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国时期武术民国时期武术蔡蔡 纲纲武术社团的时兴武术的价值功能卫生之方致用之志社会政治的变迁及土洋体育之争的交融是推动近代武术发展的车轮中华武术发展的科学化武术发展概述中央国术馆精武会二次国术国考馆训、馆歌简介武术弘扬海外武术进入学校武术进入运动会奥运会武术运动会武术家为国人雪耻辱公元1911年至公元1949年民国时期 前前 言言n民国时期,历时三十八年。其间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变迁、不同思潮的激励交锋、土洋体育的争论,以及连年战火等,都影响着武术的开展。但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武术,仍呈发展趋势,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n民国武术发展的特点:n以城市为中心,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n在近代文化
2、思潮的影响下,武术开始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演进。 第一节第一节 对武术价值功能的新认识对武术价值功能的新认识n思想界风行军国主义思潮,“强国强种”成为教育届响亮的口号。n视武术为一种实用技术,重在自卫应敌。n自然主义体育的冲击,“一变致用之志,而以武术为卫生之方”(北京体育研究社年“呈教育部请定武术教材文”中。认为我国拳术“为最良好之运动法”,列出了武术的八个优点) 小小 结结n民国初年,人们开始用新的观念去认识、整理、研究我国传统的技击之术,由重点宣传武术的“实用”价值,转到着重从身心锻炼、道德修养、审美要求等方面发掘武术的体育意义,这种认识上的变化,对于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第二节第二节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n年起,各级学校的运动会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武术项目。n年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n年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n一、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n “中国击剑、枪术、弓法、骑法等为最佳之运动”。 n“以代西式体操”。 n“惟此等运动者皆为武士兵卒所练习”。n辛亥革命后,更多的拳师进入学校任教或兼课,n年起,各级学校的运动会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武术项目。n列武术为学校课程内容的条件已经具备。 n1914年,体育教育家徐一冰先生在
4、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将武术列为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正课。n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批评了当时学校体育“皆袭他人之形式,未克振己国之精神”,并提出了三项建议: n()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必修课以振起尚武精神;n()拟请教授武术者编定讲义,说明原理,用科学的目光唤起学生注意;n()拟请于师范学校内将旧有武术列为主课,以裕师资。n这一提案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并呈报教育部。年教育部采纳了上述建议,明令“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二、学校武术的开展二、学校武术的开展n自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后,
5、教育部还陆续在其颁布的正式中学、小学、师范学校和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中,对武术在体育课中应占的课时和武术课的内容作了规定。n据北京体育研究社年月对全国所大中学校调查,将武术列为正式课的占,只在课外开展一些武术活动的占,既未列为正课,课外也不开展的占n武术师资不足、教材缺乏等原因,学校武术开展不够普遍。 照 片民国初年,上海市广东小学七至十五岁学生的体育课设有武术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武术队 照 片 1946年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女生表演“戈舞” 常熟地方小学的武术课 照 片1930年,广东第11届全省运动会,广州元甲女学学生表演功力拳1930年,广东第11届全省运动会,广州孤儿院学生
6、表演梅花棍 小 结n明确规定武术为学校体育课内容,是辛亥革命以后,提倡与推行武术的重大成果之一。这开始改变了社会对传统体育的偏见,并对武术教学、传统拳路的整理研究、武术教材的编写、理论的阐述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推动了武术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武术组织民国时期的武术组织 n(说明):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的拳术社、武士会、体育会等武术组织。如精武体育会、体育研究社、中华武术会、四川武士会、拳术研究社等。这些新兴的武术组织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研究型的学术机构,重在武术的整理、研究及出版刊物等。如1912年成立的“体育研究社”即属此类。另一种是民间娱乐型、教育型的武
7、术组织,如上海精武体育会,以教授武术为主,也广设其他体育娱乐项目。一、精武体育会一、精武体育会 n(说明):精武体育会,简称“精武会”。其前身是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以国术为根本,以武术为皈依”,摒除历史上技击家门户之见,冶各派于一炉,在我国近代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n精武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代表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n精武是最早有组织的向海外传授中华传统武术的体育社团,发展至今在世界上已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五十余个精武体育会。 照 片 霍元甲坐像霍元甲故居(室外)霍元甲故居(室内) 照 片 精武体育会
8、最初的会址王家宅 易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的会址 照 片 精武体育会会旗和会徽 孙中山先生题“尚武精神”的横匾陈毅题词“劳军模范” 照 片 精武四大名师n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等地精武会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引起了侵华日军的仇视。年,日本侵略者一进入闸北区,就捣毁了精武会总会会址。年“八一三”事变之后,精武会再次遭劫。精武会多年收藏的武术典籍和文物都被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后,精武会在上海重建,南洋各地等海外精武会一直延续发展。二、北平体育研究社二、北平体育研究社 n(说明):1912年11月,许禹生邀请北平的武术名家赵鑫州、吴鉴泉等十余人创办了“北平体育研究社”。社长由北平特别市的两位副市长轮流兼任
9、,以体现重视。许禹生任常务副社长。赵鑫州、吴鉴泉等分别任少林、太极类总教习。会址设在北平西斜街。以研究武术理论和拳史,培养武术人才,达到强民保国的目的为宗旨。1917年初附设体育讲习所,培养擅长体育、武术的师资。1920年春,改名北京体育学校,许禹生任校长。 照 片 许禹生像 北京体育学校学生在练习棍术 小小 结结n民国时期,各种形式的武术组织,对普及、发展和研究武术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然而,旧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武术受到严重的摧残,到解放前夕,它已经沦落到奄奄一息的地步。 第四节第四节 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 n一、中央国术馆的建立n 国民党建立南京政
10、权以后,加强了对武术的控制和利用,国术馆系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n 武术于年改为“国术”。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国术馆”。馆长为西北军冯玉祥旧部将领张之江。 照 片 馆长张之江像 中央国术馆开馆典礼二、中央国术馆的宗旨二、中央国术馆的宗旨n年月公布的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其任务是“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编著关于国术极其他武术之图书”,并管理全国国术事宜“。地方各级国术馆的任务大致与此相同,但不包括研究武术和编著图书两项。三、中央国术馆的主要活动中央国术馆的主要活动n(一)国术国考(一)国术国考n“国术国
11、考”全称“全国国术考试”。是各级国术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国术考试模仿旧时科举制度,分为“国考”、“省(市)考”、“县考”三级。考试内容有文科和术科。县考取310名,称为壮士。省考取1040名,市考取515名,称为武士。国考中经初试反复淘汰至剩下预定人数者称为勇士,可参加下一轮复试。复试胜者称为校尉。校尉可参加决试,决试选出3人,3人之间循环对阵定出名次,分别称为捍卫、辅卫、翊卫。各等级名称都发给相应证书或证章。1、第一届国术国考、第一届国术国考n(说明):第一届国术国考于1928年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选手包括各省选派人员和中央国术馆师生,共330余人。分预试和正试。预试是单人表演,正试是
12、两人对抗比赛。 照 片 第一届“国术国考”开幕式合影 第一届“国术国考”中的长兵比赛 第一届“国术国考”中的散打比赛 2、第二届国术国考、第二届国术国考n(说明):第二届国术国考原定于1931年举行,因“九一八”事变而延期。于1933年10月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共有21个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考试。这次国考的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的护具,还增设了搏击比试,以及女子对抗比试。 照 片 第二届“国术国考”考场 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员合影 第二届“国术国考”中长兵护具 第二届“国术国考”中的长兵比赛 第二届“国术国考”中搏击决赛 第二届“国术国考”中的散打比赛3、教学训练工作、教学训练
13、工作n(说明):国术馆系统的另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是推广和普及武术运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举办期限不等的各种训练班(所)、校;二是派出教官和指导人员,到各机关和学校辅导武术训练;三是设立武术辅导站,接纳普通武术爱好者练习。4、学术研究工作、学术研究工作n(说明):为了推进学术研究工作,1933年中央国术馆组织了中央国术体育研究会。1934年2月,成立了全国国术统一委员会。同时,还创办了一些定期刊物。如中央国术旬刊、国术季刊、国术月刊和国术特刊。一些省的国术馆,如山东、河南等也办了一些定期刊物。各级国术馆还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武术教材、挂图和专著。三、三、 国术馆尾声国术馆尾声n抗日战争爆发后,大
14、多数国术馆(社)相继停办。中央国术馆在迁转过程中,政府停发经费,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多数教师和学生沿途离去,自谋出路。年宣告解散。 小小 结结n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的成立和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但是,国术馆系统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方面都还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n它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为精神信条,师徒之间讲究“事师如父,执役如仆”。许多国术馆内部,宗派林立,派系之间互争高低,互相倾轧。这些都不利于武术的健康发展。 第五节第五节 武术运动竞赛与表演武术运动竞赛与表演 n一、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一、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n(说明):1923年,马良、
15、许禹生、唐豪等人联络全国武术界人士,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于4月14日下午在上海西门公共体育场开幕,参加单位有16个,运动员共400余人。大会以表演为主,有团体、单练、对练三种形式,共有上百个不同的项目。这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这次武术运动大会的举办,改变了庙会献技与擂台打擂的武术传统竞赛形式,对于提高武术的地位,扩大武术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二、二、 民国第三届全运会民国第三届全运会 n(说明):1924年举行的民国第三届全运会,首次列武术套路为表演项目,并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五项技法进行评分的简单规则。三、民国第五届全运会三、民国第五届全运会 n
16、(说明):1933年的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首次列武术套路为比赛项目,赛会在南京中央体育场内新建的国术场举行。设拳术、刀、剑、棍、枪五项对抗赛。采用了按体重分级、各项级分别取录名次的新规则。但由于竞赛规则粗疏,仍然未能使武术对抗赛表现出应有的特色。 照 片 民国第五届全运会国术比赛场 民国第五届全运会男子剑术(短兵)决赛 民国第五届全运会女子剑术(短兵)决赛 民国第五届全运会男子拳术对抗比赛 民国第五届全运会男子拳术对抗赛优胜者四、武术弘扬海外四、武术弘扬海外 n(说明):武术传往海外,古已有之。或被华侨带往他邦,或为异国学子学成带回。民国时期,组团出国表演影响较大者,主要是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
17、育专科学校的“南洋旅行团”、中国体育协进会组织的中国武术代表队。(一)(一)“南洋旅行团南洋旅行团”访问东南亚访问东南亚 n(说明):1936年1月,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南洋旅行团”,此团除武术队外,还有一个篮球队。团长张之江,领队庞玉森,武术队队长扬松山。该团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金宝、怡宝、槟榔屿和马尼拉等地进行了65场武术表演。历时3个月,于4月10日回到上海。南洋旅行团所到之地,受到各界侨胞的热烈欢迎。他们的表演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照 片 南洋旅行团全体人员合影 (二)国术代表队赴德国第十一届奥运会表演(二)国术代表队赴德国第十一届奥运会表演 n(说明):1
18、936年,德国承办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协进会负责筹组中国体育代表团。该会决定派国术表演队随团前往德国表演。经过选拔表演,组成了11人的国术表演队,于6月26日随同中国体育代表团一道从上海启程,7月23日到达柏林。国术表演队先后于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和慕尼黑等地进行了表演。每场表演,反应都十分热烈,不少项目都要返场表演两三次。国术队的表演,既向世界体坛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风采,也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增添了光彩。 照 片 国术表演队男队人员合影 国术表演队女队人员合影 照 片 参加国术表演的女选手傅淑云(右)、刘玉华演练三合剑 抗日时期的武术抗日时期的武术 n(说明)抗日时期,武术活动的开展表现出鲜明
19、的军事化和大众化特色。 照 片 八路军刺杀训练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民兵在进行军事训练 照 片 晋察冀部队对刺比赛 晋察冀抗大二分校的体育运动会上,学员们劈刀表演 照 片 陕甘宁边区部队练习刺杀 回民支队在练习刺杀 照 片 苏区根据地革命歌舞表演集体刀 照 片 抗日根据地民众组织的红枪会 照 片 河北完县北神村妇女自卫队 东北义勇军长枪队 照 片 抗日名将宋哲元及其二十九军的大刀队 照 片 二十九军大刀队训练 照 片 宋哲元的大刀队.血战喜峰口 照 片 抗日义勇军用的武器拐杖刀 东莞民众抗日自卫队用过的钢刀 民国时期出版的武术书籍民国时期出版的武术书籍 (说明)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武术论著,其中
20、不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见。这些论著大致可分为:借易理阐发拳械理法;沿承传整理传统拳械;依考据探求武术源流;参西学普及拳术运动等四类。 借易理阐发拳械理法借易理阐发拳械理法 n(说明):以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孙禄堂著八卦拳学等为代表作。 沿承传整理传统拳械沿承传整理传统拳械 n(说明):这类整理传统武术的书,大多包括有该拳种(或拳械套路)的传承关系、基本动作、功法和技法以及套路动作图解。保留了前代流传的拳械技术和技法。有的书中,还增益作者体会,编入技法歌诀,发展完善了所著武技。 n形意拳抉微n少林拳术秘诀n太极拳势图解n弹腿十二路全图n达摩剑n北拳汇编 依考据探求武术源流依考据探求武术源流
21、 n(说明):这类书籍材料翔实,推论细密,结论也较为公允,为武坛扬弃附会玄虚之说,提供了依据;为后继者提供了考察拳术源流的方法和研究武史的重要材料;为现代武术史学科打下了基础。n少林武术当考n少林拳术秘诀考证n内家拳的研究n中国武艺图籍考 参西学普及拳术运动参西学普及拳术运动 n(说明)这类专著包括两类:一类是参照西方兵操和徒手体操教练法,将传统武术套路改编成按口令进行教练的教本;另一类是参照西方体育运动的基础科学,阐述拳术的科学性和技法。这类著作,促进了武术对西方体育学科的借鉴。 中华新武术查拳图说太极拳浅说 部分武术书籍 谢谢 谢谢 !n孙中山曾在精武本纪序言中写道:“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为今次欧战所屡见者。则所谓技击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而我国人曩昔仅袭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末,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用,岂非大失计耶。我同胞然处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这个序言反映了当时许多人对武术的认识。n()使人身全体内外平均发育;n()得精神之修养;n()增进智慧;n()陶冶性情;n()便于锻炼;n()富于应用;n()材料丰富;n()长幼咸宜。n 这里着重突出了武术的有益身心锻炼及便于习练,“自卫应敌”之类的说法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