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背景和路径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880739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PPT 页数:153 大小:3.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背景和路径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背景和路径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背景和路径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背景和路径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背景和路径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背景和路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现代职业教育的路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一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版1367页)对“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4 职业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关于职业教育的看法、想职业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关于职业教育的看法、想法、观念、思想。法、观念、思想。 理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尤其是领导的理念。理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尤其是领导的理念。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追赶型国家,理念的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追赶型国家,理念的作用更为明显。近代

2、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改革无一更为明显。近代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改革无一不是以理念变化为先导。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引进、不是以理念变化为先导。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引进、模仿、转换、发展都以理念变革为基础。模仿、转换、发展都以理念变革为基础。 理念要因时、因势、因地而发生变化。理念要因时、因势、因地而发生变化。5 多年来,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一直争执不休。传统的提法是“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英文缩写为VE)或“职业技术教育”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VT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

3、直用“技术与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VE)。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第18届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技术和职业教育”成为对这一类教育世界公认的称谓。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简称ILO)的提法是“职业教育与培训”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ET)世界银行(World Bank Group)和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

4、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的概念。 在国际,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是与时俱进的 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一书,该书并列有“技术和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条目。认为技术和职业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术语”(a Comprehensive term),有比较“宽广的教育目标”(the Broad educational goals),也可将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别使用;职业教育“通常在中等教育后期进行”,“通常着重于实际训练”,培养“技能人员”(Skilled personne

5、l);技术教育则是“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教育(高中后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技术员、中级管理人员等);以及大学水平的,以培养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科学和技术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技能训练。由于培养的人员类型和教育层次不同,技术教育的组成可有很大变化。” 1999年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其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的提法。上述情况表明,国际上已经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替代了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 200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技术与职业教育广义的定义为:“在普通教育之外

6、,研习科技与有关科学,以习得和经济与社会生活各部门职业有关的实用技能、态度、理解与知识之教育历程”(UNESO,2005),并将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界定为下列三种范围: 一、职业生活教育(普通教育中的技职教育):以启发小学至中学前期所有学生对科技世界及工作世界的广泛认识为重点。 二、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协助中学至大专阶段的学生习得走入工作职场所需的能力为主。换句话说,指进入某一行、职业领域就业前的准备教育,通常著重该领领域的专业理论与工作技能的学习。 三、职业继续教育:以促进成人学员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继续增进职业能力的发展为主。 摘自技术及职业教育教育季刊编辑小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技职教育”之定

7、义,技术及职业教育季刊(台湾),2011年第1卷第1期第100101页 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技术变化、教育变革、促进就业之间的传导机制与协同化趋势。而在现实活动中则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转变 。包括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由为就业而培训向提高就业能力的转变,由专攻一种技能向寻求多种技能的转变,由教育与培训的分离向连贯化乃至持续终身学习体系的转变,由正规教育培训部门为主向正规与非正规部门并重转变。其次是产业界与职教界的互动性在增强。例如日本企业,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直接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是通过向学校投资,使学校按企业的要求生产人才;二是企

8、业与学校在人员上互相交流,信息上互相沟通;三是科研上的互为支持,共同研究一些项目。再次是教育与就业管理体制上的一体化,像法国政府扩大了由国民教育部领导的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教育部门和就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共同协作来制定职业资格;1995年7月,英国将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成立了教育和就业部,成为继澳大利亚之后第二个把教育和就业由一个中央部门来领导的发达国家。在中国,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也是与时俱进的 时 间 称 谓 所 受 影 响1904年 实业教育癸卯学制。这是洋务运动后引进日本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结果(30多所实业学堂)1911年起 职业教育美国的教育思想逐步传

9、入,经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推广被广泛使用,1922年留美派主持的壬戌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系统1949年 技术教育学习苏联教育制度,将职业教育划为资产阶级的东西,未写入共同纲领1963年 职业教育再次提出,但“技术教育”仍是主流名称1982年 职业教育 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5年职业技术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6年 职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沿用至今 辞海职业教育: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分就业前和就业后两类。18世纪末产生于欧洲。中国职业教育体制确立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称“实业教育”。1917年黄炎培

10、等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改称实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建国后,实施职业教育的为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等。 中国的教育大辞典把职业教育定义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质改革的决定中把普通高等教育以外的所有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其他城乡劳动者的学校和培训机构,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技术教育称为职业教育。类别上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总称,层次上分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层次。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

11、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年)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反映了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

12、发展的密切联系。“综合职业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生产、服务一线”反映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领域。“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反映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典型特征。定位于技能人才而不是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区别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赋予的重任,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素质”的内涵比较丰富,概括来讲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可持续发

13、展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991年1O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为 “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200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

14、的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职业教育是什么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提到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2012年有人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

15、人才”的说法。二、职业教育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6习近平的职业教育理念 2014年6月23-24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作重要指示(417个字):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

16、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李克强的职业教育理念 201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 2014年02月2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

17、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无疑是为即将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准备、定基调,充分表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经取得多方面的共识,正式列为国务院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会议对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现代职业教育的含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途径、动力、保障等方面都有新的表述.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变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人力资源)、产业素质(生产要素)和综合国力(战略地位),意义重大。 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必须坚持

18、以提高质量(教育功能)、促进就业(个人价值)、服务发展(社会作用)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 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现代职业教育是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动态性),产教深度融合(依赖性)的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这是在官方的表述中第一次将工程师纳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级技工(制造业)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服务业),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制造”只能是“世界车间”,“装备”才能成为“世界工厂”),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

19、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举措: 牢固确立重要地位: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性),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不可轻视性),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放权才有活力)。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横向衔接),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纵向贯通)。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职业院校新的构成,与培养工程师目标相对应)。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服务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职业

20、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践性)“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方式),鼓励中外合作。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师资结构)。 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调动社会力量);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汇聚社会资源)。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改革体制机制)。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

21、地位。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各级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分类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加强督导评估。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完善资助政策,积极推行直补个人的资助办法(打开入口)。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畅通出口)。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前接见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体代表并讲话: 他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他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培养了大规模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李克强强调,职业

22、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李克强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既要加大政府支持,又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更多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

23、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 新华网天津2015年7月4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4日出席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时强调,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4 “现代”不是现时,指的是一个动态的时代,流动的时间。“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具有时代特点,包括丰富内涵的概念。现代职业教育是阶段性职业教育(时代特征);现代职业教育是非普适职业教育(受

24、众群体);现代职业教育是可持续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现代职业教育是创新性职业教育(职场表现);现代职业教育是专业化职业教育(职业精神);现代职业教育是协同性职业教育(培养方式)。我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看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二 生产 经济发展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对个人收益的贡献职业教育对个人收益的贡献(1)取得高职学历资格(college-level qualification)普遍能够带来收入增加,德国、意大利和匈牙利达到收入增加20%到40%。(2)美国的研究发现,有大学肄业证书(中等教育程度职业培训)的人,其个人收入比普通人要高20%3

25、0%。在法国,19701993年间,从获得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的可能性、在生命周期内收入显著增长几个方面来看,拥有中等职业教育资格能给个人带来很大的好处。世界银行研究发现,上过4 年学的农民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其生产率要高得多,而增加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能够有效地减少贫困。(3)获取后义务教育事实上已经成为取得城市制造业及服务业高薪工作的必备条件。根据世界银行贫困评估(2007),成年劳动者享受过9-12年教育的家庭,只有2.5%的生活在贫困线(每天1美元)以下,而劳动力受过不足6年教育的家庭,则有16%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4)职业教育明显提高个人收入,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

26、一年额外教育平均提高个人月收入5%。(Moock, P. R., Patrinos, H. A., & Venkataraman, M.(2003). Education and earnings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case of Vietnam(越南).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2, 503-510。)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此外,教育深化对劳动者个人的收益也是巨大的,这意味着可以调动家庭投资于教育的积极性。研究表明,如果城乡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水平提高至12年,即完成高中教育,城镇劳动力教育收益可提高17.0

27、,农村劳动力提高21.1。如果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至14年,带来的教育收益增加幅度对城镇劳动力为41.2%,对农村劳动力为43.3。 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可以提高生产率,改善组织绩效,并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中开展成功的竞争。 2007年,欧洲职业培训开发中心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简称 CEDEFOP)对其关于培训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性审查,认为雇员培训参与率提高5%可带来4%的生产率增长,甚至培训天数增加1

28、%也带来3%的生产率增长。总生产率增长中的大约16%可归功于培训。在丹麦,与目标培训相结合而引入了工艺或生产革新的企业与不进行革新的企业相比更有可能获得产出增长(11%对4%)、工作岗位增加(3%对2%)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0%对4%)。在美国,有观察认为,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很可能使企业和个人都受益,但投资的行动要由企业主动作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 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如果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改善为全部是高中学历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4,如果再进一步改善为全部是大专学历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 人

29、力资本投资推动国家经济增长 事实上,各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与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有着稳定的联系。据1997到2003年17个OECD国家的统计,人均受教育程度多一年,相当于增长3到6个百分点的GDP。 爱德华丹尼森(Edward Denison) 和美国劳工部对19481989年间美国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析后发现,产出增长的37%由资本增长引起,教育、技术变革和其他来源对总产出增长的影响则占到42%,对人均产出增长的影响大于50%。这说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技术进步要么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结果,要么是间接结果。这样,就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而言,是人力资本引起了经济增长。

30、高收入国家成年人口的约 98%被认为是有读写能力的,相比之下,在最不发达国家对应年龄组的初级教育入学率1997年约为71.5%,中等教育入学率为19.3%,而第三级教育的入学率仅为3.2%。工业化国家在每个学生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至少是最不发达国家的30 倍以上。 即使同为发达国家,教育和培训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经济表现。例如,英国学徒制的覆盖面、质量和学徒完成学徒期培训的比例都比德国低,这导致了英国在技能供应方面的相对不足,并最终导致了英国相对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差的贸易表现。工业化进程一般表现为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增加、城

31、市化率上升和人均收入增加等,因此,大致可以按照这些特征将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进行划分。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中都说明,工业化进程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不可缺。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一般都伴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在前工业化时期,职业教育的规模一般较小;而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之前,职业教育规模呈现持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高峰一般出现在工业化中后期; 工业化后期,职业教育一般会调整收缩,德国和日本职业教育学生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均出现了负增长,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增长率也明显下降,并在后工业化阶段专为负增长。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时间和历程有较大差别,但职业教

32、育发展规模一般都适应工业化进程要求而发生改变,其发展历程表现为依据工业化不同阶段而经历“增长一扩张一高峰一调整一收缩”的过程。工业化进程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展上,也体现在其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其中包括职业教育立法的完善、职业教育层次体系的完整建立以及学校、学制和课程设置的逐步完备。前工业化时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德国以传统学徒制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劳动者,中国台湾和韩国的职业教育以培养初中级农业技术劳动者为主。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转型需要大量接受过职业教育劳动者,但是由于供给相对短缺,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

33、体系往往具有产业导向的特征,无论是德国的职业补习学校,还是日木的实业学校、青年训练所,都具有显著的需求适应和短期培训特征,而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也主要停留在初、中级阶段。工业化中期,中高级职业教育出现扩张趋势,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模式,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术资格等级考试制度也在这一阶段产生。工业化后期的职业教育制度一般进入完善和调整期,职业教育的制度化、普及化和义务化,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发展模式转型为内涵提升发展模式。1人口 自古以来,人口因素就是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最重要、最根本保证之一,正因如此,历史上许多国家都

34、曾制订专门政策,以促进人口繁殖,或吸引外来人口。人口越多,劳动力就越多,不论农业、工业经济时代,这都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发展前提和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实时数据,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 年龄结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末,我国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口为241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6%。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为9109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6.3%。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比上年末有增加。据

35、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 (二)切片看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说明: 0-14岁人口数量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将面临缺口。 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为91096万人。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自2010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自2012年以来连年下降,当年净减少205万人,2013年和2014年又分别减少244万人和371万人。2012-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累计减少多达1447万人。 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16.1%,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一般把65岁人口占比超过7%或者60岁人口占比超过10%作为老龄社会的标志)。二、

36、社会变迁是什么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超常规:一是老龄化程度之高超常规。据联合国2015年7月预测,中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2015年的15.2%,上升为2050年的36.5%。二是老龄化速度之快超常规。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从12%倍增为24%所需的时间,最早出现老龄化的法国经历了140年(18722012),迄今为止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经历了25年(19772002),而中国将只需要20年(20092029)。三是老年人口数量之多超常规。2015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从2.1亿增至4.9亿。 “中国能够战胜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光明日报2016

37、-07-28(16). 据测算,到2030年之前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一直保持在8亿人以上,劳动力总量资源依然丰富。虽然就业总量矛盾将逐步缓解,但仍将持续存在。同时,每一种结构性矛盾所涉及的群体数量也十分巨大,农民工群体超过2.6亿人,大龄低技能群体超过3亿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超过700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超过900万人。 人民日报2015-09-17(15)二、社会变迁是什么 人力资本结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8930人。” 也就是说每100人中仅有9人具备大学文化程度,而加拿大100人中51人受过高等教育,100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以色

38、列是46人,日本是45人,美国是42人,韩国是40人、英国是38人;再看从业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中国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左右,发达国家普遍在40%以上,就连印度、巴西、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该指标也超过6%。与上述国家比较,不管是总人口中,还是从业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数量,我们的差距都很大。 叶檀.中国不缺人口红利EB/OL. http:/ 2015年12月6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显示,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以中等教育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28年。具体来说,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分类来看,初中毕业比例最高(为46.97%),而大学本科以上受教育

39、程度的比例仅为5.17%,另有2.93%的劳动者没上过学。 目前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刚好达到义务教育的9年要求,与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岗位是匹配的。产业升级后则需要大约12年教育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今天的人力资本与未来的产业需求有至少3年的教育差距。“百年树人”这句老话是教育发展特点的真实写照。1990-2010年,有“普九”和高校扩招这样的引擎,二十年间我国成年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才增加了2.7年。(光明日报2015-07-22(15)二、社会变迁是什么 人口数量红利 人口质量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期,就是人口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被抚养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升高,从而劳动力供给相对丰富的一

40、个时期。 所谈论的人口红利消失更多的是指劳动力数量优势的减弱,而从劳动力质量来看,红利不仅继续存在,而且更大。如果说过去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劳动力供给带来的是人口数量红利,能更多地推动经济增长“量”的扩张,那么,现在的劳动力供给构成带来的则是人力资本红利,将更多地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无论从产值还是从就业来看,服务业都已成为最大经济部门。服务业发展需要更多依赖高素质劳动力,而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正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相适应。2城市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将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

41、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意味着乡土意识及行动和生活方式向城市意识及行动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国家发改委数据,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达140多个。低于发达国家70%-80%及以上的城市化率(美国82%,加拿大77%、法国74%、俄罗斯73%、德国73%、日本90%、意大利67%) 。 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通知明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

42、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人民日报2013、10、29 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研究表明,我国合理的城镇化水平应该接近60%,而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在65%以上,与之相比,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率还有

43、很大提升空间。 一些西方国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城市化至少用了百余年的时间,而日本和韩国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1920年,日本的都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为18%,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其城市化的发展,到1955年日本都市人口比率达到56%。韩国则是在19601980年的经济起飞中,使城市化水平从27%迅速提高到59%,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质的飞跃。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在第一产业比重没有下降到5%、劳动力就业比重没有下降到10%之前,还处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期。 因此,各国的经验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生产率高的产业部门聚集是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

44、规律。 据统计,2011-2015年平均每年有653万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据预测,2016-2030年平均每年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依旧多达540万人。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全国农村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就曾指出,单季农业地区,每个劳动力能耕种100120亩地;双季农业地区,每个劳动力能耕种5060亩地,其劳动生产率就能达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农民就能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目前我国有2.6亿农户,户均耕地不到7.5亩。如果按照习总书记所说北方地区户均规模120亩、南方两季地区户均规模60亩的标准,仅需要农业劳动力4300万人。 那么剩下的近2亿农户就需另谋出路。 美国有24.5亿亩土地,不到300

45、万农民,而中国只有20亿亩土地,近一半人口是农民。即使按宽松的口径,那么将来有5000万农民就足够了。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率近年来每年增长1.3%每年相应增加城镇人口1800万人,但每年新增就业

46、岗位不到1200万个。 城市化中大城市化是重点,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更是大城市化的趋势。1900年,全世界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11座,10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为0;198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25与6.而且,大城市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中小城市与城镇。日本与美国2012年居住在10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区的人口比重分别为51%与48%。长三角(两省一市)常住人口由2001年的1.58亿增至2010年的1.76亿。截至2014年底,广东省常住人口10724万人,其中珠三角常住人口5763.38万人。南方周末2015-10-01 几十年来,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主要存在两条途径:一是

47、进城打工,二是进城求学,近15年来,约年均1200万人(见下图1)。但从上世纪末,中国的教育迅猛发展,大学、高职、职高、中专等专业教育的招生量快速增加。据初步计算,从农村人口中进入专业教育的学生数,在2000年约为330万,到2014年约增至730万。在年均农转城1200万人总数不变的条件下,我们看到两条途径中分流比率的巨变。图2显示出了从2000年到2014年,途径一和途径二人员数量的逆转。 中国城市发展的三个重要问题,光明日报2016-02-05(10)图1 农村人向城镇转移的两条途径图2 15年来打工途径和求学途径入城人流的数量和比例变化 职业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感受城市生活的跳跃节奏、学习

48、城市居民的行为习惯、接受城市里面的秩序规则,不断调适和改变自己。使学生们有更强的接受和学习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对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有更多向往和期待;使他们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转型的新阶段,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利。 3职业变迁 1978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28.148.223.7;1978年我国的就业结构是70.517.312.2。 2015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9.040.550.5(日本1993年的时候这个比例23662),与发达国家1971年的水平基本相当,也和当前东南亚国家的结构基本相当。 中国三个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 第一产

49、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出(%)就业(%)产出(%)就业(%)产出(%)就业(%)197828.170.148.217.323.712.2199027.160.141.621.431.318.5199520.552.248.823.030.724.8200015.950.050.922.533.327.5200415.246.952.922.531.930.620139.4 31.443.7 30.146.9 38.520149.229.542.629.948.640.620159.0 28.340.5 29.350.5 42.4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2013年人均国民收入刚达

50、到6750美元,这个时候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与此相关的服务业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吸纳能力强,这些行业主要是企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职毕业生在第一产业就业的52.39万人,占就业总数的11.00%;在第二产业就业的149.39万人,占31.37%;在第三产业就业的274.43万人,占57.63%。 预计未来10年内,我国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仍将继续。这意味着更多人口参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并分享发展成果。 2015年月底出炉的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里,“快递员”“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等347个新职业被纳入,而“收购员”“平炉炼钢工”等894个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背景和路径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