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三讲第十三讲 代词代词 古代汉语的古代汉语的 虚词虚词 古代汉语的词类,向来有虚实之分。一般认为表示实在意义的词类,叫做实词;不表示实在意义,只帮助实词表达意义,或表示语法关系的词类,叫做虚词。(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则认为虚词是指那些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古代汉语的实词和虚词一般采用这种分类:11类。 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5类) 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6类)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代词所代的本是实在的人、事、物、地、情况等,有实在意义,能单独做主语、宾语、定语、补语等句子成分,按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它是实词。 但在传统语言学观
2、点中,虚词的范围则要大得多,不仅把今人认为是虚词的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当作是虚词,而且把今人不认为是虚词的代词、副词、叹词、象声词,甚至某些形容词、数词也当作虚词。 代词作为一种具有替代作用的词,尽管能代替具有实在意义的事物,但它的本身的意义却是很空虚、抽象、不具体的。 另外,实词往往是开放类,而虚词是封闭类。所谓开放类,指的是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因此从传统语言学角度看问题,我们把代词放在虚词里讲。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代词有实在意义,能单独做主语、宾语、定语、补语等句子成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代词都分
3、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但是古今代词也有很大差别,如古代汉语还有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人称代词一、人称代词 可以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三类。但是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只是借用指示代词来表达第三人称的意义。1 1、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战国策齐策)居则曰:“不吾知也”。 (庄子齐物论)居,予语汝。 (庄子达生)启予手,启予足。 (论语泰伯)曰:“余病矣。”(左传鞌之战)朕皇考曰伯庸。(屈
4、原离骚) 注意:(1)魏晋前,“吾”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2)“朕”在秦以前也可以用于一般人。 2、第二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 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有所不同。“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和“乃”一般作定语。例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左传齐桓公伐楚)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15年)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记陈涉起义) 予知之,将语若。 (庄子知北游) 吾乃与而君言。 (史记平原君列传)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 古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往往用于对对方不需要讲礼貌的情况下(如上对下、尊
5、对卑、长对幼等),以及说话的双方关系亲昵到了不拘泥礼节的场合。试看以下例子可以体会出这一点来。 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 史记陈涉世家:“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古代汉语里对人讲究礼节的时候一般以尊称相称。用第二人称代词称谓对方多少带有不礼貌的意味。 3、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在先秦是没有的,古人可能根本就没有第三人称的概念。后代才产生的第三人称的代词,在先秦是用指示代词“之”、“其”、“彼”来表达的。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可以把它们看作第三人称代词。“彼”用于第三人称仍带有指示性,并有轻蔑的意味。“之”只做宾语,“其”只做定语。例如: 公室将卑,其宗
6、族先落,则公从之。 (左传晏婴论季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彼可取而代也。 注意: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复数的区别,其单复数要依据语境辨别。例如: 齐师伐我,公将战。 (左传庄公10年)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孟子腾文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 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史记西门豹治邺) 至于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等名词,意思是“这辈人”、“这类人”,并不是表示复数的词尾。这里不赘例。 二、指示代词二、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是近指和远指二分,古汉语除此之外
7、还有:特指和泛指及无定代词。 1 1、近指和远指、近指和远指:“此”“是”“斯”“兹”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彼”和“夫”等相当于现代汉语“那”。例如: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逍遥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挹彼注兹。 (诗经大雅洞酌) 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 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 注意: “彼”有很强的指示性,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夫”则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另外,位于句首的“夫”,有一部分已经虚化为语气词,主要起提起话题作用。如: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夫战,勇气也。”
8、 2 2、特指和泛指、特指和泛指:“之”可以表示泛指,也可以表示特指,用作定语和宾语;“其”可以表示特指,总是作定语。例如: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3、其他指示代词、其他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或“那样”。 “若”常用于作定语,“然” “尔”多作谓语。例如: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河东凶亦然。 (孟子梁惠王上)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古诗十九首) 4、特殊的指示代词、特殊的指示代词:“焉”
9、和“诸”。 “焉焉”既是指示代词,同时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它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经常与人物或处所有关。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劝学) 由于焉字经常放在句尾,逐渐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了。在有的句子里,甚至就是纯粹的语气词。例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 “诸诸”字字是代词“之”和“于”(或“乎”)的合音字(词),在古代汉语里很常见。例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传襄公十五年)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三、疑问代词三、疑问代词 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
10、所三类。三类之间存在交叉现象。1 1、指人的疑问代词:、指人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不必举例。(1)“孰”主要用于选择问句,用来指人或事物,相当于“哪一个”。例如:父与夫孰亲? (左传桓公15年)吾与徐公孰美? (战国策齐策)(2)有时用于是非问句中,不表示选择,与“谁”用法相似。例如: 孰为夫子? (论语子路从而后)(3)有时和介词“与”连用,形成凝固形式“孰与”,表示比较,相当于“与相比,哪一个”。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战国策齐策)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或能意会,则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11、第二例:“哪一个更厉害?”), 。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 奚”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1)其中“何”的出现频率最高,语法功能最丰富,可作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例如: “何贵何贱?” 。 “曰:是何也?” “大王来何操?” “许子何不为陶冶?” “姜氏何厌之有?” (2)“胡、曷、奚”一般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例如: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诗经魏风伐檀
12、)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荀子劝学)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 (韩非子说林上) 子奚哭之悲也? (韩非子和氏) (3)用于宾语时,“奚”表示处所或事物。“胡”和“曷”则主要见于“胡为”“曷为”等凝固形式,仍表示“为什么”。例如: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许由) 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胡为至今不朝也? (战国策齐策四)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1)一般用于状语,表示反问。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3、? (史记鸿门宴)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墨子兼爱上) 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 (2)用于宾语的情况少一些。例如: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礼记檀公上) 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离娄上) 四、无定代词四、无定代词 “或”和“莫”是古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没有确定的指示对象。现代汉语没有这一类,所以应特别注意。 1 1、肯定性无定代词、肯定性无定代词“或或”: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某人”,只作主语。例如: “或劳心,或劳力。” (孟子许行) 有时“或”前有先行词,则“或”指代其中一个或一些人。例如: 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
14、15年)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吕氏春秋察今) 有时句中连用几个“或”,构成排比,则既可指人又可指事物。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注意:“或”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理解为“或者”。 2、否定性无定代词、否定性无定代词“莫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物)”。“莫”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例如: 群臣莫对。 (战国策楚策一)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注意:先秦汉语里,“莫”都是无定代词,汉以后“莫”才发展为否定副词,表示禁
15、止性的否定。例如;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也表示一般性的否定。例如: 诸将皆莫信。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五、辅助性代词五、辅助性代词 “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不能单独使用,必须放在其它词和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才能有所称代。可以称代人,也可以称代事物。1 1、“者者”有两种作用:有两种作用: (1)一是放在动词和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组)后面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可以译为“的”“的人”“的东西”。例如: 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记) 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武纪) 这种用法一直保留到
16、现在,例如“劳动者”,只是“者”的辅助性更加突出,有时已接近词尾性质了,例如“作者”。 (2)“者”的另外一种用法是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如: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论语颜渊)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 注意: 1、“者”字只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2、“者”字结构不论多长,在句中只充当一个成分,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和谓语。2、“所所”的主要作用:的主要作用: (1)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构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例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左传庄公10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史记鸿门宴)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左传晏婴论季氏) 注意:一般来说,“所”字后面必须是及物动词。如果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也会具有及物动词性质,但都不带宾语,因为“所”字已经起到宾语的作用了。(2)“所”字结构的前面还可以用行为主动者作定语来修饰它,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字连接。例如:冀之北土,马之所生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3) “所”字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因为“所”字结构虽然指代行为的对象,但是不能具体表示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因此,还可以在“所”字之后再加上名词,指出具体的人或事物)例如: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史记项羽本纪)光(人名)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史记刺客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