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埋线疗法 概述 (一)埋线疗法的发展 埋线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它在祖国医学的脏腑、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把羊肠线埋植在相应腧穴和特定部位中,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 埋线疗法结合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方法,也采用现代医学中的一些针具和用品,比如穿刺针、三角针、羊肠线等,并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专用埋线针。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了穴位埋线疗法,利用现代工具,在穴位内埋入有物品,利用这些物品对穴位的刺激来治疗疾病。这时刺激穴位的针具已分工为两种用途,用金属做的工具,如穿刺针、三角针等成为辅助针具,而埋藏物则成了主要的用于直接刺激穴位的工具
2、了。埋藏的物品种类很多,如动物组织,猪、羊、鸡、兔的肾上腺、脑垂体、脂肪及狗的脾脏、药物、钢圈、磁块等,目的除了利用动物组织和药物内含的有效成分外,主要的就是为延长对穴位的刺激时间。但是这种方法往往材料来源困难,不易消毒和保存,操作复杂,反应较重,有的埋入物,如钢圈等需再次手术取出。后来人们把羊肠线作为植入物,羊肠线来源广,消毒容易,易于保存,操作简便,反应较轻,术后身体对羊肠线可自行吸收,而且羊肠线本身为动物组织加工而成,既保持了动物组织异种蛋白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硬度,兼具了动物组织和钢圈等埋藏物的优点。后来,又有人将羊肠线用中药浸泡,或加以磁化,埋入穴位,更提高了效果,使羊肠线成为一种特殊
3、的治疗工具。埋线疗法是根据留针和埋针原理而形成的,它将羊肠线埋植到穴位内,通过羊肠线这种异种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来达到治病目的,由于羊肠线在穴内要经过软化、液化、吸收的过程,会对穴位产生持久的刺激,就延长了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时间,以起到穴位刺激的续效作用,即埋针作用,因而弥补了一般毫针治疗刺激时间短、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不易巩固疗效的缺点。同时,埋线疗法也十分重视对穴位刺激的质和量问题,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针法”,同样可通过调节刺激量来达到补泻作用。从穿刺针的切割、摇、摆、提、插,三角针刺入后牵拉肠线的手法,到羊肠线的长短粗细,以及肠线的中药浸泡和磁化,都有详尽的
4、操作方法。由此可见,埋线疗法通过主要的肠线刺激及辅助的针具刺激,实际上也是针灸学从古到今不断丰富的针法的发展和衍生,成为埋线疗法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埋线疗法产生40年来,经过许多同仁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埋线疗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打破了仅治慢性病和虚证的界限,扩大到治疗急症、实证等各种疾病,其治疗病种已达200余种,内容涉及传染、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有效率在51.3%100%,平均85%以上。近几年来,在各级刊物上报道的治疗病种有50种以上病例近万。 (二)(二)埋线疗法的治疗机制埋线疗法的治疗机制 埋线疗法是根据针灸学理论与现代物理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针具
5、与羊肠线在穴内产生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以达“疏其气血,令其达”的治疗疾病的目的。综观本疗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括了“物理刺激效应”和“化学刺激效应”两大方面,而物理刺激效应又包含了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刺血效应、埋针效应及割治疗法效应;化学刺激效应又包括了后作用效应、组织疗法效应等多种刺激效应。所以,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1 1物理刺激效应物理刺激效应(1 1)穴位封闭效应)穴位封闭效应 在腧穴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实际上就是一种穴位封闭的方法,它可对穴位、神经乃至中枢产生一种综合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有三
6、个阶段的不同变化和效应:1)、针尖刺入皮内及注药时产生的疼痛信号传到相应脊髓后角内,抑制了相同节段所支配的内脏器官的病理信号,并使相应内脏得到调整。由于这种抑制在脊髓水平而非大脑皮层的反应,其抑制效应的产生和抑制效应的时程迅速而短暂,因此,往往局麻疼痛一产生,病痛即可减轻或消失,但疗效多不持久。2)、注药后1-3分钟内即可选择性地阻断末梢神经及神经干冲动的传导,使患病部位对穴位及中枢神经产生的劣性传导受阻(内脏患病,相应经络及穴位可出现敏感现象是这种传导的表现之一),从而使神经系统获得休息和修复的机会,逐渐恢复正常功能活动。3)、局麻后期,穴位局部组织器官活动能力增强,血管可轻度扩张,促迸血液
7、循环及淋巴回流,大大提高了局部新陈代谢能力,改善其营养状况。这些变化产生的特殊刺激经过经络及神经-体液作用于相应患病部位,使之也得到改善和调整。故临床上,往往有一些在局麻时局部皮肤疼痛异常,而内脏病痛却马上减轻或消失的病例。可见,虽然局麻的主观目的主要是预防术中疼痛,但客观上对疾病却起着不可忽视的治疗作用 (2)2)针刺效应针刺效应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其针刺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针具和羊肠线两方面。不管是穿刺针、埋线针、三角针,还是血管销、探针,刺入或进入穴位后,通过刺激手法,均可产生酸胀感觉。由于针具较毫针粗大,其刺激感应也更为强烈,可产生三种效应:1
8、)、针体越粗,其刺激强度就越大,通过针具对穴位的提插、摇摆、松解、剥离手法,可以用压倒优势的“兵力”很快抑制病理信息,具有良好的“穿甲”作用,从而保证”首战告捷”。2)、人体是一个生物体,现代医学证实人体是一个多极化的磁场,有生物电现象。埋线粗大的针具,传导容量较大,接触面广,相对多极,在机体中的大跨度对生物体的调整作用相应较大。3)、针体越粗大,对机体组织细胞的破坏量及程度也越大,产生的活性物质增加,可较好地起到镇静和调整功能的作用。同时,羊肠线在穴内产生的持久性机械性刺激,也可代替毫针在穴内产生针刺效应。所以,在临床埋线时往往用针具施以刺激手法,产生针感来达到一种短期速效作用,然后利用羊肠
9、线的长期续效作用来巩固之,以使疗效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3 3)埋针效应)埋针效应 针灸临床中,为了使之得气或诱发循经感传,延长针效时间,同时为多次施行补泻手法创造条件,多采用留针之法。日本黑须幸男曾对腰痛病人进行留针与不留针治疗效果的对照试验,并经统计学处理,证明留针组的效果优于不留针组,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显示了留针对提高疗效的重要意义。对慢性病病情迁延缠绵,单用留针仍觉效果不佳或不巩固者,则采用埋针之法延长刺激时间,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以巩固和提高疗效。留针的作用,使用补法后可增加补的效果,使用泻法后可加强泻的作用。因为根据“刺激量=刺激时间刺激强度”的公式,埋线前期针具
10、产生了速效作用,后期用羊肠线代替针具长期刺激于穴位,时间的延长相当于埋针,大大地提高了刺激量,在这期间,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过程,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时间,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针法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治愈疾病不巩固,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使病所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 (4)4)刺血效应刺血效应 刺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素问调经论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人于经,以成其疾。”“血去则经隧通矣”(素问三部九候论王冰注)
11、,说明刺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埋线操作时往往会刺破穴处血络,致针眼有少量出血或渗血,有时瘀结皮下,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有人测定,刺血对微血管的血色、流变、瘀点、流速具有改善作用,证实刺血改善了微循环,缓解了血管痉挛,从而改善了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帮助了机体组织的恢复,并能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激发体内防御机制。因此,埋线时起的刺血效应同样可流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经络的虚实,从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功能。故埋线时对某些病需要有意识地刺破血络,挤出血液以达治疗目的 (5 5)割治效应)割治效应 割治疗法是在一定部位或穴位切开皮肤,摘除少量皮下组织,并在切口内进行一定的机械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
12、种方法。埋线疗法中切埋法、割埋法、扎埋法均应用了割治的方法。这种方法除摘除少量脂肪外,还用血管钳在穴位深层进行刺激,以产生较强的针感。针感主要形成于穴区深层组织。其中各类神经干、支、游离末梢,血管及其壁上的神经装置和穴位所在部位为主的感受器,共同组成针感的形态学基础,这种刺激冲动的传入是以躯体神经为主,尤以II、III类神经纤维在传人活动中的作用为最,同时还有血管及其神经装置的参与,通过中枢部位尤以下丘脑的参与和整合,通过交感神经为主的自主神经,反馈到相应的患病部位而进行调整,同时,通过体液系统的参与,以治愈疾病。埋线后,加上羊肠线的配合,更加强和延续了这种调整功能,从而使疾病得到较为彻底的治
13、疗 2.2.化学刺激效应化学刺激效应 (1)1)后作用效应后作用效应 埋线时,粗大的针具如穿刺针、埋线针、三角针、刀片、血管钳等,都对穴位局部组织给予人为的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损伤,初看起来,目的是利用这种机械性刺激来产生得气感,但是实际上,这种机械刺激过后,局部的受损组织细胞释放出的某些化学因子可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穴位局部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为损伤的修复创造条件。根据生物电原理和压电学原理,在病灶区,机械能将转变为热能,使小血管扩张,淋巴循环加快,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能力,既加强了局部营养供应,又通过体液循环把“病理产物”运走,同时,局部组织蛋白分解,末梢神经递质增加,产生血管神经的活
14、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缓激肽和5-烃色胺在血清中的含量。这种局部的变化,也会通过神经和经络的作用在全身产生影响。根据生物泛控论原理,通过神经使损伤穴位需要修复或调整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激发体内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产生一种特有的泛作用,并通过体液循环在体内广泛分布。由于埋线选取的穴位与患病部位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属于一个同类集,所以,广泛作用在修复或调整受损穴位时,患病部位就同时被修复和调整,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由于这种损伤后的后作用的持续有效的作用,使其能不断地维持机械刺激产生的物理效应。而且,埋线时局部组织的损伤修复过程较长,其积蓄的后作用也较持久,所以其针刺效应和修复时的泛作用得以维持较
15、长时间,使患病部位得到更完善的调整和修复。 (2 2)组织疗法效应)组织疗法效应 组织疗法就是将一些异种组织埋入穴位,利用人体对其产生的排斥反应,对穴位产生生物化学刺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埋线疗法是把羊肠线植入穴内,羊肠线是用羊的肠衣加工制成的,为异种组织蛋白,埋入穴位后,有如异种组织移植,可使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细胞致敏,其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细胞等,反过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便之变成多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刺激物对穴位产生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产生变态反应和无菌性炎症,乃致出现全身反应,从而在对穴位局部产生刺激作用的同时
16、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活动趋于平衡,疾病得到治愈。有人曾对埋线病员进行免疫球蛋白测定,发现凡治愈好转的病人,免疫球蛋白偏低者升高,过高者降低,均调节至正常值左右,说明埋线疗法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综上所述,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初为物理性的机械刺激,可产生短期速效的治疗效应,后为生物学和化学刺激,具有长期续效的治疗效应。具体而言,局麻时产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具刺激产生的针刺效应,埋线后产生的刺血效应,均可产生短期速效作用;埋线时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组织疗法效应,又可起到长期续效作用。而割治效应和羊肠线产生的埋
17、针效应,则既可产生短期速效作用,又可产生长期续效作用。多种刺激效应融为一体,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而持久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人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抑制相邻的病理信息,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了中枢对病理刺激传人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调整脏腑,使疾病达到治愈目 (三)埋线疗法的特点与作用(三)埋线疗法的特点与作用 1埋线疗法的特点(1)以线代针,效集多法埋线疗法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针灸学理论为指导,源于针刺疗法,却用羊肠线来代替毫针,埋植于穴内,以期起到长期刺激穴位,不断积累治疗信息,使疾病得
18、到彻底治疗的目的。这种以线代针,不但延长了治疗时间,更提高了疗效,成为埋线疗法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在埋线疗法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实际上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割治疗法,同时也包含了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这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起来,形成了埋线这个独特的疗法,显示了它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故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2)2)刺激持久,顽祛疗痼刺激持久,顽祛疗痼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入穴位,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一般说来,由于羊肠线刺激平和,对大脑皮层里的急性疾病较强的病理信息干扰和抑疗制力量不足,因而
19、不能迅速产生作用,但对慢性疾病却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这是由于“久远之疾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得散”,用羊肠线代替毫针,刺激时间的延长,弥补了刺激强度的不足,根据“刺激量=刺激时间刺激强度”的道理,其刺激量也会增加。由于肠线对穴位的刺激和局部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较长,积蓄的后作用较持久,可达20天或更长时间,使患病部位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因此,临床对慢性病甚至对一些病疾运用本法治疗,往往取得满意疗效。 但是,要使埋线疗法治疗范围迸一步扩大,就不能仅限于治疗慢性病,临床上许多同仁作了不懈的探讨,如在埋线初期,加上人为的手法刺激,以加强刺激量,对许多急性病仍有较好疗效,而且由于
20、初期机械刺激取效后,有羊肠线的持续柔和的续效作用,往往疗效更为巩固,这样,对许多顽疾,也可用初期手法起到“穿甲”作用,然后由肠线的续效以巩固之,更使顽疾易于攻克 (3)(3)选穴求精,善用透穴选穴求精,善用透穴黄羡明教授出,“善用兵者,兵不在多而在精,善用针者,穴不在多而在精。”同样,埋线疗法也强调取穴精炼。它往往选取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穴位进行埋线,并强调取穴求精,用尽量少的穴位,达到尽量好的效果。因为埋线治疗次数少,间隔时间长,不可能像针刺一样,今日刺此穴乏效,明日又取它穴。它要求一旦找准效穴,将羊肠线埋入,其刺激信息即源源不已,经穴位、经络,到达病所,一举取效。这样,不仅可减少
21、患者手术之苦,且可使处方效专力宏,避免选穴过多,刺激信号过杂,在大脑皮层形成相互干扰,反而不能抑制病理信息,徒增病者痛苦。为了既减少取穴,又能使功能相似的穴位共同发挥作用,埋线疗法在操作上也善用透穴,若一针透双穴,则往往并双穴之力同时发挥作用;若一穴透双经,则往往“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使阴阳相得,经气交贯,其效必速。所以,埋线疗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使用透穴,一可提高疗效,二可减少病人痛苦 (4)(4)精用组穴,交替调息精用组穴,交替调息 埋线疗法是一种手术性治疗方法,术后不可能在数天内使局部完全复原,为了在短期内对疾病加强治疗作用,往往在辨证取穴基础上,对有效穴位进行组合,分成2-3组,交
22、替使用,这样就可缩短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以维持较强的刺激效应,且使穴位有调息之机,避免穴位产生耐受性而乏效。同时,尚可通过分组进行精确配伍,使“君、臣、佐、使”合理搭配,加强其协同作用和增效效益 (5)(5)寻敏感穴,重特定穴寻敏感穴,重特定穴 在敏感穴位埋线是在经络按诊、经络疗法的启示下进行的,往往有较高疗效。敏感穴位是机体疾患通过经络在体表上的反应点,为邪气在经脉中聚会搏结之所,能较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情况。临床观察表明,病人患病部位、种类、性质、程度不同,敏感穴位情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病种及类型不同,敏感穴位也不同,如慢性胃炎多在胃俞、足三里,而气管炎多在八华,肺俞产生敏感反应;病变部位不同,
23、敏感穴位亦异。如胃溃疡发生在胃小弯,多反应于巨阙、中腕;发生在胃大弯和十二指肠多在梁门、承满发生敏感反应。疾病寒热虚实不同,其反应有压痛、结节、麻木、凹陷之别;疾病轻重程度不同,其敏感度亦有轻重之差。同样,也可根据敏感穴位的变化情况判断疾病的转机。有人测定,症状消失,敏感反应没消失,仍有复发可能;自觉症状消失,敏感反应消失,为病机转化。由此可见,通过经络穴位的按诊选穴埋线,较之固定穴组埋线具有更大灵活性,能随着病人个体差异和病情有针对性地选取最能反映病情变化的敏感穴位进行治疗,其客观性、科学性、针对性更强,更符合辨证施治原则。于是,敏感穴位作为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的客观指征,成为埋线疗法选取效穴
24、的一个重要特点。(6)(6)诊次稀疏,经济简便诊次稀疏,经济简便 埋线疗法一般多在1530天埋线1次,36次为一疗程,故诊疗的次数较少,诊次也稀疏,避免了病人每天诊治耽误工作和时间的缺点,而且每次治疗少则10分钟,多则半小时,操作方便简单,所花费用很少。 2 2埋线疗法的作用埋线疗法的作用(1)协调脏腑,平衡阴阳人体之所为病,不外脏腑和阴阳之失去调和和平衡,只要脏腑得到协调,阴阳得到平衡,疾病当然即可痊愈。埋线疗法的这种协调和平衡功能,是得到广大同行确认的。因为埋线疗法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功能,正如灵枢。根结所言:“用针之要,在于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它通过对各个脏
25、腑阴阳都有所调整、修复和平衡的作用,逐渐控制临床症状,并促使病理变化恢复正常。据观察,在足三里、中脘穴埋线,不加任何手法,结果发现,胃肠蠕动强者减弱,蠕动弱者加强;在上巨虚,天枢穴埋线,对因肠蠕动过慢所致的便秘和肠蠕动亢迸所致的腹泻均有疗效。这一方面与输穴功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以下因素有关:1)、埋线疗法本身是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刺激方式和效应呈多样化,对脏腑功能的调节即呈多向性;2)埋线初期刺激强而短暂,后期刺激柔和而持久,刺激效应的强弱对阴阳的盛衰有专门的针对性,初期刺激强,正可克服阴阳的偏亢之部分,后期刺激弱,也正好补益阴阳的不足的部分,这种刚柔相济的整个刺激过程,形成一种复杂的刺激信
26、息,通过经络的输入,作用于机体,导致功能亢进者受到抑制,衰弱者产生兴奋,起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胜或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的状态。 (2)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埋线疗法也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这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针刺效应。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人之会。”同时,穴位封闭效应与刺血效应也起了一定作用,这种作用常具体体现在埋线疗法对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上。一般说来,疼痛与经络闭塞、气血失调有关,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就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埋线用的针具多为穿刺针,其针体粗大,刺激性强,对许多由于经
27、脉不通的疾病,特别是痛证有良好效果。如治一坐骨神经痛患者,当用腰穿针从大肠俞刺人后,患者感觉“有一股气”从穴处向下直达足趾,疼痛立止。穴位封闭作用于皮肤表面,根据皮部-经络-脏腑关系,对经络和脏腑也可产生一定作用。如治一胃痛患者,诊时疼痛严重,腰不能伸,当在腹部敏感穴作局麻皮丘时,患者觉皮肤痛甚,“好像作青霉素皮试一样”,胃痛即时缓解。刺血也可通过刺激血管神经,起到解痉镇痛的作用。曾治一偏头痛患者,于头部敏感穴用穿刺针埋线,取针后,流出较多血液,患者即觉头部掣痛及紧困感消 (3)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计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也说:“感则
28、泻之,虚则补之。”说明病情盛者宜“泄之”、“除之”、“虚之”、“泻之”;虚弱者宜实之、补之。埋线疗法也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1)、利用针具进行补泻,埋线时利用针具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同时利用手法进行补泻;2)、利用羊肠线的粗细长短进行补泻;3)、埋线的综合效应也会起一些补泻作用,如埋线前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刺血效应及割治效应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往往对实邪造成的病理信息具有强烈的抑制、排除、取代作用,这实际上就起到对病邪“泻”的作用。埋线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埋针效应、组织疗法效应的刺激则较和缓,一般具有兴奋的作用,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者有一定效果。据测定,埋
29、线疗法对免疫球蛋白偏低的患者有升高的作用,说明其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临床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对实证者施以“泻”法,“以泄其气”,泻其实,“邪去则正安”;对虚者则尽量施以“补法”,“使精气无泄出,以养其脉”,补其虚,“正盛邪自去”,这样疗效将更好 综上所述,埋线疗法对机体具有三大作用,这些作用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它临床治病的疗效是通过埋线对机体的诸多效应和作用来实现的,其作用方式是双向的功能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提高了机体抗病力,消除了病理因素,从而促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 二、 操作技术(一)器械准备 1埋线针具 (1)埋线针 是一种特制的专用于埋线的坚韧的金属钩针,长约1215厘米,
30、针尖呈三角棱形,三角棱形底部有一缺口用以钩挂羊肠线。主要用于植线法。 (2)三角缝合针 使用大号或2号三角缝合针。对皮层厚老用大号三角缝合计,皮层薄者用2号三角缝合针。用扎埋法有的也可应用大圆缝针。主要用于穿线法和扎埋法。 (3)穿刺针 一般选用9号、12号腰椎穿刺针,有时也用16号、18号穿刺针。有的部位如耳朵及眼眶内的穴位也可用9号注射针头作套管,28号2寸长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使用。穿刺针用前将针芯尖端磨平,将针管磨短,使针芯稍长于针管尖端1毫米,以保证将肠线顺利推出针管。同时将针的套管尖端斜度磨大,磨锐,便之更易迸针,且减轻疼痛。2羊肠线埋线用的羊肠线一般选用00号、0号、l号、2号,有
31、时亦选用000号、4-0号、3号、4号等不同规格的羊肠线。注线用的羊肠线根据情况可剪成0.5、1、1.5、2、2.5、3甚至4厘米长线段。植线用一般剪成2、3、4厘米长线段。穿线用可根据穴位情况定,一般每穴选用10-15厘米一段,以利于双折穿于三角针上。将线段分别存放于75%乙醇内浸泡备用,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致软,以利吸收,但不能过早放于生理盐水中浸泡,以免软化及液化,如需中药浸泡或磁化,可浸泡后一起高压消毒。 3其他器材 (1)皮肤消毒用品 碘酒、乙醇、棉签。 (2)局麻用品 2%-4%利多卡因,2-5毫升注射器,56号针头,消毒备用。 (3)辅助器材 洞巾、持针钳、手术剪、血管钳、手术
32、刀柄、手术刀(尖头)、短无齿镊、腰盘、医用手套、钝性探针、三棱针等,均消毒备用,此外,还备用甲紫1小瓶作标记用。 4)敷料用品 棉球(压迫止血药)、纱布块,均消毒,胶布、绷带。4 4针具的选择、保养维修针具的选择、保养维修 (1)选择 埋线针具,针尖要端正,没有钩刺,锐利适度,针身无折痕,无锈蚀,光滑挺直,坚韧而有弹性。埋线针缺口处要坚韧,无锈迹和剥蚀;穿刺针针身无弯曲,针芯凸出于针管l毫米左右,针身与针柄结合处不可有剥蚀、伤痕、锈迹十天松动。三角针弯曲要自然,无折痕。针具在使用前应认真加以检查,如发现有损坏或不符合要求者,应予剔除。 (2)保养 埋线工具在使用时要注意保养否则不仅损坏了针具,
33、而且在临床操作时容易发生事故,针具使用后,必须用纱布包好针尖,放在垫有纱布的针盒里,防止针尖碰触硬物受损,一时不用的针具最好在针身上涂一层油质,然后包扎妥当,放人硬质针盒内贮藏。 (3)维修 针具有轻度损坏应及时修理,如针尖变钝或卷钩时,可用细磨石重行磨尖。针身如发生弯曲,可用手指夹棉球将针身拉直纠正。对有缺损或折痕明显的埋线针具应剔除不用,以防断针 (二)操作步骤(二)操作步骤根据病人的病情,首先确定治疗方案,选取埋线穴位,然后帮助病人选取适当的体位,严格进行埋线穴位的局部皮肤消毒,然后进行埋线治疗。 l注线法 用镊子夹取一段已消毒备用的羊肠线(长短粗细根据病情和埋线部位确定),从针突孔放置
34、在腰椎穿刺针套管的前端,从套管尾孔插入一段针芯。医生用右手拇、示指捏住针柄,左手用棉球夹住套管中下段,在皮丘处快速刺人皮下,按患者胖度及部位情况及补泻要求选择直刺、斜刺或平刺及针刺深度,当出现针感后施行补泻及行针手法,然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推注进穴位皮下或肌层,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或创可贴。 2植线法 剪取一根2-4厘米长的羊肠线,置于埋线针针尖缺口,两端用血管销夹住线圈挂在缺口上,医者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角刺人,当针头缺口迸人皮内后,松开血管钳,右手持续迸针直至羊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厘米(或刺至需要深度),随后把针退出,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
35、外盖敷料。3穿线法 在穴位两侧或上下两端1-2厘米处常规消毒局麻后,医者用左拇指和示指捏起两皮丘间皮肤,用持针钳夹住穿有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端羊肠线来回牵拉,使穴位产生酸、麻、胀感后,将羊肠线贴皮剪断,放下两针孔间皮肤,使线头缩入皮内,用无菌纱布包扎5-7天。 4切埋法 在选取的穴位或部位消毒局麻,用手术刀尖切开穴位处皮肤0.5-1厘米,先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探找敏感点按摩数秒种,休息1-2分钟,然后用0.5-1厘米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止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处用丝
36、线缝合一针,盖上敷料,3-5天后拆线 5割埋法 在局麻皮丘上,用手术刀纵行切开皮肤0.5厘米,用特制的小拉钩,或钝性探针在穴位底部,上下左右拉动按摩,适当摘除脂肪或破坏筋膜,用力要轻柔,使之产生强烈刺激后,将羊肠线植人穴位底部,无菌包扎5天。 6扎埋法 先在选取的穴位或神经运动点及其两侧各1.5-3.5厘米的皮肤上用龙胆紫做出标志。然后按手术常规严格消毒,无菌操作,在局部处进行浸润麻醉。用手术刀尖顺皮肤纹理切开皮肤全层,切口长约3-5厘米。将血管钳从切口斜插到肌层,找到敏感点后作适当按摩弹拨2-4分钟,使之产生酸胀感,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用持针钳夹住带羊肠线的大号三角缝合针(或大圆缝针)
37、,由切口进人,经穴下深部肌层至对侧麻醉点穿出皮肤,用手指握住羊肠线两端来回抽动,呈拉锯状刺激数次,再从出针孔进针,经穴下浅肌层或筋膜层,由原切口穿出。将羊肠线打结,剪去线头,将线结埋人切口深处,再缝合切口,局部按摩后消毒包扎,切口有黄水渗出勿挤压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三)治疗时间及疗程埋线疗法的治疗时间及疗程的决定,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程度而定,二是根据埋线方法和羊肠线吸收情况而定。一般急性患者可3-5天埋线l次,亚急性可7-10天埋线1次,慢性病可15-30天埋线1次。疗程也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一般病变可2-3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病3-5次为一个疗程,顽固性甚至10次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完后可
38、间隔休息一定时间,一般以间隔1-2次埋线时间。 (四)关键技术环节(四)关键技术环节 1角度埋线针具进针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具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其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类。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人,适用于全身大多数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如腰、腹、四肢。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宜于不能深刺的腧穴和肌层浅薄的部位,如颈项、背、胸部腧穴。 (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刺入,甚至沿皮下刺人,适用于皮肉浅薄,如头面,胸部腧穴以及头部穴、腕踝针穴及施行透穴刺穴时。2方向 确定埋线针具刺入的方向,主要根据以下几种情况。
39、(1)腧穴分布情况:如腕踝针和浮针法朝向患处方向刺人。 (2)经脉循行方向:如有的实行迎随补泻的要求循经或逆经刺入 (3)为使针感到达而将针尖朝向患部方向 3深度 针刺深度是指针具刺人腧穴即羊肠线留置于体内的深浅度。主要是根据穴位的情况、埋线方法、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深浅而确定埋线的深度,同时应照顾到脏器、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l)穴位情况:穴位局部肌肉层厚则埋线深,肌肉层薄,则埋线浅。 (2)埋线方法:穿线法进针较浅,植线法、切埋法、割埋法、扎埋法较深,注线法可浅可深。 (3)年龄情况:年老体衰及小儿娇嫩之体,均不宜深刺;年轻力壮者可深刺。(4)体质情况:形体瘦弱、气血虚衰宜浅刺,而形
40、体强盛者可深刺。 (5)解剖情况:凡头面及胸背部肌层较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及臀部肌肉较厚者可深刺。穴下有脏器、血管及神经干者宜浅刺。(6)病情情况:阳证、表证、新病、实证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虚证宜深刺。(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发生。 (2)羊肠线不宜埋于脂肪组织之中,以防脂肪液化,流出渗液。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以防感染,如局部化脓流水或露出线头,可抽出羊肠线,放出脓液,外盖敷料并作抗感染处理。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角度和深度,不要伤及内脏、脊髓、大血管和神经干,更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干和大血管,以免造成不良后果。(4)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应
41、偏离前次治疗的部 (5)头眼部血管丰富,易出血,埋线时要缓慢进出针,出针后用于棉球按压针眼片刻,防止出血和皮下血肿出现。 (6)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7)埋线后应休息3-7天,局部不要沾生水,夏天每天应更换敷料。如有感染,应按炎症处理。 (8)通过埋线,患者症状控制后,最好再埋线1-2次以巩固疗效。有慢性病要埋线3-4次后才开始见效,患者不应随意停止治疗 (9)用扎埋法时应注意:1)、结扎穴位要抓住重点,分次进行,一次结扎不宜太多;2)、结扎不能妨碍正常活动。结扎松紧要适当,不能过深或过浅,一般病程短、体质壮者线可穿得浅些,扎得紧些,病程长、体质弱者及肌健移行处线穿得深些,扎
42、得松些。肌健部位则只穿线而不结扎;3)、结扎后有少量出血,一般加压包扎即可。若出血多而不止,可能损伤血管,则要抽线后加压止血;4)、结扎后一般可有轻度疼痛,持续约3-5天,如持续性剧痛,活动受限制,可能系结扎过紧所致,应将结扎线剪断放松,可不必抽线 (10)埋线针眼应注意在3-7天内不沾生水 六六.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1晕针 晕针是指在埋线过程中患者出现的晕撅现象。 (1)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饥、过饱、过劳、大汗、大出血、严重腹泻或体位不当,或医者手法过重,均可出现晕针。 (2)表现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头晕、视力模糊、跟前发黑、耳鸣、面色苍
43、白、心慌气短、恶心呕吐、多汗,重者四肢发冷、神志昏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血压下降、呼吸表浅。 (3)处理 应立即停止埋线操作,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可配合针刺人中、内关、素髎、涌泉、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及急救措施。 (4)预防 对初次埋线和精神紧张者,应向病人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疑虑,施术前应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易持久的体位。对饥饿、过度疲劳应待其食后和恢复体力后再行埋线,体质太弱可暂不手术。埋线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表情变化,一旦出现晕针前兆症状如出汗
44、、头晕、心悸,即应及时采取晕针的处理措施 2出血肿胀 出血肿胀是指埋线时针具刺伤体内血管引起针眼出血或皮下出现青紫和血肿。 (1)原因 埋线用的针具刺入穴内常刺伤血管而引起出血。人体皮下血管网较多,皮下脂肪层薄者尚可看清血管分布而避开之,而皮下脂肪层厚者皮下血管多不易辨认,故易引起刺破血管而导致出血和青紫、血肿。 (2)表现 针具刺破血管时常出现疼痛,出针后开始出血,出血情况多有4种,一是快出血,即取针后立即从针眼处涌出血液,多见于刺破表浅血管者;二是慢出血,即出针后并不马上出现血液,而是隔一会儿出现出血;三是明出血,即取针后血出在体外;四是暗出血,即取针后皮出在皮下、肌肉层、多见于刺破较深的
45、血管,从而出现青紫及血肿现象。(3)处理 针后出现不管何种出血,应立即用于棉球或用碘酒棉球压于出血处止血,一般可自行消退。若局部疼痛肿胀较剧,青紫面积大、血肿大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行冷敷加压止血后,24小时后再行热敷,必要时可结合使用止血药。 (4)预防 埋线前应先要仔细观察皮下血管的走向,如局部有皮下血管,进针时应避开,同时应了解进针深层是否有大的血管,迸针时避开血管并注意迸针深度。迸针时手法要轻巧,患者如出现疼痛,应即退针改变角度以避免刺中血管 3弯针 弯针是指针具刺人机体后出现弯曲现象,包括针身的弯曲和针尖的弯曲两种情况。 (1)原因 造成弯针主要有以下原因:1)、进针技术不熟练。进
46、针用力过猛,夹持穿刺针的左右手用力不协调,三角针穿过皮肤时未能沿三角针弧线迸针,角度改变等。2)、进针时速度过快,或进针时皮肤阻力大惯性使针具猛然刺人,针尖触及骨面等均可能导致弯针。 (2)表现 针体中部出现弯曲或者出针后针尖卷屈。 (3)处理 发现弯针后应立即将针拔出,更换针具,重新刺人。如系穿刺针和埋线针中段弯曲呈角度较小的弧形弯曲,可用手指夹持反向纠正,如弯曲角度较大,则不能再用,三角针一旦出现弯曲,则不宜再用,以免出现断针。 (4)预防 医者应熟练地掌握进针技术,进针时左右手应协凋。如皮肤阻力大,可用三棱针切开皮肤,再将针从切口刺入。如进针后感到针尖触及骨面,不能再进针应退针后重新刺人
47、。三角针进针时应顺着其弧度迸针,不能改变角度进针 4断针 断针是指埋线过程中针体出现折断的现象。 (1)原因 穿刺针的折断原因主要是皮肤阻力大,双手进针不协调造成;埋线针折断的原因与穿刺针相似,三角针折断的原因主要是进针时未能顺着其弧度刺入,挑起角度过大而成。同时针具的锈蚀和反复弯曲也是断针的原因。 (2)表现 穿刺针的折断主要在针柄与针身结合处,埋线针折断部位主要在挂线的缺口上,三角针则多在出针时用力角度改变导致从针的前半部折断。 (3)处理 穿刺针柄处折断常在体外,不易构成危险,折断后将针身退出皮肤即可,埋线针及三角针则易于折断在体内,此时,如针眼外尚可见一断端,应嘱患者不要动,不要收缩肌
48、肉,用一钳子取出即可。如断针已人体内,则在嘱患者不要动后,需用X线定位后手术取出。 (4)预防 埋线前必须检查针具的质量,特别应检查是否有锈蚀、折痕,穿刺针柄结合处是否松动,有则应弃之不用。医者进针应熟练,双手用力要协调。可用三棱针切开皮肤减少皮肤阻力,三角针进针时要顺着其弧度,不能增加和减少角度 5感觉异常 感觉异常是指埋线时进针后患者产生疼痛,麻木等异常的感觉。 (1)原因 针具刺人人体后,如刺中神经就会出现麻木及闪电感;刺中血管,就会产生疼痛感觉。 (2)表现 当针具刺人人体后,患者感觉肢体出现闪电和放射感,这是刺中神经的表现,如感觉疼痛和局部发热感,这多是刺中血管的表现。严重者出针后还
49、会遗留这种感觉,有时会影响活动。 (3)处理 根据产生异常感觉的原因,调整针具刺人的角度,以避开神经和血管。如遗留异常感觉,可在该处施用热敷,但如刺破血管,则应加压止血,以逐渐改善症状。 (4)预防 熟练掌握进针技术,进针要缓慢,不宜用猛力。迸针前应避开血管和神经,一旦有麻木感、闪电感、疼痛感,应立即退针,不宜施用手法,以免损伤神经、引起分布区长期麻木或无力,刺伤血管,引起体内出血。 6感染感染是指由于埋线前后消毒不严或针眼保护不好导致局部组织产生细菌感染。 (1)原因 导致感染的原因主要因为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伤口保护不好而造成。 (2)表现 伤口感染多在埋线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
50、疼痛加剧。埋线部位表浅者还可能出现化脓,羊肠线往往随着脓液流出,严重者可同时导致发热,白细胞增多等。 (3)处理 出现感染后,可在局部用热敷或进行局部抗感染处理,严重者可服用抗生素,已化脓者应切开引脓,并将已感染的羊肠线取出来,外盖消毒敷料。 (4)预防 埋线前一定要作好针具、羊肠线和皮肤的消毒工作,医者的手应反复消毒,必要时需戴上消毒手套。术后患者要切实保护好伤口,不要沾冷水和污物,如敷料脱落,应及时消毒后再盖上敷料 7过敏 过敏是指羊肠线埋人人体后产生的一种变态反应。 (1)原因 有的患者对异体蛋白产生过敏反应,对羊肠线进行排斥,从而造成一系列症状。 (2)表现 埋线后,局部出现瘙痒、丘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