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教学资料介绍 二、自主学习指导 三、考试情况分析 四、章节要点辅导 1、社会学概论; 2、 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 3、 社会学概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4、 社会学概论形考作业的解题要点 及参考答案; 5、 社会学概论各章节辅导要点。 1、考核依据 本课程的考核说明所依据的教学文件是“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所依据的文字教材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应星教授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学概论(2010年8月第一版)。本课程考核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2、 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占综
2、合成绩的70%。3、 命题原则第一,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控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之内。第二,考试命题覆盖本课程教材的1-10章,既全面,又突出重点。第三,每份试卷所考的内容,覆盖本课程教材所学内容的70% 以上的章节。第四,试题应难易适中,一般来讲,可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个程度,所占比例大致为:容易占40%,适中占35%,较难占25%。第五,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10、8、20、32、30左右。每种类型的考试题均有难、中、易的差别。四、各章节要点辅导四、各章节要点辅导一、中国古书中的一、中国古书中的“社会社会”u
3、 “社”就是一块地方的主人。“会”就是集会。两个字合起来就表示在一定的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祝活动。u 后来发展为第二个意思,是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u社会是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论二、马克思主义论“社会社会”u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u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u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是人们按照自己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
4、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注意点注意点: :人怎样才能进行生产呢?生命的生产无论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一、社会思想与社会学u 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礼记礼运u 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u 康有为:大同书二、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u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u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三、社会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
5、性的社会科学。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按其知识按其知识结构,社会学结构,社会学学科内容分为学科内容分为理论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经验社会学经验社会学二、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二、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u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u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u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u孔德u严复u康有为u群学肄言u恩格斯的人的双重生产理论u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导导 入入人的行动的最初动力人的行动的最初动力人的社会需要人的社会需要一、社会需要的涵义一、社会需要的涵义 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
6、的社会心理反应。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 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二、社会需要的产生二、社会需要的产生 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而产生的。 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原有需要在不断满足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需要,产生新的社会实践与新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需要理论社会需要理论u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u需要只有通过他人才能获得满足,需要是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群体形成的基础。u需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产生和提高的。体现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
7、发展,才能实现。一、社会需要的类型一、社会需要的类型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综合性需要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u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个人的需要并不只是指自然的人,而是指社会的人。人就是社会的动物。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之所谓人的本性。u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u人类的生产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为了满足的享受的需要,最后提高到为了满足最高级的发展需要。u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提出,到1945年在动机和人格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8、u 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人的需求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u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A、生理需要。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C、归属与爱的需要。希望在团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D、自尊的需要。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成就和他人的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充分发挥潜能,做最适宜的工作。u 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D、可以同时部分
9、满足几种需要,但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等级的需要发挥主要作用。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u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四、社会需要理论的社会学意义四、社会需要理论的社会学意义u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从宏观上指出了人类的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微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u社会需要理论是建构社会学理论的基石。u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需要的最高层次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人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一
10、、人的发展与需要的发展 人的社会需要是随个人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存、享受、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二、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二、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 每个社会集体都希望自己集体发展并满足自己集体的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三、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u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u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会制约性。u 社会需要的提高是人的体内平衡与体外平衡的协调、个人与社会需要的协调、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的发展过程。u 就集体而言,则是集体与个人成员的需要的协调、领导与群众
11、的需要的协调、历史与现实协调的发展过程。u 需要只要协调才能提高,也只要协调才能得到预想的均衡的满足。一、什么是社会交往一、什么是社会交往u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u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二、社会交往的意义二、社会交往的意义u指出人类离不开交往。u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u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u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u人们的共
12、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根据交往的主体分个人交往群体交往根据交往的形式分直接交往间接交往根据互动的性质分竞争合作冲突调适(顺应)四、社会交往的理论四、社会交往的理论u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u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u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因此
13、,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u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u 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u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u 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u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18631931)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u 社会学家布卢默总结了符号
14、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1、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他所采取的行动的。2、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3、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镜中之我 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u人际关系的涵义:持续的社会交往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称为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15、u人际关系以个体之间的角色关系分有:夫妻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u人际关系以关系的情感特征分有: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u人际关系以关系双方的目的来分有: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u人际关系的两个明显的特点:直接性和情感性。(一)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二)社会关系(二)社会关系u在人们社会交往的活动中结成的关系称为社会关系。u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并且这种交往和影响要以多次重复和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形成。u社会关系是指的具有相当数量的两类人之间的一般关系,而不是两个单纯个体之间的关系。u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家庭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在此基
16、础上产生社会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关系。u 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u 它具有直接性和情感性两个特征。u 人际关系交往受四个因素的影响:需求的互补性、态度的类似性、距离的远近和交往频率。u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受交往双方诚意、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与合作及双方在交往中得到满足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合作需要的条件合作需要的条件u具有一致的目标,合作总要有某种共同的目标,缺少一致的目标,就无法进行合作。u具有相近的认识。合作是一种互相配合的行为,合作各方在目标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方式上的共识,势必有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u具有切实的行动。合作是一种现实行动,一定要落实在行
17、动上。离开了实际行动,任何合作都将成为一纸空文。u合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为了使得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规则,保证合作各方在目标达成后,各自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一、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一、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u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u社会角色是社会所认可、所期望的处于某一位置的人的一套行为模式,而不只是他的某一行为。u社会地位:也叫社会位置,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u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关系:当一个人进入某一社会关系体系,即同他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之
18、后,他便获得了一个社会地位。同时,这个地位要靠他与相关者的共同活动或交往表现出来,即靠与这个地位相关的一套行为模式表现出来,这就是社会角色。所以,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基础,社会角色则是社会地位的表现。另外,社会角色表现社会地位是靠一套行为模式来实现的。二、社会角色的类别二、社会角色的类别u社会角色的类别:复式角色和角色丛、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u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担当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u 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培养角色意识,实践角色规范和表
19、现角色行为。u 在角色扮演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要克服这些矛盾,顺利地扮演社会角色,一方面要切实搞好人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社会要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自致角色自致角色三、角色扮演三、角色扮演怎样理解角色冲突怎样理解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社会成员在角色扮演时遇到的使他左右为难的情况。其原因是他需要同时实践两套互有矛盾的行为规范。例如,在婆媳冲突中,夹在中间既做儿子又是丈夫的他该如何去做,常使他十分为难。对于母亲,他是儿子要尽孝,对于妻子,他是丈夫要尽爱。当婆媳冲突时,两种角色儿子和丈夫同时向他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时他又不能分身以分别对待,这样
20、,儿子和丈夫两种角色在他身上发生矛盾叫做角色冲突。因此,角色冲突是发生在他身上的情况,是他面临着角色冲突,而不是指他所面对的婆媳冲突。u 集体行为通常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所采取的群体行为。u 集体行为的特征: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u 集体行为的类别:骚动、传闻、社会动荡不安、社会运动u 集体行为的成因:环境因素、结构性压力、一致的信念、催发因素、宣传鼓动者、社会控制力。关于时尚的评价关于时尚的评价u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u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包括社会方式、交往方式、服饰及语言。u但时尚所崇尚者并不一定是新生事物,如果
21、被崇尚的东西是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它可能会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时尚也就自动消失,它不能被保留下来。这样,许多时尚与社会认可的新生事物无关。u另外,社会常对某些时尚给以消极评价,例如赶时髦是说它长久不了,时狂则说某些人达到发狂的程度,有贬义。u时尚流行的特点:一、自上而下的传播。二、由核心群体向边缘人群的传播。三、时尚的流行具有循环性。时尚时尚 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众人对某种新出现的事物或行为方式认同、崇尚和效仿而形成的现象。 对某种时尚的追逐达到狂热、不理智的程度称时狂。 社会互动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社会互动有哪几项基本要素? 冲突的基本含义和类型划分是什么?竞争的社会作
22、用是什么? 如何理解集体行为的社会影响? 黄育馥:个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 克拉克洪: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字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设1995年版。u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u社会化的实质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而是人的需要与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
23、发展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对个人的发展起到影响,反过来,内因的积极活动,也促进环境的改变和发展。这个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便是人的社会化,人的成长和发展变化的实质。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的能力;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u 传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u 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
24、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u 指点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因此,任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u 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社会化的基本过程:社会化的基本过程:u感知运动阶段;u前运算阶段;u具体运算阶段;u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阶段可以这样说,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是社会化的“宫殿”,邻里社会是社会化的“竞技场”。 1、婴儿期(出生至一岁) 2、童年期(13岁) 3、学前期(36岁) 4、学龄期(612岁) 5、青春期(1220岁
25、) 6、成熟早期(2024岁) 7、成年期(25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u 继续社会化是成人不断适应自己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必要过程。环境与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生活中的关系也需要不断地调整。继续社会化分为中年社会化与老年社会化。u 再社会化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化过程。它的教化对象是那些有越轨行为、危害多数人的利益的人。u 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u 三者的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u 不同点:A、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肯定的,而再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否定的,而特殊社会化在正常条件下
26、是无法实现的。B、继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特殊社会化是专门化的。心理上的断乳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社会化与个性发展u 个性的涵义: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u 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的关系: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个人社会化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27、,既要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的限制,更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的个性的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存在着差异。u 个性与民族性:人的个性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形成的。由于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民族环境中,所以人们的个性中体现着一种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这就是所谓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便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贡献。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u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u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
28、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化依赖的因素社会化依赖的因素(1)、自然基础)、自然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这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2)、社会基础)、社会基础 指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这些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促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性成为
29、现实性。 (3)、实践活动)、实践活动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个人生理上的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如果一个人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即使他具有个体社会化的自然基础,具有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例如狼孩的事例,就说明实践活动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作用。正常地参加社会实践,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才能获得正常的社会化。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人的社会化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如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离不开血缘和狭小的地区范围
30、,造成人的狭隘、保守和落后;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私有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化范围扩大了,另一方面使金钱至上主宰着社会化过程中的一切;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使人的社会化不仅扩大到很广的范围,而且渗透着集体主义的精神。 思考题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是什么?社会化的动力来自哪几个部分?学者如何划分社会化? 第一节第一节 离轨离轨一、离轨的含义一、离轨的含义 离轨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离轨包括违法犯罪和违法但未构成犯离轨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离轨包括违法犯罪和违法但未构成犯罪,以及违规、违章、违反一切社会规范的行为
31、。狭义的离轨是指除犯罪以外罪,以及违规、违章、违反一切社会规范的行为。狭义的离轨是指除犯罪以外的违反社会规范因而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的违反社会规范因而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违法行为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违反了法律,但不具备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而未构成犯罪,这是离违法行为违反了法律,但不具备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而未构成犯罪,这是离轨的主要形式之一。轨的主要形式之一。 2.违警行为违警行为 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 3.违反一般社会规范的行为违反一般社会规
32、范的行为 这种离轨涉及面较广,它包括不按社会认可的社会规范行事的一切行为,换这种离轨涉及面较广,它包括不按社会认可的社会规范行事的一切行为,换句话说,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都是离轨行为。句话说,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都是离轨行为。 二、离轨的分类 离轨行为是普遍存在经常发生的社会现象,它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离轨行为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性质,可以将离轨行为分成三类: 1.离轨行为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和阻碍作用,如违法未构成犯罪和违警性的离轨行为; 2.离轨行为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如破坏落后的阻滞社会发展的社会规范的离轨行为; 3.离轨行为的社会作用的方向性不明
33、显,如生活模式改变中的某些行为,对社会发展来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好评价,我们姑且称它为价值中性的离轨。 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离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不同的。 但是,离轨行为不都是消极的。 积极的离轨行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变迁首先是从离轨行为开始的。 对于所谓价值中性的离轨行为,它发生的更为广泛和频繁。 总之,我们应当善于区分离轨的不同性质,不能一律反对或一律支持 三、离轨的社会原因 违反一般社会规范的离轨行为发生的社会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社会失范 社会失范是指旧有的社会规范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 对
34、社会成员不具有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处于混乱的、相互冲突的社会规范之中而缺乏明确一致的社会规范约束的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2.规范的僵化 人的行为不能没有规范,也不能规定得太死,使得个人的行为没有一点自由,势必造成离轨。 3.文化冲突 新文化或外来文化对旧文化和本地文化是一种冲击,于是发生两种文化的冲突。在这个冲突过程中,特别是在冲突开始时,本地人中的绝大多数是站在自己的传统文化方面去反对新文化或外来文化的,但也有少数人,主要是年轻人,会脱离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接受新文化。 分析离轨原因,目的在于区分不同性质的离轨行为,掌握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便更自觉地对待各种不同性质的离轨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35、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犯罪的含义 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三点: 1.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社会危害性包括已经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2.犯罪必须是违法的行为 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达到触犯刑律的程度才构成犯罪。 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前提,但是只有违法性和危害社会性达到一定程度,并且行为者本人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才受到刑罚惩罚,也才构成犯罪。 二、犯罪的原因 古往今来解释犯罪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社会生物学或社会人类学的解释 以意大利的犯罪学家龙布罗梭为代表。他测量了人的头颅,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
36、常人的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于是他得出结论说犯罪人是退化的人,犯罪的人是生来就要犯罪的,因此犯罪与遗传有关。 2.心理学家的解释 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犯罪。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寻求快乐,这种寻求快乐的冲动会导致犯罪行为。 另一种解释犯罪原因的心理学理论叫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这种理论认为,给某种行为贴上犯罪的标签,就会造成行为者的犯罪人格,就可能使他继续犯罪。 3.社会学家的解释 社会学家从社会环境方面寻找犯罪的原因。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是第一位用社会学的观点解释犯罪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犯罪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不能把它看成是孤立的个人
37、行为。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默顿运用失范机会结构理论(opportunity structure)来解释犯罪的社会原因。这种理论认为,被一定的社会文化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是有限的,人们取得这些东西的机会是不平等的。 还有一种解释犯罪的社会学理论叫“差异交往论”(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这种理论认为,犯罪也是一种从众的行为,是跟犯罪的人学来的。 三、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犯罪现象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犯罪现象呈现以下特点和规律: 1.在社会转型和政策的重大调整时,犯罪出现高峰; 2.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犯罪现象的特点: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的犯罪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
38、势,犯罪类型也有所变化;犯罪主体分布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具体地分析如下: (1)流动人口犯罪增加。 (2)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 (3)职务犯罪率攀升。 (4)重新犯罪、老年犯罪、女性犯罪上升。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社会控制这个概念原意是社会必须控制人的动物本性,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后来发展出来广义的和狭义的解释。广义是把社会控制理解为社会或群体为达到维持社会秩序而采取的手段。狭义是把社会控制理解为社会或其群体对偏离社会规范的离轨行为所采取的限制措施及限制过程。 二、社会控制的方式 社会控制的方式不外两种:教育和惩罚。 1.风俗 风俗是出现最早的行为规范。 2.道德 道德也是调整人们
39、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它是由风俗习惯演化而来的。人类最初的行为规范是风俗习惯。 3.纪律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团体为它自己的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 4.宗教 宗教是一种与神相联的信仰和规范体系,它起着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作用。 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宗教仪式,二是一般教规。 5.法律 法律和风俗与道德是不同的社会控制力量。法律的基本特征是: (1)法律不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而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 (2)强制性。 (3)公正无私。 (4)相对稳定性。 法律是实行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的带有强制性的手段。这是法律的基本作用。具体说来,法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教育
40、作用。法律的教育是通过立法、司法和守法三个环节进行的。 威慑作用。 惩罚作用。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简言之,社会控制的功能就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体而言,社会控制的功能有以下三点。 1.社会控制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可以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2.社会控制可以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 3.社会控制可以协调各个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协调社会正常运行的目标。一、人类群体的形成与特征一、人类群体的形成与特征u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u社会群体不但是由人组成的群体
41、,而且是社会性的群体。这种社会性的群体的意义是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维持着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与此相联系,成员间有一种群体意识,也有一定的群体边界。这样,社会群体就与偶尔凑在一起的一群人不同,与电影院里的观众群不同。另外,社会群体也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老人、妇女、小学生等类似的包括许多同类个体的抽象概念不同。因为在这两类人群中没有较固定的、维系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社会关系,或者说他们只能算作一群,但未形成整体,因此电影院里的观众、老人、妇女都构不成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群体。u社会群体的特征:一、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二、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三、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和行动能力
42、。二、社会群体的类型二、社会群体的类型按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特点初级社会群体:家庭、邻里等。次级社会群体:机关、政党、军队、学校等。u 涵义: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u 初级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有时也被翻译成“首属社会群体”或“基本社会群体”。库利使用这一概念时,指的是对人性的形成起着基本作用的那些群体,比如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u它是自然形成的。所谓自然形成是说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组织,家庭的建立是要履行一定的手续,但子女的加入却近乎是自然
43、的。u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期交往中成员之间形成多种角色关系,淡化了角色间的界线。打破了角色间的严格分工,个人通常将自己的个性全部投入,表现全部人格。在初级群体中,成员是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个性的人而存在的。u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在初级群体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关系。u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这是初级群体最重要的特征。亲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u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初级社会群体总是想方设法加以满足。u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同正式组织比较,从满足个人
44、需要的角度来看,初级群体的满足手段是多方面的。u 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人的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为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u 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满足需要结成群体,但不同的群体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不同。比如学校主要满足学习知识的需要,工作单位主要满足人们参与社会,获取经济收入的需要。而家庭则不同,衣食住行、结婚生子、养老送终等各种需要都可满足。u 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人们在初级群体中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学会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以便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人们经过初级群体这个桥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并跨越这道桥梁走向社会
45、。u 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人们对齿及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愿意自我约束,不做有损于本社会群体的事,这就是在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秩序。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u保持较小的规模。u进行直接地面对面的互动。u保持相对持久的互动关系。一、什么是家庭一、什么是家庭u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u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二、家庭的起源和发展二、家庭的起源和发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人类家庭的发展历程:u血缘家庭。u普那路亚家庭。u对偶家庭。u一夫一妻制家庭。三、家庭的类型三、家庭的类型按家
46、庭中的代际层次分一代家庭两代家庭多代家庭按家庭中权力来分母权家庭夫权家庭平权家庭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u 核心家庭:是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但通常也把夫妻两人组成的家庭。由父一方或母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划入核心家庭的范围。u 主干家庭:是由父母(或父母一方)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有其他亲属或无其他亲属两种情况。u 联合家庭:是由父母和两对或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仍不分家而组成的家庭。u 其他家庭:如由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孙子女(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状
47、态。 家庭结构处于变化之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变化呈规模小型化、内部关系简单化的特点。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的社会功能u经济功能u生物功能u抚育和赡养的功能u休息和娱乐的功能u教育功能u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u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那女权力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民主主义婚姻制度。”u 1980年颁布第二部婚姻法u 根据2001年
48、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修正)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u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u早婚、违法婚姻问题严重。u独生子女问题。u老人赡养问题。u离婚问题。一、什么是社会组织u广义的社会组织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社团、兴趣团体、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u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它是与初级社会群体不同的另一类社会群体。(本章主要阐述狭义的。)二、社会组织的特征u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
49、群体。u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u社会组织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u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u社会组织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如果说初级社会群体是一个生活共同体的话,社会组织则是一个工作如果说初级社会群体是一个生活共同体的话,社会组织则是一个工作共同体或事业共同体。共同体或事业共同体。从功能角度分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军事组织等按组织结构的严密程度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社会组织的要素社会组织的要素u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成员)u固定的目标。(目标)u规范性的章程。(规则)u权威的领导体系。(权力)u必要的物质基础。(设备)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环境的
50、关系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u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外部事物。u环境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一、社会组织目标的意义 目标是社会组织力争达到的未来状态。社会组织目标是社会组织存在的根据;是组织之间区别的标准;是内部分工的基础;是团结成员的旗帜;是衡量社会组织效率的标尺。二、社会组织目标的结构u 社会组织希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达到的状态是分步骤、分层次的。这说明社会组织目标内部是可分的,社会组织目标有自己的结构。u 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目标的系统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整个程度的目标系统是组织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三、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