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科教科版版一一年级年级科学下科学下册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20 年 02 月 1 发现物体的特征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 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小组玻璃珠、螺母、乒
2、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每组一套 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5 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 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 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 10 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 8 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 8 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
3、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 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2 三、探索 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 18 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 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 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
4、基础上概 括就可以了。 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 “轻重” , 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 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 1 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 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 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 2 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 7 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教学后记】 谁轻谁重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科
5、学概念目标 知道不同的物体轻重不同,物体的轻重是可以测量的。 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预测和 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知道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 标准物。 会用一定的方式记录不同物体的轻重。 3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预测、掂量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增强探究物体轻重的欲望,并寻求科学的 解决问题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工具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
6、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各一份,简易天平 1 台(含称量盘) 、 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上节课制作的表格,对于这些物体,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板书:轻重 2.学生说一说如何知道轻重,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 3.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的轻重,揭示课题谁轻谁重。 二、探索 1:预测物体的轻重 1.观察 ppt 上的五个物体,说说它们的大小如何。 木块和塑料一样大,橡皮有大有小。 2.预测五个物体谁轻谁重,用数字 1-5 表示,最轻的用 1 表示,最重的用 5 表 示。 3.展示学生的预测,说说这
7、样预测的理由。 4.对比不同小组的不同答案,引出排序的结果不一样。 三、探索 2:掂量物体的轻重 1.过渡语:大家对五个物体的轻重预测不同,那么我们来掂一掂的方法,比较 它们的轻重。 2.下发物体,学生掂量物体的轻重 3.用数字 1-5 记录,最轻的用 1 表示,最重的用 5 表示。 4.交流: 介绍自己组掂量的方法 说一说五个物体掂量时遇到的问题 发现木块和塑料很难用掂量的方法得出结果。 5.展示几个组不同的结果,引出掂量得出的结果还是不能统一。 四、探索 3:称量物体的轻重 4 1.过渡语:我们掂量了五个物体的轻重,结果还是不一样,古时候人们用一种 简单的工具古代衡器,看看这个仪器能不能帮
8、助我们解决问题? 2.介绍古代衡器的制作原理。两边一样重,平衡。哪边重,哪边就下垂。 3.古代衡器已经很难找到了,看看这个简易天平能不能代替古代衡器,称出谁 轻谁重? 4.演示:利用简易天平来比较木块和塑料的轻重。 5.思考:利用回形针,怎样的称量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的知道五个物体的 轻重。 6.利用简易天平称量五个物体 7.交流汇报,五种物体的轻重达成共识。 五、研讨 1.展示一位学生的记录表,看看我们的三次排序都一样吗? 2.哪种方法更准确,说说你的看法。 拓展 1.出示两个碗形状相似、大小相同,一样重吗? 2.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不同,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吗? 【
9、教学后记】 认识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意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5 能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了解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不 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 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
10、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准备】 小组方盒子每组 4 个;乒乓球、木块、橡皮和螺母每组若干;收纳盒每组 1 个。 全班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5 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 1 课的活动, 出示图片后提问: “我们在第一节课比较不 同的物体时,发现物体的形状都一样吗?”学生看图回忆后将会说出: “物体的形状 可能不同,有些物体是球形的、有些是方形的” 2.教师依次出示四种材料并提问: “它是什么形状的?” 3.教师引出课题: “形状、轻重,都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物体的形状 。 ” (板书课题) 4.提出问题。教师出示盒子,提问: “这里有四
11、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 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 式,教师肯定学生说出的多种装入的方法,最后统一规定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 行。 二、探索 1:把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子里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 同。 (预设 15 分钟) 1.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平铺方法的指导。 (课件出示:乒乓球、螺母平铺一层后的 效果图) 2.组织分组活动:把四种物体分别放入盒子里。教师提醒学生记录在活动手 册第 3 页。 3.小组活动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将装有物体的四个盒子有序摆放在桌上,统计 6 各小组的数据,填好班级记录表。 (将会出现的结果:乒乓球和木块,各组的数
12、据会 相同;而螺帽和橡皮,由于各组可能会用不同的侧面去平铺,数据可能会不同。 )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提问: “现在,每个盒子里都分别平铺这四种 物体,大家平铺的结果一样吗?” “还能继续平铺进去吗?为什么不能了呢?”学生 回答后教师梳理与提升: “现在,大家盒子里都不能继续平铺进去物体了,因为盒子 就这么大,这些物体的形状又都是固定的,所以就挤不进去了。 ”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单中的乒乓球和木块, 提问: “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其实 差不多,我们来比一比:放的数量一样多吗?” “为什么木块的数量要多呢?”学生 回答后教师梳理与提升: “乒乓球与木块的形状不同,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
13、空隙,无 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 ” 三、探索 2:换一种方法把四种物体分别铺在盒子里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方 法平铺,数量可能会不同。 (预设 15 分钟) 1.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班级记录表。提问: “为什么螺母和橡皮的 数量,各个小组会不一样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测: “可能是螺母和橡 皮的摆放方式不同造成的(有的是“躺着”的,有的是“立着”的) 。 ” 2.组织分组活动。教师提问: “同一种物体,怎样平铺会装得更多呢?让我们再 来试试! ”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再次摆放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用不同的方法把四种物体 分别铺在盒子里,并把
14、数据记录下来。 (课件出示:螺母的两种平铺方法。 ) 3.各组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填好班级记录表。 (将会出现的结果:乒乓球和木 块,各组的第 1、2 次数据都会相同,螺母和橡皮的第 1、2 次数据会不同) 四、研讨、拓展(预设 5 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说说每种物体前后 2 次摆放的结果,提问: “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乒乓球和正方体的 两次平铺数量相同,螺母和橡皮的两次平铺数量不相同。 2.教师提问: “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 的形状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怎么摆平铺一层的数量不会有变化;螺母和橡皮的侧 面形状
15、不同, “躺”着摆或“立”着摆的时候,用来平铺的那个“面”形状不一样, 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3.教师提问:“如果再给你一个别的物体 (如: 泡沫块) , 怎样平铺能装得更多?” 引导学生回答: “观察一下这个物体各个面的形状是否相同,如果不同,用立着 的方法来平铺能装得更多。 ” 【教学后记】 7 给物体分类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
16、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 大木块和小木块、 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 大螺母和小螺母、 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 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老师想去买点水果,你觉得哪张图片里摆放的水果,更方便老师挑选呢?说 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分类) (播放课件
17、) 2.回想一下,你曾经有给自己的东西分过类吗?说说你是怎么给他们分类的? (出示课题:给物体分类) 二、探究 1.描述物体特征。 这些都是我们之前研究过的材料, 今天我们也要来给它们分分类。 但在分类前, 老师想先请大家来描述一下它们都有哪些特征?(板书学生说的特征) 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2.小组讨论。 (1)小组讨论决定:选择其中一项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请一个小组向全班示范如何分类。 (3)交流如何更好的进行分类(教师适时引导要对物体进行“编号” ) 8 3.小组活动 (1)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明确实验要求) (2)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
18、动。 (教师适时指导) 三、研讨 1汇报: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汇报时可以穿插解密活动:只 说分类结果,不出示分类标准) 2讨论: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3交流:相关分类标准的细化,如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 分类。 4.完善: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填写完善。 四、拓展 1.观察生活中的分类:来看看,我们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的分类。 (出示课件) 2.看图交流: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便利的? 【教学后记】 观察一瓶水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
19、容器中。但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 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 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9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和洗发液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教学准备】 小组一瓶水,一瓶洗发液,相同
20、的透明小瓶 2 个,不同形状的容器 2 个、木 块若干块 全班一大瓶水,塑料测速板,油、水和洗发液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5 分钟) 1.教师出示一瓶水,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水都知道什么? 2.学生观察一瓶水,并自由发表,说一说水有什么特征。 3.板书揭题:观察一瓶水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预设 15 分钟)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如果老师给你们一小瓶水和一小瓶洗发液,你们会怎么观察? 学生自由发表, 回忆前几节课学过的观察方法, 比如用眼睛看、 鼻子闻、 手摸 (教师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猜猜他们是怎么观察的,让学生先看图说,教师适当补充。
21、(图片分别为用眼睛 看、用鼻子闻、用手摸,倾斜瓶子观察瓶中水和洗发液的形状变化。这里还要重点 介绍扇闻的正确操作方法。 ) 2.学生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 提示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然后拿出活动手册第一面 进行填写说明。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观察发现 按活动手册上的顺序进行交流,不仅要说出观察到的特征,还要说说用什么方 法观察到。 (比如,水的颜色为无色,洗发液乳白色,用眼睛看出来的;水的气味为 无气味,洗发液有气味,用鼻子闻出来) 教师板书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
22、不透明、能流动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预设 15 分钟) 1.过渡: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 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2.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10 3.学生交流观察结果。不同点有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水和洗发 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 变。相同点有它们都有形状。 四、总结拓展(预设 5 分钟) 1.小结:水是怎样的物体?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水的特征? 2.机动实验: “水、油、洗发液”流动比赛 【教学后记】 他们去哪里了他
23、们去哪里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知道盐、红糖在水中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能用溶解一词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颗粒。 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有些物体能溶解,有些物体则很难溶解; 难点观察和描述溶解前、中、后物体和水的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3 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
24、 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 糖(块状) 、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1 1.故事引入:我们都知道小马刚好能过这个河。一天,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 让小马把一袋盐、一袋红糖、和一袋小石子背过河,你觉得小马能背过去吗?盐、 红糖、小石子会有变化吗? 2.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 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3.揭示课题它们去哪里了。 二、探索:描述并记录现象。 1.老师为每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盐、红糖和小石子,布置观察要求。 放入前,先仔细观察并记录。 领取一杯水,放
25、入一种物体,观察并记录。 3 分钟后,学生领取搅拌棒,搅拌并继续观察。 观察完一种物体,再观察另一种物体。 2.记录的要求: 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 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 提示:教师要提示,三次放入物体的量要差不多,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进 行下一步操作。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情况适时发放。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三、研讨 1.我们来交流: 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放入前,食盐(红糖、小石子) 搅拌时,食盐(红糖、小石子),水 搅拌后,食盐(红糖、小石子),水 2.我们的发现 将这三种物体放入水中,盐和红糖能溶解,小石子不能溶解。 盐、红糖在水中看不见
26、的现象叫做溶解。 3.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说说你的理由 4.现在,如果你是小马,你会告诉妈妈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我们已经知道了盐、 红糖可以溶解在水中, 那么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溶解在水中, 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继续去尝试。 【教学后记】 12 认识一袋空气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 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对探究水
27、、空气等物质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难点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小组(两两合作)透明塑料袋、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水、木块。 全班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5 分钟) 1.教师提问: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回顾 已经用过的研究方法,如:利用感官观察;借助一些工具进行对比观察。 (出示有关 观察方法的图片:看、闻、摸、比较) 2.教师提问:“在本单元
28、的学习中, 我们用来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关词汇呈现在黑板上。 3.教师出示课本第 18-19 页的图片,提问: “这是什么?”当学生说到“气球” 、 “空气”时,教师可以接着提问: “气球里面有什么?” “我们周围有空气吗?” “空 气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认识,如: “我们周围有空气。 ” “空气是看不见的。 ” “空气是摸不着的。 ” 二、探索 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 (预设 10 分钟) 1.教师讲述: “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要想好好观察、认识它,可以把它装在袋 子里。 ” (出示一袋已经装好的空气,板书
29、课题) 2.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两人合作,其中一个同学打开袋子,在空 中用力兜一下再收紧,另一个同学用皮筋扎紧袋口。 (出示相关图片) 13 3.教师提问: “你准备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让学生说说自己 的想法,比如: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一摸是 否粗糙;用手捏一捏软硬;用天平去称一称轻重。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 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4.组织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一袋空气的特征。 5.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三、探索 2:将一袋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 15
30、分钟) 1.教师出示一袋水和一块木块,提问: “我们刚才观察了一袋空气,如果把它和 这里的水、木块比一比,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呢?” 2.提问: “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后回答,如: “可以 从颜色、 是否透明、 轻重、 气味、 是否流动等多个角度观察空气与水和木块的异同。 ” “如果分别把水和空气倒人杯中,可以比较它们的流动性。 ” “用耳朵听空气流动的 声音。 ”等等,教师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比较空气与水、空气与木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引导学生重点说说新的发现。如:水和空气都会流 动,水在流动时
31、是从上向下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却无法被观察到。 四、探索 3:描述记录空气的特征。 (预设 5 分钟) 1.教师出示第 1、 5 课的班级记录单或引导学生看 活动手册 第 1 页的记录表, 让学生说说木块与水的特征。 2.教师组织学生描述空气的特征, 并在 活动手册 第 1 页的表格中进行记录。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记录的内容,引导他们描述空气的特征,同时说出是通过 什么方法观察到特征的。 4.用词汇记录空气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很轻、流动、气体 5.观看科学阅读的资料,说说空气的颜色变了,我们有什么感受。 五、研讨、拓展(预设 5 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集体研讨:“空气有什么特征
32、?”“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不仅能描述空气的特征,还能说出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特征的,从而对 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2.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在本单元中, 我们从哪 些方面认识了物体?” “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分类描述,如:像木块一类的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像水一类的物体可以用哪 些词汇描述,像空气一类的物体还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 3.师生合作在本课的班级记录表上进行补充。 【教学后记】 14 我们知道的动物我们知道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33、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图示描述观察和发现的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在生活中亲近动物、研究、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 比较, 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教学准备】 学生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动物卡片、标本、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说说我们知道和喜
34、欢的动物 1根据你看到的图片,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动物?(PPT 分别出示教材 23、 24 页上的长颈鹿、斑马、大熊猫)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说说它还有哪些特点 吗? 2 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说说它是怎样的? (教师可以引导: 它生活在哪里? 它的皮毛颜色如何?) 3 (课件出示几种常见的动物,还要出示一些不常见但非常有特点的动物的图 片) 这里还有些动物, 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探索兴趣, 也为后续学生的自主观察描述做铺垫) 二、探究: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 1教师出示实体动物(蜗牛、蚂蚁、金鱼)和标本(鸟、蝴蝶、兔子) ,让学 生分组观察一种动物。 2要求学生在观
35、察的时候,在活动手册上画一画这些动物(引导学生有顺序的 观察,特别要画出显著的特点,教师最好先进行范画,尽可能给予多的时间,培养 学生的记录习惯) 15 3小组展示活动手册的记录,并进行汇报交流。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多样: (1)你们组画的是哪个动物?你们画了它身上的哪些结构或者特点? (教师要适时引导动物身体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鸟的翅膀有什么作用?蚂 蚁的触角可能是用来干嘛的?) (2)猜猜它是谁? 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画上是哪种动物?(指向画得像不像) 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指向有没有突出动物的特征) 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指向真实记录) 让学生简单修正一下自己
36、的画。 三、研讨:概括动物的共同特征 1 (出示课件)这张图片里有些是动物,有些不是动物,你能分辨出来吗? 2汇报交流。 3玩具熊为什么不是动物呢?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4 教师汇总学生的发言: 原来玩具熊是没有生命的, 它不会动, 不需要吃食物, 不会长大,所以它不是动物。那么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5刚才我们说的,也就是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你能再来说一说吗?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形成班级记录单,参考课件内容) 四、拓展:用橡皮泥捏个小动物 1你能用橡皮泥把你观察的或者喜欢的动物制作出来吗? 2请学生参照学生活动手册制作一个动物模型。 【教学后记】 校园里的动物校园里的动物 【教学目标】
37、 科学概念目标 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能利用简单的工具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及运动特征。 能用示意图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16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动物,增强探索动物的兴趣。 愿意与同伴分享有关校园动物的观察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 在观察过程中, 能保护身边的动物, 不伤害动植物, 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简单工具观察动物的特征,认识到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 【教学准备】 小
38、组放大镜每组 1 个,棉签每人一根 2.教师准备:课件,寻访场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预设 6 分钟) 1.简单回顾一上 1-6校园里的植物的学习经历。 2.引出课题一下 2-2校园里的动物 ,提问: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 3.猜测课件图片上的动物会不会是校园里的动物, 学生用对或错的手势来判断, 有争议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说明理由,教师不去作评价。 二、活动准备(预设 10 分钟) 1.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出答案。 (1)到哪些地方找动物?(天空、大树、草丛、花朵、墙壁、泥土) (2)需要带上哪些物品?(棉签、放大镜、活动手册、笔) (3)怎样统计记录动物?(图文记录,
39、活动手册第 9 页) 2.重点讲解活动手册第 9 页的使用方法 (1)找到动物画下来,尽可能画像一点。 (画法可参考科学第 31 页) (2)统计动物的数量。 3.师生进一步讨论注意事项,比如要注意安全,保护好植物和动物,正确使用 工具,及时进行记录等。 三、实践观察(预设 15 分钟) 1.带领学生到指定区域先集体观察空中的动物。 (1)安静地站在草地或花坛边 (2)示范:先看空中有什么动物,记录下来;再看草丛和树上有什么动物,记 录下来;最后蹲下来观察草地或花坛,记录下来。 2.小组分散活动。 轻轻地走进草丛, 寻找校园里的小动物, 悄悄地靠近小动物, 观察动物的身体特点、活动情况,记录下
40、来。 17 3.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分享学生的发现。 四、交流分享(预设 9 分钟) 1.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它们在做什么。展示学生的记 录单,让学生介绍观察到的动物。 2.教师把动物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上,总结完成校园里的动物(班级记录表) 。 3.提问:关于动物,还想知道什么? 【教学后记】 观察一种动物观察一种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 、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满足 蜗牛生存需要。 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 危险等。 知道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缓慢爬
41、行,并留下爬行的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 和记录。 能使用触角、腹足等词汇描述观察到蜗牛的结构。 能用简单的图示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科学态度目标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关于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蜗牛也是动物家族的一员,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 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仔细观察蜗牛,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反应和爬行。 难点初步感知蜗牛的爬行与身体特点相关性。 【教学准备】 18 学生蜗牛、
42、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白纸、塑料片、细线、竹棒 教师ppt 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左右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 并布置要求:在哪些地方容易找到蜗牛,蜗牛长什么样,蜗牛吃什么,怎样饲养蜗 牛? 一、聚焦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说一说我们知道的蜗牛。 在哪些地方容易找到蜗牛? 蜗牛长什么样? 蜗牛吃什么,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要来观察蜗牛,出示课题观察一种动物(板书) 二、探索:观察蜗牛的身体 1.我们请出今天观察的明星小蜗牛,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 流。
43、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2.2-3 分钟以后,分发放大镜,并提示,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加 仔细地观察。 3.2-3 分钟以后,老师对画完蜗牛的小组再奖励一个材料,可以用棉签轻轻触 碰小蜗牛,注意一定要轻,不要随意伤害小动物哦! 三、研讨 1 1.蜗牛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2.用棉线轻轻触碰小蜗牛,小蜗牛有什么反应? 四、探索:观察蜗牛的爬行 1.蜗牛技能大比赛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四种材料,白纸、塑料片、细线和竹棒,看一看蜗牛有没有 能在这些物体上爬行的技能。小组内先每人选择一样材料进行观察,然后可以组内 相互交换观察。 2.分发材料,学生观察。 五、研讨 2 1
44、.蜗牛在白纸、塑料片、细线和竹棒上都能爬行吗? 2.在爬行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3.蜗牛爬行本领这么大,与什么有关呢? 19 4.除以上这些以外,大家观察时还有什么其他发现呢? 六、课外延伸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 2.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 蛞蝓、 蛤蜊、 螺如果遇到这些小动物, 能用今天的方法观察吗? 3.提问:我们课后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小蜗牛呢?我们从哪里找来的蜗牛就要放 回到哪里去。 【教学后记】 给动物建个“家”给动物建个“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蜗牛需要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知道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 科学探究尝试给蜗牛
45、建一个能满足它多种需要的“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 饲养蜗牛,并持续观察蜗牛的生活,特别是蜗牛的进食。 科学态度体会持续、细致地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蜗牛需要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 难点能够坚持一段时间饲养蜗牛,并持续观察蜗牛的生活。 【教学准备】 1.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塑料盒(透明、透气) 、湿沙土(沙和土 的比例约为 1:3) 、小铲子、小树枝、树叶、 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蜗牛、已经建好的蜗牛的“家”(实物) 、课件、微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给蜗牛建个“家”(预设 5 分钟) 1.引
46、导回顾。教师提问:“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观察了蜗牛的身体和运 动等,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2.提出任务。教师提问:“怎样做可以继续观察蜗牛呢?”“小朋友们都有自 己的家,让我们来给蜗牛建个家吧!”“有了舒适的家,蜗牛就能好好地 生活下去,我们也就可以继续观察了。” 二、探索 1: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 (预设 20 分钟) 20 (一)讨论: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1提出问题。教师提问:“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2 引导辨别。 教师出示鸟窝、 蜂巢、 狗窝等图片, 引导学生辨别: “蜗牛的家 是这样的吗?” 3组织讨论。“蜗牛的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出示同学们找蜗牛
47、、饲养蜗牛的图片,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讨论: “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蜗牛的?” “你把找到的蜗牛饲养在哪里?” “你的蜗牛会做哪些活动?” “你为蜗牛做过哪些事情?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怎样让你的蜗牛生活得更好呢?” 4.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通过追问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 思考蜗牛的需求,并对一些“疑难问题”(如:怎样处理蜗牛排泄物、怎样防止蜗 牛爬出去)进行再次讨论,让有经验的学生上台介绍,组织点评:还有哪些地方需 要改进? 5.形成班级记录表。 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梳理、 记录在黑板上, 形成班级记录表。 如下: (二)设计: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教师组织学生在学生活动
48、手册上用简图画一个蜗牛的“家”,只要能满足 上述要求即可。 (三)操作:把蜗牛放入新“家” 1.指导。教师出示已经建好的蜗牛的“家”(实物) ,播放微视频对操作步骤进 行指导。 2.分组活动。 各组学生用小铲子把湿沙土铺在透明塑料盒底部 (大约 5 厘米厚) , 最后在沙土上面放上小树枝、树叶等供蜗牛爬行的材料。 3 组织观察。 观察蜗牛在“家”里是怎么生活的, 和同伴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探索 2:蜗牛怎样吃菜叶。 (预设 10 分钟) 1.提出任务。教师“蜗牛是怎样吃菜叶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2组织观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安静、细致地观察 “蜗牛怎样吃菜叶”。(注: 教师要给学生一段时间, 让他们能有新的、 有趣的发现, 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和吃过的痕迹等等。 ) 3.组织汇报。让一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蜗牛是怎样吃菜叶的,其他学生补 充或质疑。 4.整理活动材料。组织学生给蜗牛的“家”盖上盖子,并把多余的活动材料放 在收纳盒中, 21 四、研讨与拓展:蜗牛生活需要什么?有哪些有趣的发现?课后观察蚂蚁。 (预 设 5 分钟) 1.教师把其中一个组的蜗牛连同蜗牛的“家”一起展示。 2组织研讨: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3组织研讨:“在观察蜗牛进食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