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主要讲述:环境与环境系统及其相关概念环境与环境系统及其相关概念;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与环境相关的食品污染问题等;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食品工业的影响和作用。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了解: 环境与环境系统;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起源、内涵与特征; 理解: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 掌握环境、环境系统、生态系统、生物圈、环境问题等基本概念。 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系统环境与环境系统 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环境及相关概念一、环境及相关概念 (一
2、)环境的定义(一)环境的定义 (二)环境要素及其特性(二)环境要素及其特性 (三)环境系统的特性(三)环境系统的特性 二、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 (一)什么是环境问题(一)什么是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三)环境问题的本质(三)环境问题的本质 (四)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四)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 (一)环境的定义(一)环境的定义 从哲学的角度说,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或主体相对的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或主体相对的客体客体。当中心或主体不同的时候,相应的客体即环境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通常所说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通常所说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即指围绕人群的空间
3、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因此,人类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大类。 1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 是指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环境科学重点研究的对象自然环境是环境科学重点研究的对象,如环境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等。 2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 是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是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还有
4、人类居住、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情况和城市建设等都属于社会环境的内容。 它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共同进行生产而结合起来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从工作需要出发给环境做出定义。 世界各国的环保法规环保法规中,往往把应当保护应当保护的环境要素或对象称之为环境的环境要素或对象称之为环境。 如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二)环境要素及其特性(二)环境要素及其特性 1 1、环境要素、环境要素 又称作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
5、组分基本物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人工环境要素所包含的内容更多人工环境要素所包含的内容更多,是指人工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科技、综合生产力等。 (如工厂、车间、城市、水库、公路土壤改良)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 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例如: 水环境要素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水圈; 大气环境要素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大气圈; 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生物圈。 2 2、环境要素的
6、特性(、环境要素的特性(P15P15) 1)最差限制律 2)等值性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4)出现有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上述特点,不仅是制约各环境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基本关系,也是认识环境并进行评价和改造的基本依据。 (三)环境系统的特性(三)环境系统的特性 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开放系统开放系统。 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越复杂,它的稳定性越大,越容易保持平衡。 在人类环境中存在连续不断的、巨大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表现出其对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环境系统的特性表现为环境系统的特性表现为:P16 1.环境的整体性 2.环境资源的有限
7、性 3.环境差异性(环境的区域性) 4.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5.危害作用的时滞性 (一)什么是环境问题(一)什么是环境问题 是由自然力或人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广义上广义上) 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狭义上狭义上)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人类的出现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环境问题也相伴产生环境问题也相伴产生,并由小范围、低程度危害,发展到大范围、对人类生存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即由轻度污
8、染、轻度危害向重污染、重破环、重危害方向发展。 (由来已久,日趋严重由来已久,日趋严重) 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可大致分为以下3个阶段。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古代) 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近代)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当代) 表2-1是1909-1973年间世界公害的情况 表2-2是20世纪国外8大公害事件 表2-3是20世纪后期国外6大公害事件 与过去相比,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主要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主要有: (1 1)区域性环境污染扩展到全球性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污染扩展到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在全球范
9、围内出现。 环境问题的影响危机全球人类。 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全人类的活动有关。 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全球性的。 (2 2)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扩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扩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 第二代环境问题主要指全球性环境问题第二代环境问题主要指全球性环境问题,其规模和性质以及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都远远超过第一代环境问题。(严重性)。(严重性)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问题越过国界 危险废物在全球转移 生物多样性锐减 (3 3)从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从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问题 发展中国家突出的环境问题有: 贫穷与落后造
10、成环境灾难与生态难民。 人口爆炸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压力。 债务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剧开发资源,得不偿失。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道路是被迫加剧环境污染的道路。 污染转移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三)环境问题的本质(三)环境问题的本质 从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为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乃至枯竭和破坏。 (四)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四)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 1
11、.人口众多人口众多,水土流失严重,对环境的压力很大,环境极易受到破坏。 2.中国企业数量巨大企业数量巨大,但中小企业居多,特别是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给环境带来很大冲击。 3.中国能源以煤炭为主能源以煤炭为主,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 4.经济相对落后,用于环境治理费用少环境治理费用少,环境恢复速度缓慢。 5.文化科技相对落后,人的素质和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和分类一、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和分类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生态平衡及调控三、生态平衡及调控 四、生物多样性四、生物多样性 五、生态安全五、生态安全 (一)生态系统概念(一)生态系统概念 1.1.生态
12、系统生态系统 是指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统一整体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简单地说,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量交换, ,并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动态平衡的基本单位。并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动态平衡的基本单位。 2.2.生态环境生态环境 又简称为“生境生境”。 是指生物的个体、群体或群落所在的具体地段具体地段的环境的环境。 包含生物所必需的自下而上的条件和其他生态因素。 有时也可指某一有机体的特殊环境条件,如盐生生境、砂生生境等。 3.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 在人类
13、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藏污纳垢的量能力) 4.4.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藏污纳垢的能力) 这一概念的提出,其思想前提是环境的环境的“资源资源观观”和和“价值观价值观”。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资源,它包含了2层含义含义: 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气候、动植物、矿产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状态); 二是指与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能力环境纳污能力,即“环境自净能力环境自净能力”。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二)
14、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按照其有无生命可分为2大类: 一类是生物成分一类是生物成分 另一类是非生物成分另一类是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组成组成 1.1.生物成分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指有生命的成份即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它由3部份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人、动物、植物、微生物) 2.2.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 包括碳、氢、氧及各种无机盐类、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土壤等自然因素。 它们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须的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须的空间、物质和能量条件,是生态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的物质和能量基础物质和能量基础。 无生命成份即无机环境无机环境,包括构成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空间的基质、生物体代谢媒介
15、、物质代谢材料。 (三)生态系统分类(三)生态系统分类 1 1、按其环境特征、按其环境特征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根据植物群落的特性和结构,又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冻原生态系统等。 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则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 2 2、根据生态系统形成条件、根据生态系统形成条件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生态系统。 3 3、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对外界进行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关系,可分为封闭式生态系统和开放式生态系统等。 (一)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一)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
16、 生产功能是生态系统最显著的功能生产功能是生态系统最显著的功能。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为地球上所有的异养生物提供初级营养物质和能量,就是初级生产初级生产。 而异养生物对初级生产的营养物质进行取食加工和再生产而形成次级营养物质,就是次级生产次级生产。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为人类提供几乎全部的食物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料。 (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1.1.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和生态服务的基础和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和生态服务的基础和源泉源泉。 目前人类所需营养的75,主要来自7个物种,即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大麦、甘薯和木薯,并为
17、人类服务。 人类向自然索取了巨大财富,但也加速物种灭绝进程,这是人类对自然最深刻的、不可逆转的破坏活动。 生物技术在解决粮食短缺、人类健康、维护生物物种和环境等诸多社会经济重大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而生物技术的物质基础就是生物多样性生物技术的物质基础就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可为人类提供多方位的服务生物多样性可为人类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如森林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还贮藏了百万年前的太阳能,为今天提供了煤、原油和天然气。 2.2.传粉、传播种子的功能传粉、传播种子的功能 植物靠动物传粉植物靠动物传粉,二者是互惠共生的关系。在已知繁殖方式的24万种植物中,大约有22
18、万种植物,包括绝大多数农作物均需要动物帮助。 动物主要是野生动物动物主要是野生动物,参与授粉的有10万种以上,从蜂、蝇、蝶、蛾、甲虫和其他昆虫,到蝙蝠和鸟类。 在农作物中,约有约有7070的物种需要动物授粉的物种需要动物授粉。随着岁月流逝,植物与授粉动物之间形成了协同进化的关系。 3.3.生物防治功能生物防治功能 利用天敌或某些生物的代谢物去防治有害生物,称为生物防治生物防治。 天敌多种多样,有瓢虫、步行虫、蜘蛛和鸟类等捕食者,有寄生蜂、寄生蝇和线虫等寄生物,有真菌、细菌和病毒等致病菌。 这些天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控制有害生物,限制潜在有害生物数量的作用。 4.4.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功能保
19、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功能 植物和微生物植物和微生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吸附周围空气中或者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有机的、无机的化合物,把它们吸收、分解、同化或者排出。 动物则动物则对活的或死的有机体进行机械的或生物化学的切割和分解,然后把这些物质加以吸收、加工、利用或者排出。 5.5.土壤形成及其改良功能土壤形成及其改良功能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土壤层是自然生态系统经过千百年生物和物理、化学过程产生而形成的,并由整个生态系统维持更新。 土壤生物是土壤积极的改良者土壤生物是土壤积极的改良者。土壤中最多的生物当推微生物,估计现已知菌种的50以上栖息于土壤之中。 6.6.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减缓干旱
20、和洪涝灾害 森林和植被在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水利的屏障。 7.7.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 绿色植物有防治大气污染、净化空气的功能。因此,植物有过滤各种有害物质净化空气的功能。植物被誉为天然的过滤器。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有效地调节了空气的成分。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ecological balance)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
21、然调节(或人为调控)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 生态平衡概念包括生态平衡概念包括2 2方面的含义方面的含义:动态性、稳态性 一是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的一种动态一是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平衡,它是建立在各种成分结构的运动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 二是二是生态平衡反映了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稳态特征稳态特征,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是由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统
22、一的体现。 (二)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破坏(二)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破坏 虽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调节能力,但这个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 例如一些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种。但变化总的结果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的现象,称为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到原初状态的现象,称为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1.1.生态平衡破坏发生的原因生态
23、平衡破坏发生的原因 生态平衡的破坏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种。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当今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 人类对生物圈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如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水土流失、气候干燥、水源枯涸等,都会使生态系统失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种影响的典型代表。(改造)(改造) 另外,在生态系统中引进一个新种或某个主要成分的突然消失,都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二是大量取
24、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使森林和环境受到破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索取)(索取) 典型的例子是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森林和植被是初级生产的承担者,森林、植被的破坏,不仅减少了固定太阳辐射的总能量,也必将引起异养生物的大量死亡。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品和废物,使生物种类成分改变,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排污)(排污) 包括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2.2.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对策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对策 (1)自觉地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协调代替对立
25、,实行利用和保护兼顾的策略。 其原则是其原则是: 收获量要小于净生产量; 保护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 用养结合; 实施生物能源的多级利用。 (2)积极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建设高产、稳产的人工生态系统。 (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利用标准法规和政策来调节。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简单地说,是指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是指每一物种内基因型的多样性;
26、物种多样性是种与种之间的多样性; 而生态系统多样性则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境类型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与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与生境3 3个个水平上的保护水平上的保护。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重要性(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重要性 首先,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生命的自然资源的总汇,是开发并连续利用与未来农业、医学和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命资源的基础基础。 其次,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上卫生保健事业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工业原料。 第四,生物多样性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还具有特殊的
27、贡献。有许多发明创造就是来自生物的启示,如仿生学即源于一些鸟、兽、昆虫等。 (三)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三)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全世界因森林资源的减少森林资源的减少和其他环境因素恶化而导致的物种灭绝达到了空前的速度,使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危机。 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导致的生物入侵生物入侵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一。 生物入侵是指外地生物进入另一地区,因为在此地区没有天敌,会较快繁殖而形成种群,打破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 定义入侵物种的标准有以下定义入侵物种的标准有以下4 4个个:
28、 一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的区域; 二是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 三是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 四是从国内被引出其本源地的物种和来自其他国家的非本地物种。 从战略意义上来看,生态安全包括生态安全包括2 2层基本含义层基本含义: 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经济倒退经济倒退) 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政治动荡政治动荡) 我国生态安全状况已相当严峻我国
29、生态安全状况已相当严峻。 就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看,虽然我国的资源和能源在总量上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少人均占有量很少。 这与中国快速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巨大的资源和能源供求有巨大矛盾,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造成我国生态处于低度安全状态的因素我国生态处于低度安全状态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主要原因有以下5 5个方面个方面: 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滥采乱挖,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退化。 二是国家的决策失误决策失误。 三是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粗放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 四是对外来物种外来物种进入中国缺乏有
30、效的监管。 五是对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的使用和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 一、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一、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环境污染危害严重的今天,稍稍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来改善环境质量是值得的。 更何况从某些方面来说,环境的改善既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又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 “先发展、后治理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是极端有害的的观念是极端有害的。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表现在2个方面: 一方面,经济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条件一方面,经济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条件,只有环境系统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才能使经济增长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保
31、护环境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保护环境也离不开经济发展。 经济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矛盾经济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主要表现为: 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无限,而自然环境生产力的供给却有限; 经济发展总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而治理环境问题占有一定的资源,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 (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没有增长没有增长的发展的发展 所谓传统发展模式,是把经济增长即人均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民生产总值(GDPGDP)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 目前这种发展的弊病正在逐步显露: 其一、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把大自然看作是取之不
32、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库,向它索取越来越多的东西;把养育人类的自然界视为填不满的垃圾场,向它任意排放越来越多的废弃物。 (无限索取、无限排泄无限索取、无限排泄) 其二,没有考虑自然成本。传统的发展观念,倾向于单向地显示,人类征服自然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没有考虑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 这样的经济核算体系容易给人们造成“资源无资源无价、环境无限、消费无虑价、环境无限、消费无虑”的错误思想。 而在实践中采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 其三,缺乏整体协调观念其三,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总是片面地把发展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将注意力集中在
33、可以量度的诸经济指标上诸经济指标上,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年收入、人均电话部数、进出口贸易总额等。 至于文化、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全球协调等重大问题则被淡忘。 这种对经济增长的单一追求,不仅使人异化为工具和物质的奴隶,导致社会畸形发展导致社会畸形发展,而且引发了大量的短期行为,无限度地开发、浪费矿物资源,大量使用各种化学原料与农药,置生态环境与不顾等。 (二)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二)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7个方面) 第一,开发开发,即对还没有利用的资源进行开采、捕捞; 第二,利用利用,即对已被开发出来的资源进行处理、深度加工综合利用; 第三,改造改造,即用加工好的材料和产品来改善自
34、然环境和建造人工环境; 第四,破坏破坏,即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不良后果; 第五,污染污染,即在开发、利用、改造的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第六,治理治理,即对已经破坏和污染了的环境进行整治; 第七,保护保护,即对尚未破坏或未被污染的环境,采取保护措施。 另一方面,在人类对环境影响和作用的同时,环境又总是以资源的限制和环境的破破坏反作环境又总是以资源的限制和环境的破破坏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用于人类社会。 近代社会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1.1.对地质、地貌的影响对地质、地貌的影响 2.2.对大气性质和气候的改变对大气性质和气候的改变 (
35、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 (2)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改变 (3)人类活动还引起大气含尘量和混浊度的增加,导致气候的异常变化。 (4)人类活动及“人为热”的产生。 (5)人类活动引起大气层的云量增加。 (6)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异常变化。 (7)人类有意识地改善气候。 3.3.对水文状况的影响对水文状况的影响 随着农业、种植业的发展,水浇地在迅速扩大,已明显地改变了地表的水文状况。 水体的严重污染,加剧了水源紧张状况。 4.4.对生物资源的破坏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成分,是“自然地理面”的核心,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可以断言,作为生态系统“核心”的生物资源的大
36、量破坏,终将危及乃至瓦解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并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存在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存在。 5.5.对土壤的影响对土壤的影响 由于对土壤这一介于环境中的无机界与有机界之间介于环境中的无机界与有机界之间的特殊物质体系和物质、能量转换枢纽的破坏,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和地理环境的恶化。 同时,由于被污染土壤中有毒物质的迁移转化,并通过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富集,已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已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潜在危害的潜在危害。 (三)农业发展与环境(三)农业发展与环境 (四)新科学技术发展与环境(四)新科学技术发展与环境 1.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有利于解决新产生的环境问题
37、,也就是说,有利于解决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2.它有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处理得当处理得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防止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调,保护广大人民的健康,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公害泛滥,势必阻碍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受害者。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对发展农业有重大意义。 工业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工业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解决污染,首先要解决工业污染。工业污染,不仅危害农林牧副渔的发展,影
38、响工农关系,危害广大人民的健康,而且也直接影响工业本身的发展。 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多少与采用的生产技术直接相关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多少与采用的生产技术直接相关: 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和其他不良因素,因而不危害或少危害环境; 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使大量的原料和能源变成废弃物,或者同时产生射线、噪声、振动等,构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消除污染还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消除污染还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图图2-22-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长期以来,以经济增长为重心的传统发展模式以经济增长为重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占据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从而造成社会发
39、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如何协调这种矛盾、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处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理想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理想的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认识的提高认识的提高: 随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对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意识到环境问题意识到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等各方面普遍联系的。 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G.H.Brundland)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
40、委员会(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该报告是1983年该委员会成立以来多年的研究成果。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吸取了“增长极限论”中的合理成分,又修正了其“零增长”的观点,提出了确保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新的发展模式。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包含发展和可持续性包含发展和可持续性2 2个概念个概念,它要求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证其可持续性。 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特征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41、,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同时,发展还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等方面的制约,其中生态因素的制约是最基本的。 我们共同的未来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展”,就明确表达了2个基本观点: 一是人类要发展一是人类要发展; 二是发展是受限制的二是发展是受限制的。 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协调共处。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属性,它的使用频率高,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出现了多种不同侧重点的定义出现了多种不同侧重
42、点的定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可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 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 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 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19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这一讲话概括地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社会公正和
43、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有着多层次的内涵。 它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出发,指出了3个方面层次递进的可持续性,即生态可持续性、经即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济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整体。 总之总之: 可持续发展既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更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前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前提,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提,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展是目的。三
44、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系统整体(见图2-3) 。 (四)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四)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一种发展观实质是一种发展观,是一种文明,同时又是一种发展战略。 (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可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征(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征 1、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具体的行动过程。 2、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战略。 3、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整体战略。 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 根本的战略。 中国人的先哲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天得一以清,谷得一以盈,
45、万物得一以生”;所谓“一”,就是“道”,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亦即现代语言所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荀子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若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若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天地敖然,若烧若焦”; 汉代董仲书云:“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地养之,人成之”; (七)可持续反展战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七)可持续反展战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1.可持续发展战略源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源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的战略。 作
46、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一种全面综合的发展战略,其中包含环境保护战略,但不等于包含环境保护战略,但不等于环境保护战略环境保护战略,所要求的是通过社会的整体发展与全面进步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源于可持续发展对新的发展战略的要求,也就是源于环境保护运动。 2.2.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1)环境保护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实施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环境保护运动 1. 简述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2.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本质。 4.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5. 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6. 谈谈你对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 7. 你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8. 说明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9.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10.谈谈什么是生态平衡,怎样才能保持生态平衡? 11.简述生态安全。 12.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系统? 13.说明环境要素及其特点。 14.环境系统的特性是什么? 15.什么是环境问题?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看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