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合人家榆林四合院 “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半个多世纪前,曾莅临并写过绿树清泉的榆林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如此诗句深情地礼赞古城榆林。四合院四合院四合院 又又称四合房,称四合房, 是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中间,故名四合院。 它的建筑它的建筑和格局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四合院格局 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
2、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小北京 “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榆林城,号称驼城,雅名榆阳,有“小北京”之美誉。其东依驼山,西临榆溪,南控乌延,北瞰燕塞,襟山带水,龙腾虎踞,九边雄镇,三秦锁钥。古城榆阳 延绥镇志记载:古城榆林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后历经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弘治五年(1492年)、正德十年(1515年)三次扩建,史称“三拓榆阳”,及至清同治年间,始成今日之状。 榆林城内的民居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式,多建于明清两代,星罗棋布、鳞次
3、栉比的四合院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核心内容,堪称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载体。榆林四合院的形成 自明代中叶以来,九边重镇和陕晋蒙宁结合部中心城市的榆林城,文官武将、边商富贾和手工业者云集。 据统计,明清两代仅出任武官总兵以上者达83人,文官知县以上的有33人,其他为都督,佥事、参将、副将、都司暨千总、把总繁不胜数。 自京城和江南的官吏在营造庭院时四围而坐,建成了京味十足的四合院,为塞上民居带来了京城的生活方式,同时榆林当地的外放官员也竞相攀比,以显尊荣。其规模与档次取决于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官绅富豪的府邸宅居五脊六兽,穿廊虎抱,庭院宽阔,装饰精美,巍峨典雅的门楼两侧置有石狮石鼓,有功名者
4、大门外左右树立旗杆。平民百姓的四合院则多为砖木结构一进两开的瓦房,单檐平出,因陋就简。榆林四合院的现状 从明清直至20世纪80年代,榆林城区尚有四合院1100座,但由于“文革”“破四旧” (“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毁了四合院堂屋内供奉的佛龛,用斧头削了影壁上精致的砖雕,吕二师巷吕家门前象征武力权势的旗杆也被砍下来烧了柴火。)和近几十年来的“建设性破坏”,市廛民居,拆改逾半,雄峙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四合院,仅余大略,芜杂可叹。榆林四合院的现状 据文管部门统计,城内现存四合院700余座,其中具备基本规模的只有90多座,而保存较完整的仅有9座。四合院的故事太史府第 何志刚先生在榆林
5、雅称“小北京” 轶闻 一文中写道:明武宗朱厚照曾在榆林凯歌楼居住两月有余。他看到榆林城倚山临水,龙盘虎踞,气势非凡,街道上楼阁相望,衙署相连,遂高兴地对随从们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这便是榆林被称为“小北京”的最早源头了。 在李学士上巷24号大院的门口,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书有“太史第”3个大字,此外匾上还题有“光绪壬辰科”、“胡鼎彝立”的落款。说起这块匾额,自然不得不说说胡鼎彝的故事。 胡鼎彝出生在榆林,系光绪十八年 (1892年) 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改编修,充任国史馆协修,镶黄旗官学查学官。匾上的“太史”之称便因此而来,榆林人也称其为“胡翰林”。 传说一年秋日,胡鼎彝陪光绪皇帝弈棋
6、。其间光绪忽见胡翰林泪眼恍惚,便关切地问道:“爱卿有何悲苦之事?据实道来。”胡鼎彝说:“榆林民宅简陋,不同京城, 每逢秋日淫雨连绵之时,城中房屋多漏雨,苦不堪言。臣现在看到宫廷内大雨滂沱,不由得思念家乡老母之处境。” 光绪帝道:“这有何难?着令榆林民居照京城仿造便了。”从此,榆林普通民宅都仿北京四合院构建,院落方正,房屋高大,穿廊虎抱,起脊筑兽。四合院的故事功同良相 李学士上巷12号的袁氏四合院,最引人眼球的是悬挂在北房屋檐之下的3块匾额。中间一块更是写着“功同良相”四个大字。这块匾额, 记录着袁氏家族无限的荣光,“功同良相”和“花翎同知府榆林县正堂愚弟孙正堂顿首拜赠”的落款更是可以看出清代塞
7、上名医袁硕甫先生的德高望重。而在这块匾额的背后,同样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 宣统二年(1910年),榆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 袁硕甫献上了自家的秘方, 地方官员着人熬制汤药分发给百姓,最终成功控制住了疫情。疫情消除后,同知府孙玉堂便将“功同良相” 匾送到了袁家。 袁家大院是清代建筑,一进两院并附有后院。袁家大院占地约800平方米, 院落南房、北房各 5间, 东西各有厢房4间。北房穿廊有木雕饰,彩绘雀替有凤穿牡丹、荷花双鹭等图案,东西建有月亮门通往后院,分别书有“紫竹”、“翠柏”。正堂廊柱之上书有对联“守孔孟遗传尊重常伦终日每怀齐家志,学岐黄妙术精通医理多年惟抱济世心”。四合院的故事吕家大院
8、吕二师巷位于榆林老城北大街,因巷内吕家出生了一文一武大官而得名。巷内知名人士大公报总编张季鸾1938年请毛泽东为该巷题名,毛泽东欣然题写,至今存留,成为榆林一道景观。吕家大院 榆榆阳古城吕二师阳古城吕二师下巷下巷4 4号院,为吕氏号院,为吕氏宗族祖先府第,其宅宗族祖先府第,其宅建于清明。现存大门建于清明。现存大门气宇轩昂,雄阔威严,气宇轩昂,雄阔威严,三间开门,实为罕见。三间开门,实为罕见。朱红门柱,上挂康熙朱红门柱,上挂康熙御作楹联,下置石鼓御作楹联,下置石鼓。 清雍正朝二年,吕氏先祖吕杰京城科举殿试中武榜眼及第(家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金榜影印件),乾隆岁已酉,吕氏后继吕调阳、省府乡试登第武举人,也称武魁。现大门上悬“榜眼及第”、“ 武魁”匾额两块,更弥足珍贵。四合院的故事总兵家宅 大有当巷4号任姓四合院系明代榆林总兵贺敬修所建,该院影壁上砖雕的大雁归来图保存基本完好,在榆林城中的四合院中确属少见。该院北房之中,还保存着一块贺敬修七十大寿时两江总督牛鉴题书所赠匾额 “骈福堂”。 马店巷9号的崔家大院同样保存较好。该处四合院为清代崔总兵所建,他的后人时至今日仍然生活在这里。虽然门窗经过了重新粉刷,但原有形制仍然完好地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