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近中高端人群 一、关注中高端人群的目的 二、认识中高端人群 目前普遍得到认同的描述是:中高端人群的划分标准不仅是收入水平一项,还包括职业特征、拥有财产水平、消费水平、教育程度等。具体而言是有稳定的中等以上收入;拥有房产或私车;接受教育年限在 12年以上;有娱乐和休闲的需求,并出入一般百姓很少涉足的娱乐场所。 认识中高端,可从经济及经济以外两方面的来看: (一)经济为本、收入为先 以广州市为例,在零点调查公司近期一项对当地市民的调查中发现,个人年收入 10万以上被认为是中高端,其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中层管理者、还有律师、会计师、记者等自由职业者、以及中高级公务员。 (二)以关怀的眼光看待中高端人群
2、 中高端客户有着令人艳羡的工作和收入,但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工作时间长,睡眠时间少,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在9.5小时左右,而睡眠时间仅有7小时左右,其中45.1%的中产人士觉得生活压力较大。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不同城市中产群体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类型有所不同,北京中产群体首要压力是业绩提升困难,上海中产群体是工作强度大,广州中产群体工作中人际关系紧张的压力最大。在所有调查的城市中,成都中产群体相对比较安逸,对生活压力的感受较小。 社会竞争带来的工作压力在北京表现尤其突出,由于人才的全方位激烈竞争,因而北京中产群体感觉压力最大。与此相关联的一个现象,是北京中产群体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较
3、多。父母一代目前遭遇的激烈人才竞争,使他们认识到子女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中高端人群的理财观 由于观念趋前,注重自身保障,中高端人群整体而言具有比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但是由于消费的理性特点,在保险投入上也更加谨慎。呈现出这部分人群对保险有潜在需求,但是不容易促成购买的情况。 中高端人群比较重视投资,有资料显示,投资支出占家庭月收入的 16.4%,仅略低于储蓄(18.9%)。另外,保险和汽车的投入也不少,分别占家庭月收入的7.4%和8.7%。 中高端人群对保险的重视程度也明显高于普通公众,其中医疗费用补偿型和意外伤害补偿型的险种购买比例最大,分别是47.
4、4%和47.1%,而普通公众分别只有25.5%和22.5%。四、如何抓住中高端人群 关键发现一:理财日趋谨慎,保险消费有喜有忧 中国人民银行 2006年 3月 15日公布:2006年 2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 15万亿元。在次日公布的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 28.6,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降低0.9和1.8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意愿在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本季更跌至历史新低。一边是消费意愿降至新低,一边是对投资保持谨慎态度,即便投资也是首要考虑的是“股票或基金”。 关键发现二:保险产品应在保障方面加以强化 央行分析认为,导致居民消费愿望走低的首要原因是居民对未来某些开支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心。前述问卷反映,在居民的储蓄动机中,教育费一直独占鳌头,其次是养老、购房和预防意外,这四项占比本季达 56.5。居民考虑到未来生活需要,只好进一步控制当前消费,增加储蓄。在这种大背景下,应推进储蓄替代型的保险产品,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积极发展教育类、养老类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