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 1 一、一、 会计学原理第一章概论部分,是这本书中知识点最分散,也是最抽象、难理解的部分,它还是会计学原理第一章概论部分,是这本书中知识点最分散,也是最抽象、难理解的部分,它还是会计学原理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学好这一部分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铺垫。会计学原理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学好这一部分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二、 对会计学原理第一章概论部分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基本知识点和整个框架结构,最好是能通自我对会计学原理第一章概论部分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基本知识点和整个框架结构,最好是能通自我归纳、总结来进一步掌握。归纳、总结来进一步掌握。 三、针对专科层
2、次会计专业学生,我个人认为重在教授学生基本会计理论的同时,应注重会计操作能力的三、针对专科层次会计专业学生,我个人认为重在教授学生基本会计理论的同时,应注重会计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和训练。 四、四、会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既是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因而具有通用性。既是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因而具有通用性。其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其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会计学的基本内容,了解会计学的基本
3、方法。明确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理论,熟悉会计学的基本内容,了解会计学的基本方法。明确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管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学原理试讲前的几点说明会计学原理试讲前的几点说明2会计要素及核会计要素及核算算会计核算流程及会计核算流程及会计循环会计循环会计基础会计基础知知 识识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第二章第二章 会计要素、账户会计要素、账户会计职能与对象会计职能与对象会计假设与信息质量会计假设与信息质量会计要素和等式会计要素和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科目和账户第三章第三章 会计核算流会计核算流程与循环程与循环核算程序与记
4、账方法核算程序与记账方法会计循环会计循环资资 产产第四章第四章 流动资产流动资产货币资金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预付及存货应收、预付及存货第五章第五章 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第六章第六章 负负 债债流动负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利利 润润费费 用用收收 入入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收入与支出支出会计基础会计基础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第八章第八章 收入、收入、费用和利润费用和利润第七章第七章 所有者权所有者权 益益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
5、润实收资本及资本公积实收资本及资本公积第十章第十章 报表分析报表分析第九章报表分析第九章报表分析概概 述述报表分析意义及方法报表分析意义及方法报表分析报表分析3第一章第一章 概论概论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基本概念一、会计的概念一、会计的概念(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营物质资料的生产管理的客观需要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项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它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且一开始就以管理的形式出现。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与社会生产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们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
6、需要,社会愈发展,会计愈重要。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计算生产成果和生活需要,逐步产生了计数和计算的要求。在文字产生以前,这种计算是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或凭人们的记忆来进行的。在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对物质资料生产与消耗开始了文字记载,于是就产生了会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会计主要是用来核算和监督政府开支,为官方服务。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生产规模日趋扩大,更需要由会计从价值量上来全面、完整、系统的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人类发展到现在,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使作为“国际商业公共语言”的会计内涵及外延不断丰富发展。4(二
7、)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运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通过系统、客观、及时地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会计的特点: 1、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实物量、劳动量等为辅助计量单位。 2、会计主要是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 3、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4、以凭证为依据(三)会计学的科学体系 1按会计管理工作环节划分,可分为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部分。 2按会计研究内容划分,可分为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和审计学等分支学科。
8、 3按其应用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经济性质划分,可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学、旅游服务企业会计学、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学、股份制企业会计学等。 4按研究的领域并结合研究的方法划分,可分为会计制度设计、外国会计、比较会计、会计理论和会计发展史等分支学科。5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一)基本含义及其内容(一)基本含义及其内容 基本含义基本含义: :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纳为两种:核算(反映)与监督(控制)职能。 会计基本职能的外延会计基本职能的外延: : 除以上职能
9、外,会计还具有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职能。 理论依据理论依据: :生产“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马克思6(二)会计的核算职能(二)会计的核算职能(最基本的首要的职能最基本的首要的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它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单位,对各种单位经济业务活动或者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和计量,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它要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其特点表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 1 )会计核算主要是从价值量上反映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会计核
10、算是对各单位的一切经济业务,以货币计量为主,进行记录、计算,以保证会计记录和反映的完整性。 ( 2 )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各单位必须对客观发生所有经济业务,即涉及资金运动或资金增减变化的事项,采用系统的核算方法体系,按时间顺序,无一遗漏的进行记录。 ( 3 )会计核算应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会计在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记录、核算、分析,反映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历史状况的同时,发展到事前核算、分析和预测经济前景。记账记账经济经济业务业务算账算账报账报账7(三)会计的监督职能(三)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在经
11、济事项发生以前、经济事项进行当中和经济事项发生以后,会计利用预算、检查、考核、分析等手段,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与控制。会计的控制职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监督的依据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两种。合法性的依据是国家的各项法令及法规,合理性的依据是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 2、会计监督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四)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四)会计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 1、会计监督职能和会计核算职能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核算是基本的、首要的,核算是监督的
12、前提(基础)。没有核算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 3、没有会计监督来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会计核算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监督是核算的保证。 核算系统核算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监督核算会计8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 会计的一般目标是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主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及其与之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会计目标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谁需要会计信息,其次是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我国企业会计的目标: 一是提供会计活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二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
13、旅行情况,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以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上述会计核算的目标,实质上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的要求。它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满足于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管需要。 第二方面是满足于相关团体的决策需要。如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其他使用者,如监管门、企业职工。 会计的目标是会计管理运行的出发点和最终要求。会计的目标决定和制约着会计管理活动的方向,在会计理论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 会计信息的内容:会计信息的内容: 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内容。(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 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主要通过利润表来反映) 3
14、、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主要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三、会计的目标三、会计的目标9四、会计的任务及作用四、会计的任务及作用(一)会计的任务(一)会计的任务1.反映经济业务,提供会计信息。2.监督经济过程,维护财经纪律。3.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二)会计的作用(二)会计的作用为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信息为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和管理提供信息为投资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信息保证投资者投入资产的安全完整投资者投资者和债权和债权人等人等其他方其他方面面国家宏观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经济管理部门部门会计会计信息信息企业内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的经营管理者理者10(一)资金的投入 工业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必须拥有
15、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企业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并支付职工的工资等。这样投入的资金最终构成企业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和费用。(二)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工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资金的循环就是从货币资金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最后有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资金周而复始地循环称为资金的循环。(三)资金的退出 包括偿还债务、上缴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使得这部分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上述资金运用的三阶段是相互支持、相互制
16、约的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缴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的资金投入,就不会有企业的进步发展。五、会计对象五、会计对象11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采购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销售过程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材料物资材料物资在产品在产品产成品产成品货币资金货币资金储备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成品资金劳动资料的耗费(折旧)劳动资料的耗费(折旧)活劳动的耗费(人员工资)活劳动的耗费(人员工资)其它费用其它费用以工业企业为例图解说明如下:12六、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六、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一)会计要素 会计
17、要素又叫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是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对会计要素加以严格定义,就能为会计核算奠定坚实的基础。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 会计要素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会计要素可分为静态会计要素与动态会计要素两大类。13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有如下特点: 第一,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第二,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第三,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按流动性进行分类,资产可分为
18、: 流动资产: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如应收账款、存货等 。 非流动资产: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 长期股权投长期股权投资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其他资产产资资 产产14 有些企业经营活动比较特殊,其经营周期可能长于一年,比如:造船、大型机械制造,从购料到销售商品直到收回货款,周期比较长,往往超过一年,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把一年内变现作为划分流动资产的标志,而是将经营周期作为划分流动资产的标志。 按流动性对资产进行分类,有助于掌握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从而进一步分析企业
19、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一般来说,流动资产所占比重越大,说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比重越大,则支付能力越强。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将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如果把资产理解为企业的权利,那么负债就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承担的义务。 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负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偿还义务。潜在的义务或预期在将来要发生的交易、事项可能产生债务不能确认为负债。 第二,负债是现时义务。负债是企业目前实实在在的偿还义务,要由企业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偿还。 第三,为了偿还债务,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一般来说,企业履行
20、偿还义务时,关系到企业会有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支付现金、提供劳务、转让其他财产等等。同时,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15按偿还期限的长短,一般将负债分为 : (1)短期负债(流动负债): 将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2)长期负债(非流动负债) : 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短期负债短期负债长期负债长期负债负负 债债短期借款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应应 付付 及及 预收账款预收款项预收款项 预提费用 应交税费等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长期应付款长期负债长期负债16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
21、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又称为净资产。 企业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包括债权人借入和所有者直接投入两个方面。想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形成企业的负债;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形成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相对于负债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所有者不像负债那样需要偿还,除非发生减值、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 第二,企业清算时,负债往往优先清偿,而所有者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之后才返还给所有者。 第三,所有者权益能够分享利润,而负债则不能参与利润分配。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收益,在数量上也就体现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
22、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项目,其中,前两项属于投资者的初始投入资本,后两项属于企业留存收益。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A A 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资产- -负债负债B B 投资者有权按投资比例分享企业利润等C C 投资者有法定的管理企业的权利净资产净资产企业资产总额企业资产总额负负债债形形成成投资投资者投者投资形资形成成17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根据收入的定义,确认收入的条件是:
23、 (1)由日常活动形成。日常活动应理解为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如工业企业销售产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服务企业提供劳务、出租、出售原材料、对外投资(收取利息、现金股利)等日常活动。 (2)经济利益总流入。经济利益是指现金或最终能转让为现金的非现金资产。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要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经济利益总流入是指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收收入入B 可增加资产、减少负债(如以销售的产品抵债
24、)或二者兼而有之A 从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C 增加利润,因而最终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D 仅指属于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代收款项等18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与收入相配比,即为企业经营活动中取得的盈利。 根据费用的定义,确认费用的条件是: (1)在日常活动中发生。 (2)经济利益流出。 费用 与收入相反,收入是资金流入企业形成的,会增加企业所有者权益;而费用则是企业资金的付出,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其实质就是一种资产流出,最终导致减少企业资源。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
25、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费费 用用C C 会导致所有 者 权 益减少,但与向 使 用 者分 配 利 润无关A A 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B B 会 引 起资 产 减 少或 负 债 增加 , 或 二者 兼 而 有之19费用可划分为两类: a.生产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 b.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不应计入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注: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主营业务成本务成本其他其他业务业
26、务成本成本期间期间费用费用营业外营业外支出支出所得税所得税费用费用投资投资损失损失营业税金营业税金及附加及附加费费 用用资产减资产减值损失值损失206、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罗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化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 利润为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两个项目的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之后的余额。 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利润。 营业外收支是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其总,营业外
27、收入项目主要有捐赠收入、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等。 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有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等。 A 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利润B 会增加企业的资产C 为投资者所有,增加所有者权益21其有关公式表示如下: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 2、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3、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4、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5、 投资净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6、利润总额=
28、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 7、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营业利营业利润润利得、利得、损损失失利利 润润利润总利润总额额所得税所得税费用费用净利润净利润22所有者所有者权权 益益资资 产产负负 债债收收 入入费费 用用利利 润润资产资产 = = 负债负债 + +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收入收入 费用费用 = = 利润利润资产资产 + + 费用费用= = 负债负债 + +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 + 收入收入23(二)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间的关系 资金运动在静态情况下,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之间存在平衡关系。 资产主要包括两部分: (1)向外部借的债,即负债; (2)投
29、资人的投入及其增值部分,即所有者权益。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债权人和投资者将其拥有的资本供给企业使用,对企业运用这些资本所获得的各项资产就相应享有一种权益,即为“相应的权益”。由此可见,资产与权益是相互依存,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有相应数额的权益;反之亦然。由此可以推出: 资产=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等式1) 该等式反映了资产的归属关系,是会计对象的公式化,其经济内容和数学上的等量关系,即是资金平衡的理论依据,也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因此,会计上又称为基本会计等式。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242、收入、费用与利润间的关系 资金运动在动态情况下,其循环周转过程中发生
30、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也存在着平衡关系,其平衡公式如下: 收入-费用=利润 (等式2) 对动态会计等式的理解: 第一,利润的实质是实现的收入减去相关费用以后的差额。收入大于费用时为利润;收入小于费用时为亏损。费用费用利润利润收入收入 第二,利润会随着收入的增减成正方向变化; 利润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利润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减少25第三,利润会随着费用的增减成反方向变化。利润随费用的增加而减少 利润随费用的减少而增加费用费用利润利润收入收入3、综合等式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或盈利,或亏损。在某一时点,“收入-费用=利润”,利润为正,这个利润就表明经济利益流入大于经济利益流出,即企业资产增多。由此可见:
31、 新的所有者权益=旧的所有者权益+利润=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新资产=负债+新的所有者权益 新资产=负债+旧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等式3)264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第1个会计等式是反映资金运动的整体情况,也就是企业经营中的某一天,一般是开始日或结算日情况。而第2个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运动状况,资产加以运用取得收入后,资产便转化为费用,收入减去费用后即为利润,该利润作为资产用到下一轮经营,于是便产生等式3,当利润分配后,等式3便消失,又回到等式1。所以不管六大要素如何相互转变,最终均要回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当企业在继续经营时,发生的经济业务会引起各个会计要
32、素额上增减变化,这些变化总不外9种情况:(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增加。(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增加。(3)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减少。(4)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减少。(5)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7)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要素不变。(8)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资产要素不变。(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和负债要素不变。27 会计核算基础是会计核算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以及在这个前提下进行会计
33、核算的应当遵循的标准和质量要求。会计核算前提前提条件条件标准标准要求要求 会计假设也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为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等所做的基本假定。会计核算前提前提条件条件核算范围核算范围核算内容核算内容核算程序核算程序核算方法核算方法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28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也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会计所要反映的总是特定的对象,只有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会计的目标。凡是能够独立组织会计工作,独立计算盈亏,
34、独立编制会计报表的经济单位都可作为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之一,为日常的会计处理提供了空间依据。 第一,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范围和立场。 第二、明确会计主体,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无论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还是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都最终影响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但是,为了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必须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题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一、会计主体假设29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
35、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正确确定和计量财产计价、收益影响很大。由于持续经营四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作的设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经营规模乃至停业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往往要求定期对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一旦判定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二、二、持续经营假设30 会计分期这一前提可以说是持续经营的客观要求。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又称为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
36、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这样的会计方法。 会计期间划分的长短会影响损益的确定,一般来说,会计期间划分得越短,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越不可靠,当然,会计期间的划分也不可能太长,太长了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使用会计信息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必须恰当地划分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一般可以分为年、季
37、、月。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一年,按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也称为年报。 我国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采取公历年度自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三、会计分期31 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解决了会计核算的方法。 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尤其是资产可以采取不同的计量属性,如数量计量(个、张、根等)、人工计量(工时等),货币计量。而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此,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企业经济活动中凡是能够用货币这一尺度计量的,就可以进行会计反映,凡是不能用这一尺度计量的,则不必进行会计反映。当然,统一采用货币尺度,也有不利之处,许多影响企
38、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些因素,并不是都能用货币计量的。为了弥补货币量度的局限性,要求企业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 我国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内容以外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择一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报表必须采用人民币。四、货币计量32会计会计核算核算停停虚假经虚假经济业务济业务停停 虚假虚假会 计 信会 计 信息息会计会计报告报告第三节: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第三节: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即: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一般原则,和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一、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一般原则 2006年
39、2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准则,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这些准则都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提出,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质量的保证。 (一)客观性原则 也称真实性原则,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一原则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这一原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会计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采用特定的专门方法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完整、真实可靠。二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保持客观,运用正确的会计
40、原则和方法,得出具有可检验性的会计信息。 33(二)相关性原则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里所说的相关,是指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如果会计信息提供后,不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就不具有相关性,因此,会计工作就不能完成会计所需达到的会计目标。 根据相关性原则,要求在收集、记录、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满足各方面具有共性的信息需求。对于特定用途的信息,不一定都通过财务报告来提供,而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加以提供。 投资者投资者或债权或债权人等人
41、等其他方其他方面面国家宏观经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济管理部门会计会计信息信息企业内部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34(三)明晰性原则 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简明、易懂,能够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掌握企业的情况。 根据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务报告来提供,而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加以提供。 35纵纵向向可可比比 如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42、的使用等横向横向可比可比(四)可比性原则: 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这包括两个方面的质量要求: 一是信息的横向可比。即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 、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不同地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经济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同企业发生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相关会计方法和程序。 二是信息的纵向可比。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改变,便于对不同时期的各项指标进行纵向比较。36(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以交易或事项的经济
43、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这里所讲的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实质指经济实质。有时,经济业务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核算,而要反映其经济实质。比如,法律可能写明商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买方,但事实上卖方仍享有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如果不考虑经济实质 ,仅看其法律形式,就不能真实反映这笔业务对企业的影响。 37(六)重要性原则: 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在此原则下,企业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
44、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如果一笔经济业务的性质比较特殊,不单独反映就有可能遗漏一个重要事实,不利于所有者以及其他方面全面掌握这个企业的情况,就应当严格核算,单独反映,提请注意;反之,如果一笔经济业务与通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没有特殊之处,不单独反映,也不至于隐瞒什么事实,就不需要单独反映和提示。并且如果一笔经济业务的金额在收入、费用或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就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甚至不一定严格采用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反之,如果金额在收入、费用或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就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 重要
45、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成本高于收益。 在评价某些项目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性质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38(七)谨慎性原则: 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即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
46、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企业经营存在风险,实施谨慎性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在存货、有价证券等资产的市价低于成本时,相应的减记资产的账面价值,并将减记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当然,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提取各种准备,否则,就属于谨慎性原则的滥用。 39(八)及时性原则:这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具有
47、时效性,才能满足经济决策的及时需要,信息才有价值,所以为了实现会计目标,就必须遵循会计信息有效性。 根据及时性原则,要求及时收集会计数据,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应及时取得有关凭证;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财务报告;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按规定的时限提供给有关方面。 401、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 这是指收入和费用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由该期负担来确定。具体来说,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应景
48、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因此,权责发生制原则,也称为应收应付原则。 (二)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41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也称现收现付制,是以实际收到或付出款项作为确认收入或费用的依据。 收付实现制要求,凡是本期收到款项的收入,不论是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是本期实际以款项支付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得到补偿,均应作为本期费用处理。即企业是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基础,而不是按是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进行确认。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都是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是由于会计分期前提,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因此在
49、确认收入或费用时,就产生了上述两种不同的记账基础,而采用不同的记账基础会影响各期的损益。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会计处理可以正确地将收入与费用想配合,正确计算损益。因此,企业即营利组织一般采用这种记账基础,而预算单位等常采用收付实现制。 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货币资金的实际收到或支付为标准。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货币资金的实际收到或支付为标准。假定在假定在5月实际收到货款。全部月实际收到货款。全部计算为计算为5月份的收入。月份的收入。3月实际付款。全部计算为月实际付款。全部计算为3月份的费用,月份的费用,其他月份不再分摊费用其他月份不再分摊费用422、配比原则。 这是指将收入与对应的费用
50、、成本进行对比,以结出损益。正确运用配比原则,才能完整地反映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从而有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当确定某一个会计期间已经实现收入之后,就必须确定与该收入有关的已经发生的费用,以正确确定该期间的损益。 配比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这是指会计核算中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将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资本性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对于一项支出,如果支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仅与当期有关,则这项支出就作为收益性支出;如果该支出的经济效益不仅与本期间有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