈。(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应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表明孔子对此事的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重视。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明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反复申说,反映
22、了孔子无可奈何无可奈何的心情。的心情。2、怎样看待“隐”与“仕”的?赞成仕的观点。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隐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必须正视的现实,不能自欺欺人。修身养性、保存实力,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3、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 对于对于“
23、“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种精神要这种精神要一分为二一分为二地分析和批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判地继承。“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映了追求理想的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执著精神神和和牺牲精神牺牲精神 。但对于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但对于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为了正义事业的“ “知其不可而为知其不可而为之之” ”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
24、于群众的动员作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于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就斗争策略而言,要其次,就斗争策略而言,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真题再现(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题。(5分)分)子路曰: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
25、“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夫!”23子路这段话体现了儒家怎样的从政精神?(子路这段话体现了儒家怎样的从政精神?(2分)分)24面对面对“道不行道不行”的现状,子路认为的现状,子路认为“不仕无义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孔子则提出,孔子则提出 “用之则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舍之则藏”。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的。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的?结合孔子的人生经历结合孔子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谈谈你的看法。(3分)分)23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24.子路批评子路批评“欲洁其身
26、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执着的积极入世的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执着的积极入世的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无道的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无道的社会。而这一直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从政思想。社会。而这一直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从政思想。孔子讲隐,讲藏,是为了韬光保身,以便将孔子讲隐,讲藏,是为了韬光保身,以便将来来“达则济天下达则济天下”,基调仍然是进取。,基调仍然是进取。他晚年选择了杏坛讲学,其实也是入世的一他晚年选择了杏坛讲学,其实也是入世的一种方式,用教育弟子的方
27、式为这个无道的社会种方式,用教育弟子的方式为这个无道的社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分)【2009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样卷】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样卷】(桀溺)曰:(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
28、实截然不同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分)(2)你赞成谁的)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观点?为什么?(3分)分)24.(1)(1分分)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全都答对给成孔子的观点。(全都答对给1分。)分。)(2)(3分分) 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人世的思想。儒家不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人世的思想。儒家不
29、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不可为”的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
30、永远存在,“为之为之”才有希望。才有希望。“政治政治”板块总结板块总结 对对统治者统治者的要求:为政以德。的要求:为政以德。 对对一般人一般人的要求:克己复礼。的要求:克己复礼。 孔子孔子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1、德育为先,智育为后2、解说“仁”的内涵忠恕3、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分别是什么?4、仁者爱人的表现及爱人的标准(仁爱和兼爱)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1、德育为先,智育为后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
31、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为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的。2、解说“仁”的内涵忠恕对己对己弟子,入则孝章(1.6)孝弟立本,谨信持身,爱众亲仁孝弟立本,谨信持身,爱众亲仁 (修身首要,学文次要)(修身首要,学文次要)对
32、人对人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人”)3、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分别是什么?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博施济众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免于患难)仁之方仁之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立志于仁立志于仁:颜渊、季路侍章(5.26)言行求仁:言行求仁:厩焚章(厩焚章(10.17)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章(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章(7.9)师冕见,及阶章(师冕见,及阶章(15.42)子见齐
33、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章(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章(9.10)子钓而不纲章(子钓而不纲章(7.27)4、仁者爱人的表现及爱人的标准(仁爱和兼爱)表现:重人不重财表现:重人不重财孔子的孔子的“仁爱仁爱”是建立在是建立在“礼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的基础上,也是以“礼礼”为为原则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原则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仁爱”。墨子的墨子的“兼爱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34、。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
35、对社会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如何理解孔子与其弟子对如何理解孔子与其弟子对“志志”的认识?的认识?真题再现(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题。(
36、5分)分) 子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曾子曰:“唯。唯。”子出,门人问曰: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何谓也?”曾子曰:曾子曰:“夫子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而已矣。”(论语(论语里仁)里仁) 子曰: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论语八佾)八佾) 著名华人学者龙应台曾嘱咐儿子安德烈:著名华人学者龙应台曾嘱咐儿子安德烈:“别总去别总去沃尔玛,也给路边摊留点儿生意,他们更需要你。沃尔玛,也给路边摊留点儿生意,他们更需要你。”23请解释材料中请解释材料中“忠忠”和和“恕恕”的含义。(的含义。(2分
37、)分) 忠:;恕:忠:;恕:。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评龙应台的话。(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评龙应台的话。(3分)分)23忠:尽心竭力为人;恕:仁爱宽厚、推忠:尽心竭力为人;恕:仁爱宽厚、推己及人。(意思相近即可)己及人。(意思相近即可)24.(3分)龙应台曾嘱咐儿子多照顾路边摊分)龙应台曾嘱咐儿子多照顾路边摊生意,是儒家思想中生意,是儒家思想中“忠忠”“”“恕恕”的体现,的体现,即尽力为人,成全他人,给路边摊留点儿生即尽力为人,成全他人,给路边摊留点儿生意,帮助弱势的个体商贩,也是仁的表现。意,帮助弱势的个体商贩,也是仁的表现。(谈及(谈及“忠忠”“”“恕恕”且言之成理即可)且言之成理即可)1阅读
38、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一)“然则管仲知礼乎?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孰不知礼?”(论语(论语3.223.22)(二)子贡曰:(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之。”子曰: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
39、妇之为谅也,自经于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论语14.17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仁”的含义是怎样的?的含义是怎样的?(1)参考: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参考: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2)参考: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参考: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
40、够“尊王尊王攘夷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1、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2、孔子的义利观3、理解安贫乐道和“浮云”的含义4、“质”与“文”的关系。5、孔子之文1、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 明确:君子
41、的风度总的标准是文质兼美(或文质彬彬)。“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执守道德,有仁爱之心;二要讲求诚信;三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四要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五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六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温和庄重等。2、孔子的义利观 明确:孔子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见利思明确:孔子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反对不义,反对见利忘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反对不义的富贵,提倡安贫乐道的精神;当义与利发生义的富贵,提倡安贫乐道的精神;当
42、义与利发生冲突时,以义为先,主张冲突时,以义为先,主张“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杀身杀身成仁成仁”。 后来的儒家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韩非子韩非子则认为君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则认为君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没有道义关系。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当今社会,商品经济发达,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行为,如经济诈骗、制售假货、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等。这些行
43、为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社会道德风气。如果人们能够批判性地继承孔子的义利观,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净化是有益的。3、理解安贫乐道和“浮云”的含义安贫乐道安于物质方面的贫穷,以坚持 自己的信 念为快乐。 (1)“浮云”的含义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轻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4、“质”与“文”的关系。 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示出来。孔子说再好,也无法显示出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意思是:本质超
44、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本质就浮夸。本质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本质就浮夸。文采和本质相得益彰,这才是君子。一个人内文采和本质相得益彰,这才是君子。一个人内在道德仁义的追求和外在的形式,诸如仪容、在道德仁义的追求和外在的形式,诸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都很重要的。换句话说,举止、礼节等的修饰,都很重要的。换句话说,内容与形式一样重要。内容与形式一样重要。5、孔子之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真题再现(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分)子曰: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45、于利。” (4.16)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贵,于我如浮云。” (7.16)子曰: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人矣。”(课外选文)(课外选文)1孔子认为君子的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分)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君子的“义利观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对我
46、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2分)分) 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义”字当头。合于字当头。合于“义义”的的“利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义”之事,获得利益。之事,获得利益。(4)
47、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分)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论语述而述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论语里仁里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论语卫卫灵公灵公)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论语述而述而)1孔子说自己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
48、提及的,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乐”的内涵的理解。(的内涵的理解。(1分)分)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舍生取义”,董,董仲舒提出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字)(3分)分)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乐”而乐。而
49、乐。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重义崇德。(2分)分) 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分,言之成理即可) 1、人际交往的原则和立场、人际交往的原则和立场 (理解(理解“周周”“”“比比” “矜矜” “群群”的含义)的含义) 2、察人之道、察人之道 3、孔子的择友观、孔子的择友观 4、儒家的相处之道、儒家的相处之道1、
50、人际交往的原则和立场人际交往的原则和立场原则和立场:原则和立场: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 而而不党、爱憎分明、和而不同。不党、爱憎分明、和而不同。理解理解“周周”“”“比比” “矜矜” “群群”的含义的含义周周:以义合:以义合 比比:以利合:以利合矜矜:庄重自持:庄重自持群群:合群团结:合群团结 君子之交君子之交以义合以义合而非以利合,交际立于仁义之基,而非以利合,交际立于仁义之基,执守于忠恕之道,辅助于明道行道之途;执守于忠恕之道,辅助于明道行道之途; 相交而能相交而能保持主体的独立性保持主体的独立性,不流于结党营私的,不流于结党营私的宗派性;宗派性; 交往中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