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媒介学 中文093班刘影,周梦娇本节主要内容v一、媒介 概念 种类v二、“翻译研究” “译介学” 产生 研究内容 翻译史的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 重要译家、译品和翻译风格的研究; 同一作品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等。一、媒介v概念 媒介:指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它把一个民族的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和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和影响得以实现。v分类 个人媒介 团体与环境媒介 文字材料媒介 1、个人媒介(三种情况)v媒介者属于接受影响的国家,积极介绍、引进外国文学和思想。如:鲁迅、胡适、茅盾、郭沫若等一大批现代中国作家。v媒介者属于输出影响的
2、国家,侨居海外,向所在的国家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如:犹太作家辛格在美国定居用意第绪语创作;刘若愚教授在美国执教,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理论。v叶嘉莹v媒介者属于第三国v沿丝绸之路的周边国家v民族入侵者v地中海的西西里岛v在个人媒介中,有的是翻译家,文学家,此外,还有很多不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如教徒,传教士,旅游者,流亡者,商人等,他们的活动或著述,直接或间接地对文学交流起着媒介作用。v马可波罗2、团体与环境媒介v常见形式:文学社团,文学沙龙,文学研究协会,学术会议,纪念活动,学术访问活动等。3、文字与材料媒介v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尤其是译本。二、翻译研究v内容:翻译史的研究;翻译理论研究;重要译家、译品
3、和翻译风格的研究;同一作品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等。翻译史的研究v研究意义:v“翻译” 广义:以今译古,以内译外(以外译内) 狭义:以内译外(以外译内)v中国翻译史简介:v外国翻译史简介:翻译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中外皆然,通过翻译古籍文献,沟通古今,延承文化。标准:跨越民族和语言界限,而不是以跨越国界为标准。如,翻译少数民族作品。中国翻译史概况v西汉之前:传译之事,古来有之。 司马迁,我国文化史上最早以今译古的文人说苑善说中鄂君译的越人歌。v从西汉始,翻译成为一种事业,突出表现在汉译佛典上。从东汉到隋唐,译经事业到达鼎盛:译者人数多,翻译成果显著,译场组织严密,出现许多翻译大师,最著名的有四人
4、: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v玄奘 鸠摩罗什中国翻译史概况v近代:翻译机构出现(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专门的翻译刊物(),涌现了著名翻译家(严复,梁启超,徐寿,林纾等),翻译门类增加(除兵政类,医学类,增加了文学类。)v林纾及其林译小说中国翻译史概况v五四之后:翻译事业空前繁荣,数量,质量均到达前所未有的新高度。v此时文学翻译的特点:重视俄罗斯文学;重视被压迫,被奴役民族的文学注重翻译现实主义文学,也不忽略浪漫主义作品。v新中国成立以后: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国外翻译史概况v三次大规模的翻译圣经的翻译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作品的翻译近四五百年来欧洲各国文学间互译国外翻译史概
5、况v国外研究成果【法】贝朗热法国翻译史【德】弗兰采尔18世纪翻译史【英】马锡生翻译伊丽莎白时代的一门艺术 传统翻译文学史的编写和研究重点是翻译事件的描述,翻译家活动的记述,翻译理论发展的脉络,而对翻译文学本身并不大关注。这不失为未来研究的一个入手点。翻译理论的研究v两大问题 如何看待翻译及翻译的功用(是什么翻译) 翻译的理论和方法(怎么翻译)翻译是什么? 翻译是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 翻译是一种艺术。(比较文学学者认可) 过去某些时期,以做翻译工作为耻,如今,轻视翻译的观念已经大大改变,不仅如此,翻译越来越紧密地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翻译理论的研究v在西方比较文学界,译介学媒介学没有正式的名称,而是
6、以一个意义很宽泛的术语“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or translation study)。v作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正式的分支,译介学的产生比较晚,大约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法国学者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第一部第七章“媒介”正式讨论 “译者和翻译”的问题,是开先河之举。而真正取得重要地位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事。翻译理论的研究翻译的功用:创造性的叛逆“创造性叛逆”: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来。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然而,埃斯卡皮把“创造性叛逆”仅仅理解为语言环境与语言外壳的转换。在比较文学研究者看来
7、,“创造性叛逆”有更为广泛的含义。翻译理论的研究叛逆性:作品从一种语言组织进去另一种语言组织,必然要产生不同于原作的某些因素;而另一方面,原作中某些因素无法全部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在翻译中往往失去一些因素。v如:钱钟书曾说“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地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或贴近原文。”翻译理论的研究v创造性:翻译既然进入一个新的语言组织,就必然会增添新的因素,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上译者的理解、风格等个人色彩,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创造性。v如,莎士比亚剧作的奥威施莱格尔
8、和蒂克的德译本中以浅近的德语译原作中语义模糊的词。v再如,林译小说的译文尽管讹脱错漏处很多,仍影响了近现代文坛上好几代人。翻译理论的研究(另增)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不仅仅是译者,还有读者和接受环境。译者:个性化翻译;误译和漏译;节译和编译;转译和改编。读者:个体差异。接受环境:环境差异(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翻译理论的研究v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个性化翻译:译者的翻译原则和追求目标如,拜伦的诗,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译,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译,胡适则用离骚体译。 “归化”指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如严复翻译天演论,使用的是古朴典雅、气势恢弘的桐城派古文式译文。“异化”指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的现
9、象。如美国诗人庞德翻译中国古诗时,就有意识地不理会英语语法规则。翻译理论的研究v例如:李白古风(其二)中“荒城空大漠”,庞德将其译为“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nd desert.”有意仿效中国古诗的意象并置的手法,虽然不是典型的意象并置句,但是这种译法使当时的读者大为吃惊,并引发了美国的一场新诗运动。翻译理论的研究v误译和漏译 多是无意识的。如英译者在翻译陶渊明诗责子“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时不懂汉诗中“二八”是十六岁的意思,还以为诗中“二八”是“一八”的笔误。但也存在有意的误译。如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英译为“Road to Calvary”
10、,这里“Calvary”典出圣经,音译为卡尔瓦利,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漏译也分有意和无意,无意的一般影响不大,有意的漏译则是节译。翻译理论的研究v节译和编译 都属于有意的创造性叛逆。节译,如我国伍光健版三个火枪手,压缩了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删去了与结构及人物个性没有多大关系的语句、段落等。编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节译。差别在:节译虽然删去原作某些内容,但是所有句子还是依据原本直接翻译的,编译则是有直接翻译的,也有编写、改写,或添写。翻译理论的研究v转译和改编:“两度变形” 转译,即重译。如,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所用的术语多半不是直接由梵语翻译过来,而是间接经过天竺文字或西域文字。改编,不单指
11、作品文学样式、体裁的改变,还包括语言、文字的转换。如,林纾把易卜生的剧本群鬼改译成文言小说梅孽。翻译理论的研究v读者(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同一个人物,由于阅读个体世界观、文学观念、个人阅历的差异,在理解特定人物时,也是千差万别的。v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环境往往会影响读者接受文学作品。如,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是一部政治讽刺剧,但当这部小说被译介到其他国家时,人们对作者描绘出来的大人国、小人国更感兴趣,以致它成为一本轻松有趣的儿童读物。 翻译理论的研究v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历来存在不同观点的论证。v歌德 :“让外国的作家到本国来,或让本国读者到外国作家那里去”v施莱尔
12、马赫:把读者引向译者,或把作者引向读者。 概论而言,前者是使译作尽量贴合原著,后者是要是翻译十足地民族化。v翻译的原则 欧美翻译界v18世纪英国翻译家塔特勒“翻译三原则”: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著的思想;译文应该在风格上、笔调上和原著一样;译文要像原著一样流畅;类似于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的研究v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四个标准:达意、传神、语言顺畅自然、使读者有类似的反映。v英国乔治普里斯特:不改,不删,绝对不加。总的看来,几种对立的意见:要求译文字面忠实;认为译文不必要字面忠实。可对原作增删;禁止对原作增删。译文须体现原作的文体风格;译文只能体现译者的问题风格。译文须像原作同时代的作品;译文只能
13、是像译者同时代的作品;译文读来应该和原文一样;译文读起来应该只能像译文。翻译理论的研究苏联翻译界v以语言学家费道罗夫为代表的语言学派:翻译属于语言范畴,是实践两种语言转换的领域,提出“等值翻译”理论,追求语言上的完全对应。具体翻译要求以句子、段落和连贯的语言为单位。v以安托科尔斯基等文艺理论家为代表的文艺学派:翻译是文学创作的形式之一,属于美学范畴,追求艺术上的等值和对应。翻译时把印象、情感、形象等因素放在首要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v中国翻译界v支谦、道安相当于直译;鸠摩罗什属于意译。v近代,清末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写的序言中,提出自己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信,达,雅。”v信(
14、faithfulness):忠实于原作,不歪曲,不增删。达(expressiveness):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译文用语得体,文字典雅。翻译理论的研究v五四时期,郭沫若、林语堂、朱光潜、傅雷、钱钟书等论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v罗新璋则指出我国翻译理论是自成体系,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渐次发展,有四个阶段“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然从本质上看,其根本是“信”字,即对忠实的追求,包含神似和形似的统一。翻译理论的研究v翻译界流传甚广的说法:翻译像女人,忠实的不漂亮,漂亮的不真实。v翻译是带着脚镣在跳舞。v在实际翻译中,最难做到的是 “信”。“达”和“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到信
15、。很多翻译大家都是极其重视“忠实” 。译家、译品和翻译风格的研究v译家和翻译风格 比较学者重视译者的翻译活动和风格。如,翻译莎士比亚剧作的朱生豪,他的译文文笔流畅,善于传达原作的情趣和气势。而傅雷翻译巴尔扎克的小说,他的翻译则十分传神,曲尽原作之妙。因此,有人甚至认为某些优秀的译本可能已经超越原作。这样的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很有意义。诗译英法第一人:许渊冲v北大教授,翻译家。诗译英法第一人。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因为翻译,1999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翻译理论是“优化论”,“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译家、译品和翻译风格的研究v译品 对译品的研究,主要是对译者对原作歪曲、增删现象,以及两种不同语
16、言系统中,译作与原作存在的差异和影响的研究。 如,“homely”一词,在英式英语中解释为“plain or ordinary, but pleasant”,在美式英语解释为“unattractive in appearance ”。明显地,存在褒贬的差异。同一作品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v简爱李霁野版v黄源深版 宋兆霖版同一作品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v据统计,简爱从1980年到2011年的中文译本有28个版本。v阿伽门农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布莱尔在论翻译中就比较研究了阿伽门农的七种英译版本,并得出有价值性的结论译者总试图把握埃斯库罗斯所处时代的精神,而读者期望译作如当下时代的作品一样可读可诵。小结v如今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和加深,翻译在当代人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对于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而言,媒介学作为其学科分支,也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的译学界都陆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对比较文学研究有积极的影响。而在媒介学这块,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期待未来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方面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