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节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第二节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神经系统传导通路神神 经经 中中 枢枢感感 受受 器器效效 应应 器器传传入入传传出出反射孤反射孤传传 导导 通通 路路 ?传导通路是复杂反射弧的一部分,有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之分。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传导通路是复杂反射弧的一部分,有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之分。分别是反射弧组成中的传入和传出部,一般要涉及最高中枢大脑皮质。入和传出部,一般要涉及最高中枢大脑皮质。上行传导路上行传导路感受器感受器周围神经周围神经脊髓脊髓脑干脑干间脑间脑大脑大脑下行传导路下行传导路大脑大脑脑干脑干脊髓脊髓周
2、围神经周围神经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效应器效应器效应器效应器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反射通路 一般内脏感觉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躯干、四肢躯干、四肢 头面部头面部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躯干、四肢头面部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内脏感觉传导通路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皮质
3、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新纹状体黑质回路新纹状体黑质回路 苍白球底丘脑环路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皮质核束 锥体束锥体束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锥体外系感觉传导通路 人体有哪些“感觉” ?浅感觉:痛、温、触、压 感受器皮肤、粘膜 深感觉:运动觉、震动觉、位置觉、精细触觉 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肌肉是处于收缩或舒张状态;肌腱和韧带是否被牵拉以及关节是处于屈曲还是伸直的状态等的感觉。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躯干四肢深感觉躯干四肢浅感觉头面部浅感觉视觉听觉上行传
4、导路神经元组成上行传导路神经元组成脊神经节脊神经节薄束核薄束核楔束核楔束核 背侧丘脑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脊神经节脊神经节后角固有核后角固有核 背侧丘脑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脊束核脑桥核 背侧丘脑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 视网膜视网膜双极细胞双极细胞视网膜视网膜节细胞节细胞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蜗神经节蜗神经节蜗神经核蜗神经核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薄束、楔束薄束、楔束薄束薄束(a)(a)楔束楔束(b)(b)位置位置位于白质后索内侧位于白质后索内侧位于白质后索外侧位于白质后索外侧长度长度起于起于T5T5以下,纵贯脊髓全长以下,纵贯脊髓
5、全长仅见于仅见于T4T4以上以上功能功能传导传导同侧下半身同侧下半身的肌、腱、关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精细触觉(如通过触摸辨别物体纹精细触觉(如通过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信息理粗细和两点距离)信息传导传导同侧上半同侧上半身身的本体感觉和精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细触觉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1.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薄、楔束的纤维是自骶、腰、胸、颈由下而上按顺序进入的薄、楔束的纤维是自骶
6、、腰、胸、颈由下而上按顺序进入的第第5 5胸节胸节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形成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形成第第4 4胸节胸节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形成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形成在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在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分分别别至至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仅有薄束仅有薄束既有薄束,又有楔束既有薄束,又有楔束本体感受器本体感受器触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T4T4T4以下只有薄束,以下只有薄束,T4T4以上两者都有。同侧以上两者都有。同侧T4T4以上脊神经节细胞以上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形成薄束和的中枢突形成薄束和楔束。
7、薄束在胸楔束。薄束在胸4 4以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外侧部。当脊髓后索病当脊髓后索病变时,本体感变时,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觉和精细触觉的信息不能向的信息不能向上传入大脑皮上传入大脑皮质,在病人闭质,在病人闭目时,不能确目时,不能确定自己肢体所定自己肢体所处的位置,站处的位置,站立时身体摇晃立时身体摇晃倾斜,也不能倾斜,也不能辨别物体的性辨别物体的性状、纹理粗细状、纹理粗细等。等。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路 感受器感受器 肌、肌腱
8、、肌、肌腱、骨膜、关节等骨膜、关节等处的本体感觉处的本体感觉感受器感受器皮肤的精细皮肤的精细触觉感觉器触觉感觉器(周围突)(周围突)脊神经节脊神经节第第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内侧丘系交叉、上内侧丘系交叉、上行形成内侧丘系行形成内侧丘系经延髓、脑桥、中脑经延髓、脑桥、中脑 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第第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旁小叶后部第第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薄、楔束核薄、楔束核(中枢突)(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索后索 、形成薄、楔束、形成薄、楔束深深感感受受器器周围突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脊神
9、经节脊神经节薄束薄束楔束楔束薄束核薄束核楔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内侧内侧 丘系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内囊后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 (深感觉)深感觉)躯躯干干四四肢肢精精细细触触觉觉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旁小叶后部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1、病人闭目站立时,表现倾斜,摇晃并易摔倒、病人闭目站立时,表现倾斜,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震动觉消失。、精细触觉和震动觉消失。胸髓第胸髓第4 节以上后索病变节以上后索病变内侧部:可侵犯薄束,下半身深部感觉障碍内侧部:可侵犯薄束,下半身深部感觉障碍外侧部:可
10、侵犯楔束,上半身深部感觉障碍外侧部:可侵犯楔束,上半身深部感觉障碍损伤及其表现损伤及其表现: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同侧相应分布区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觉障碍。延髓后索损伤延髓后索损伤:同侧损伤平面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障碍。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同侧半身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
11、损伤: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对侧半身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大脑皮质损伤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觉传导路感受器感受器经脊神经经脊神经(周围突)(周围突)脊神经节脊神经节第第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经后根入脊髓上升经后根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个节段中枢突中枢突皮肤皮肤后后 角固有核角固有核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白质前连合交叉白质前连合交叉上升上升1 1节节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触觉脊髓丘脑前束(触
12、觉)经脊髓外侧索和前索、延髓、脑桥、中脑经脊髓外侧索和前索、延髓、脑桥、中脑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第级神经元第级神经元丘脑丘脑中央中央辐射辐射经内囊后肢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中央后回中、上部,上部,中央旁小叶中央旁小叶后部后部躯干躯干四肢四肢浅感浅感觉感觉感受器受器周围突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脊神经节脊神经节中枢突中枢突后角固有核后角固有核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脊髓丘系 中央后回上中央后回上2/32/3旁中央小叶后部旁中央小叶后部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内囊 后肢后肢浅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 ( ( 躯干、四肢躯干、四肢 ) 白质前连合白质前连合 (上升上升12节段节段)损伤及表现损伤
13、及表现: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同侧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后角损伤后角损伤:同侧同侧支配区下节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支配区下节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白质前连合损伤白质前连合损伤:双侧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脊髓外侧索损伤脊髓外侧索损伤:对侧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下节段)的损伤平面以下(下节段)的痛温觉障碍痛温觉障碍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核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核损伤:损伤:对侧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及粗略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觉及粗略的触压觉障碍。的触压觉障碍。内囊损伤内囊损伤:对侧对侧半身浅感觉障碍半
14、身浅感觉障碍大脑皮质损伤大脑皮质损伤:对侧对侧相应支配区的浅感觉障碍相应支配区的浅感觉障碍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感受器感受器皮肤皮肤粘膜粘膜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周围突)(周围突)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第第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中枢突)(中枢突)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 经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经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触觉纤维至触觉纤维至痛温度觉纤维痛温度觉纤维组成三叉神经脊束组成三叉神经脊束在延髓和脑桥内交在延髓和脑桥内交叉叉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第第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经内囊后肢组成三叉丘系上升组
15、成三叉丘系上升大脑皮层中央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下部后回下部 头面部头面部皮肤粘膜皮肤粘膜 周围突周围突三叉神经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中枢突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丘系三叉丘系中央后回下中央后回下1/31/3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内囊 后肢后肢浅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 ( ( 头面部头面部 )损伤及表现损伤及表现: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损伤: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损伤:同侧同侧相应支配区的痛、温觉障碍相应支配区的痛、温觉障碍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
16、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内囊、中央后回下部损伤:内囊、中央后回下部损伤:对侧对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头面部痛、温觉障碍意识性一般感觉传导路的共同点意识性一般感觉传导路的共同点1.三级神经元传导。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第2级神经元位于脊髓或脑干。第3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或内侧核。2.交叉上行: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上行。 3.经过内囊后肢感受器感受器周围突周围突 脊神经节脊神经节中枢突中枢突第二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交叉交叉 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第三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内囊内囊 后肢后肢感觉传导路的感觉传导路的 共同规律共同规律视神经视神经-节细胞轴
17、突在视神经节细胞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而成。盘处集合而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鼻侧视野颞侧半视网膜;颞侧视野鼻侧半视网膜.视野视野视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视束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视束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辐射节细胞节细胞双极细胞双极细胞视锥细胞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视杆细胞色素上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视部的神经层主要由视网膜视部的神经层主要由3 3层神经细胞组成:层神经细胞组成: 外层外层为视锥和视杆细胞为视锥和视杆细胞 中层中层为双极细胞,将来自为双极细胞,将来自感光细
18、胞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传导至内层的节细胞。内层的节细胞。 内层内层为节细胞为节细胞 视锥细胞视锥细胞 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能感受能感受强光和颜色强光和颜色。视杆细胞视杆细胞 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只能感受只能感受弱光弱光。视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感受器感受器视锥细胞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双极细胞 第第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节细胞节细胞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视神经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视束视束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第第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视辐射视辐射经内囊后肢经内囊后肢距状沟两侧距状沟两侧皮质皮质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交
19、叉后加入对侧视束;来自视网膜颞侧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交叉后加入对侧视束;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视束。视束绕过大脑脚向后,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半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视束。视束绕过大脑脚向后,终止于外侧膝状体。 损伤及表现:损伤及表现: 一侧一侧视神经损伤视神经损伤:同同侧眼全盲侧眼全盲 视交叉中交叉纤维受损视交叉中交叉纤维受损:双双眼眼颞侧颞侧视野视野偏盲偏盲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受损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受损:同侧眼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鼻侧视野偏盲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中枢损伤射、视中枢损伤:双眼对侧双眼对侧半视野半视野同向性偏
20、盲同向性偏盲瞳孔对光反射途径:瞳孔对光反射途径: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光照一侧瞳孔后,可引起两眼光照一侧瞳孔后,可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瞳孔对光反射光反射光照侧瞳孔缩小的光照侧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直接对光反应,称为直接对光反射;反射;未照射侧瞳孔缩小未照射侧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间接对的反应,称为间接对光反射。光反射。 顶盖前区(顶盖前核)中脑的非脑神经核由若干神经元构成,接受视觉纤维,发出纤维止于双侧动眼神副核,是接受视觉纤维,发出纤维止于双侧动眼神副核,是瞳孔对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反射中枢。中脑和间脑交界部,介于后连合和上丘上端之间,中脑水管周围灰质
21、后外侧部的许多小核团。顶盖前区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节瞳孔对光反瞳孔对光反射射强光强光视网膜视网膜视神经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两侧视束两侧视束上丘臂上丘臂中脑中脑顶盖前区顶盖前区两侧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节换元换元节后纤维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两侧瞳孔缩小两侧瞳孔缩小 1.一侧视神经损伤,光照患侧眼时,两眼对光反射均消失;但光照健侧时,则两眼对光反射均存在。2.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时,患侧眼对光反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时,患侧眼对光反射消失。射消失。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3.3.双
22、侧反射中枢病变(顶盖前区),两眼双侧反射中枢病变(顶盖前区),两眼瞳孔对光反射均消失。瞳孔对光反射均消失。顶盖前区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动眼神经蜗管蜗管蜗顶蜗顶螺旋板钩螺旋板钩蜗管蜗管骨螺旋板骨螺旋板蜗轴蜗轴鼓阶鼓阶螺旋膜螺旋膜前庭膜前庭膜前庭阶前庭阶位于蜗螺旋管内,蜗管也盘绕蜗轴两圈半位于蜗螺旋管内,蜗管也盘绕蜗轴两圈半在蜗管的水平断面上,呈三角形在蜗管的水平断面上,呈三角形上壁上壁-蜗管前庭壁(前庭膜)蜗管前庭壁(前庭膜), ,将前庭阶和蜗管将前庭阶和蜗管分开。分开。外侧壁外侧壁-蜗螺旋管蜗螺旋管下壁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螺旋膜,又称基,又称基底膜)组成,与鼓阶
23、相隔。底膜)组成,与鼓阶相隔。在螺旋膜上有螺旋器在螺旋膜上有螺旋器, ,是听觉感受器。是听觉感受器。 感受器感受器螺旋器螺旋器周围突周围突螺螺 旋旋神经节神经节中枢突中枢突经蜗神经经蜗神经蜗神经核蜗神经核一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一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 至对侧至对侧在上橄榄核外侧折向在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升组成外侧丘系上升组成外侧丘系 一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一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内内 侧侧膝状体膝状体听辐射听辐射经内囊后肢经内囊后肢大大 脑脑 皮皮 层颞横回层颞横回皮质皮质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 功能:参与传功能:参与传导导双耳双耳的听的听觉。觉。一侧听觉中枢受
24、损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会引起全聋。不会引起全聋。第第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下丘下丘第第3 3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下丘臂下丘臂第第4 4级神经元级神经元内侧纵束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小脑小脑网状结构网状结构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背核、泌背核、泌涎核涎核眼肌前庭反射眼肌前庭反射 头颈姿势反射头颈姿势反射平衡调节平衡调节眩晕恶心呕吐眩晕恶心呕吐躯、四肢姿躯、四肢姿势反射调节势反射调节平衡觉传导路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 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节 前庭神经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核 第第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周围突周围突中枢突中枢突止于止于第第2级神经元级神
25、经元发出纤维发出纤维二、运动传导通路二、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为位于大脑皮质的投射至脑神经一般躯体和为位于大脑皮质的投射至脑神经一般躯体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神经元。特殊内脏运动核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神经元。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由上、下运动神经元组成。由上、下运动神经元组成。一般来说,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一般来说,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为脑神经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为脑神经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
26、核、舌下神经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和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细胞。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细胞。躯体运动传导通路主要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躯体运动传导通路主要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Betz细胞细胞) )和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共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共同组成锥体系。同组成锥体系。锥体系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由上
27、、下两级神经元组成:1.1.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及其轴突构成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及其轴突构成的纤维束。的纤维束。上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组成上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组成锥体束锥体束,锥体束分为,锥体束分为皮皮质脊髓束质脊髓束与与皮质核束皮质核束。2.2.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一般躯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的周围神经。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的周围神经。躯干肌、四肢肌躯干肌、四肢肌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内囊后肢内囊后肢中脑、
28、脑桥中脑、脑桥皮质脊髓侧束(交叉后的纤维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皮质脊髓侧束(交叉后的纤维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皮质脊髓前束(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皮质脊髓前束(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延髓延髓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锥体交叉锥体交叉白质前连合白质前连合支配同侧脊髓前支配同侧脊髓前角细胞角细胞脊神经脊神经80%纤维交叉形成纤维交叉形成皮皮质脊髓侧束质脊髓侧束10%不交叉组成不交叉组成皮皮质脊髓前束质脊髓前束大部分越过白质大部分越过白质前连合支配对侧前连合支配对侧前角前角少量始终不交叉的纤维支配少量始终不交叉的纤维支配同侧前角同侧前角皮质脊髓前外侧束皮质脊髓前外侧
29、束小部分不交叉,终小部分不交叉,终止于同侧前角止于同侧前角 皮质脊髓束 延髓锥体 皮质脊髓侧皮质脊髓侧束束 锥体交叉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前角前角前角前角躯躯 干干 肌肌左左 右右四四 肢肢 肌肌四肢肌四肢肌躯干肌躯干肌脊髓前联合脊髓前联合前角前角支配四肢肌都是来自对侧大脑皮支配四肢肌都是来自对侧大脑皮质来的纤维;躯干肌则既来自质来的纤维;躯干肌则既来自对侧,又来自同侧大脑皮质来的对侧,又来自同侧大脑皮质来的纤维。纤维。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四肢肌四肢肌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躯干和四肢肌躯干和四肢肌皮质脊髓前外侧束皮质脊髓前外侧束躯干肌躯干肌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一侧皮质
30、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在锥体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在锥体交叉后受损,主要引起同侧肢体交叉后受损,主要引起同侧肢体瘫痪。瘫痪。44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脑桥基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底部、延髓的锥体。在锥体交叉处约在锥体交叉处约757590%90%的纤维交叉至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脊髓外侧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四肢肌。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四肢肌。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皮质脊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皮质脊
31、髓前束,于白质前联合交叉,终止于对侧髓前束,于白质前联合交叉,终止于对侧脊髓前角,支配对侧上肢肌和躯干肌;皮脊髓前角,支配对侧上肢肌和躯干肌;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止于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同侧躯干肌同侧躯干肌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前部的锥体细胞。2022-5-1045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锥体细胞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下行经内囊膝部、大脑脚底脚底皮质核束皮质核束2022-5-1046大部分终止双侧脑神经运大部分终止双侧
32、脑神经运动核,支配双侧眼外肌、咀动核,支配双侧眼外肌、咀嚼肌、眼裂以上的面肌、咽嚼肌、眼裂以上的面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小部分终止于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对侧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支配对侧的眼裂以下的面肌、舌肌。的眼裂以下的面肌、舌肌。上下内直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下斜肌上睑提肌上斜肌上斜肌咽喉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颏舌肌颏舌肌上下内直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下斜肌上睑提肌外直肌外直肌睑裂以上表情肌睑裂以上表情肌咽喉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
33、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核疑核疑核副神经核副神经核上斜肌上斜肌咀嚼肌咀嚼肌咀嚼肌咀嚼肌外直肌外直肌睑裂以下表情肌睑裂以下表情肌睑裂以上表情肌睑裂以上表情肌支配眼裂以下面肌运动的支配眼裂以下面肌运动的的面神经核团及舌下神经的面神经核团及舌下神经核接受仅对侧皮质核束核接受仅对侧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部中央前回下部一侧上运动神经元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可产生对侧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对侧舌肌瘫痪。(三)锥体系病变 随意运动的减弱或丧失称为瘫痪,按病变的解剖学部位可分为: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运动
34、神经元损伤指脊髓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指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前角运动细胞和和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运动核以上的锥体系损伤以上的锥体系损伤。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指脊髓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指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下的锥体系损伤前角运动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下的锥体系损伤。 损伤部位临床体征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细胞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前角运动细胞脑神经、脊神经瘫痪范围瘫痪特点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肌萎缩常较广泛常较广泛痉挛性瘫痪(硬瘫)痉挛性瘫痪(硬瘫)增高增高亢进亢进早期无、晚期萎缩早期无、晚期萎缩有有常较局限常较局限 弛缓性瘫痪弛缓性瘫痪(软瘫)(软瘫)降低降低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
35、无无早期萎缩早期萎缩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2022-5-1050皮质脊髓束损伤及表现:脊髓前角、前根及脊神经损伤:脊髓前角、前根及脊神经损伤:同侧节段性软瘫同侧节段性软瘫脊髓外侧索损伤:脊髓外侧索损伤: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延髓锥体交叉处损伤:延髓锥体交叉处损伤:双侧上、下肢硬瘫双侧上、下肢硬瘫锥体、脑桥基底部、大脑脚、锥体、脑桥基底部、大脑脚、内囊后肢损伤:内囊后肢损伤:对侧上、下肢硬瘫对侧上、下肢硬瘫大脑皮质损伤:大脑皮质损伤:对侧相应支配区硬瘫对侧相应支配区硬瘫2.皮质核束病变 (1)皮质核束病变:1)对侧眼裂以下面瘫;2)对侧舌肌瘫痪核上瘫。表现:病灶对侧鼻
36、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并向病灶侧偏斜,流涎,不能做鼓腮、露齿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2)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变: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 表现: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等(3)舌下神经核及舌下神经病变:可导致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两者均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统称为核下瘫面神经核、面神经根、面神经损伤:同侧面肌核下瘫同侧面肌核下瘫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根、舌下神经损伤: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根、舌下神经损伤:同侧舌肌核下瘫同侧舌肌核下瘫大脑脚、内囊膝部、中央前回下部损伤:大脑脚、内囊膝部、中央前回下部损伤:对侧面、舌肌核上瘫对侧面、舌肌核上瘫面神经核下半面神经核下
37、半 颊肌、口轮匝肌颊肌、口轮匝肌 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全部舌内、外肌全部舌内、外肌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二、锥体外系1.1.组成:组成: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网状结构等。脑、网状结构等。2.2.特点:特点: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因此是多级神经元传导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因此是多级神经元传导发生上较古老,在鸟类以下是控制运动的中枢。发生上较古老,在鸟类以下是控制运动的中枢。在功能上与锥体系是统一的整体,锥体外系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锥体系的在功能上与锥体系是
38、统一的整体,锥体外系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锥体系的发动,而锥体系功能的实现又必须有锥体外系保证稳定的肌张力。发动,而锥体系功能的实现又必须有锥体外系保证稳定的肌张力。4.4.环路传导:环路传导: 锥体外系的传导构成很多锥体外系的传导构成很多环路环路,主要有:,主要有:纹状体纹状体黑质黑质 多巴胺能通路,多巴胺能通路,损伤可致震颤麻痹损伤可致震颤麻痹皮质皮质纹状体纹状体背侧丘脑背侧丘脑 对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作用对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作用皮质皮质脑桥脑桥小脑小脑完成共济运动,完成共济运动, 损伤表现共济失调损伤表现共济失调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协调锥体系活动、协调锥体系活动、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3.3.机能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