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光世界巡行一、课型:探究式新授课 二、课时:一课时; 三、三维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与讨论,了解光的作用; 2通过生活经验与观察实验,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知道引入“光线”的必要性,理解“光线”的意义。 3会以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重要光现象。学会以作图的方式对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现象进行更准确的研究。 4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大致了解科学家们研究“光的本性”、“测光速”的不懈努力的历史。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重要
2、光现象。 2难点:认识“光线”这一模型的意义,学会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 五、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为光学的开篇之作,光的直线传播,“光线”模型的建立等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折射提供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2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与现象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以光线作为抽象的模型来研究一些重要的光现象,对初中生而言,是一种较难的理性分析。 3教材编写思路: 从“光的作用”入手,进一步了解“光是什么?”、“光的传播特点”、“光传播有多快” ,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顺理成章。 六、教学思路 1 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
3、展为本”的理念,营造“师生和谐平等”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模型法研究问题。 2设计意图:以生活经验与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指导学生用规律解释现象、用模型更准确的研究现象。 3器材准备: 光学综合演示仪(自制教具)、玻璃砖、手电筒等。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里,光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服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光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板书)3.1 光世界巡行 光为我们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1:观察教材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通过交流与讨论归纳出光的作用。 光可以传递信息,光还能提供能量。 光是什么? 学生活动2:阅读信息浏览
4、,了解光是什么? 光是一种电磁波。 (说明:对于可见光与不可见光的介绍,可以类比人耳缺陷,听得见的声音与听不见得的声音。建议同学在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探究光的本性的历程。) 光是怎样传播的? 首先了解光源,并结合一幅圆月的图片讨论月亮是否为光源?加深对光源的理解。 那么,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活动3: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用光学综合演示仪(自制教具)分别探究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路径。 (由于在透明干净的介质中,我们在侧面是看不到光的传播路径的。此时,要用雾室、泥水等方式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可以引导学生解释这是利用了“散射“现象。) 生活经验和观察实
5、验都告诉我们: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引入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物理学中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化地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交流与讨论:对光线你有着怎样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用模型法研究问题。) 拓展与提高1:将一个手电筒前面的反光罩去掉,描画点光源发出的光线。(说明:在分析小灯泡发出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时,可以不考虑小灯泡的体积和形状,把它看着一个点发光,即点光源。这也是模型法。 拓展与提高2:将手电筒的反光罩装上,调节出一束近似平行的光束,再以光线来表示它。并引导他们分析射到地球上的光是否也可以近似的看着平行光。 生活中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一些光现象,也是由于光的直线
6、传播而形成的。 活动4:研究影子的形成 首先结合具体演示投影仪前的手影,引导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这一现象。 追问:物理是一门定量精密的科学,我们若想准确地研究影子的大小等问题,又该如何? 引导学生尝试画光路图进行分析。 拓展与提高:多媒体展示几幅日食、月食的摄影图片,引导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分析其成因。 再引导学生尝试画日食形成的光路图。 再多媒体展示一幅日食形成原理图片(光线漏了箭头),请学生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 光瞬息可达,它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活动5: 阅读P49页相关内容,要求了解真空中的光速是多少?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了解天文学单位“光年”的意义。 (三)小结 光的作用;光是什么?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用光线画一些重要光现象的光路图;光的传播快慢。 (四)作业 1自我评价与作业15题; 2按照教材P50课外活动,制作针孔照相机,在下一节课展示并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作出解释。 八、板书设计 31 光世界巡行一、光的作用二、光的本质三、光的传播特点四、光的传播快慢教学反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