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伸缩的橡皮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去力恢复原来形状的 力; 在一定范围内,橡皮筋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 会做探究橡皮筋的伸缩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弹力概念,利用弹力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弹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物体形状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橡皮筋、海绵、弹簧圈、曲别针、塑料尺、课 件等。 分组实验:每组:橡皮筋 4 个、海绵 1 块、弹簧圈 1 个、 曲别针 1 个、塑料尺 1 把、科学练习册本课记
2、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课堂预热:朗读儿歌,学习规范。 一、导入一、导入:在生活中,橡皮筋有什么用处? 1.课件出示扎头发、跳皮筋的图片。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利用了橡皮筋的什么力吗? 学生回答。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橡皮筋。(板书:橡皮筋) 二、可伸缩的橡皮筋二、可伸缩的橡皮筋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下橡皮筋。想想怎样做才能使橡皮 筋产生力? 学生讨论、思考并动手活动。 2.请一位同学演示他的方法。 3.分析:你是怎么做的、橡皮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被拉长了。 引导:橡皮筋什么发生了变化? 得出形状变化(板书:形状变化)。 师:感觉到力了吗? 生:感觉到了。 师:这个力
3、是谁产生的? 生:橡皮筋。(板书:弹力) 大家一起来试试吧!(这一环节,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物体 形状变化。) 三、感受物体的弹力三、感受物体的弹力 1.提问:橡皮筋形状发生变化可以产生力,那么其他物体 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呢? 分发海绵、弹簧圈、曲别针、塑料尺、记录单。 2.提问:用力后物体形状有变化吗?去掉力后物体形状有 变化吗? 小组讨论、记录。 3.汇报结果:分别就海绵、弹簧圈、曲别针、塑料尺等物 体让学生谈一谈: 怎样做可以产生力? 产生力时物体的什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体的形状是否可以恢复? 恢复的过程中物体是否产生了力? 4.引导学生得出:像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 力的作用时,形状很容易发生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会产生一 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叫做弹力。(板书:弹力) 四四、应用拓展、应用拓展 1课堂总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课的收获。 2.谈话:同学们,除了橡皮筋,弹簧以外,你知道在我们 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了物体的弹力呢?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找到生活中有弹力的物体记录下来。 板书板书: 可伸缩的橡皮筋可伸缩的橡皮筋 用力后:用力后: 形状变化形状变化 去掉力后:去掉力后: 形状恢复形状恢复 弹力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