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与循环详解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2838123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4.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与循环详解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血液与循环详解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血液与循环详解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血液与循环详解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血液与循环详解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血液与循环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体液与内环境一、体液与内环境体液体液(6060)内环境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内液:40404545细胞外液细胞外液血浆:血浆:4 45 5组织间液:组织间液:15152020淋巴液淋巴液脑脊液脑脊液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意义: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意义: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体外环境体外环境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内环境)(内环境)体表细胞膜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血液血液血浆血浆(50506060

2、)血细胞血细胞(40405050)红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血量血量定义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血机体中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细胞的总和。血量:占体重的血量:占体重的7-8%7-8%,70-80ml/kg B.W70-80ml/kg B.W 男性:男性:5 56 L6 L,女性:,女性:4.54.55.5 L5.5 L血量相对稳定的意义血量相对稳定的意义第二节第二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血液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一、血浆的化学成分一、血浆的化学成分水水(91919292)溶质溶质(8 89 9)血浆蛋白血浆蛋白电解质:电解质:NaNa+ +、K K+ +、C

3、aCa2+2+、MgMg2+2+ HCO HCO3 3- -、ClCl- -、HPOHPO4 42-2-、SOSO4 42-2-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质、激素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质、激素 代谢终产物代谢终产物气体:气体:O O2 2、COCO2 2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血浆血浆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液的理化特性1.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颜色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氧气的多少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氧气的多少密度密度-1.051.06,与血细胞数量和血浆成分有关与血细胞数量和血浆成分有关粘滞性粘滞性-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 ,其高低主要取决于血其高低主

4、要取决于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 ,通常是水的通常是水的3.53.55.55.5倍倍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SR)-含抗凝剂的血液静置后在一含抗凝剂的血液静置后在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离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离2. 2.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产生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产生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机能。机能。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产生由血浆蛋白产生作用: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保持血作用:直接影响血

5、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对维持正常血量具有重要作用。管内外的水平衡,对维持正常血量具有重要作用。 H2O晶体物质晶体物质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溶液的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等张溶液等张溶液-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能保持正常成的渗透压,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能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体积和形状。举例举例u0.85% NaCl溶液溶液 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u1.9% 尿素溶液尿素溶液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6、,引起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引起红细胞溶血红细胞溶血等渗溶液等渗溶液等张溶液等张溶液等渗溶液等渗溶液等张溶液等张溶液3. 3. 血浆的酸碱平衡血浆的酸碱平衡pH 7.35-7.45,取决于取决于:血液缓冲系统血液缓冲系统肺排酸功能肺排酸功能肾排酸保碱功能肾排酸保碱功能H2CO3 / NaHCO3HL+NaHCO3 H2CO3NaLNaOH+H2CO3 NaHCO3H2OH2O+CO2Na2HPO4 / NaH2PO4K2HPO / KH2PO4蛋白质钠盐蛋白质钠盐/ /蛋白质蛋白质第三节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 6.17 6.17一、红细胞一、红细胞1.1.形态、数量和机能形态、

7、数量和机能形态形态-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核 双凹圆盘状双凹圆盘状数量数量-男:男:5 510101212个个/L/L 女:女:4.24.210101212个个/L/L功能功能-运输运输O O2 2、COCO2 2 缓冲作用缓冲作用2.2.血红蛋白的组成及功能血红蛋白的组成及功能3.3.红细胞脆性与溶血红细胞脆性与溶血红细胞脆性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脆性大,指红细胞具有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渗透性溶血渗透性溶血-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多进入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多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步降低

8、盐溶液的浓度时,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步降低盐溶液的浓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0.85% NaCl 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形态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形态 0.42% NaCl 红细胞胀大破裂、开始溶血红细胞胀大破裂、开始溶血 0.35% NaCl 红细胞完全溶血红细胞完全溶血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和尿素溶液中的形态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和尿素溶液中的形态3.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红细胞(RBC)的的生成过程生成过程 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维生素蛋白质、维生素

9、B12、叶酸和铁叶酸和铁。RBC生成的调节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分化、增殖;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分化、增殖; 加速幼加速幼RBC增殖。增殖。雄性激素雄性激素 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直接刺激骨髓,促进RBC生成;生成; 促进肾脏产生促进肾脏产生EPO红细胞的破坏:少量衰老红细胞的破坏:少量衰老RBC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分被巨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生成的基本过程红细胞生成的基本过程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髓红系干细胞髓红系干细胞红母细胞红母细胞红细胞红细胞二、白细胞二、白细胞1.1.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白细胞的形态、数量

10、和分类形态形态-白色、有核,球形白色、有核,球形数量数量-(4 -10)x109个个/L粒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2. 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吞噬、杀灭细菌吞噬、杀灭细菌 清除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及衰老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及衰老红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功能嗜碱性粒细胞功能 释放肝素释放肝素抗凝血抗凝血 释放组织胺释放组织胺过敏反应过敏反应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A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限制嗜碱性

11、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吞噬、消灭细胞内致病微生物吞噬、消灭细胞内致病微生物 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 参与机体参与机体防卫机制防卫机制 产生促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因子产生促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因子淋巴细胞淋巴细胞1.T 细胞细胞 杀伤杀伤T细胞(细胞( Tc )-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具有破坏靶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具有破坏靶细胞的独特功能,也参与排斥反应和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监细胞的独特功能,也参与排斥反应和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视。 辅助辅助T T细胞(细胞(Th )-免疫调节细

12、胞,能直接刺激已结合抗免疫调节细胞,能直接刺激已结合抗原的淋巴细胞的增殖。原的淋巴细胞的增殖。 抑制性抑制性T T细胞(细胞(Ts)-与与Th作用相拮抗的免疫调节细胞,作用相拮抗的免疫调节细胞,其释放的淋巴因子能够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其释放的淋巴因子能够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2.B 细胞细胞胸腺胸腺 T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致敏淋巴细胞致敏淋巴细胞抗原抗原骨髓骨髓 B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浆细胞浆细胞 特异抗体特异抗体( 抗原抗原 抗原刺激抗原刺激 淋巴系淋巴系祖细胞祖细胞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第四节第四节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一、血凝的基本过程及原理一、血凝的基本过程及原理1.1.凝血

13、因子凝血因子定义定义-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特点特点 主要存在于血管中,因子主要存在于血管中,因子、在肝脏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合成,需维生素K(VK)K(VK)。 除因子除因子(Ca(Ca2+2+) )、PF3(PF3(磷脂磷脂) )外,其余为蛋白质外,其余为蛋白质 因子因子、为辅助因子。为辅助因子。2.2.凝血过程的三个主要阶段凝血过程的三个主要阶段+PF3+Ca2XXaIIIIaIaI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网纤维蛋白网二、抗凝系统的作用二、抗凝系统

14、的作用血浆中的抗凝物质血浆中的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抗凝血酶-使使aa、aa、aa、aa失活失活 肝素肝素-提高抗凝物质的活性提高抗凝物质的活性 蛋白质蛋白质C-C- 一种由肝合成的血浆蛋白一种由肝合成的血浆蛋白抗凝意义抗凝意义 正常时防止血管内血液凝固正常时防止血管内血液凝固 使血液保持流体状态使血液保持流体状态 血管损伤凝血时使凝血局限在损伤局部血管损伤凝血时使凝血局限在损伤局部纤溶纤溶 维持血液于流体状态维持血液于流体状态 溶解血栓使血流通畅溶解血栓使血流通畅激活物激活物(尿激酶)(尿激酶)(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抑制物+ +_ _+ + 纤维蛋白纤维蛋

15、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降解产物 第五节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输血原则一、人类的血型一、人类的血型(一)概述(一)概述血型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凝集原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凝集素凝集素-存在于血浆中的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存在于血浆中的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原发生反应的抗体抗抗 A A抗抗 B B有有A A凝集原凝集原无无B B凝集原凝集原A 型型Rh血型在我国主要人群中的分布民族Rh+Rh-汉族苗族塔塔尔族布依族乌兹别克族99.0%87.7%84.2%91.3%91.3%1.0%12.3

16、%15.8%8.7%8.7%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血液循环的意义 运输作用 维持内环境稳定 参与机体防御 体液调节体循环与肺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右心房主静脉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右心室左心房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第二节第二节 心心 脏(脏(heart)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心脏形态心脏形态二、心脏的结构二、心脏的结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心房、心室心房、心室房室瓣、动脉瓣房室瓣、动脉瓣主动脉、肺动脉出口主动脉、肺动脉出口腔静脉、肺静脉入口腔静脉、肺静脉入口心壁组织结构心壁组织结构心内膜心内膜心肌层心肌层心外膜心外膜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窦

17、房结窦房结房室结房室结结间束结间束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是左、右束支及其分支的终末分支,并在心内膜下并深入心室肌而交织成网。)心脏结构异常心脏结构异常心房间隔缺损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房室瓣畸形房室瓣畸形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单心室单心室右位心右位心正中位心正中位心三、心肌的生理特性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兴奋性(excitability)自律性(自律性(autorhythmicity)传导性(传导性(conductivity)收缩性(收缩性(contractility)兴奋性2 ms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神经

18、元动作电位神经元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神经元或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神经元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分为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可分为0 0、1 1、2 2、3 3、4 4共五个时期。共五个时期。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较长,占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较长,占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复极化缓慢,具有平台期(复极化缓慢,具有平台期(2 2期)。期)。平台期既有平台期既有K K外流也有外流也有CaCa2 2以及少量以及少量NaNa+ +内流。内流。自律性4 4期自动去极化期自动去极化自律心肌在无外来刺激的情自律心肌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

19、发况下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生兴奋的能力影响自律性的因素(略)影响自律性的因素(略)4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电位差距位之间的电位差距心律失常及研究进展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异位性心律失常异位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不齐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能由于基因突变心律失常可能由于基因突变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马克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马克基廷及其同事基廷及其同事 2006年发现一种名年发现一种名为为“”的突变基因。的突变基因。 该突变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在心肌细胞中形成一个该突变基因所表达的

20、蛋白质在心肌细胞中形成一个Na+通道,通道,它们会在应该关闭的时候重新开放,使得它们会在应该关闭的时候重新开放,使得Na+通道的开放时通道的开放时间延长,让更多的间延长,让更多的Na+进入心肌细胞,导致心律不齐更加容进入心肌细胞,导致心律不齐更加容易发生。易发生。传导性传导速度传导速度心房:心房:0.3 m/s心房优势传导通路:心房优势传导通路:1 m/s房室结:房室结: 0.020.05 m/s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 1.6 m/s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4 m/s心室肌:心室肌:0.7 m/s收缩性功能合胞体功能合胞体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对细胞外对细胞外C

21、a2+依赖性大依赖性大Ca2+心动周期心动周期收缩舒张心动周期中心房、心室舒缩的时间关系每一方格表示0.1s心脏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心房心室心脏泵血过程心脏泵血过程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等容收缩快速射血快速射血减慢射血减慢射血等容舒张等容舒张快速充盈快速充盈减慢充盈减慢充盈心电图心电图(EEG)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心泵功能的评定心泵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心脏每搏动一心脏每搏动一次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次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射血分

22、数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和心输末期容量的百分比。心输末期容量的百分比。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每分钟由一侧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心室输出的血量。心指数心指数(cardiac index):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单位: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单位:L/(minm2)第三节第三节 血血 管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动脉血压及正常值动脉血压及正常值l收缩压收缩压心室收缩过程中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安静心室收缩过程中动脉血压达到

23、的最高值。安静状态时:状态时:100-120 mmHgl舒张压舒张压心室舒张过程中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安静心室舒张过程中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安静状态时:状态时:60-80 mmHgl脉搏压脉搏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形成血液充盈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心脏射血大动脉弹性大动脉弹性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心率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心脏每搏输出量对动脉血压的影响正常正常升高升高正常正常下降下降正常正常心率和外周阻力对动脉血压的影

24、响正常正常升高升高正常正常下降下降正常正常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对动脉血压的影响正常正常升高升高正常正常下降下降正常正常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对动脉血压的影响正常正常升高升高正常正常下降下降正常正常高血压 表现 成因 危害 预防 治疗微循环和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微循环和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微循环微循环小动脉小动脉(微动脉微动脉)和小静脉和小静脉(微静脉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微循环的组成:小动脉小动脉( (微动脉微动脉) )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短路血管短路血管( (直捷通路直捷通路) )小静脉小静脉( (微静脉微静脉) )微循

25、环的功能微循环的功能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组织液组织液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细胞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动脉端有效滤过压动脉端有效滤过压=(30+15)-(25+10)=10 mmHg静脉端有效滤过压静脉端有效滤过压=(12+15)-(25+10)=-8 mmHg第四节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神经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交感舒血管神经交感舒血管神经副交感舒血管神经副交感舒血管神经心血管

26、活动的反射性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血压血压颈动脉窦颈动脉窦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窦神经窦神经主动脉神经主动脉神经延髓延髓心交感中枢(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交感缩血管中枢(中枢(- -)心迷走中枢(心迷走中枢(+ +) 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 -)交感缩血管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 +)心率减慢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血管舒张血压血压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素(抗利尿激素)升压素(抗利尿激素)局部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本章内容总结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心脏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血管的类型及作用血管的类型及作用动脉血压的形成及意义动脉血压的形成及意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血液与循环详解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