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一、创办新式学堂(一)外国语(方言)学堂1.京师同文馆:1862年恭亲王奕訢奏请在北京创办的外国语学堂。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李鸿章奏请“仿照同文馆之例”,在上海设立的外国语学堂。3.广州同文馆:1864年广州将军瑞麟等奏请仿照上海广方言馆之例,在广州开设的外国语学堂。1887年新疆俄文馆 1888年台湾西学馆1889年晖春俄文书院 1893年湖北自强学堂(二)武备学堂1.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船政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2.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1874年设立,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军事工程学堂。3.
2、广东实学馆:1880年4.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5.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是我国近代陆军军官学校之始。18861886年广东黄埔鱼雷学堂年广东黄埔鱼雷学堂 ; 1887; 1887年广东水陆师年广东水陆师学堂学堂 ; 1888; 1888年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年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 ; 1889; 1889年年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 ; 1890; 1890年江南水师学堂年江南水师学堂; ; 18901890年奉天旅顺口鱼雷学堂年奉天旅顺口鱼雷学堂; 1894 ; 1894 年山东烟台海年山东烟台海军学堂军学堂; 1895; 1895年江南陆师学堂年江南陆师学堂; 1898;
3、1898年湖北武年湖北武备学堂备学堂。(三)科技学堂1876年福州电气学堂; 1880年天津电报学堂; 1882年上海电报学堂; 1891年湖北算术学堂; 1894年天津医学堂; 1895年山海关铁路学堂; 1896年南京铁路学堂; 1896年湖南湘乡东山精舍; 1896年南京储才学堂; 1898年湖北农务学堂;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 (四四) )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的交涉中,深感“语言不通,文字难辩,一切隔膜”,因而受人欺蒙,培养“通事” 、“译员”即成为当务之急。 1861年1月20日清政府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京师同文馆,并于1862年6
4、月正式开学。1862年设英文馆;1863年设法文馆和俄文馆;1866年设算学馆;1872年设德文馆;1896年设东文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课程是外国语居首位,外语通后, “方可兼习别艺” 。此外汉文经学,要贯穿始终。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五)对新式学堂的评价1.新式学堂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2.开设“西文” “西学”课程,对封建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3.洋务学堂在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方面、在社会实践等方面起了开创讲究实用科学的新风气二、
5、留学教育二、留学教育留学教育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派遣留学生的原因:1.开眼看世界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国家处于落后挨打甚至被瓜分的局面,洋务派认为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熟悉西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2.师夷之长技以图自强(一)清末幼童留美计划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一大批思想意识先进的士大夫提出要学习西方,以图自强,达到“比而齐之”、“驾而上之”的目的。于是,容闳、奕忻、文祥、李鸿章、曾国藩等这些中国近代运动的倡导者,在设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的同时,在1872年极力促成了幼童留美计划的成行,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于是开始了。1870年冬
6、,曾国藩任命陈兰彬为总监,容闳为副总监,根据曾国藩与李鸿章拟定的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开始办理幼童赴美事宜。章程主要内容为: 每年选派30名幼童到美国学堂学习,四年共派遣120名; 幼童从上海、宁波、福建、广东等地挑选,年龄为十三四岁到二十岁; 肄业年限为15年,学成后全部回国听候派用;等等。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幼筒30名由陈兰彬带领从上海搭船赴美,1873年、1874年、1875年,第二、第三、第四批各30人相继成行。这些学生除在国外学习“西学”外,还必须在留学监督的领导下“随时课以中国文义” 。出于使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留美幼童大多选择了国家急需的机械、铁路、矿冶、邮电、造
7、船以及各类军事工业等专业学习。第一批留美幼童1881年,因监督吴子登的顽固思想,认为留学生沾染洋气,“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并且有害于社会”为理由,几乎将所有学生召回,留下学习的只有少数人而已。(二)留学欧洲 1873年12月7日,船政大臣沈葆桢在船工将竣谨筹善后事宜折中提出派遣学生赴欧留学的建议,清廷很快将沈葆桢的奏折批转总理衙门“速议具奏”。 总理衙门组织南、北洋通商大臣及左宗棠等就派遣船政学堂学生赴欧留学一事进行讨论。总理衙门在征求上述意见后,对于福建船政学堂派遣留学人员一事表示原则同意。 1875年初,沈葆桢委派日意格回法国为船政局采购设备,奏请清廷准予乘日意格回国之便,带
8、领几名学生“游历英吉利、法兰西等处”,以“开扩耳目”。清廷同意,于是驾驶学堂学生刘步赡、林泰曾,制造学堂学生魏瀚、陈兆翱、陈季同5人同往。前2人被安排在英国高士堡学堂学习,并在英国大兵舰上历练;后3人在法国马赛、蜡孙两处船厂学习制造。这5名学生实际成为以后大批派遣赴欧留学生的先声。 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沈葆桢 等反复讨论议定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很快获准。这是继曾国藩等拟订的幼童赴美留学章程之后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又一部重要文献。章程章程的主要内容有:的主要内容有: (一)奏派华洋监督各一员,不分正、副,共(一)奏派华洋监督各一员,不分正、副,共同负责出洋肄业事务。同负责出
9、洋肄业事务。 (二)选派制造学生(二)选派制造学生1414名,制造艺徒名,制造艺徒4 4名,交名,交两监督带赴法国,学习制造。两监督带赴法国,学习制造。 (三)选派驾驶学生(三)选派驾驶学生1212名,交两监督带赴英国名,交两监督带赴英国学习驾驶兵船。学习驾驶兵船。 (四)学生于闲暇时,宜兼习史鉴等有用之书,以(四)学生于闲暇时,宜兼习史鉴等有用之书,以期明体达用。期明体达用。( (五)制造、驾驶两项学生之内,或此外另有学生五)制造、驾驶两项学生之内,或此外另有学生愿学矿务、化学及交涉、公法等事者,由两监督会愿学矿务、化学及交涉、公法等事者,由两监督会商挑选,就其才质所近,分别安插学习,亦以三
10、年商挑选,就其才质所近,分别安插学习,亦以三年为期。为期。(六)自出洋以迄回华,凡一切肄习功课,游历所(六)自出洋以迄回华,凡一切肄习功课,游历所闻,以及日用晋接之事,均须详注日记,每半年汇闻,以及日用晋接之事,均须详注日记,每半年汇送船政大臣查核,并由南、北洋大臣复核。送船政大臣查核,并由南、北洋大臣复核。 18771877年年 3 3月月3131日,在华监督李凤苞、洋监督日意格日,在华监督李凤苞、洋监督日意格和随员马建忠、文案陈季同、翻译罗丰禄的带领下,和随员马建忠、文案陈季同、翻译罗丰禄的带领下,2828名学生和艺徒从福州出发,经香港;开始了留学名学生和艺徒从福州出发,经香港;开始了留学
11、欧洲之行欧洲之行。 福建船政局首批留欧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按福建船政局首批留欧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按章程章程规定和沈葆桢拟订的教学计划进行的。两位监督齐规定和沈葆桢拟订的教学计划进行的。两位监督齐心合力、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学生们无心合力、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学生们无论是在学校研读、工厂实习或是在兵船上历练,都论是在学校研读、工厂实习或是在兵船上历练,都表现出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愿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表现出强烈的探求新知的愿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福建船政局的首届留欧学生在福建船政局的首届留欧学生在18781878年至年至18801880年间陆年间陆续回国,很快成为该局和北洋水师的重要骨
12、干力量。续回国,很快成为该局和北洋水师的重要骨干力量。 受首届留学生显著成效的鼓舞,福建船政局于受首届留学生显著成效的鼓舞,福建船政局于18811881年底派遣黄庭等年底派遣黄庭等1010名学生分赴英、法、德三国,学名学生分赴英、法、德三国,学习营造、枪炮、火药、轮机、驾驶、鱼雷等,学制习营造、枪炮、火药、轮机、驾驶、鱼雷等,学制3 3年,是为第二届留欧学生。年,是为第二届留欧学生。 18861886年,再派出第三届学生年,再派出第三届学生3434名,其中包括由北洋名,其中包括由北洋系统派出的系统派出的1010名(有名(有1 1名学生因故未能成行,所以名学生因故未能成行,所以实际上共派出实际上
13、共派出3333名)。留学国仍为英国、法国,驾名)。留学国仍为英国、法国,驾驶学生学制不变,制造学生改为驶学生学制不变,制造学生改为6 6年。年。I897I897年,福年,福建船政局派出第四届学生建船政局派出第四届学生6 6名赴法学习制造,这已名赴法学习制造,这已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留学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留学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第四届学生受经费影响,未能全部完成学习计划。第四届学生受经费影响,未能全部完成学习计划。 从整体上考察,以福建船政局为主派出的留欧学生其成效要高于早期的留美幼童。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仅就留学教育本身着眼,派遣留欧学生时,显然汲取了留美幼童的经验教训。
14、 首先,学生们均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都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至少受过5年以上的专业和外语训练;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均有一定根底,无须利用在国外的宝贵时间,去读五经和国朝律例 其次,留学目标明确。 明确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决定应采用的教学形式,因此,费时较少而收效较大。最后,要求严格、管理得人。在这些具体的留学生派遣政策得以调整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除去我们前面已探讨的海防、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之外,应该说是社会观念的进一步转变。 (三)留学教育的成绩1.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2.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林泰曾3.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刘步蟾4.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培养了一批外
15、交人才;5.5.经过留学生介绍经过留学生介绍, ,在在中国传播了资本主义社中国传播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想, ,促进了中国近代思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想解放运动。综观甲午战争以前的留学生派遣,总的特点是综观甲午战争以前的留学生派遣,总的特点是人数少、规模小、时断时续,处于近代留学教人数少、规模小、时断时续,处于近代留学教育的起步阶段。但是,其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是育的起步阶段。但是,其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就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进程而言,不可低估的、就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进程而言,这种作用,主要的不是表现为诸如西学课程的这种作用,主要的不是表现为诸如西学课程
16、的引进、教学内容的檀变、师资的提供等具体的引进、教学内容的檀变、师资的提供等具体的微观效果方面,而是具有宏观性特点。微观效果方面,而是具有宏观性特点。 从历史总体运动的角度考察,其积极意义在于,它通过解决国内某些领域急需人才的现实问题,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旧教育观念和社会心理、风俗时尚,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扫除心理障碍,从而加速了封建教育的解体,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启蒙运动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启蒙运动所谓维新,就是在不改变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前提下,用和平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使中国走上
17、资本主义道路。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 梁启超他们认为中国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不良,学术落后,所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主张将教育改革作为变法之本。“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明确提出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效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实行三级学校制度,主张学习包括西文、西艺、西政在内的所谓新学。同时十分重视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积极提倡留学教育。(一)办学堂培养人才1.万木草堂1891年-1894年康有为在广州所办。办学宗旨:鼓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学习内容:泰西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外国文学、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
18、、政治应用学、群学等。2.湖南时务学堂有黄遵宪、谭嗣同、陈宝箴等人创办3.通艺学堂严复、张元济创办4.经正女学经元善等人创办,是我国第一所自办女学。(二)办报馆、学会宣传变法北京强学会 中外纪闻上海强学会 强学报时务报蒙学公会 蒙学报农学会 农学报南学会 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二、二、“百日维新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中的教育改革(一)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考试仍为三场,一试历史政治;二试时务;三试四书五经。开经济特科,选拔新政人才(二)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采用中西并用的方针,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为必修,专门学每人各学一门。普通学:经学、理学、中外掌故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
19、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十种;专门学: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高等地理学、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十种。(三)筹办高中小各级学堂(四)筹备设立铁路、矿务、农务、茶务、蚕桑、医学等专门学校(五)建立译书局,编译学堂,编译外国书籍(六)改时务报为官办,鼓励自由创办报馆、学会等(七)派人出国游学第三节 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1901年辛丑条约 清政府实行所谓“新政”“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一、清末新学制的建立(一)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一系列学
20、堂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的法定学制。这个学制纵向分为三段七级,学制长20年。第一段 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学堂4年、寻常小学堂3年、 高等小学堂3年(共10年)。儿童6岁入蒙学堂,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7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第二段 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4年。第三段 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年(设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共7科);大学院,年限不定。(共6年)(二)癸卯学制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一系列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由于光绪二十九年为癸卯年
21、,故又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校教育系统。这个学制纵向分为三段七级,学制长25-26年。第一段 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 。儿童7岁入学, 初等小学堂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第二段 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第三段 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 ,通儒院5年。 特点:第一,整个学制年限很长,长达二十五到二十六年之久,它只能是为地主、官僚和资产阶级服务的。第二,在这个学制中,科举制度虽然废除,但是清政府仍规定各级学校“毕业升等奖给出身”,科举制的阴魂依然未散。第三,浓厚的封建专制性。第四,这个学制没
22、有女子教育的地位。二、新的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教育宗旨的厘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一)废除科举制度光绪二十七年五月(1901),张之洞刘坤一提出递减科举取士的名额,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张之洞荣庆张百熙等在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中提议:“从下届丙午科起,每年递减中额的三分之一。”光绪三十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封疆大臣从维护清统治的基点出发,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校。为了加强教育管理,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其次为左右侍郎。学部内分为五司十二科,还设有视学官、图书编译局、学制调查局、京师督学局、教育研究所、国子监等。(二)新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和教育宗旨的厘定地方教育行政也作了相应的改革。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作为各省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长官为提学使。下设6课,同时在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1904年宗旨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皆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它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1906年学部又正式规定年学部又正式规定了更明确的教育宗旨了更明确的教育宗旨:忠君忠君 尊孔尊孔 尚公尚公 尚武尚武 尚实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