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发 热热1 概述概述 一、定义:一、定义: 以内伤为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内伤为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损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气血阴阳亏损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内伤发热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分内伤发热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分外感发热。外感发热。2 概述概述 二、发热的基本概念二、发热的基本概念 临床发热诊断标准:临床发热诊断标准:口温:口温:37.3;腋温:;腋温:37.0;肛温:;肛温:37.6;或昼夜体温波动;或昼夜体温波动1。 临床分类标准:临床分类标准: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口温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口温37.4 38)、中等度热()、中等
2、度热(38.1 38.9)、高热()、高热(39 39.9)和超高热()和超高热(40)。)。 慢性低热:慢性低热:体温升高在体温升高在37.5 38(口温)并排除生理性(口温)并排除生理性原因,持续原因,持续2周以上者。周以上者。 热型分类:热型分类: 稽留热,驰张热,双峰热,间歇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等稽留热,驰张热,双峰热,间歇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等3 概述概述 二、沿革:二、沿革: 1 1内经内经详于详于“阴虚则内热阴虚则内热”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对气虚发热也有所论及:对气虚发热也有所论及:素
3、问素问调经论调经论“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奠定了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甘温除大热的理论基础。 2 2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血痹虚劳病脉证治“虚劳里虚劳里急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之。” 开甘温除热之先声。开甘温除热之先声。 4沿革沿革 3 3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对烦热的病机、治疗对烦热的病机、治疗有较全面的阐述。有较全面的阐述。“阴气偏少,阳气暴阴气偏少,阳气暴胜,则热乘于心,故烦热也。胜,则热乘于心,故烦热也。”柴胡
4、散、柴胡散、地骨皮散。地骨皮散。 4 4脾胃论脾胃论详于气虚发热,其治疗详于气虚发热,其治疗“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甘寒以泻其火。”并创造了甘温除热的并创造了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代表方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 5沿革沿革 5 5清清秦景明秦景明症因脉治症因脉治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最先提出最先提出“内伤发热内伤发热”这一病名,且这一病名,且将其分为:气分发热、血分发热。将其分为:气分发热、血分发热。 ( (明明. .龚廷贤龚廷贤寿世保元寿世保元妇科专著妇科专著) ) 6 6证治汇补证治汇补发热发热将外感之外的将外感之外的发热分为十一类,较为详尽。发
5、热分为十一类,较为详尽。6沿革沿革 7 7医林改错医林改错、血证论血证论对对瘀血发热的论述渐趋完善。瘀血发热的论述渐趋完善。7 概述概述 三、范围三、范围 凡非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均属于内伤发热。凡非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均属于内伤发热。 或初有感受外邪,久而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亏虚或初有感受外邪,久而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亏虚引起发热,亦可按内伤发热辨治。引起发热,亦可按内伤发热辨治。 西医: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原因不明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发热。 8 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59%)
6、: 细菌、病毒、真菌细菌、病毒、真菌 结核、艾滋病结核、艾滋病FUO FUO 肿瘤肿瘤(占第(占第2 2位):血液系统,实体瘤位):血液系统,实体瘤 血液病血液病:溶贫,出血性疾病,骨髓坏死:溶贫,出血性疾病,骨髓坏死 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风湿病风湿病:SLE, RA, still, DM/PM, SS 内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疾病,下丘脑综合:甲状腺疾病,下丘脑综合 征,更年期综合征征,更年期综合征 功能性低热功能性低热:感染后低热,术后低热,:感染后低热,术后低热, 神经功能性低热神经功能性低热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发热( (FUOFUO) )的病因分类的病因分类9 病因病机病因病
7、机 病因:病因: 内伤:内伤: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禀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禀赋、久病、外伤出血等赋、久病、外伤出血等 病机: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10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1 1、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郁化火实实 2 2、瘀血阻遏:、瘀血阻遏:气血壅遏而发热气血壅遏而发热 壅结阻遏壅结阻遏 3 3、内湿停滞:、内湿停滞: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而发热而发热 水湿蕴积化热水湿蕴积化热 4 4、中气不足:、中气不足:脾胃受损,中气下陷,脾胃受损,中气下陷, 阴火内生阴火内生虚虚 5 5、血虚失荣:、血虚失荣:阴血不足、不能敛阳,阴血不
8、足、不能敛阳, 阳气亢旺阳气亢旺 阴阳失衡阴阳失衡 6 6、阴精亏损:、阴精亏损:水不制火水不制火 而发热而发热 7 7、阳气衰惫:、阳气衰惫:火不归原,虚阳外浮火不归原,虚阳外浮 注意虚实兼挟证型注意虚实兼挟证型11气虚发热的机制 脾胃虚弱,化源不足,阴血亏虚所致; 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邪相争所致; 脾虚气泄,中焦虚寒,虚阳外越所致; 气虚下陷,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致。 12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曰:“是热也,非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 阴火即相火,因于劳倦伤脾,耗损脾胃之气,脾胃气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反下流成湿,闭塞下焦,
9、抑遏下焦阳气,使之郁而生热上冲。 13 诊断诊断 1 1、特点:特点: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热。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热。2 2、热型:热型:多为低热多为低热(T38.0) ,少数高热,少数高热(T39.1) ,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3 3、恶寒:恶寒:不恶寒,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不恶寒,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4 4、辅助检查:辅助检查:病原学、免疫学、病理学、影像等。病原学、免疫学、病理学、影像等。14 鉴别诊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外感发热病因病因内伤内伤外邪(六淫或疫毒)外邪(六淫或疫毒)病机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亏虚正邪交争
10、正邪交争起病起病缓缓急急病程病程长、反复发作长、反复发作短短热型热型多为低热、少数高热,或多为低热、少数高热,或仅自觉发热仅自觉发热多有高热,热型有差异多有高热,热型有差异恶寒恶寒无,或仅怯冷,加衣被可无,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减初多恶寒,加衣被不减初多恶寒,加衣被不减兼症兼症有实有虚,虚证居多有实有虚,虚证居多外感症状外感症状(头身疼痛、鼻塞、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流涕、咳嗽),),实证为主实证为主15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一、辨证要点: 1 1、辨虚实:、辨虚实: 病因、症状、舌脉病因、症状、舌脉 实实:气滞、血瘀、湿郁气滞、血瘀、湿郁 虚虚:气、血、阴、阳亏虚气、血、阴、阳
11、亏虚 2 2、辨轻重、辨轻重 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反复发作、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其他病证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其他病证重重16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二、治疗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行气行气 实火宜泻实火宜泻 活血活血 适当配伍清热适当配伍清热 除湿除湿 益气益气 虚火宜补虚火宜补 养血养血 适当配清退虚热适当配清退虚热 滋阴滋阴 温阳温阳 慎用慎用 发散:发散:伤津耗气伤津耗气 苦寒:苦寒:败脾胃、伤阴化燥败脾胃、伤阴化燥17 一、气虚发热一、气虚发热 (一)辨证依据(一)辨证依据1 1、主症
12、:、主症: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加剧2 2、兼症:、兼症:精神倦怠,头晕乏力,气短懒言、精神倦怠,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自汗、易感冒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自汗、易感冒3 3、舌象:、舌象: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舌淡、苔薄白或白腻4 4、脉象:、脉象:脉弱脉弱18气虚发热气虚发热(二)辩证分析:(二)辩证分析: 中气不足,阴火内生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发热;发热; 气虚下陷气虚下陷精神倦怠,头晕乏力,气短懒言;精神倦怠,头晕乏力,气短懒言; 中气不足,脾失健运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胸脘痞闷,纳差胸脘痞闷,纳差, ,便溏便溏; ; 气虚,卫外不固气
13、虚,卫外不固自汗、易感冒自汗、易感冒 气虚气虚舌淡、苔薄白,脉弱;舌淡、苔薄白,脉弱; 若脾虚湿盛若脾虚湿盛苔白腻。苔白腻。(三)治法:(三)治法:健脾益气,甘温除热健脾益气,甘温除热19 二、阴虚发热二、阴虚发热(一)(一)辨证依据辨证依据1 1、主症:、主症:午后及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潮热,午后及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潮热,热而不欲近衣热而不欲近衣2 2、兼症:、兼症:烦躁,盗汗,口干咽燥。烦躁,盗汗,口干咽燥。3 3、舌象:、舌象: 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或有裂纹,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少苔或无苔4 4、脉象:、脉象:脉细数脉细数20阴虚发热阴虚发热(二
14、)辩证分析:(二)辩证分析: 阴虚阳亢,虚火内生阴虚阳亢,虚火内生发热,热而不欲近衣;发热,热而不欲近衣; 阴虚内热,病在阴分阴虚内热,病在阴分午后及夜间发热、手足心午后及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潮热;热、骨蒸潮热; 虚火上炎,逼津外泄虚火上炎,逼津外泄烦躁,盗汗,口干咽燥。烦躁,盗汗,口干咽燥。 或兼症或兼症各脏腑阴虚内热的相应症候。各脏腑阴虚内热的相应症候。 阴虚内热阴虚内热舌质红,干燥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舌质红,干燥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苔,脉细数 21 三、血虚发热三、血虚发热 (一)辨证依据(一)辨证依据1 1、主症:、主症:发热,多为低热发热,多为低热2 2、兼症:、兼
15、症: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身倦乏力,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身倦乏力,心悸不宁心悸不宁3 3、舌象:、舌象:舌淡,苔白舌淡,苔白4 4、脉象:、脉象:脉细或细弱脉细或细弱22血虚发热血虚发热(二)辩证分析(二)辩证分析 发热,但热势多低发热,但热势多低 血虚,阴不制阳血虚,阴不制阳; 面白少华,唇甲色淡,头晕眼花,身倦乏力面白少华,唇甲色淡,头晕眼花,身倦乏力 血虚失荣;血虚失荣; 心悸不宁心悸不宁 血虚,心脾失养血虚,心脾失养;(三)治法:(三)治法: 益气补血益气补血23病例分析 患者曾患者曾,女,女,3岁。近岁。近1年来反复发热,每次年来反复发热,每次持续持续1周周1月不等。间歇月不等。间歇2
16、3月发作。发热时体月发作。发热时体温最高温最高38.3,多波动于,多波动于 37.2 37.8之间,之间,晨起及午后均可出现。平时易感冒,常伴精神晨起及午后均可出现。平时易感冒,常伴精神萎糜、倦怠乏力,头晕纳差,多汗,便溏。舌萎糜、倦怠乏力,头晕纳差,多汗,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无力。多次查体外周血白淡红,苔薄白,脉弱无力。多次查体外周血白细胞在细胞在2.83.6G/L之间。多次应用抗生素及疏之间。多次应用抗生素及疏风解表清热的中药无效风解表清热的中药无效。24气虚发热 症状:发热,常伴精神萎糜、倦怠乏力,症状:发热,常伴精神萎糜、倦怠乏力,头晕纳差,多汗,便溏。头晕纳差,多汗,便溏。 治
17、则:益气,健脾,退热。治则:益气,健脾,退热。 处方:清天河水,关一腑三,重分阳,处方:清天河水,关一腑三,重分阳,补脾,补肾,顺运内八卦,运水入土,补脾,补肾,顺运内八卦,运水入土,平肝,清补心。清补肺,摩百会,捏脊平肝,清补心。清补肺,摩百会,捏脊等。等。25阴虚发热症状:午后及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 潮热,烦躁,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干燥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 治则:滋阴,降火,清热 处方:取天河水,关三腑一,分阴,补肾,逆运内八卦,揉总筋,平肝,清肺,清心,运水入土,擦百会,倒捏脊柱等。26由于婴幼儿代谢快,体温会比成人偏高,基础体温可为腋温36 -37.4,超过37.5就应该
18、认为发热。 以腋温为标准,发热可分为: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40)。27 1、外感发热:由于小儿形体稚弱,抗邪能力较差,加之冷热不知调节,家长护理不当,易为风寒外邪所侵,邪气侵袭体表,卫外之阳被郁而致发热。 2、阴虚内热:小儿体质素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久病伤阴而致肺肾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舌质红苔少或无苔。283、肺胃实热: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 4、惊恐发热:由于感受强烈刺激,惊恐之下气逆气乱,导致体温调节失常而引起发热。291、外感发热:偏于风寒者可见发热,恶风寒,头痛,无汗,鼻塞,喷嚏 流涕,声音
19、嘶哑,舌质淡红,苔薄白,于风热者可见发热,微汗出,口干,鼻流黄涕,苔薄黄。 2、阴虚发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神疲,盗汗,食欲减少,舌质红苔少或无苔。303、肺胃实热:高热,面红,气促,扁桃体红肿化脓,鼻病,或口腔溃疡,尿黄便干 脾气烦躁,口臭,唇红而焦,伴有黄眼屎,舌质红 舌苔黄。 4、惊恐发热:脸红热,血压升高,眼睛痛痒红肿,频繁眨眼,视物不清,心烦意乱,爱哭闹,发脾气,夜卧不安,便干尿热,甚至抽搐,惊吓发烧是发烧前有惊吓史,哭闹不止,高热不退,睡中惊叫,抽搐等。 313238.5以上均可用一下配方: 泻板门5分钟 清天河水5分钟 下六腑5分钟 泻肺经5分钟3334【预防与护理】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2、多饮水,饮食要忌口,注意大便通畅35363738394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