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件中图片来源由网上下载城市建成区48.2%其他2.7% 一是随意搭建临时建筑,占用一是随意搭建临时建筑,占用防火间距,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防火间距,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火灾蔓延扩大,阻碍消防车通行,成火灾蔓延扩大,阻碍消防车通行,影像消防队员施救。影像消防队员施救。 二是消防车通道被占用、堵塞或二是消防车通道被占用、堵塞或车道上方悬挂高度不足车道上方悬挂高度不足4米的各种线路米的各种线路阻碍消防车通行;室外消火栓或水泵接阻碍消防车通行;室外消火栓或水泵接合器位置被埋压、圈占,一旦发生火灾合器位置被埋压、圈占,一旦发生火灾影响灭火设施的使用。影响灭火设施的使用。 三是各类店铺、作坊等合用场所
2、的消防管理情况,存在留人住宿问题。三是各类店铺、作坊等合用场所的消防管理情况,存在留人住宿问题。 四是疏散楼梯内堆放杂物影响疏散;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的防火门损坏,消防四是疏散楼梯内堆放杂物影响疏散;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的防火门损坏,消防设施损坏等问题。设施损坏等问题。 五是防盗网的安装未留人员疏散五是防盗网的安装未留人员疏散出口,影响人员疏散逃生。出口,影响人员疏散逃生。 六是家庭用电用火用气不规范,离家六是家庭用电用火用气不规范,离家时时“三清三关三清三关”不落实,电气线路老化电不落实,电气线路老化电力负荷过大,用电热器烘烤衣物等。力负荷过大,用电热器烘烤衣物等。 七是内装修材料大量使
3、用木装修、高分子物质,且内装修时擅自改动电气线路七是内装修材料大量使用木装修、高分子物质,且内装修时擅自改动电气线路敷设,埋下隐患。敷设,埋下隐患。 八是储藏间、库房内存放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尤其是逢年过节时,烟花爆竹私八是储藏间、库房内存放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尤其是逢年过节时,烟花爆竹私自存放问题。自存放问题。 九是卧床吸烟、酒后吸烟以及弱势群体无人看管照料的,用火不慎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一是要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消防工作网络机制,把消防巡查检查制度规范化、经常化。如何整改和防范火灾事故发生呢? 新修订的消防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 住宅区的物业服务
4、企业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的共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这也为社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是从我做起,爱护社区消防设施。对社区内的消防设施及设立的各类提示性或警示性消防标识,比如:消防器材严禁挪用、消防设施请勿停车、安全出口严禁锁闭、消防通道严禁占用、防火门请保持常闭等要加强爱护,不要随意遮挡、破坏。 四是家庭安装防护网,切记给自己留一条生命之门。无论是家庭还是社区其他场所或单位,在安装防盗网时切记一定要给自己留一条生命的通道,可以在防盗网上安装锁具,有条件的可以安装活动式防护网,否则安装固定防盗网一旦发生危险既不能顺利逃生也影响消防救援的开展。 五是居民家庭在外出时牢
5、记“三清三关”即:阳台清、走道清、灶间清;关电源、关门窗、关煤气,时刻严防火灾发生。 六是家庭装修尽量不挪动原来设计安装的电源、线路,在固定家具或吊顶内的线路一定要穿钢管或阻燃管,装修中尽量在可能的范围内选择不燃或难燃材料装修。 七是对于投入使用多年的建筑,由于原来设计电力负荷小,随着各类家电的普及,家庭用电负荷增加,线路易老化,同时超负荷运行也容易造成短路、断路等隐患发生,对经常跳闸烧保险的线路应尽快更换电气线路,防止电线过热引发火灾。 八是社区居民家中(储藏间、库房)不要存放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减少火灾危害。 九是加强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员的管护,防止因取暖、吸烟、照明、玩火不慎引发
6、火灾。 新建社区通过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能够按照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安装消防设施配备消防器材,但目前我国现行的消防技术标准对家庭配备小型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还没有纳入强制要求的范畴,还处于提倡和推荐阶段。目前一般的社区都安装有室外消火栓、配有灭火器,部分高层住宅社区还在公共部分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设施,楼梯间或前室内设有室内消火栓,提高了建筑物的抗御火灾风险的系数。 对于旧居住区,居委会、村委会应当积极筹措资金,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以有效的扑救初期火灾,防止延误扑救时机,小火酿成大灾。 二是不同类型火灾的初期处置方法二是不同类型火灾的初期处置方法 发现火灾后,要在第一时间报警。因此了解正确报警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火警报警电话119要记牢。发生火灾拨打报警电话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无论固定电话还是手机,报警时直接拨打报警电话119即可,不用加区号。在电话接通后,要讲清楚火灾发生的具体地点,起火物的种类,现在火势情况,并留下联系电话,必要时派人到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这样可以使消防队能够有针对性的派出不同类型的消防车,加强第一出动的力量,即使在奔赴火场的途中也能和报警人联系,进一步了解情况,有效处置火灾。 疏散时,切勿贪恋财物,丧失逃生的时机,造成人员伤亡,此类现象尤其在社区和家庭火灾事故中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