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 一、绩效审计的依据定义与目标一、绩效审计的依据定义与目标 二、绩效审计项目科学选题二、绩效审计项目科学选题 三、绩效审计项目内容的选择三、绩效审计项目内容的选择 四、绩效审计充分的审前调查四、绩效审计充分的审前调查 五、审计实施方案五、审计实施方案 六、绩效审计方法六、绩效审计方法 七、做好审计现场实施工作七、做好审计现场实施工作 八、关于审计报告八、关于审计报告 九、审计案例九、审计案例 十、做好绩效审计的几点体会十、做好绩效审计的几点体会一、绩效审计的依据定义与目标(一)绩效审计依据(一)绩效审计依据(二)绩效审计定义(二)绩效审计定义(三)绩效审计
2、目标(三)绩效审计目标 (一)绩效审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第三款”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效益的行为。”。第十五条审计机关。经本级人民
3、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对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效益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六条“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效益性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一百三十三条“审计组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认定的事实为基础,在防范审计风险的情况下,按照重要性原则,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效益性方面提出
4、审计评价意见。”。 4.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第十四条 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效益情况;。第十六条 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部门(系统)、本单
5、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效益情况;。第十七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 合法和效益效益情况;。第十八条 在审计以上主要内容时,应当关注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 5.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审经责发2014102号)第三条“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
6、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效益为基础,重点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六)本地区财政管理,以及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效益情况;”、第十五条“党政工作部 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五)本部门(系统)、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效益情况;”、第十六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六)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效益情况,以及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八)重要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及效益效益情况;”和第十九条“审计评价应
7、当重点关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效益和可持续性,关注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和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关注任期内举借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关注领导干部应承担直接责任的问题。”。 (二)绩效审计定义 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财政性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分析、评价的行为。 1.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即少支出。 2.效率性是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或以一定
8、的投入获得较大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产出,即支出合理。 3.效果性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或一项活动预期影响与实际影响之间的关系,即支出得当。 绩效审计业务包括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审计机关可以就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全面审计,也可以就某些方面进行审计,由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目标、审计资源等情况,对审计范围和方式作出恰当选择。(三)绩效审计目标 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审计机关依据审计发现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节约、高效、优质地使用财政性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二、绩效审计项目科学选题 (一)绩效审计项目的策划及预选 (
9、二)绩效审计科学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一)绩效审计项目的策划及预选 审计机关可从下列方面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绩效审计项目: 1.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情况;如从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挑选合适的备选项目,可以从环境、交通、医疗、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进行绩效审计项目初选。 2.政府工作中心; 3.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4.有关部门委托或者提请审计机关审计的事项; 5.群众举报、公众关注的事项; 6.审计机关认为在管理和使用财政性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方面值得关注的情况; 7.从相关信息中进行选择。一是其他业务科室提供的情况;二是外部信息(关注工作身边事、提案、
10、信访等) 8.其他方面的需求。(二)绩效审计科学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即考虑项目是否对经济、社会、公众利益或环境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人大、政府、媒体和公众对项目的关注程度;项目覆盖面的大小或财政资金的投入量、资产的规模的大小等。因此,应把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政府性项目、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性事项确立为绩效审计项目,并以监督和推动解决这些领导重视、群众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时效性原则:关注审计需求,审计时机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当前中心工作有关,能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因为环境、政策变化使一些计划项目不合时宜,一般不再选择。 3.可
11、行性(可审性)原则:(1)自身审计资源与能力;如审计研究问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过强,而审计人员的公共管理知识水平、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审计工作经验、综合分析管理能力还比较欠缺,又没有外部专家的技术支持的;审计机关不具备完成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在项目实施时间上有苛刻限制的。因此,审计机关应该在对预计的审计效果、资金规模、管理风险、影响力、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实践。(2)被审计对象的配合程度;在考虑绩效审计选题时,需要引起审计人员注意的是,由于绩效审计环境和基础条件不具备,一些课题不能轻易被列为绩效审计项目,如:由于部门单位职能不清、项目或资
12、金预期目标不明确而可能导致难以进行绩效评估,难以分析资金使用的经济 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取证范围和资金涉及面过宽、缺乏被审计单位合作支持、数据获取和分析难度过大的。 4.增值性原则: (1)被审计单位可改进空间。即选项应有前瞻性和洞察力,要看到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上是否具有可改进的空间; (2)审计成果可利用程度。通过绩效审计可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效益;审计成果可利用程度高,预期审计效果明显。三、绩效审计项目内容的选择 从现阶段审计实务来看,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内容范围越来越广,且在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下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何确定绩效审计内容基本范畴,准确把握审计目标是做
13、好绩效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从近几年审计机关自身开展的绩效审计项目,总结出绩效审计主要可归纳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资金管理效益绩效审计 围绕资金开展绩效评价,这是开展绩效审计一项最基本的内容。这类审计我们以资金为主线,重点围绕资金使用情况,被审计项目的资金是否节约,如何考核评价被审计事项展开。如对评价某项目的投资绩效,我们可从项目投资预决算情况、项目开展过程中损失浪费情况、投资回报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一个项目的经营效益和业绩,可以直接以货币价值为单位尺度来衡量评价投资项目的绩效情况,评价指标可选择投资报酬率、折现率等财务比率,从自身熟悉的财务资料入手,评价起来自然游刃有余。 (二)管理控制
14、效益绩效审计 向管理要效益,这是近年来面临激烈的竞争时管理者提出的口号,同样,审计对象管理效益也是绩效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实施绩效审计过程中,我们应关注管理系统是否健全,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是否健全,有无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是否科学,有无漏洞等等,从管理的角度来考察被审计项目的效益状况。管理绩效审计的特点是,绩效状况不以货币价值来评价其绩效管理状况,但可以用其他量化指标来衡量,如“时间”和“空间”、“产量”与“工作量”等非货币价值表示的效率、效果指标来衡量。上述这些管理方面的改善虽不能马上反映在用货币价值衡量的评价结果上,但最终会对用货币价值反映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15、(三)服务效能绩效审计 服务效能绩效审计是近年来提出的一项新内容,其对象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部门,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这部分审计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对这类绩效审计内容的评价重点不是经济效益问题,而是更加关注服务效能效果。现阶段大多数地方都是行政服务集中制度,也就是有审批服务的单位都在行政审批大厅设立窗口,这样让前来办事的群众可享受一站式服务。如开展对工商、税务、环保、民政、社保等“窗口”单位的绩效审计,就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还要把很大部分的评价内容放在管理和服务上。(四)环境保护绩效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审计部门有责任对政府的环
16、保投入及企业生产经营,工程建设等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对环保项目的积极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因此,开展环境保护绩效审计评价是绩效审计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五)政策执行绩效审计 对被审计单位开展政策执行绩效评价是绩效审计一项重要内容。如我们去年开展的全市重点建设项目重点资金及重大政策落实情况专项审计、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审计,这些都是对执行各项重大政策的绩效审计。对审计对象进行政策执行情况评价时,要坚持如下原则:一是某项政策执行导向评价。对当地经济、社会、民生的影响,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原则,体现创业创新的要求,优惠政策的落实是否与政策制定的初衷相符。二是该政策可执行性评价。政策
17、本身是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包括与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存在冲突,存在政策空白,需要予以补充或完善地方,规定是否含义模糊,是否需要加以解释或明确等。(六)信息系统绩效审计 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一个新方向。如今,数据信息化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信息技术的高效率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传统的手工管理逐渐被信息化技术所代替。如当今我国重点推出的“金财工程、金税工程、金审工程”等金字电子政务工程,目的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公共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随着这些信息系统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使用,这将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改善管理效益,提高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公共管理部门对
18、电子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一个部门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越来越取决于该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因此,信息化系统是否安全有效、是否存在管理漏洞应当成为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 (七)人事管理效率绩效审计 人事管理效率,更确切地说是人力资源运用的效果是决定部门管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绩效审计与现阶段我们开展的领导干部“三责联审”有相似之处,三责联审中的领导干部用人、用编审计是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绩效审计的一个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难点内容,因为它具有其他资源不具备的特征(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管理与使用比对物的管理和使用更加
19、复杂和困难。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开展有其自身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仍然是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检查公共管理机构或其他部门人力资源使用管理情况,一个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将会与其他资源共同产生更大的效益。四、绩效审计充分的审前调查 ( (一一) )调查了解情况调查了解情况 ( (二)审前调查内容二)审前调查内容(三)(三)审计调查的对象审计调查的对象(四)审计调查的方式(四)审计调查的方式(五)绩效审计应对措施(五)绩效审计应对措施(六)审计调查应注意的其它事项(六)审计调查应注意的其它事项(一)调查了解情况 审计组编制绩效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调查了解
20、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充分收集与被审计单位及审计内容相关的资料。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 1.单位类型、组织结构、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行业特点等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2.财务收支计划、目标考核文件、相关会议记录、合同、协议,历史数据,同地区、同行业相关数据,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的竞争性、宏观经济环境、政治敏感度,公众关注度等相关文字资料,被审计单位运营的内外部环境及风险情况; 3.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 4.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 5.管理和使用的财政性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情况,投资决策和效益情况资料; 6.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目标、预
21、期成果; 7.适用的业绩指标体系及业绩评价情况,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资料、本地区同行业先进指标资料; 8.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9.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的情况; 10.以往接受审计和监管情况; 11.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如单位年度工作总结。(二)审前调查内容 首先要把审前调查的内容框定在被审计单位利用公共资源购买产品或购买服务所达到的目标、劳动管理和资源利用过程的绩效状况等方面。如:医疗设备绩效审计调查 1.医疗设备的采购(程序合规、节约时效) 2.医疗设备的管理(有无制度、执行情况) 3.医疗设备的使用(绩效3E、风险及增值)(三)审计调查的对象 1.根据审计期间财政投入状况(财政局等)
22、 2.审计期间计划完成情况(发改委、卫计委 等) 3.被审计单位各业务部门(特别是技术部门) 4.其他有必要调查的对象(相关部门、公众)(四)审计调查的方式 1.书面或者口头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可采用问卷调查或调查表格的形式; 2.检查有关文件、报告、内部管理手册、信息系统的技术文档和操作手册; 3.实地观察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场所、设施和有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4.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对业务流程或管理环节较多的单位,可根据审计需要绘制资金流程、业务流程、财务流程、内控流程等工作流程图确定关键控制点; 5.通过互联网、被审计单位的内网、报纸等媒体了解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相关信息;
23、 6.相关数据分析。(五)绩效审计应对措施 审计组应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据以确定审计事项和开展绩效审计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 1.确定主要审计步骤、方法和技术手段; 2.确定开展审计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3.确定执行审计的人员; 4.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5.设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6.确定需要收集的证据及其来源、程序、方法; 7.确定是否聘请外部专家; 8.其他必要措施。(六)审计调查应注意的其它事项 1.主管部门制度执行情况 2.了解部门的配合情况及配合程度 3.预计增值性和审计风险评估 4.初步确立审计目标(要达到的境地、标准) 另外:还应关注被
24、审计单位的可改进空间和审计实施的可操作性。审计调查一要有战略眼光,二要讲求公共关系。五、审计实施方案(一)审计方案的重要性(一)审计方案的重要性(二)审计方案的个性化特征(二)审计方案的个性化特征(三)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三)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四)审计方案的修正(四)审计方案的修正(一)审计方案的重要性 1.审计方案的制定是绩效审计的重要环节,由于绩效审计的特性,使审计方案的个性化特征尤为明显(不可替代性) 2.审计内容和重点以及审计风险的评估都要有其针对性(二)审计方案的个性化特征 1.审计方案的制定要体现战略研究的理念解决传统审计中“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绩效审计没有“一卡通
25、”和“万能钥匙” (主观:引人入胜的广阔空间、客观:最受实惠的审计对象) (三)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审计组应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评估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并确定绩效审计应对措施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1.项目名称、审计类别、审计工作时间审计期间、审计范围、方案编制依据; 2.审计项目基本情况; 3.审计目标。审计目标应细化、具体、明确,一般以促进体制效率、政策效用、管理效能、工作成效、资金效益、资产安全、资源节约、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改善等为主要审计目标; 4.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及审计应对措施等; 5.审计风险评估; 6.审计工作要求,包括项目审计
26、进度安排、审计组内部重要管理事项及职责分工。 7.其他内容。确定审计重点的方法主要有: A.目标分析法。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按目标偏离程度的大小排序,据以确定审计重点。 B.制度分析法。对被审计单位制度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把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方面的情况作为审计重点。 C.问题分析法。根据审前调查中评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绩效问题,判断问题的重要性,据以确定审计重点。 D.风险分析法。分析评估被审计单位管理内外部风险的能力或水平,把管理不善、容易发生风险的领域作为审计重点。 审计组长应根据审计内容,考虑审计目标的要求和审计评价标准的
27、需要,对获取、收集审计证据拟采取的各种审计方式、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和确定,对运用审计方法的具体步骤和程序作出计划安排。 采用审计调查表方式就某一事项进行调查的,审计调查表应作为审计实施方案的组成部分。 审计组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应向重要审计事项分派有相应经验的审计人员,安排充足的审计时间,并评估特定审计事项是否需要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控制绩效审计风险 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涉及审计内容广泛、综合性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相对更为复杂。政府绩效审计不仅要考虑直接的成本和效益、有形的成本和效益,而且还要考虑间接的成本和效益、无形的成本和效益。对间接的和无形的这部分往往无法直接量化比较,且政府各部门的职能
28、也有较大的差别,绩效的评价标准不可能一致。政府绩效审计的风险控制,审计人员必须在能力范围内,充分理解政府职能和工作性质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判断和中肯的评价。 合理安排绩效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合理配置是绩效审计取得成功的关键,审计人员要基本通晓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充分理解政府职能和工作性质,审计中要能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以聘请中介组织和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到绩效审计中来。 项目选择做到先易后难。绩效审计审计难度大、要求高,项目安排上要通盘考虑,要考虑现有审计人员能力,选择目标标准相对具体通俗、预期明确结果可控、资金量大使用方向确定的项目。如:调
29、查相关具体政策落实情况的项目、公共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项目、公共服务中的民生保障项目、群众反映集中揭露重大损失浪费或国有资产流失的项目等。将这些项目作为绩效审计项目的操作性较强。 评价标准要切实可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设计忌畸忌高、要通俗具体。特别是政府部门的绩效审计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政府部门的公共安全支出、公共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教育事业支出等如何确定评价标准,不同的审计人员也有不同理解与判断,人者见人智者见智。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前,必须 就衡量绩效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讨论、协商,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特别要注意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导向性。这样,最终
30、的绩效审计结果才不会有太大的歧义,才更具有公正性、合理性、权威性。 审计证据要充分有效。绩效审计涉及内容多、情况复杂,审计需要充分搜集证据、大量占有资料,广泛调查、科学抽样,必要时扩大审计样本量、提高样本代表性。分析证据要认真、详细、科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要穿插进行。提高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审计过程的说服力,增强审计判断的准确性和审计结论的公正性。(四)审计方案的修正 审计机关认为必要时,应当对审计组制订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定。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审计组可以根据实际按规定程序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补充和调整。 1.通过项目的筛选和评估程序(局务会或审计业务会议决定立项); 2.充分调查为基础-
31、形成初步审计方案; 3.召开局务会或审计业务会议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业务科室对所选项目的重要性、实效性、可行性、增值性做出说明; 4.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修改和细化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防范和化解的重要程序。六、绩效审计方法(一)开展绩效审计的基本方法(一)开展绩效审计的基本方法(二)常用绩效审计方法(二)常用绩效审计方法(三)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三)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一)开展绩效审计的基本方法 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审计发展的新阶段,脱胎于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合规合法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等传统审计,传统审计的基本方法如审阅法、复核法、盘点法、观察法、查询法、抽样法等,都将在绩效审计中得到广泛
32、运用,这里不再详述。现就目前我们在绩效审计中重点运用到的方法进行介绍: 1.调查问卷方式。绩效审计项目涉及的面广、内容多,审计人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掌握的审计项目信息有限。要求我们事先或事中设计一套全面、科学的调查问卷资料,特别是针对关键环节、关键事项、关键措施、主要成效等内容制作问卷要具体、明确,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要适用在涉及绩效审计项目的相关外围单位和事项。 2.座谈和面谈方式。座谈和面谈方式具有调查问卷方式所不能提供的直接反馈效果。采用座谈和面谈方式,事前最好设计一份涉及绩效审计项目有关主要内容的调查表,参加人员主要是单位领导、一般人员、外部相关主要人员或相关专家。主要适用于涉及
33、绩效审计项目的被审计单位和事项。 3.实地观察方式。对绩效审计中被审计单位和事项进行亲自察看,了解组织结构和任务布局,了解工作流程和功能分布,掌握关键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的有效性;了解项目运作的过程和项目现场管理的秩序,掌握项目资源的流转速度和产出积存等情况。 4.统计抽样方式。绩效审计事项一般总体较大,受人员和时间限制、或考虑审计效率等因素,可广泛采取系统抽样、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方法,在可控审计风险的基础上,有效节约审计成本。 5.比较分析方式。就是将实际审计情况与一定的基准数据进行比较,可以采用的基准有:目标计划、预算数据、历史(同行)业绩、设计(行业)标准等。使用这种方式需要事先明确比较
34、的基准,并告知绩效审计中涉及的被审计单位,取得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及相关说明。 6.因素分析方式。这种方式主要运用在对绩效审计结果的评价中,对审计结果的成因进行分析,为找出存在问题症结或提出改善措施提供帮助,分析结果对审计建议的提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二)常用绩效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如下分类:绩效审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如下分类: 1.审计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检查、 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执行、集中讨论、分析性复核。 2.审计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有: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AHP)法、数理统计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法。 3.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主要有
35、:平衡计分卡(BSC)、经济增加值(EVA)法、目标评价法、历史动态比较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议法、专家意见法、生产函数法、费用一职能比较法、标杆管理法、综合评价法、模糊数学法、沃尔评分法、综合指数评分法、功效系数法、360度反馈评价法、关键绩效指标(KPI)法、目标管理(MBO)法。(三)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 1绩效审计采取何种方法,应根据项目特点、审计事项的性质来确定。 2绩效审计的方法分类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种方法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审计环节使用,同一审计目可以结合多种方法一起使用。七、做好审计现场实施工作(一)选点进行符合性测试和调整(二)深入现场实施审计(三)借鉴传统审计技术,客观评价审计事
36、项(一)选点进行符合性测试和调整 1.检查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检测种类核算是否完善、统一; 2.试用考核指标(根据重要性水平)。工作中注意征询指标; 3.进一步确定审计内容和工作步骤; 4.调整审计方案,方案的调整要具针对性、可操作性,使审计小组每位成员理解审计目标。(二)深入现场实施审计 1.根据修正后目标的评价标准体系确定审计取证范围; 2.回收审计取证数据及取证单; 3.获取、核实、分析数据及证据。关于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应当依照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法定序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绩效审计证据的来源: 审计人员收集的证据。询问、访谈、问卷等调查记录;直接采集、制作的音像资料;观察、测试
37、相关内部控制的结果;通过计算和分析形成的证据资料等。 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有关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形成的相关数据;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计划、报告、决议、措施、办法、制度、规定、批复等文件,以及会议记录、工作总结、内部审计资料等;被审计单位系统采集与生成的数据信息等。 从第三方获取的证据。来自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性文件等;来自公共文献、图书、调查研究报告和信息等;来自聘请外部人员的专业鉴定意见;来自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内审机构等已经形成的工作结果。审计人员利用所聘请外部人员的专业咨询和专业作为审计证据的,应当对下列方面作出判断: 依据的样本是否符合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当和合理
38、; 专业咨询、专业鉴定意见是否与其他审计证据相符。 审计人员使用其他审计机关、有关监管机构、内审机构等已经形成的工作结果作为证据的,要对上述证据的可靠性以及与其他审计证据是否相符作出分析判断,慎重使用。 审计人员使用有关部门的考核结果、公告报告、统计数据、声明证明和群众评议等形式的资料作为证据的,要说明其来源和取得途径。 审计人员应当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和归纳,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作出职业判断,得出审计结论,并形成绩效审计工作底稿。(三)借鉴传统审计技术,客观评价审计事项 1.在选点试审的基础上,试用征询指标,确定审计取证范围和取样标准; 2.借鉴传统审计技术和方法获取、分析、评价业务数据
39、(对照检查法、文件档案查阅法、因果分析法、重点调查和抽样、追踪检查法、综合评价法等); 3.实地检查和现场观察,核实数据。关于审计评价 审计组应就审计事项确定审计标准,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一般的审计标准主要有: 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 国际、国家、地方和行业的技术标准; 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 项目目标,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要求,项目管理计划和项目管理制度确定的预算、定额、任务指标、技术指标、产出能力等; 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绩效标准; 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数据和历史业绩; 公认的业务惯例或者良好实务;审计标准应具备如下特征: 专业机构或者专家的意见; 相似的
40、审计业务所应用过的标准或参考其他开展类似业务机构的标准。 可靠性。指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审计人员应用同样标准能够得出一致的结论。 客观性。标准的确定不受任何单位和审计人员偏见的影响。 相关性。标准与审计事项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 适用性。通过应用有用的标准,可以得出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审计结果和结论。 可理解性。标准要表述清晰,不存在重大的歧义或模棱两可。 可比性。指对其他类似的被审计事项以及对同一被审计单位不同年度进行的绩效审计使用的标准是一致的。 公认性。指被审计单位、立法机关、媒体和公众对标准的普遍接受。标准不一致时,审计人员应当采用权威和公认程度高的标准。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
41、需要持续关注标准的适用性。审计组依据审计发现,选择审计标准,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可以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也可进行单独评价。可定量评价,也可定性评价。对未涉及事项或评价标准不够明确、不够权威的,不作评价。 评价结论应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征询专业人员或机构的意见。绩效审计评价应遵循客观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恰当性原则。 、绩效审计评价还应考虑下列因素: 被审计单位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历史状况等客观因素对所评价各项绩效指标的完成所产生的影响; 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 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 审计机关可根据绩效审计
42、发展的状况,逐步分行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已构建的行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项目类别和特点有所区别和倾重。几种主要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部门预算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主要指标:部门预算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主要指标: 1.基本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 2.其他财政收支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主要指标: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主要指标: 1.财务类 2.管理类指标 3.效益类指标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主要有: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主要有: 1.项目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指标 2.项目效益情况的评价指标 3.项目管理情况的评价指标 4.项目影响情况的评价指标部门预算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主要指标 1 1
43、基本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基本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 通过审计,客观反映部门预算人员支出、公用经费等支出情况,E调整后的实际发生额为依据,分析评价基本支出绩效情况。 (1)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基本支出100 该指标用于对同一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指标分析,反映该部门人员支出的合理性及在基本支出中所占比例的适当性。因各单位情况不同,离退休人员数量差别较大,缺乏可比性,人员支出应剔除离退休人员费用。 (2)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基本支出100 该指标主要反映公用支出的合理性以及在基本支出中所占比例的适当性。 (3)会议费、招待费支出比率=会议费、招待费支出/公务费支出总额100 该指标通过会议
44、费、招待费两项支出占公务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反映行政成本支出的合理性以及有无铺张浪费的现象。 (4)人均行政成本=基本支出/单位人数 人均公用经费=公用支出总额/单位人数 以上两项指标需结合一定范围、一定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平均行政成本水平进行比较,结合部门职能情况,分析评价支出水平。单位人数按照编制核定人数计算。 (5)基本支出预算执行差异率=(基本支出实际发生额/基本支出预算金额-1)100%。 该指标通过预算执行情况与支出预算的比较,揭示差异,分析原因,属于部门收入来源预算管理不到位、经费保障标准不合理还是支出预算未得到较好控制、支出不经济的原因,结合同一地区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兰行差异的有关数
45、据情况,反映和评价基本支出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合以及预算执行的约束性。2 2其他财政收支绩效定量评价其他财政收支绩效定量评价指标:指标: (1)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其他财政资金比率 = 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财政资金/部门预算资金来源总额+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其他财政资金100% 该指标主要反映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以及部门预算体制外循环使用、脱离财政监管的其他财政收入的规模情况。未纳人部门预算管理的其他财政收入金额应剔除跨年度结转的未完项目暂存款项,有关暂存暂付款项应按照相应科目关系进行结转。 (2)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或未经财政批准支出比率 =未纳入预算管理或未经财政批准支出/部门预算支出+未纳入
46、预算管理或未经财政批准支出 100 该指标主要反映未经合规程序部门、单位自行办理的支出占部门、单位全部支出总额的比例。未纳入预算管理或未经财政批准支出中不含跨年度结转的未完项目支出。 (3)资金闲置率=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财政收入中长期不动产账户资金/部门预算收入来源总额+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其他财政收入100 (4)资产闲置率=闲置或封存固定资金金额/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总额*100% 上述(3)、(4)项指标反映资金、资产管理使用或利用的效益情况。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主要指标1.1.财务类财务类(1)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的资金总额/项目计划投入额100%(2)资金拨付到位率=实际拨付的资金
47、额/应拨付资金额100%(3)资金利用率=实际用于专项的资金/中央、地方、部门配套资金总额100%(4)资金使用到位率=实际使用资金额/应使用资金额100%(5)项目资金节约率=资金节约额/项目计划投入额100% 2.2.管理类指标管理类指标 (1)项目可行性论证比重。即符合要求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数与实际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数的比例。 (2)专项资金项目的可行性。是实际效益值与可行性目标效益值的比例。其中,实际效益值可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值确定,可行性目标值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标准值确定或根据行业标准值确定。 (3)审核审批的比重。对专项资金项目审核审批从项目立项、可行性报告、项目计划、资
48、金下拨到项目的验收都应有审核审批。审核审批的比重是实际审核审批次数占要求审核审批次数的比例。 (4)项目招投标率。项目招投标率是实际项目招投标的资金额与制度要求招投标的资金额的比率。 (5)管理制度健全有效度。健全有效制度的个数与要求执行的管理制度总数的比例。 3.3.效益类指标效益类指标 (1)经济效益。通过对项目实施前后预期经济效益与实际经济效益分较,评价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 (2)社会效益。从项目建设对本区域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项目单位改进和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效果,评价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从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
49、、高效循环,对自然环境产生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评价资金使用的生态效益。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主要有: 1.法定标准。即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中所规定的要求,及有关行业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标准、规范、定额和参数等。 2.计划标准。即项目开工前预先设定的标准,包括项目性研究报告、项目评估报告、环境评估报告、设计任务书、i招投标文件、承发包合同、验收报告及鉴定书;投资计划批文批文、竣工决算书;地质水文等环境评估文件、设计和规划审技术参数等。 3.历史标准。即全国或本地区同行业以前年度的实际水平。 4.先进标准。即全国或本地区同行业已达到的先进水平。 政府投资项目的一般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50、: 1.项目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指标。计划工期完成率、(优良)率、投资增减变化(额)率、计划单位造价增减变化(结构变化率、设计规模达成率、设计产能(功能)达成率等。 2.项目效益情况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财务评价指标和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主要有:财务净现值(NPV)、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IRR)、投资回收期、投资利税(利润)率、利润率、偿债备付率、利息备付率、贷款偿还期、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达产年限增减变化率。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主要有:经济净现值(ENPV)、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费用效率(CE)、费用现值(PC)、费用年值(AC)。 3.项目管理情况的评价指标。合同条款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