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座之四:高速铁路隧道建筑物修理规则讲座之四:高速铁路隧道建筑物修理规则 为了做好高速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工作,铁道部运输局组织编制了高速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试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技术规章编号为:TG/GW 114-2011高速铁路隧道特点 高铁对于隧道技术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空气动力学特性方面。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如压力拨动、出口处微气压波、洞内行车阻力增大等,这些对隧道横断面的确定有很高的要求。 缓解高速列车进入隧道诱发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可采用放大隧道断面有效面积、在隧道洞口修建缓冲结构及增设辅助坑道等工程措施。 隧道横断面由隧道建筑限界、轨道数量、线
2、间距、应预留的空间、空气动力学影响所需的空间和设备安装空间构成。高铁隧道结构特点1、断面不同:高速铁路隧道比普通铁路隧道的横断面大,受力比较复杂,断面形式也不一样。一般普通单线铁路长椭圆形,而高铁接近圆形,这和列车的空气动力学效应有关。2、内部附属设施也不同:如紧急救援站、避车洞等洞室高速铁路隧道的洞口都采用喇叭口式的。3、高速铁路隧道内列车运行速度较高,隧道维修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对隧道衬砌的安全线、耐久性和防水性能要求提高。4、高速铁路对隧道底部的强度较普通铁路要求更高,且高速铁路隧道的断面跨度较大,因此对隧道底板厚度、混凝土强度等要求较高。 5、高速铁路隧道基本都采用无渣轨道基础。第一章第
3、一章 总则总则 隧道建筑物是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大,结构复杂,修建困难。 隧道建筑物修理工作分为检查、维修和大修。维修工作分为周期性保养和综合维修。 检查、维修工作实行检养修分开的管理机制。第二章第二章 基本技术要求基本技术要求第一节、隧道洞口、衬砌结构和防排水第一节、隧道洞口、衬砌结构和防排水 1、 隧道洞口崩塌落石防护宜采用明洞。两洞口距离小于30m时,宜采用明洞形式连接。 2、 暗挖隧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明挖应采用整体式衬砌;衬砌灌注密实,背后无空洞。 3、隧道内结构应达到国家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中规定的一级防水标准。4、隧道排水应通畅,洞内排水系统应与洞
4、外排水系统可靠顺接。洞外排水应引排到自然稳定的沟谷中,经路堑、涵洞排放时应无缝顺接,保证过水能力和防止壅水。5、隧道洞口地表径流应采用封闭、引排、截流等工程措施;洞口边、仰坡冲沟宜采用排导槽等工程措施。6、隧道排水应避免采用机械排水;当无法避免时,应设置完备的机械排水设备和监控设备,并备用水泵、管路、电源等设施,设置单独的排水检修通道。第二节第二节 抗震与防灾设施抗震与防灾设施1、位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地区的桥梁、隧道和明洞,均需按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检算。在多遇地震、设计地震、罕遇地震下应分别满足抗震性能、的设防目标。对抗震能力不足者应采取抗震措施。2、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的隧
5、道、明洞等应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隧道洞口设防段长度不应小于开挖宽度的2.5倍;棚洞式明洞应设置防落梁设施;8度以上地区不应采用悬臂式棚洞。3、长度在310km的隧道,结合辅助坑道设置急出口;长度在1020km的隧道,设置避难所;长度超过20km的隧道,设置紧急救援站。4、隧道内紧急救援站设置防灾通风和消防设施,避难所和有紧急出口的隧道应设置应急通风设施。5、隧道内紧急救援站、避难所设置应急照明、应急通信、疏散引导标志;救援通道、紧急出口、横通道也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引导标志。第三章第三章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第一节第一节 隧道衬砌及洞门隧道衬砌及洞门1、级围岩地段应采用曲墙带钢筋混凝
6、土的底板的二次衬砌;地下水发育的级围岩和、级围岩应采用曲墙带仰拱二次衬砌,且、级围岩拱墙和仰拱应采用钢筋混凝土。2、软、硬地层分界处及对衬砌受力有不良影响处应设置变形缝,变形缝宽度宜在2030 mm。施工缝、变形缝应符合国家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要求的一级防水等级,采取可靠地防水措施。3、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拱墙、仰拱应不小于5cm,底板不应小于4cm,沟槽不应小于3.5cm。4、二次衬砌厚度应符合以下规定:(1)、级围岩拱墙厚度不应小于35cm,底板最小厚度不应小于30cm,仰拱厚度不应小于35cm(250km/h)、45cm(350km/h)。(2)级围岩混凝土拱墙厚度不应小于40cm,仰
7、拱厚度不应小于50cm。(3)级围岩混凝土拱墙厚度不应小于45cm,仰拱厚度不应小于55cm。对于黄土,拱墙厚度不应小于50cm,仰拱厚度不应小于60cm。(4)级围岩混凝土拱墙厚度不应小于50cm,仰拱厚度不应小于60cm。对于黄土,拱墙厚度不应小于60cm,仰拱厚度不应小于70cm。5、隧道应双侧设置沟槽,双线每侧设一沟两槽,加中心水沟(管)。干燥无水的,可不设中心水沟(管)。单线每侧设一沟一槽。6、沟槽边缘至同侧线路中心距离不小于2.2 m,沟槽上方作业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6 m,作业通道顶面高出轨面应在30 cm。(1)电缆槽、侧沟的钢筋混凝土盖板厚度不小于6 cm,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
8、35,单面配筋时,正面应标记永久性标志,以免倒置。电缆槽盖板也可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中心水沟盖板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顶面应与衬砌底板和仰拱填充混凝土顶面齐平(不应高出),且盖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安放稳固,有砟轨道时应避免盖板变形、漏砟、振动等影响道床的稳定性。有砟轨道的中心水沟盖板厚度不小于8 cm,无砟轨道的中心水沟盖板厚度不小于6 cm,单面配筋时,单面应标记永久性标志,以免倒置。中心水沟盖板也可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7、隧道洞门宜采用斜切式或帽檐式结构,不宜扰动原有坡面。当洞口附近有建筑物或特殊环境要求时,宜设置洞口缓冲结构。(1)建筑物距隧道洞口在50 m以上,建筑
9、物对环境有特殊要求,且洞口外20 m处的微压波峰值大于50 Pa,应设有洞口缓冲结构。(2)距隧道洞口50 m范围内有建筑物,建筑物对环境无特殊要求,但建筑物处的微压波峰值大于20 Pa时,应设有洞口缓冲结构。(3) 距隧道洞口50m范围内有建筑物,建筑物对环境有特殊要求,应设有洞口缓冲结构,将微压波峰值降低到能接受的程度。(4)洞口缓冲结构设置,应根据列车型号及编组长度、隧道长度及净空有效面积、轨道类型、洞口附近地形、居民情况,宜采用与隧道衬砌内轮廓相似的开孔减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8、洞门、缓冲结构基础必须置于稳固的地基上;土质地基时,埋入深度不得小于1.0 m,并应在冻结线以下0.25
10、m。9、洞口顶露出仰坡坡脚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3.0 m,洞门前端墙或上翘高度应高出坡脚不小于1.5 m。洞口仰坡周围须设置排水、截水设施。10、洞口上方有公路跨越时,应设置防护设施。11、隧道应保持状态完好。如发现下列病害,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1)拱部衬砌压溃、掉块;衬砌严重风化、腐蚀造成衬砌崩塌、剥落。(2)仰拱或无砟轨道变形损坏,导致基床下沉、轨道板上拱、道床翻浆。(3)拱部滴水,边墙淌水,基床冒水。严寒地区渗漏水结冰危及行车安全。(4)衬砌开裂、变形、损坏:衬砌裂缝宽度3 mm,且有发展。(5)衬砌腐蚀疏松深度大于衬砌厚度1/10、面积在0.1 m2以上。(6)洞内、外排水设施损坏、
11、失效。(7)洞口边、仰拱有剥落、坍塌可能时。12、洞门、洞口缓冲结构、衬砌建筑材料可按表1和表2选用,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水泥砂浆等级不应低于表列规定。 洞门建筑材料 表1 材料种类部 位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砌 体斜切式洞门 C35 C35洞口缓冲结构 C35洞顶挡墙 C20 C25M10水泥砂浆砌块石侧沟、截水沟 C15 M10水泥砂浆砌片石护 坡 C15 M10水泥砂浆砌片石注:(1)护坡材料也可采用C20喷射混凝土,但土质及风化岩边坡不应采用。 (2)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5的地区,表列水泥砂浆强度应提高一级。衬砌建筑材料 表2 材料种类 部 位 二次衬砌 初期支护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喷射素或
12、纤维混凝土拱 圈 C30C35C25边 墙 C30C35C25仰 拱C30C35C25底 板C35仰拱填充C20底板混凝土找平层C20水沟、电缆槽神C30C35水沟、电缆槽盖板RPC,120MPaC35钢筋混凝土排水管C30无砟轨道踏步C20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应符合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三极管标准。13、隧道内应保持清洁,无杂物。14、选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根据结构功能的需要还应满足抗冻、抗渗、抗侵蚀的要求。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应低于 P8。15、在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受冻害影响的地段,应适当提高衬砌混凝土强度等级,抗渗等级不低于P10。第二节
13、第二节 隧道防水与排水隧道防水与排水1、隧道内、外应有完善的防排水设施,防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1)衬砌表面、施工缝、变形缝、设备安装孔眼不漏、不渗、无湿渍;(2)排水系统不应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冻结、冲刷,在有冻害地段的衬砌背后不积水;(3)瓦斯、机械排水必须设置全包防水。2、隧道排水系统应与洞外排水系统、天然水系顺接,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1)隧道全长范围内均应设置纵向盲沟、环向盲沟、侧沟、泄水槽、横向导水管、中心水沟或中心水管(干燥无水除外)和检查井等。(2)洞外应设置洞外排水沟、洞口截水横沟(单面坡)、洞顶截水天沟、仰坡排水沟等。必要时,洞外应设置缓冲池(井)。(3)机械排水隧
14、道必须设置排水设备控制系统和备用排水管路、水泵、电源以及监控系统。集水井宜与正洞隔离,机械排水系统检修通道与外直接连通,集水井应根据最大出水量确定容量,并留有足够余量。3、隧道应每侧设侧沟,侧沟宽度不应小于30 cm,深度不应小于75 cm;靠近道床一侧沟、槽墙厚度不应小于20 cm,墙身应增设构造钢筋。4、中心水沟应符合下列规定:(1)中心水沟宽度不应小于60 cm,深度不应小于80 cm(无砟轨道)或100 cm(有砟轨道)。(2)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时,轨顶至中心水沟底面高差不应小于1.5 m;钢筋混凝土侧壁和底板厚度分别不应小于20 cm和25 cm。5、中心水管和检查井应符合下列规定
15、:(1)中心水管内径不应小于40 cm,当排水量较大时内径不应小于60 cm,管壁厚度不应小于内径的1/10。(2)轨顶与中心水管管底高差不应小于1.35 m,排水量较大时不应小于1.5 m。水管中心上方顶面设置顶宽不小于16 cm,深度不小于8 cm的弧形排水凹槽。(3)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时,管座以上(不低于管中心高度)中心水管布设梅花形泄水孔。(4)当采用中心水管时,必须设置检查井。检查井顶面不应高出衬砌底板和仰拱填充混凝土顶面,间距不应大于50 m;检查井纵、横向宽度均不应小于1.0 m;轨顶与检查井底高差不应小于1.55 m,检查井底部沉沙池高度不小于20 cm。检查井不应设置在施工
16、缝、变形缝处,距衬砌变化断面不应小于1.0 m。(5)检查井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设爬梯。(6)无砟轨道的检查井应采用厚度不小于30 cm的铸钢镂空盖板;有砟轨道的检查井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厚度不小于10 cm,或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厚度不小于5 cm。盖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安放稳固,避免盖板变形、漏砟、振动等影响道床的稳定性,并在边墙设置明显永久性标志。6、寒冷及严寒地区,冬季有水的隧道,水沟应符合以下要求:(1)当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0-15时,应设双侧保温水沟和中心保温水沟(管)。(2)当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5-20时,应设中心深埋水沟。(3)当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20时,应设防
17、寒泄水洞。(4)配套排水设施应防寒。7、独立明洞洞身应设纵向排水沟和横向排水坡,洞口接长明洞、排水沟应与洞身设置相同。8、隧道内排水沟坡度宜与线路坡度一致。在中的分坡平段范围内和车站内的,排水沟底排水坡度不应小于1,横向排水坡不应小于2%。9、侧沟和中心水沟的连接,应符合以下规定:(1)侧沟应与衬砌背后的纵、环向盲管连接,连接管直径不应小于10 cm,间距应在510 m。(2)侧沟与中心水沟(管)之间设置横向导水管,间距不应大于50 m,直径不应小于10 cm。(3)中心水管布设梅花形泄水孔时,泄水孔间距不大于40 cm,管外回填粒径在2030 mm的卵(碎)石滤层,且回填密实。(4)检查井连
18、通上下游排水管,两侧设置直径不小于10 cm的横向引水管。(5)电缆槽沟底应设宽度4 cm、高度3 cm的泄水槽,间距不应大于5 m。10、排水型隧道环、纵向排水盲管设置在初期支护与防水板之间;防水型隧道环、纵向排水盲管设置在防水板与二次衬砌之间。环向设置直径不小于5 cm的排水盲管,间距一般在510 m;在仰拱与拱墙施工缝高度、无仰拱衬砌的边墙基础距侧沟底30 cm左右高度,两侧对称设置直径不小于8 cm的纵向排水盲管。11、排水型、防水型隧道纵向盲管分段长度分别不应大于15 m和30 m,并直接与侧沟连通,盲沟上部设高度不小于30 cm、厚度在1015 cm、碎石粒径1030 mm的无砂混
19、凝土反滤层;环向盲管通过泄水管与侧沟相连,泄水管直径不应小于10 cm。12、隧道防水板应采用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CB(乙烯、醋酸乙烯与沥青共聚物)或PE(聚乙烯)材料,并符合以下要求:(1)防水板厚度不应小于1.5 mm,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铁路隧道防水材料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21号)的相关规定。(2)防水板应采用无焊点铺设,双焊缝搭接、单条焊缝宽度不应小于2 cm,焊缝应连续,不得漏焊、虚焊、焊焦、焊穿;双焊缝间气密性应达到0.20 MPa加压5 min,压力降低不大于20%。(3)防水板接缝与二次衬砌施工缝、变形缝错开距离不应小于50 cm。13、二次衬砌施工缝、变形
20、缝应设置止水带,并根据缝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止水带或止水带组合。止水带应符合下列规定:(1)中埋式、背贴式止水带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铁路隧道防水材料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21号)的相关规定。(2)止水带橡胶应采用三元乙丙橡胶制作,不得采用再生橡胶。(3)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7 d的净膨胀率不宜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最终膨胀率宜大于220%。14、排水型隧道施工缝,防水应符合以下要求:(1)环向施工缝,、级围岩地段应设置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级围岩地段应设置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背贴式止水带。(2)纵向施工缝,应设置钢板止水带和遇水膨胀止水条。15、排水型隧道变形缝,防水应符合以下要求:(1
21、)变形缝应设置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背贴式橡胶止水带,并设置可维护注浆止水管。(2)变形缝在二次衬砌内缘不小于3 cm范围内,应采用聚硫密封胶封堵。(3)变形缝其余空隙应采用沥青木丝板填缝料填塞密实。(4)仰拱部位变形缝应设双层抗剪钢筋,直径不应小于50 mm。16、防水型隧道施工缝,防水应符合以下要求:(1)环向施工缝应设置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背贴式橡胶止水带双重防水,拱墙应设置可维护注浆止水管。(2)纵向施工缝应设置止水钢板和遇水膨胀止水条双重防水。17、防水型隧道变形缝,防水应符合以下要求:(1)变形缝应设置外贴式橡胶止水带和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双重防水,并设置可维护注浆止水管。(2)变形缝
22、在二次衬砌内缘3 cm范围内,应采用聚硫密封胶封堵。(3)聚硫密封胶与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间设置直径20 mm打孔PVC波纹管。(4) 变形缝其余空隙应采用沥青木丝板填缝料填塞密实。(5) 仰拱部位变形缝应设双层抗剪钢筋,直径不应小于50 mm。18、隧道内有漏水时,应查明水源、漏水位置及漏水量,查阅原防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资料,遵循“防、堵、截、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整治。19、有降水和排水条件的隧道,整治前应做好降水、排水工作。20、整治施工时,应按先拱墙后底板(仰拱)的顺序进行,减少破坏原结构和防水层,应选用无毒、低污染且耐久的材料。21、整治部位均应设置临时堵漏、
23、柔性防水、刚性防水等防水措施,以防止堵水材料收缩而渗漏。22、整治隧道渗漏水,视渗漏水部位和渗漏水量,可选用以下措施:(1)衬砌渗漏水宜采用衬砌内压注速凝止水化学浆液。(2)边墙淌水,宜采用边墙内设环向排水暗槽、衬砌后围岩注浆等措施;必要时边墙背后增设竖向盲沟。(3)设置分区防水技术的防水板,可通过注浆管进行注浆堵漏。(4)施工缝渗漏水采用在缝内压注速凝止水化学浆液、嵌填弹性防水橡胶条、橡胶止水带等,当埋设有可重复橡胶管时,可通过重复注浆进行注浆堵漏。(5)变形缝渗漏水宜采用嵌填弹性防水橡胶条、橡胶止水带等。(6)隧底冒水宜采用压注速凝材料、加深或增设排水沟,翻修隧底仰拱和铺底等。(7)隧道内
24、渗漏水结冰危及行车安全时,应及时刨除,并彻底整改。23、增设明洞时,其防排水应符合以下要求:(1)明洞顶应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2)靠山侧边墙后,应设置纵向和竖向盲沟,将水引至边墙泄水孔排出。设置纵坡不小于2的纵向盲沟。(3)衬砌外壁应敷设外贴式防水层,防水层的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 cm。(4)洞门与既有隧道的接头处,应做好防水处理。(5)回填土表面宜铺设粘性土隔水层或防水土工布,并与边坡搭接良好。24、隧道外部的地表水丰富时,应有良好的地表和洞顶排水系统。对隧道有影响的地表沟谷、坑洼积水时,宜采用疏导、铺砌和填平等措施,防止洞外地表水渗流到隧道内。第三节第三节 隧道通风隧道通风1、运营
25、隧道内空气的卫生标准应达到: 列车通过隧道后15 min以内,空气中氮氧化物(换算成NO2)浓度应小于10 mg/m3,臭氧浓度应小于0.3 mg/m3,含有10%以下游离SiO2的粉尘浓度应小于10 mg/m3,湿度应小于80%,温度应低于28。 瓦斯隧道在运营期间,必须进行瓦斯检测,隧道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瓦斯浓度不得大于0.5%。2、自然通风条件不良的隧道,经过空气化验或通风试验,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规定的标准时,应设置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洞内风速不应大于8 m/s。3、机械通风方式宜采用射流风机通风,射流风机安装应牢固可靠,启动灵活,便于维修。洞内通风设备应具有防潮、防腐蚀、防漏电功
26、能。4、隧道内为自然通风设置的通风井两端衔接必须圆顺,边墙面必须平滑,外口应有防护设施。如有妨碍空气流通的地方,应予整修。第四节第四节 隧道电源插座隧道电源插座1、长度5003000 m的曲线隧道和10003000 m的直线隧道,应设置施工照明电源插座。电源插座在隧道边墙两侧交错设置。2、长度3000 m及以上的隧道,应设置施工照明电源插座和冷光源指示照明灯具。3、施工照明电源插座交错设置,间距不大于50 m。第五节第五节 隧道防灾救援疏散隧道防灾救援疏散1、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应贯彻“以人为本,应急有备,方便自救,安全疏散”的工作方针。健全防灾救援疏散系统,预防灾害发生,将灾害所产生的影响减小到
27、最低程度。2、隧道内应设置贯通的救援通道。单线隧道单侧设置,双线隧道双侧设置,救援通道距线路中线不应小于2.3 m。3、隧道救援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5 m,高度不应小于2.2 m。4、隧道救援通道走行面不应低于轨面,走型面应平整、铺设稳固,并与相邻沟槽盖板顶面平齐。 5、隧道内紧急救援站长度应在450500 m;紧急救援站内站台宽度宜为2.3 m,疏散横通道间距不宜大于50 m,横通道内应设有两道密闭防护门、通行宽度不应小于3.4 m。避难所设置在救援通道的疏散出口通道内。6、救援通道的疏散出口通道宽度不应小于3.0 m,高度不应小于2.2 m,纵坡不应大于12%。汽车可驶入的疏散出口通道,
28、车道净宽不小于5.1 m,局部设置错车道的地方净宽不小于7.35 m。 长大隧道,可以利用施工横通道、平行导坑、斜井等辅助坑道作为救援通道的疏散出口通道。7、疏散出口通道的出口处应设置疏散场地,面积不小于200 m2,并用隔离栅栏围闭,栅栏出口应与地面道路接驳,设置在铁路征地红线范围内。8、疏散出口通道由初期支护、防水板、二次衬砌、底板、洞门等组成,应设置路面、排水设施、通风设施、照明、安全门、疏散指示标识等。9、疏散出口通道初期支护的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二衬混凝土等级应不低于C25,底板混凝土等级应不低于C20,沟槽不低于C20,路面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15,水沟盖板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5
29、。10、疏散出口通道洞门端墙宜采用模筑整体式,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墙体斜率不大于10:1;翼墙可以采用浆砌片石,但砂浆等级不宜低于M10,墙体斜率不大于10:1,翼墙在远离洞门的一端应做成1:1.25的斜坡。洞顶截水天沟距洞门边仰坡刷方线距离不小于5 m。11、疏散出口通道内水沟设于靠近隧道侧。疏散出口通道水沟和隧道水沟沟底顺接,当隧道排水量很大,难以从隧道水沟及横通道水沟流出时,可采取在疏散出口通道内设置大断面水沟方式将水从隧道引出。 第四章第四章 检查维修组织检查维修组织 设置路桥检查车间,负责桥隧、路基设备的日常管理,检查车间归属所在工务(桥工)段管理(以下统称为设备管理单位)。
30、在路桥检查车间下设路桥检查工区。未设路桥检查车间的,必须设置路桥检查工区。第五章第五章 检查检查第一节第一节 检查制度检查制度 检查制度包括:周期性检查、临时检查、水文观测、专项检查、检定试验等。第二节第二节 检查重点检查重点对于隧道,检查重点如下:1.衬砌裂缝、风化、腐蚀、压溃、剥落、掉块(可使用分格、安设测标检查);2.衬砌、施工缝、变形缝漏水、涌水、渗水、结冰(查明水源、测量流量、水温,必要时化验水质);3.道床基底沉陷;4.道床与水沟边墙交界处、中心水沟部位裂缝、变形、错台等;5.施工缝、变形缝部位的裂缝、变形、错台等;6、隧道内排水措施、出入口天沟、吊沟、截水沟排水和淤积情况;7、洞
31、口边仰坡崩塌落石、滑坡,边坡防护设施损坏;8、偏压隧道或明洞的山体滑动,明洞顶填土厚度和坡度;9、洞顶防排水设施损坏,有无泄水漏斗;10、沟槽盖板损坏、缺少、翘动、大缝隙等;11、双洞隧道横通道、设备洞、预留洞状态,横通道内防护门状态。第三节第三节 状态评定状态评定1、每年秋季应对每座桥隧建筑物按项目进行一次状态评定,填写高速铁路桥隧建筑物状态评定记录表。2、状态评定按劣化程度分为A、B、C三级,A级又分为AA、A1两等。(1)凡结构物或主要构件功能严重劣化,危及行车安全,评定为A级AA等。(2)凡结构物或主要构件功能严重劣化,进一步发展会危及行车安全,评定为A级A1等。(3)凡结构物或构件功
32、能劣化,进一步发展会升为A级,评定为B级。(4)凡结构物或构件劣化,对其使用功能和行车安全影响较小,评定为C级。 3、结构物或构件状态评定为A级者,其病害一般需要通过大修或更新改造进行整治;当结构物存在影响行车安全的病害,应采取相应的限速或限载措施,遇紧急情况,应立即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并视具体情况,尽快安排彻底整治或列入下一年度的桥隧大修或更新改造计划及时整治。4、结构物或构件状态评定为B级者,其病害一般需要通过维修整治(个别危害需要通过大修整治)。5、结构物或构件状态评定为C级者,其病害可通过维修进行整治,个别危害需加强观测并根据其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六章第六章 周期性保养周期性保养
33、 通过对隧道建筑物的周期性保养,及时消灭超限和临近超限处所,保持桥隧设备状态经常均衡完好,确保行车安全平稳。 周期性保养工作一般应以整座设备进行,长大桥隧设备也可分区段进行。 隧道保养工作范围如下:(1)隧道进出口坡面危石及隧道衬砌掉块的清理;(2)隧道排水系统疏通,侧沟修补等;第七章第七章 综合维修综合维修隧道综合维修工作范围如下:(1)整治少量的隧道漏水,修补小量衬砌圬工。(2)隧道排水沟清理。(3)隧道洞口边、仰坡危石处理,防护设施局部整修。(4)隧道通风设施整修。(5)各种防护设备的砌体勾缝修补。(6)防护墙、作业通道、救援疏散通道、安全检查设备、抗震设施、空心墩检查梯等的局部整修。(7)各种桥隧涵标志的增设、修理和更换。第八章第八章 大修管理大修管理1、大修工作范围、大修工作范围 隧道大修按照设备状态劣化等级、工程性质、复杂程度和工程量大小,可分为周期大修、重点大修和一般大修。 隧道衬砌加固、洞口边仰坡整治、严重漏水整治等为重点大修;其他病害整治的大修为一般大修。2、隧道大修、隧道大修(1)整治漏水,改善和增设排水设备;(2)整治洞口边坡、仰坡;(3)铺底成段整治;(4)衬砌裂损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