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页共4页三 峡 大 学2017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卷)科目代码: 3006 科目名称:工程地质学考试时间为3小时,卷面总分为100分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1、层面、不整合面、片理、板劈理、原生冷凝节理均属于原生结构面。( )2、地下洞室开挖会导致洞壁与平行洞壁且距之较近的断层之间的岩体内产生较高的应力集中。( )3、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4、活动断裂的端部、首尾错列段、局部拐点、分支或其他方向的断裂交汇点往往是应力高度集中的部位。( )5、蠕变是在变形恒定的情况下岩石内应力随时
2、间而降低的行为。( )6、水位变动与岩体内空隙水压力变形之间总有一定的时差,因此空隙水压力的变化总是滞后于气象、水文条件的改变。( )7、坡角的变化往往会改变斜坡应力分布状况,随坡角变陡,坡面附近张力带范围随之呈缩小和减弱的趋势。( )8、活断层可以引起地表变形破裂,其中对于正断型和逆断型两种类型来说,上盘变形破裂效应强于下盘。( )9、滑移-压致拉裂大多发生在块状或层状结构的岩体中,表现为一定形状的岩体沿软弱结构面的滑移,并伴以起源于滑移面的分支拉裂面。( )10、岩体变形破坏发展阶段超过弹性极限以后,破裂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即使是荷载应力保持不变,破裂仍会不断地累进性发展。( )第2
3、页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从岩体结构的角度来看,易出现浅层滑动问题的岩石坝基为( )。A倾斜岩层分布区; B平缓层状岩体分布区;C陡倾层状岩体分布区; D块状岩体分布区。2、对防震、抗震不利的建筑场地为( )A地形平坦开阔的场地;B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的场地;C岩土坚硬均匀的场地;D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场地。3、对于平面滑移型斜坡变形破坏,当坡面倾角()、滑面倾角()与滑面摩擦角(S)之间的关系符合S时,( )。A天然状态下稳定,若条件发生变化易失稳;B暂时稳定,通过累进性破坏失稳;C斜坡一旦形成,立即破坏;D情况较复杂,存在不稳定趋势。4、斜坡形成后应力状态变化的基本特征表
4、现为( )。A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应力降低,坡脚剪应力集中;B坡顶剪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应力降低,坡脚拉应力集中;C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压应力集中,坡脚剪应力集中;D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切向应力将,坡脚剪应力集中。5、结构面的剪切强度随充填物碎屑含量的变化关系为:( )。A随碎屑含量减少及颗粒变细而增高,随粘粒含量增加而降低;B随碎屑含量增加及颗粒变粗而增高,随粘粒含量减少而降低;C随碎屑含量增加及颗粒变粗而增高,随粘粒含量增加而降低;D随碎屑含量增加及颗粒变粗而降低,随粘粒含量增加而增高。6、层状岩体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有( )。A脆性开裂、岩爆、块体滑移;B崩塌、滑动;C冒落、塌方、塑
5、性挤入、滑块;D沿层面张裂、折断塌落、弯折内鼓。第3页7、岩体结构类型影响其工程性质,以下岩体由好到坏的正确顺序是( )。A整体状结构,层状结构,块状结构;B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碎裂结构;C块状结构,散体状结构,层状结构;D整体状结构,碎裂结构,层状结构。8、由赤平投影图得出:结构面的走向与边坡走向基本一致。则以下几组结构面中对边坡稳定性最不利的一组结构面是( )。A倾向与坡面一致,倾角小于坡角;B倾向与坡面相反,倾角小于坡角;C倾向与坡面一致,倾角大于坡角;D倾向与坡面相反,倾角大于坡角。9、以下各项中不能作为地表高地应力区的地质地貌标志的是( )A隆爆现象; B蓆状裂隙;C陡倾卸荷裂隙;
6、 D岩芯饼裂化。10、下面各岩性地层中,一般不属于“易滑地层”的是( )。A. 砂泥岩互层; B. 砂岩; C. 板岩; D. 粘土岩。三、看图分析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图1 图21、阅读图1的地质平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哪些时代的地层(写出相应的中文名称)?(2)试述图中(花岗岩)岩层与各岩层以及沉积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第4页(3)图中有几个褶皱?指出每个褶皱的组成地层及褶皱的名称。(4)指出图中断层的产状,上、下盘,升、降盘和类型,并在图上用Fi(i = 1,2等)标出各断层。2、图2所示为某公路选线经过山谷时确定的两种选线方,A线和B线哪种方案较好?简要说明理由。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影响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简要论述岩体结构面在岩体稳定性研究中的重要性。3、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它具体包括哪些因素?4、简述地下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5、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原则是什么?防治措施主要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论述图3所示岩体变形破坏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图3 三轴应力作用下岩体的变形破坏过程2、运用斜坡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理论,根据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地质力学模式,论述公路边坡中的顺向坡段与反向坡段在斜坡变形破坏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