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957564 上传时间:2022-06-15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

2、本质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 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 资本原始积累实质: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马克思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

3、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二)资本的原始积累2 时间: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3 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 早期的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英国最为典型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西方殖民者在300多年的时间里,仅从中南美就抢走了250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1783年到1793年的十年间,英国仅利物浦一地就贩运了33万多黑人,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达1亿多。 马克思指出:“

4、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 生产力的发展: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2 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运用资产阶级政权的作用,实现产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大发展 ,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

5、形式。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3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 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必须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重要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基本概念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

6、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

7、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抛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

8、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规定。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衡量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正常的

9、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3,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4,价值规律(1)基本内容。 商

10、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2)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价值这个重心。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反映商品的价值与货币的价值的比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 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消极方面。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会限制技术的扩散,阻碍新技术的推广,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

12、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对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同时又揭示了价值同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说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另一方面,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和暂时性,指出货币和商品生产是紧密联系的。(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产生1,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人类历史上依次出现过四种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公式表示:一只羊=2把石

13、斧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 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和许多商品相交换了。用公式表示: 一只羊 =2把石斧 或=30斤谷物 或=一定量的其它商品 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一般等价物就是可以直接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那种特殊商品。 用公式表示: 2把石斧= 30斤谷物=一只羊 一定量的其它商品= 货币形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 或银 来表示,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 。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3,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充当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流通

14、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替代品和独立的价值形态保存和贮藏的职能。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和租金等方面的职能。 世界货币:指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劳动的两重性: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与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由社会分工决定。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

15、有者,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

16、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

17、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

18、的雇佣劳动关系。(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

19、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从而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因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

20、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即所有权范畴。是法律确认的财产权利,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不同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不同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 封建社会:农民与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结合,是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

21、料结合是以劳动者完全的人身自由为条件的。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 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它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的经济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一)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

22、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一般商品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 ,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

23、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2,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以物为媒介的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3,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改变原有的价值,是生产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条件。 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

24、生产过程中,它的价值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5,剩余价值率:m=m/v(或)=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绝对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25、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的差额. 评析:技术和科学已“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观点。 1,生产自动化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转移原有的价值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三

26、)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及其本质: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资本积累的源泉与规模:剩余价值。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资本积累是造成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4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的物质存在形态)。 资本的价值构成:

2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资本的价值存在形态)。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表示 :cv。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趋势与相对过剩人口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的,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使他们成为“过剩”或“多余”的了。 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流动的过剩人口;第二种是潜伏的过剩人口;第三种是停滞的过剩人口。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痼疾。 6,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

28、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运动,要深刻认识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还必须考察资本的流通。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首先详尽地分析了个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环周转规律。 1,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执

29、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3,产业资本循环运动连续性的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4,资本周转: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30、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作用的发挥,受到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 在对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也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所包含的对抗性矛盾。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 (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2)社会总产品: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 (3)社会总

31、产品价值构成: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社会总产品区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4)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第二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6,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规律性,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导致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和脱节状态。经常表现为生产过剩,导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难以顺利进行,最严重的就是

32、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1,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的转化形式。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基本形式:计时工资,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除此之外,资本家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这种工资制度的典型形式,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 实际工资呈现提

33、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2,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观念产物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取得了利润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W=c+v+m W=k+m W=k+p3,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p代表利润率,利润率的公式为p=m/C+V。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 反映的关系不同,前者揭示的剥削程度,后者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量上不同:前者大于后者。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4,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

34、总额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资本的本性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形成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5,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6,超额利润: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利润。它是商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量上也相等,只是当把剩余价值看作不同资本的产物时,在观念上就产生出两个概念。剩余价值转化利润,掩盖

35、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 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六)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1,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2,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

36、锐利武器。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4,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撇开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

3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生产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剩。不是与劳动人民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从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为一个再生产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

38、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决定的:暂时缓和逐步深化尖锐化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关,“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物的委员会”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恩格斯说,“现代国家,不管它的

39、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通过其职能表现出来。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即国家要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邮政、铁路、水利、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对外职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

40、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产生、形成、发展)。 2,资本主义法制。资本主义法制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资本主义法制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法制的法律基础与核心是国家宪法:规定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权力机构和运作原则、公民权利和义务; 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私有制原则;第二个基本原则:“主权在民”原则;第三个基本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第四个基本原则:人权原则。 3,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

41、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4,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5,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形成、作用、类型。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作用及其局限性。 历史进步作用: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

4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二,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因而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

43、实上的不平等。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这些思想理论和观念后来成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后由统治阶级在以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自觉地建立起来的。(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对其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