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文理附中交流教师 胡孟林课题 力的合成与分解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道合力、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2)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3) 会用作图法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合力与分力。4) 知道矢量运算的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运算的遵从算术法则;能区别标量和矢量教学重点1)实验的设计2)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3)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4)渗透“等效替代”的思想,促使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和深刻理解教学难点1)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实验器材,PPT制作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准备好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红笔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以真实情境导入新课 请两位女生通过绳子拉水桶,请两位女生通过绳子拉水桶,再请一名男生用一个力提起水桶,体会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分力与合力的概念。通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入新课二思考讨论三合作探究 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 再次强调分力与合力等效替代的思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回顾: 怎样求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 ?提问: 怎样求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猜想:分力与合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为了验证猜想,要设计实验探究。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
3、成规律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绳子,白纸,夹子,铅笔、刻度尺实验原理:等效替代实验过程:(教师演示)将白纸、橡皮筋在固定在书本上。用一个力F拉伸橡皮筋,记录橡皮筋末端位置O点,和力F的大小和方向。用两个力F1 、F2拉伸橡皮筋末端至O点,记录力F1 、F2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F、F1 、F2图示,找出合力与分力的规律。 在这个环节里,要引导学生对作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猜测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平行四边形邻边与对角线的关系。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开始清晰起来。 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师生一起制定实验探究方案先阅读教材,
4、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几个问题 1.怎样保证两个分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2.如何能直观的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学生三人为一小组去完成实验。作出两个分力,一个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讨论合力与分力有怎样的关系。 验证:学生以分力F1 、F2为邻边做出真正的平行四边形,画出分力所夹的对角线,看看合力与对角线是否重合结论:在实验允许的误差内以F1 、F2为邻边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力F。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参与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进行交流讨论,分享探究成果。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四成果展示 投影展示各小组所绘制的图示 最后综合学生的图示给出教
5、师绘制的图示 由学生代表分享该小组总结得到的结论,请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学生修订完善,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五当堂检测 练习:两个共点力,大小分别为3N、4N,夹角为90,合力为多大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简单的课堂小结。最后,由学生解释新课开始时的课堂互动,和开始时的引入首尾呼应,结束本堂课的教学。通过相关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堂小 结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坚持手把手带学生体验实验过程的教学理论;带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体验研究的过程,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反思 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积极性较高,学习氛围良好。在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又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这些知识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但是,由于学生一直习惯于“代数和”运算,思维已成定势,对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造成较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