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学生理学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三节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人体与环境 第二节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第四节第四节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掌握内容:掌握内容: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内环境、稳态及意义; 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意义;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意义;熟悉内容:熟悉内容: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生理功能的调节。生命活动基本特征、生理功能的调节。1 1、生理学、生理学(physiology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的科学。2 2、人体生理学(、
2、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human physiology):人体及: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各组成部分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生理学内容和方法一、生理学内容和方法3 3、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慢性实验慢性实验急性实验急性实验(一)动物实验(一)动物实验(二)人体实验(二)人体实验4 4、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细胞和分子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 器官和系统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 整体水平整体水平 二、生理学的重要性二、生理学的重要性 生理学以解剖学和组织学为基础,同生理学以解剖学和组织学为基础,同
3、时又是时又是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内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的重要等的重要基础。基础。三、三、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意义1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2树立整体观念3动态平衡的观点4注重学科渗透5重视技能训练第二节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一 新陈代谢新陈代谢 兴奋性兴奋性:是指活的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刺激产:是指活的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1 1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值阈值 兴奋性兴奋性=1/=1/阈值(反比)阈值(反比) 阈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上
4、刺激、阈下刺激阈下刺激。 前二者能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前二者能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APAP; 后者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后者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 (即局部电位)不会引发(即局部电位)不会引发APAP(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三三 适应性适应性适应性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体内各个部分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 1行为性适应性:躯体活动变化(躲避卷缩等)2 生理行适应性:内部协调反映(瞳孔变化)四四 生殖生殖 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成熟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第三节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人体与环境 一、体液与内环境一、体液与内环境1 1 体液及其组
5、成体液及其组成 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为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为体液(body fluid) ),约占体重,约占体重6060。组织液组织液: : 约约1515(3/43/4)血血 浆浆: : 约约5 5(1/41/4)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约约2020细胞内液:细胞内液: 约约4040体液:体液:2 2 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 外环境外环境: :整个机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整个机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 (外界、大气环境外界、大气环境) ) 内环境内环境: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是细胞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直接接触和赖以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internal
6、environment)(internal environment) 。1 1 稳态的稳态的概念(动态平衡)概念(动态平衡)概念:概念:内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内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 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 内容:内容:温度、温度、pHpH值、渗透压、各种体液成值、渗透压、各种体液成 份等。份等。二、内环境的稳态二、内环境的稳态 含义:含义: (1)(1)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是恒定的。上是恒定的。 (2)(2)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一个动态平衡动态
7、平衡,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3 3、稳态的实现、稳态的实现 是机体是机体自我调节自我调节的结果,是通过各器官系统的的结果,是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共同参与和协调实现的。共同参与和协调实现的。2 2、生理意义、生理意义: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内环境稳定,机体将发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若破坏内环境稳定,机体将发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组织液组织液细胞血浆血浆细胞细胞内液内液O O2 2COCO2 2COCO2 2O O2 2排泄器官排泄器官肺肺 肾肾皮肤皮肤消化、呼吸器官消化、呼吸器官营营养养物物质质O O2 2COCO2 2、废
8、物废物稳态的实现稳态的实现第四节第四节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 1、概念:、概念:通过通过反射反射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2 2、基本方式:、基本方式:反射反射 反射(反射(reflex):):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3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反射弧组成:传出传出N N纤维纤维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传入传入N N纤维
9、纤维效应器效应器感受器感受器5 5、神经调节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 反应迅速精确、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反应迅速精确、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4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二)体液调节(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1 1、概念:、概念: 体内某些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经体液途径体液途径而而影响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影响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激素激素(hormone) (hormone) :由:由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或器官、组织中散在的中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所分泌,以体液体液为媒介,在细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信息的胞之间递送信息
10、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1 1 全身性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 激素激素血液运输血液运输远距离远距离组织器官组织器官生理效应生理效应 2 2局部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激素经激素经组织液扩散组织液扩散到达到达局部局部生理效应生理效应 3 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接受神神经经的支配,体液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的支配,体液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 4 、调节特点:、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久、广泛。作用缓慢、持久、广泛。1 1、概念: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概念: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 自身对
11、环境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2 2、特点、特点:作用范围和幅度均较小、不十分灵敏:作用范围和幅度均较小、不十分灵敏。(三)自身调节(三)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一)(一)非自动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 2 2、控制特点、控制特点: (1 1)被控部分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不起调节作用;)被控部分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不起调节作用; (2 2)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该方式极少见的。)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该方式极少见的。1 1、控制方式、控制方式:单向性(开环):单向性(开环)指指 令令活动活动受控部分受控部分控制部分控制部分二、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二、人体
12、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指指 令令活动活动反馈信息(正、负)反馈信息(正、负)受控部分受控部分控制部分控制部分(二)反馈控制系统(二)反馈控制系统1 1、控制方式、控制方式:双向性(闭合回路):双向性(闭合回路)2 2、反馈、反馈(feedback):由受控部分发出信息反由受控部分发出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3 3、反馈的分类、反馈的分类(1 1)负反馈)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受控部分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调整控制部分控制部分的的活动,最终使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相反的方向发生变
13、化。的方向发生变化。 特点:特点:数量多;数量多; 在维持机体稳态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维持机体稳态中具有重要意义。(2 2)正反馈)正反馈 (positivec feedback) 受控部分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促进与加强控制控制部分部分的活动,最终使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受控部分的活动向与它原向与它原先活动先活动相同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方向发生变化。特点:特点:数量较少(如:排尿、分娩、凝血);数量较少(如:排尿、分娩、凝血); 促使某一生理活动逐渐加强,直至完成。促使某一生理活动逐渐加强,直至完成。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一一 名称解释名称解释 内环境内环境 反
14、射反射 正反馈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 二二 简答题简答题 1.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保持内环什么是内环境稳态?保持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2.2.简述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简述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与特点。与特点。第二章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本章要求掌掌 握握1.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的概念、形式和特点;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的概念、形式和特点;2.2.原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和转运机制;原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和转运机制;3.3.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静
15、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4.4.动作电位、局部反应的特点;动作电位、局部反应的特点;5.5.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形式及特点;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形式及特点;6.6.兴奋兴奋- -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耦联物质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耦联物质。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 细胞膜主要由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脂质和和蛋白质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极组成,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少量的糖类糖类物质。物质。 1 1 液态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fluid mosaic model)的基本内容是:膜以的基本内容是:膜以液态的脂质液态的脂
16、质双分子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细胞膜的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的液态镶嵌模型以磷脂为主(以磷脂为主(70%),其次是胆固醇(),其次是胆固醇(30%),还有少量的鞘脂。),还有少量的鞘脂。 2 决定转运的因素因素分子量的大小大小物质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和电位差浓度差和电位差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一) ) 单纯扩散单纯扩散概念: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的转运机制参与。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影
17、响扩散量的因素因素:浓度差:是物质扩散的动力;通透性:通透性愈大,扩散量也愈大。 特点 : 扩散速率高,无饱和性;扩散速率高,无饱和性; 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帮助”,不需另外消,不需另外消耗能量;耗能量; 扩散量与物质浓度梯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扩散量与物质浓度梯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 .转运的物质:转运的物质: 有O2、CO2、NH3 、N2 、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类激素等少数几种物质。 注:膜对H2O具高度通透性,H2O除单纯扩散外,还可通过水通道跨膜转运。( (二二) ) 易化扩散易化扩散1.载体介导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 载体蛋白质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特异性。
18、饱和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抑制。载体转运载体转运 转运的物质:葡萄糖转运的物质:葡萄糖(G)、氨基酸、氨基酸(AA)等小分子等小分子亲水物质。亲水物质。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示意图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示意图通道介导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门控离子通道分为门控离子通道分为三类三类:1. 1. 电压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在膜去极化到一定电位时开放,如神经元上的Na+ 通道;2. 2. 化学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受膜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影响而开放,这类化学物质(配基)主要来自细胞外液,如激素、递质等;3. 3. 机械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当膜的局部受牵拉变形时被激活,如触觉的神经末梢、听
19、觉的毛细胞等都存在这类通道。(三)主动转动(三)主动转动概念: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分类:原发性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继发性主动转运二者区别: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直接利用ATP能量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间接利用ATP能量钠钾泵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 在细胞膜上主动转运功能完成是靠一种特殊的镶嵌全层的蛋白质实现的,这种蛋白质我们形象的称为泵泵。作用作用: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浓浓度差将细胞内的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2个K+移入膜内,因而保持了膜内高膜内高K K+ +和膜外
20、高和膜外高NaNa+ +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意义意义: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过程的必需条件;钠泵将Na+排出细胞将减少水分子进人细胞内,对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有一定意义;钠泵活动最重要的在于它能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进行转运,因而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这种势能是细胞内外Na+和K+等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移动的能量来源。原发性主动转运示意图直接利用ATP能量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能量 四四 入胞和出胞入胞和出胞 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出细胞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出细胞, ,是通过细胞本身是通过细胞本身的吞吐活动进行的的吞吐活动进行的, ,亦可属于主动转运过程。亦可属于主动转
21、运过程。 1 1、出胞出胞: :指细胞把大块的内容物由细胞内排出的过指细胞把大块的内容物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程。 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过程:如激素、神经递质、消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过程:如激素、神经递质、消化液的分泌。化液的分泌。2 2、入胞入胞: : 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过程。分为:吞噬分为:吞噬= =转运物质为固体转运物质为固体; ; 吞饮吞饮= =转运物质为液体。转运物质为液体。 吞饮又可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式入胞。吞饮又可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式入胞。出胞分泌物排出分泌物排出融合处出现裂口融合处出现裂口囊泡向质膜内侧移动囊泡向质膜
22、内侧移动膜性结构包被膜性结构包被= =分泌囊泡分泌囊泡高尔基复合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性分泌物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性分泌物囊泡膜与质膜的某点接触并融合囊泡膜与质膜的某点接触并融合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组成部分细胞膜上的受体细胞膜上的受体对物质的对物质的“辨认辨认”复合物向膜表面的复合物向膜表面的“有被小窝有被小窝”移动移动凹陷膜与细胞凹陷膜与细胞膜断离膜断离= =吞食泡吞食泡吞食泡吞食泡与与胞内体胞内体的的膜性结构相融合膜性结构相融合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特异性结合= =复合物复合物“有被小窝有被小窝”处的膜凹陷处的膜凹陷入胞入胞: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23、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一 受体的概念及特征受体:凡是能与信号分子特异性结合,并引发细胞发生特定 生理效应的特殊蛋白质特殊蛋白质。存在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内。特征: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跨膜信号转导方式转导方式分为三类:离子通道藕联离子通道藕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化学,电压,机械门控性通道)G G蛋白耦联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耦联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每类都通过各自不同的细胞信号分子完成信号转导一、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大体有:化学、电压、机械性门控通道离子通道大体有:化学、电压、机械性门控通道化学性胞外信号化学性胞外信号(
24、ACh)(ACh)ACh +ACh + 受体受体=复合体复合体NaNa+ +内流内流终板膜电位终板膜电位骨骼肌收缩骨骼肌收缩终板膜变构终板膜变构=离子通道开放离子通道开放二、二、G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 1 cAMP1 cAMP信号通路信号通路神经递质、激素等神经递质、激素等(第一信使)(第一信使)兴奋性兴奋性G蛋白蛋白(G(GS S)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AC)ATPATPcAMPcAMP(第二信使)(第二信使)细胞内生物效应细胞内生物效应激活激活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依赖的蛋白激酶A A结合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偶联受体激活激活G蛋白
25、蛋白( (与与、亚单位分离亚单位分离) )膜外膜外N N端:识别、结合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第一信使膜内膜内C C端:激活端:激活G G蛋白蛋白2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激素激素(第一信使)(第一信使)兴奋性兴奋性G蛋白蛋白(G(GS S) )激活磷脂酶激活磷脂酶C C(PLC)(PLC)PIPPIP2 2(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IPIP3 3和和DGDG内质网内质网释放释放CaCa2+2+细胞内生物效应细胞内生物效应结合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偶联受体激活激活G G蛋白蛋白( (与与、亚单位分离亚单位分离) )膜外膜外N N端:识别、结合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第一信使膜内膜内C
26、 C端:激活端:激活G G蛋白蛋白三、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受体本身具有酶的活性,又受体本身具有酶的活性,又称受体酪氨酸激酶。称受体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生长因子细胞内生物效应细胞内生物效应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膜外膜外N N端:识别、结合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第一信使膜内膜内C C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特点:特点:信号转导与信号转导与G G蛋白无关;蛋白无关;无第二信使的产生;无第二信使的产生;无细胞质中无细胞质中蛋白激酶的激活。蛋白激酶的激活。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图示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图示第三节第三节
27、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生物电(bioc-lectricity) :是指一切活细胞无论处于静息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的电现象。两种表现形式两种表现形式:安静时具有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和受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一)静(一)静 息息 电电 位位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位差。意义: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静息电位测定示意图A: 电极A与B均置 于细胞外表面B:电极A置于 细胞外,电 极B插入细 胞内,记录 到细胞内外 的电位差 膜电位几种状态:极极 化化:安静时存在于膜两侧的
28、稳定的内负 外正的状态。超极化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大(细胞抑制)。 去极化去极化:膜内负电位减小(细胞兴奋)。复极化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膜电位有恢 复到极化状态。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产生条件产生条件主要有两个:浓度差;浓度差; 通透性不同。通透性不同。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达到平衡时的电位,所以又称K+平衡电位静息电位大小由K+浓度差决定: 细胞外K+浓度大,浓度差减小,外流动力减小,钾离子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就减小。(二)动(二)动 作作 电电 位位概念概念: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AP)是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意义
29、意义:是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的标志。 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 动动 作作 电电 位位 的的 产产 生机生机制制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去极化过程:去极化过程:Na+Na+大量快速内流形成大量快速内流形成复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K+K+快速外流形成快速外流形成后电位过程:后电位过程:Na+-K+Na+-K+泵活动的结果泵活动的结果 动 作 电 位 的 特特 点点 动作电位呈动作电位呈“全或无全或无”现象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的加强而增大;不衰减性传导不衰减性
30、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就会立即向整个细胞膜传布,而它的幅度不会因为传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可迅速扩布到整个细胞膜;脉冲式脉冲式: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能重合在一起,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的间隔而形成脉冲式图形。 局局 部部 兴兴 奋奋局部兴奋的基本特性局部兴奋的基本特性 (1)不是“全或无”的,而是随着阈下 刺激的增大而增大;(2)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 (3)局部兴奋是可以互相叠加的, 包括 空间性总和 时间性总和 四、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四、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期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
31、奋的期间。间。 相对不应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间。相对不应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间。 超常期: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间。超常期: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分分 期期 兴奋性兴奋性 与与APAP对应关系对应关系 机机 制制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降至零 锋电位锋电位 钠钠通道失活通道失活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渐恢复 负后电位前期负后电位前期 钠通道部钠通道部分恢复分恢复超常期超常期 正常
32、正常 负后电位后期负后电位后期 钠通道钠通道大部恢复大部恢复低常期低常期 正常正常 正后电位正后电位 膜内电膜内电位呈超极化位呈超极化 第四节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本节主要以骨骼肌为例讨论以下内容:本节主要以骨骼肌为例讨论以下内容: 运动神经的兴奋如何传递给骨骼肌细胞而使它运动神经的兴奋如何传递给骨骼肌细胞而使它产生兴奋;产生兴奋;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如何引发它收缩;骨骼肌细胞的兴奋如何引发它收缩; 肌细胞的收缩机制;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一)骨骼肌神经(一)骨骼肌神经- -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肌
33、接头处兴奋的传递骨骼肌的神经骨骼肌的神经- -肌接头肌接头: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细胞: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细胞相互接相互接 触的部位触的部位接头前膜接头前膜:是运动神经末稍嵌入肌细胞膜的部位 ;接头后膜接头后膜(运动终板运动终板或终板模):是与头前膜相 对应的肌细胞膜;接头间隙接头间隙 :间隔约50nm ,充满了细胞外液。 神经-肌接头处的超微结构示意图 (二)神经(二)神经- -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神经- -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特点1 1 单向性传递单向性传递: 即兴奋只能从接头前膜传向接头后膜,而不能反传;2 2 时间延搁时间
34、延搁: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须经过许多步骤、耗时较长,一次兴奋传递约需0.51.0ms;3 3 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因接头间隙充满了细胞外液,而细胞外液的成分易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如Ca+、H+ 等浓度及渗透压改变、胆碱酯酶活性、某些药物等,都可影响兴奋传递过程。4 化学性传递化学性传递 主要依赖轴突末梢的乙酰胆碱传递信息 肌原纤维和肌小节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肌小节肌小节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2明带暗带明带暗带1/2明带明带 = 2条条Z线间的区域线间的区域骨骼肌细胞的细微结构骨骼肌细胞的细微结构(三)骨骼肌的
35、兴奋(三)骨骼肌的兴奋- -收缩耦联收缩耦联概念:概念:骨骼肌细胞兴奋时肌膜产生的电变化导致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的过程被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关键作用的藕联物:Ga2+(兴奋收缩)结构基础是:三联管结构三个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浆网(即纵管系统)对 Ca2+释放和再聚积。 (四)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四)骨骼肌的收缩形式1 1.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不产生长度的变化而仅产生肌张力的增加,这种形式的肌肉收缩称为等长收缩;(维持人体姿势)等张收缩等张收缩:在一定的张力基础上产生肌肉的收缩时,肌肉的张力不变而产生肌肉
36、的缩短,这种形式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2.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单收缩单收缩:骨骼肌受到一次有效刺激,引起肌肉一次迅速的收缩,称为单收缩。强直收缩: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的有效刺激时,当刺激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肌肉收缩的融合而出现强而持续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 。 注: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与肌肉收缩时所注: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与肌肉收缩时所遇到的负荷大小有关遇到的负荷大小有关 当负荷小于肌张力时当负荷小于肌张力时, ,出现等张收缩;出现等张收缩; 当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当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 ,出现等长出现等长收缩;收缩; 正常人体骨骼肌的收缩大多是混合式正常人体骨骼肌的收缩
37、大多是混合式的的, ,而且总是等长收缩在前而且总是等长收缩在前, ,当肌张力增加到超当肌张力增加到超过后负荷时过后负荷时, ,才出现等张收缩。才出现等张收缩。单单 收收 缩缩 和和 强强 直直 收收 缩缩(五)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五)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1.1.前负荷:当肌肉前负荷逐渐增大时,它每次收缩所产生前负荷:当肌肉前负荷逐渐增大时,它每次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地增大;当前负荷超过最适初长度后,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地增大;当前负荷超过最适初长度后,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会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致最后下降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会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致最后下降到零。到零。 2.2.后负荷后负
38、荷 : 后负荷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收缩速度减小,后负荷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收缩速度减小,当后负荷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而缩短当后负荷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而缩短速度为零。速度为零。 3.3.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收缩能力增强,使肌肉收缩的张力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收缩能力增强,使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加、收缩速度加快,使它的作功效率增加。增加、收缩速度加快,使它的作功效率增加。 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决定肌缩效应的内在特性。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决定肌缩效应的内在特性。 肌缩能力肌缩能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肌缩能力肌缩能力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肌缩速
39、度、幅度和张力。 决定肌缩效应的内在特性主要是:决定肌缩效应的内在特性主要是: .兴奋兴奋- -收缩耦联期间胞浆内收缩耦联期间胞浆内Ca2+Ca2+的水平;的水平; .肌球蛋白的肌球蛋白的ATPATP酶活性。酶活性。 调节和影响肌缩效应内在特性的因素:调节和影响肌缩效应内在特性的因素: 许多神经递质、体液物质、病理因素和药物。如:甲状许多神经递质、体液物质、病理因素和药物。如:甲状腺素和体育锻炼能提高心肌肌球蛋白的腺素和体育锻炼能提高心肌肌球蛋白的ATPATP酶活性,增强心肌酶活性,增强心肌收缩力。老年人因心肌肌球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收缩力。老年人因心肌肌球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ATPATP酶活
40、性酶活性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不同初长度时粗、细肌丝重合程度和产生张力的关系示意图复习题复习题1.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它们的区别特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它们的区别特点是什么?简述钠是什么?简述钠- -钾泵的作用及意义。钾泵的作用及意义。2.2.简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影响静息电位大小的简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影响静息电位大小的因素。因素。3.3.何谓动作电位?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特点。何谓动作电位?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特点。4.4.何谓兴奋何谓兴奋- -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钙起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钙起何
41、作用?何作用?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血浆第三节 血细胞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五节 血量 血型和输血血浆血浆血细胞血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红细胞血血液液第一节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及功能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及功能一、血液的一、血液的组成组成: : 血浆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 概念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正常值: : 男性男性 40405050 女性女
42、性 37374848血液血液 血浆血浆(50%-60%50%-60%)水(水(91%-92%91%-92%)溶质溶质(8%-9%8%-9%)血浆血浆蛋白蛋白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维蛋白原无机盐无机盐气体气体其它物质其它物质非蛋白氮非蛋白氮不含氮的不含氮的有机物有机物血细胞血细胞RBCRBCWBCWBC血小板血小板二、血液的二、血液的理化特性理化特性(一)颜色:动脉血液鲜红(氧合血红蛋白多)(一)颜色:动脉血液鲜红(氧合血红蛋白多) 静脉血液暗红(还原血红蛋白多)静脉血液暗红(还原血红蛋白多) 血浆淡黄清澈透明血浆淡黄清澈透明( (胆红素空腹胆红素空腹) )(二)比重:(二)比重:
43、 血液的比重主要血液的比重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量决定于红细胞数量 正常全血比重为正常全血比重为1.0501.0601.0501.060 血浆的比重主要血浆的比重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含量决定于血浆蛋白含量 血浆比重为血浆比重为1.0251.0251.0301.030 ( (三三) )酸碱度酸碱度(pH(pH值值) )1.1.正常值正常值:pH 7.35:pH 7.357.457.45 pH pH 7.35=7.35=酸中毒酸中毒 pHpH 7.45=7.45=碱中毒碱中毒 pHpH 6.96.9或或 7.87.8,将危及生命,将危及生命2.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 (1) (1
44、)血浆中的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缓冲物质: 主:主:NaHCO3/H2CO3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缓冲系(比值201201);); (2)(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四 )粘滞性 产生源于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全血的粘滞性取决于含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全血:是水的全血:是水的4-54-5倍;倍; 血浆:是水的血浆:是水的1.6-2.41.6-2.4倍倍三 血液的功能( (一一) )运输功能:运输氧、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运输功能:运输氧、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 等;等;( (二二) )缓冲功能:缓冲酸碱物质变化等;缓冲功能:缓冲
45、酸碱物质变化等;( (三三) )参与体温调节:运输热量、缓冲体热变化;参与体温调节:运输热量、缓冲体热变化;( (四四) )保护机体:通过生理性止血等功能,防止血液丢保护机体:通过生理性止血等功能,防止血液丢失,保持血流通畅;失,保持血流通畅;( (五五) )免疫功能:白细胞、抗体、补体等参与机体的非免疫功能:白细胞、抗体、补体等参与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二节第二节 血血 浆浆血清: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离体后自然凝固后所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浆: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沉淀加抗凝剂后离心沉淀所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区别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及少了参与凝血被消耗了的
46、某些物质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机体水平衡,协助运输低分子物质,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血浆的成分:水水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电解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气体分子:气体分子:O2、CO2 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渗透: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又低向高浓度扩散的现象。渗透: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又低向高浓度扩散的现象。 渗透压渗透压: :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收水分的能力。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收水分的能力。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变,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变, 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
47、小无关。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为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300mmol 等渗溶液: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 0.9%NaCl0.9%NaCl、1.9%1.9%尿素、尿素、5%5%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 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组成组成 电解质、糖等晶体物质电解质、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 (主要为主要为NaCl) (NaCl) (主要为白蛋白主要为白蛋白) ) 压力压力 大大(300mmol/L(300mmol/L或或770KPa) 770KPa) 小小
48、(1.3mmol/L(1.3mmol/L或或3.3KPa) 3.3KPa) 意义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保持RBCRBC正常形态和功能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第三节 血细胞红细胞红细胞:血液中数量最多,成熟红细胞无核成双凹碟形 一、红细胞(一、红细胞(RBCRBC)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男性男性:4.5:4.55.55.510 12/L10 12/L;Hb:120Hb:120160g/L160g/L 女性女性:3.8:3.84.64.610 12/L10 12/L
49、;Hb:110Hb:110150g/L150g/L 功能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解酸碱平衡: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解酸碱平衡 (二)红细胞的(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生理特征 1.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 力大小成力大小成反比反比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脆性小=不易破;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脆性大=容易破。容易破。 3.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
50、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SR)ESR) 血沉:血沉:RBCRBC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悬浮稳定性以血沉的快慢衡量)(悬浮稳定性以血沉的快慢衡量) 数值数值: :男子为男子为0 015mm15mm,女子为,女子为0 020mm20mm 特征特征: :快慢与快慢与RBCRBC无关无关, ,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关。 RBCRBC叠连:叠连:RBCRBC凹面相贴,凹面相贴,ESRESR加快。加快。 临床上将使红细胞悬浮与其中又能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成为等张溶液等张溶液( (三三) )红细胞的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生成与破坏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