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财政与金融财政与金融 主讲人主讲人:课程简介 包括财政学和金融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共同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包括财政学和金融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共同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运行当中资金的运动。运行当中资金的运动。 不同点:不同点: 财政财政研究以政府为中心的资金收支研究以政府为中心的资金收支 金融金融研究社会货币资金的相互广泛融通研究社会货币资金的相互广泛融通本教材结构体系中,第一章到第十章为财政学部分,第十一章到第十九本教材结构体系中,第一章到第十章为财政学部分,第十一章到第十九章为金融学部分章为金融学部分第一章 财政总论1 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职能 2 2、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职能 3 3
2、、稳定和发展职能、稳定和发展职能 1 1、定义、定义 2 2、要点、要点 3 3、起源发展、起源发展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一)国家分配论观点:(一)国家分配论观点:国家为了履行其自身的职能,需要消耗一定的国家为了履行其自身的职能,需要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社会产品。(二)公共经济论观点:(二)公共经济论观点:在完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通过在完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运行最佳效率自身的力量,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运行最佳效率 财政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的、为满足社会公共财政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的、为满足社会公共
3、需要而形成的集中化分配关系。需要而形成的集中化分配关系。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一)财政概念包含的要素(一)财政概念包含的要素1 1、财政概念包含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概念包含的主体是国家2 2、财政概念包含的客体是社会产品、财政概念包含的客体是社会产品3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二)财政概念是财政本质和财政现象的统一(二)财政概念是财政本质和财政现象的统一财政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现象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政府为中心的资金收支活动财政现象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政府为中心的资金收支活动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财政所具有的
4、三个职能:财政所具有的三个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二、收入分配三、稳定和发展第二节财政的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就是通过对现有的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及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资源配置的手段1、正确的确定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达到高效率地配置资源的目的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财政收入分配实际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国民收入分配主要是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通过市场进行的。而这种自发的市场分配必然会出现缺陷,因而需要财政分
5、配进行弥补和矫正。 财政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第二节财政的职能二、收入分配职能二、收入分配职能公平分配的标准公平分配的标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通过测定各阶层人民的收入分配累计部分对他们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所得的累积份额而的出来得。 所以,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而且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接近平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接近基尼系数接近0 0时,收时,收入分配接近绝对平等;入分配接近绝对平等;基尼系数接近基尼系数接近1 1时,收时,收入分配接近绝对不平等。入分配接近绝对不平等。第二节财政的职能第二节财政的职能1、充分就业2、稳定物价 3、经济增长 4、国
6、际收支平衡 第二章财政支出关于财政支出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种是把它看作名词,其含义为由国家掌握集中安排使用的资金另一种是把它当做动词,其含义为国家安排使用资金,用于满足整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方方面面的活动过程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一、财政支出的分类标准一、财政支出的分类标准(一)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一)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二)按国家职能分类(二)按国家职能分类(三)按经济性质分类(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购买性支出: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支出。例如:外交支出、
7、教购买性支出: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支出。例如:外交支出、教育支出、国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育支出、国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吧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受益人。例如:转移性支出: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吧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受益人。例如:养老金、补贴、失业救济金等养老金、补贴、失业救济金等转移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购买性支出对资源的配置有直接影响,对收入的分配有间接影响购买性支出对资源的配置有直接影响,对收入的分配有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对资源的配置有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对资源的配置有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
8、直接影响二、财政支出结构二、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用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用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财政支出结构的制约因素:财政支出结构的制约因素:1 1、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紧密的对应关系,政府职能的大小以、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紧密的对应关系,政府职能的大小以及侧重点不同,决定了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差异。
9、及侧重点不同,决定了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差异。2 2、政府的工作重心及发展目标、政府的工作重心及发展目标政府的工作重心不同及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不同,政府支出的结构也不同。政府的工作重心不同及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不同,政府支出的结构也不同。3 3、经济体制及资源配置的方式、经济体制及资源配置的方式经济体制及资源配置的方式与财政支出结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经济体制决定经济体制及资源配置的方式与财政支出结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经济体制决定着资源的配置方式,也决定着财政支出的结构。着资源的配置方式,也决定着财政支出的结构。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第四节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物品或劳
10、务所形成的支出,反映了政府在市场的交易活动中对社会资源直接配置和消耗的份额。购买性支出的性质:(1)效用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的效用是大众所享有的,并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2)消费的非竞争性。某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3)运行的非排他性。我们没有办法把拒绝付款的个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收益范围之外。总结总结:对于公共产品,公民们都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不需要付出代价地享用。购买性支出的内容 购买支出包括社会消费支出和财政投资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是非生产性的消耗支出,不会形成任何资产。例如: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等;财政投资性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
11、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财政投资性支出会产生收益。例如:自然垄断行业投资、基础产业投资、高风险产业投资、农业投资均属于财政投资性支出。第五节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将政府财政资金进行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性支出: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将政府财政资金进行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转移。注意:政府的转移性支出是有条件的,它与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和实际政府的转移性支出是有条件的,它与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状况直接相关,受国家职能范围大小的制约和影响。生活状况直接相关,受国家职能范围大小的制约和影响。转移性支出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
12、括社会保险、社会转移性支出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救助和社会优抚。(P43P43)第三章财政收入一、财政收入的具体形式一、财政收入的具体形式1 1、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 税收收入的优点:A、税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税收适应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需要 C、税收适应企业自主经营的需要2 2、国有资产权益收入、国有资产权益收入(国家作为所有者):股息、红利收入;上缴利润;租金收入;其他形式收入3、公债收入:国家作为债务人的身份向国内和国外筹借各种借款,进行国家建设4、收费收入: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按照一定的
13、标准收取一定的费用,包括规费和使用费。5、其他收入对政府的捐赠、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罚没收入一般情况下,其他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二、财政收入的源泉二、财政收入的源泉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源于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即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总和。社会总产品作为价值形态,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并已经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值:C+V+M国民收入: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所剩下的那一部分社会产品。即GNP=V+M很显然,财政收入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从价值构成的角度来看:C不是财政收入
14、的来源,但是减少生产资料的消耗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V其中一部分会转化为财政收入,这主要是以个人所得税的形式,将在初次分配中的个人收入所得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M财政收入的基本源泉,除个人所得税以外,各项税收收入几乎都来源于此总结:财政收入最总来源与国民收入(V+M)第三章财政收入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财政收入规模要和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一级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相适应。财政收入规模要和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一级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相适应。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必然会压缩社会消费水平;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必然会压缩社会消费水平;相反,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就要
15、减少国家财政资金的必要相反,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就要减少国家财政资金的必要集中,从而影响国家的建设投资以及国防等方面的开支,延缓经济发展速度。集中,从而影响国家的建设投资以及国防等方面的开支,延缓经济发展速度。(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就多。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就多。一般而言,国民收入多,则认为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越大,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国民收入多,则认为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越大,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16、的比重也较高。比重也较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是生产技术水平是内涵于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是生产技术水平是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的。所以,生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的。所以,生产技术条件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制约产技术条件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制约的深化。的深化。第三章财政收入
17、(二)剩余产品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对财政收入规模影响二)剩余产品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对财政收入规模影响 财政收入规模除决定于国民生产总值外,还要受到剩余产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的影响。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再生产的国民收入是一定的,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的比重互为消长,必要产品增加,剩余产品就会减少,财政参与剩余产品分配形成的收入就会减少。(三)经济体制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三)经济体制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经济体制是制约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是分配的客观前提条件,但是在客观前提条件下,可以通过不同的经济体制进行分配调节。所以,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即使经济发展水
18、平相同,采用不同的经济体制,也会导致财政收入不同。第三章财政收入(四)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四)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2、税收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3、产品比价关系变动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产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资金在部门、企业和个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形成国民收入再分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相关企业、部门和个人上缴的税利就会有增有减,而增减的最终结果就会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五)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五)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决定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是影响财
19、政收入规模最直接的因素。分配制度改革影响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例,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即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m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二是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即m中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第三章财政收入第四章税收概论第一节税收的形式特征第二节税制要素第三节税收原则第四节最优税收第五节税收的转嫁与归属税收的特点(一)强制性政府征税凭借的是国家政治权利,并运用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二)无偿性税收是国家向纳税人进行无须偿还的征收,即
20、税款归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原纳税人,也不直接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三)固定性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及税率等要素。征纳双方必须按税法的规定征税和缴纳。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又称纳税主体。纳税人主要说明向谁征税和有谁纳税的问题。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指课税的标的物。课税对象规定着课税的范围,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税目,又称课税品目,是课税对象在内容上的具体化,它体现具体的课税范围。税基,又称计税依据,是税收制度中规定的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是课税对象在量上的具体化。税率: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在课税对象确定
21、之后,税率的高低就决定了的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税率的形式:(一)定额税率对课税对象的数量规定每单位征收某一固定的税额。(二)比例税率对所有课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都按照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三)累进税率课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等级,从低到高分别规定逐级递增的税率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原则效率原则(1)充分且有弹性(2)节约与便利(3)中性与校正性公平原则1、受益原则2、能力原则THANK YOUSUCCESS2022-5-13税收转嫁的方式(一)前转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售价的方法,将税收负担转嫁给商品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二)后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商品进
22、价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嫁给供应者、劳动者的一种形式。(三)消转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自我消化税款。(四)税收资本化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如土地、房屋等)的课税,预先从商品价格中扣除,然后在从事交易的方式。影响税收转嫁的因素一、税收转嫁与商品供求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供求弹性大小是决定税收转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不容易转嫁二、税收转嫁与税收类别就课税种类而言,商品课税容易转嫁税负,而所得和财产课税则不容易转嫁税负。三、税收转嫁与课税范围通常,课税范围越宽,越
23、易于税收转嫁;课税范围越窄,越不易于税收转嫁四、税收转嫁与生产者谋求利润的目标税收转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但有时两者是矛盾的。经营者必须衡量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销量减少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一、税收的分类(一)按课税对象分类:流转税、财产税、所得税 流转税,又称商品税或劳务税,是指以商品或劳务的交易额为征税对象课征的税收。 财产税: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税收。目前我国的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等税种都属于财产税。 所得税,又称收益税,对纳税人的所得或收益课征的税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都属于所得税。(二)按税收地计量标准分类:从价税 从量
24、税(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价内税 价外税(四)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直接税 间接税(五)按税收管理与税款使用权限分类:中央税 地方税 中央地方共享税第五章 税收制度二、税收制度的类型(一)单一税制(二)复合税制三、决定税制结构的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了政府税收来源的结构。(二)管理能力所得税比间接税的管理要复杂得多。(三)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对税制结构也有很大影响,特备是在准税专用的情况下,若果某项财政支出的需求量很大,那么为此融资的相应税种的收入比重也会很高。(四)税收政策目标理论上一般认为,间接税比所得税更有
25、利于经济增长,而所得税比间接税更有利于公平分配。流转课税的特点(一)流转课税比较稳定、及时流转课税的课征对象是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在税率一定的条件下,税额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数量的大小,只要实现了销售收入,都得依法纳税,从而保证财政收入的及时、稳定。(二)流转课税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对商品课税一般采取比例税率,其税负按消费或销售商品的数量和比例负担,对于盈利率不同而销售收入相同的企业来说,所纳税额虽然相同,但是实际税负负担是不同的。(三)流转课税的税源比较普遍,课税隐蔽对流转额征税是对随商品的交换过程所发生的购销额而课征的税收,随着商品的流通,税源不断扩大(四)流转课税具有征收
26、管理的简便性所得课税的特点(一)征税对象是扣除了各项成本、费用开支之后的净所得额。(二)税负具有直接性所得课税一般以企业或个人作为纳税人,并由企业或个人最终负担税负。由于税负难以转嫁,所得课税的纳税人一般是负税人,因此所得课税为直接税。(三)税收课征的公开性(四)较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所得课税的立法普遍遵循“多得多征,少的少征,无所得不征”的原则,能够更好的针对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确定税负,有利于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五)税收管理的复杂性课税依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征收,再确定应税所得额时往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财产课税的特点(一)税负不易转嫁财产课税中的多数税种具有直接税的性质,财产持有者在
27、财产使用上一般不与他人发生经济交易关系,因而较难转嫁。(二)收入较稳定财产课税的对象是财产价值,税源比较充分,并且相对稳定,不易受经济变动因素的影响,因而是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三)符合纳税能力原则财产可以作为衡量个人纳税能力的尺度,有财产者必有纳税能力。(四)具有收入分配的职能财产课税实行有财产者纳税,无财产者不纳税,财产多者多纳,财产少者少纳的征税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避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第九章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一、财政政策的概念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对财政政策概念的理解包括四个方面:(1)政策主体:中
28、央政府和地方政府(2)政策客体:财政政策所要调节的对象。(3)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4)财政政策的手段:实现财政目标所需的财政工具。二、财政政策的功能二、财政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4)稳定功能三、财政政策的目标三、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经济稳定分为内部稳定和外部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一)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物价指数来衡量。注意:价格稳定并不意味着价格绝对不变,
29、而是相对稳定,价格波动的幅度较小。这说明社会供求总量基本是相互适用的,经济运行也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二)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一般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接受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使用劳动力的失业率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标准,充分就业就意味着较低的失业率。(三)国际收支平衡理论上是顺差和逆差相等,成为国际收支平衡。但在现实经济来看,顺差和逆差绝对相等的情况是几乎不存在的,所以少量的逆差或顺差都可以视为国际收支的平衡。(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也就是人均实际产量的增加,它可以用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表示。注意:经济增长的过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周期性波
30、动前进的。注意:经济增长的过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周期性波动前进的。四、财政政策工具四、财政政策工具(一)财政支出类政策工具1、购买性支出。在经济繁荣时期,通过购买性支出的缩减可以为过热的经济“降温”,在萧条和衰退时期,政府扩大购买性支出则可能带动经济增长。2、转移性支出(二)财政收入类政策工具1、税收2、公债(三)政府预算预算调节的作用主要反映在预算收支的规模、结构和收支差额的调整上。预算政策包括:赤字预算、盈余预算、平衡预算。五、财政政策的类型(P186)(一)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二)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一、货币的定义最狭义的货币,是指现金,即流通
31、中的纸币和金属铸币;广义货币,除现金外,还包括各种非现金的货币。广义货币的种类:A、现金(现钞货币)B、存款货币C、准货币D、货币替代物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2) 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一、价值尺度一、价值尺度货币首要和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首要和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表现和衡量,但是可以用货币来表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表现和衡量,但是可以用货币来表现。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就是商品的价格。各种商品的价现。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就是商品的价格。各种商品的价值大小不同,由货币表现的价格自然也不相同。值大小不同,由货币
32、表现的价格自然也不相同。二、流通手段二、流通手段 货币在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时,就发挥着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在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时,就发挥着流通手段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货币出现以前是物物交换的形式,即货币出现以前是物物交换的形式,即“商品商品商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交换不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而是通过货币作为交换的媒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交换不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而是通过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交换。(介实现商品的交换。(1 1)商品转化为货币()商品转化为货币(2 2)货币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商品 货币出现以
33、前:货币出现以前:商品出现以后:商品出现以后: 商品商品商品商品货币 三、贮藏手段三、贮藏手段 货币当做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金银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货币当做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金银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就决定了贮藏金银是保存价值的适当形式。纸币作为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就决定了贮藏金银是保存价值的适当形式。纸币作为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一般不能作为贮藏手段。但只要纸币的币值能保持稳定,纸币在一定程度上也一般不能作为贮藏手段。但只要纸币的币值能保持稳定,纸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发挥贮藏手段的作用。货币贮藏的根本目的保持其购买力不变,只要购买力能发挥贮藏手段的作用。货币贮藏的
34、根本目的保持其购买力不变,只要购买力不变,究竟是贮藏金属货币本体还是贮藏金属货币符号,对于贮藏者来说并不不变,究竟是贮藏金属货币本体还是贮藏金属货币符号,对于贮藏者来说并不重要重要四、支付手段四、支付手段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由商品赊销引起的。在赊账交易开始时,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由商品赊销引起的。在赊账交易开始时,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计算商品的价格;同时,作为观念上的购买阶段,使商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计算商品的价格;同时,作为观念上的购买阶段,使商品从卖者手中转移到买者手中,到了约定的付款日期,货币清偿债务,执行品从卖者手中转移到买者手中,到了约定的付款日期,货币清偿债务,执行的是支付手
35、段的职能。的是支付手段的职能。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情况:偿还债务、缴纳税款、支付租金和工资等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情况:偿还债务、缴纳税款、支付租金和工资等第一节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均衡第三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货币需求概念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既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分配范围内,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收入或财富的一种需要。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三种动机:(一)交易性动机。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需要而持有货币的动机(二)预防性动机。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保有一定量货币的动机。(三)投机性动机。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测,需要累积一定数量货币,以便进行投资并从中获利的动机。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36、一)利率水平和融资条件在正常情况下,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融资条件宽松,货币需求增加(二)市场规模及交易方式市场规模越大,对货币的需求自然越大。(三)资产收益率和投资环境一般来说,资产收益率上升,投资环境改善,对货币需求会减少;反之,对货币的需求会增加。(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物价水平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关系;通货膨胀率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货币需求会增加。(五)收入水平和理财技术人们的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成正比。收入越多,支出必然多,而支出多,须持有的货币也多。(六)个人取得收入的形式和时间间隔一般情况下,货币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对货币需求也越大。取得收
37、入的时间间隔越长,对货币的需求越多(七)金融市场效率与交易成本三、货币供给概念货币供给是指一国经济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的全过程。货币供应量,又称货币存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存款等等。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一)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有两项:一是通货,它是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所组成;一是存款负债,由三个部分组成:(1)对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2)对财政部的存款负债(3)对国外的存款负债(二)货币乘数(1)通货存款比率,主要取决于一页、居民的持币行为(2)准备存款比率,由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构成。其中,法定准
38、备金率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超额准备金率取决于商业英航的经营行为。总结: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及社会公众这几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五、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必须的货币量基本一致。 “基本一致”不同于数学中的“相等”概念,仅仅反映有关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大致趋同或相互协调的状态。实际上,货币供应量可以超过或低于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但并不一定会影响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货币供应量同货币需求量在一定限度内的偏离而不至于引起市场物价和币值较大的波动,这就成为货币供应量弹性。六、通货膨胀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
39、了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货币供求失衡的表现,有三个特点:(一)货币过量发行(二)货币贬值(三)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治理1、实行紧缩政策传统的紧缩政策由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两个部分构成。(1)紧缩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又称为抽紧银根,其主要手段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其主要手段:增加税收,削减财政支出、减少社会福利支付2、管制工资和物价有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的,价格的上涨是由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和垄断组织抬高价格推上去的,因此,必须管制工资和物价3、收入指数化把工资、利息、各种证券受益及其他收入同物价变动联系起来,使各种收入按物价指数滑动,或根据物价指数对各种收入及时进行调整。4、实施供应政策一方面,解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平衡;一方面解决,刺激投资、产出,以降低失业率5、实行币制改革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已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政府还在不断的发行纸币,整个货币制度已经处于或接近于崩溃的边缘时,实行币制改革可能是唯一的一种选择 。通货紧缩的治理(1)扩大需求(2)增加货币供应量THANK YOUSUCCESS202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