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章第章第第4、5节节 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重难点聚焦1.信息传递的种类类别概念传递形式实例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物理过程萤火虫的闪光、植物五颜六色的花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信息素 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其小便记路行为信息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信息 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信息 类等的报警行为、昆虫的舞蹈、鸟类的求偶行为考点1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特点(1)信息传递的模式图(2)信息传递的来源及具体作用2.信息
2、传递的特点(3)特点: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既有从输出者到输入者的传递,也有从输入者到输出者的信息传递项目区别联系来源途径 特点范围能量流动太阳能食物链或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间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运行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信息传递作用也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信息传递生物或无机环境多种途径 信息发生生理或行为的变化(单向或双向)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3.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 例1
3、如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种箭头可以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都有信息传递B.部分箭头不能代表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也是双向的解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且这种传递都是双向的;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是单向的,所以某些箭头不能代表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状态及方向。答案: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
4、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解析: 选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也有利,这样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本身B.动植物都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 选C。信息在食物链的低营养级和高营
5、养级之间可以双向传递,如狼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同样可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植物开花离不开光信息的刺激,动物换毛也离不开光的刺激。(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如许多动物在繁殖季节能释放吸引异性前来交配的信息素。 1.信息传递的作用 考点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2.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人类种植农作物,有许多要收获果实。而动物的传粉对于许多农作物
6、的结实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模拟动物信息吸引大量传粉动物,就可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寄生虫或利用信息传递作用防治害虫;优点:成本低、无污染、效果持久。化学防治:如喷洒化学药剂;缺点:引起害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机械防治:如人工捕捉;缺点:费时费力,对体型很小的害虫无法实施。解析: 生产中常用性外激素制剂喷洒果树或作物,使雄虫和雌虫辨不出对方的方向而干扰害虫的正
7、常交尾,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菊花是要想提前开花,应缩短光照时间;“黑光灯”能发出较大剂量的紫外线,可集中捕杀一些对紫外线敏感的蛾子;模拟动物的集群信息吸引传粉动物前来传粉,可提高果树的结实率。答案:例下列生产实践措施对信息传递的应用不合理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B.延长光照时间,使菊花提前开花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蛾D.模拟动物的集群信息吸引传粉动物,提高果树的结实率3.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
8、炫耀”解析:选C。选项A属于调节个体生命活动,选项B、D属于调节种群的繁衍,而选项C属于调节草与食草动物的种间关系。4.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是( )A.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解析:选A。性引诱剂是一种化学物质,此实例属于对化学信息的利用。生产中常用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光照属于物理信息的一种,故C、D均属于对物理信息的利用。A选项中适时灌溉和定时饲喂属于生物对营养物
9、质方面的需求,不属于对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方面的运用。(1)稳定性的形成: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齐全,能量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2)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考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3)稳定性的表现 结构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种类和数量上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 功能稳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相等,保持相对稳定。 (1)负反馈调节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保持平衡和稳态。实例:食草动物的增多大量啃食植物,植物减少反过来抑制动物的数量。2.
10、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自我调节能力大小生态系统成分食物网自我调解能力越多越复杂大越少越简单小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生态系统调节也有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在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少。 比如池塘因水体富营养化造成鱼类大量死亡,死亡的鱼尸体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死亡。3.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当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
11、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一般可以表示如下:对于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键是人类活动。(1)制作过程中的要求制作的生态缸要求是透明的。小生态缸内的各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设置对照组。一个班内可设置多种对照实验,如水质、植物数量、动物数量、见光与否等。(2)小生态缸稳定性的观察和分析观察稳定性,可通过动物物生活情况,水质变化情况等判断。小生态缸虽然成分齐全,但太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非生物因素极易影响小生态瓶的生
12、物生存,如水温过高会导致藻类死亡。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湿度;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一定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素选择的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生产量消耗量(3)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例3在下列4种措施中
13、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5.(2010广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
14、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解析:选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6.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A.干早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解析:选B。干旱地区生物种类较少,食物链相应也少,生态系统中群落结构较简单,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较差,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所以A错误B正确。生物体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耐旱突变并不是干旱诱导产生的,而是基因突变发生后,经干旱环境长期选择,使其中的耐旱突变保留下来,并逐代积累加强,因此C错误。种群密度不是生态因素,D错误。让梦想一起飞让梦想一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