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 非物质化遗产学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目录(五)传统生活知识(三)传统工艺美术(六)传统仪式(四)传统生产知识(二)表演艺术(一)民间文学 (七)传统节日第五节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 传统生活知识类遗产泛指人类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与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有关的知识、技术与经验。它既包括服饰、饮食、建筑以及交通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包括诸如传统医药、凿井术等生活知识。只要是来自生活实践的知识与技能,都可视为生活知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传统服饰制作知识与技能服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次成功尝试,一开始便注入了人类所特有的知识与智慧。重点调查各地服饰制作中所使用的
2、各种面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原料种植技术、纺织技术、印染技术。服装的剪裁技术、缝制技术、绣制技术、保存技术等。服饰制作流程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调查的基本标志是:通过调查成果,可将原有工艺流程重新建立起来。二、传统饮食制作知识与技能传统饮食制作知识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程序的不同,这类遗产又可分为原料选择、原料加工、成品制作、成品保存等方面的知识。(一)原料选择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纯正菜肴的制作必须以具有纯正原材料为前提。在原料的选购上,历来强调原料的原产地原则。只有特定的水土、气候,才能生产出特定的物产,才能为纯正的中国菜提供最为纯正的原材料。例如,作为烹制菜肴的原料,火腿非金华莫属,霉干菜非绍
3、兴莫属,豆瓣酱非四川郫县莫属,香猪非贵州从江莫属,武昌鱼非樊口莫属,驴肉非河间府莫属。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物产的地域性限制,是因为这里有着供上述动植物生长的特殊条件。如,樊口水中生长有大量武昌鱼喜食的苦草及轮叶黑藻,故这里的武昌鱼肉肥味美,满口留香。同样,贵州从江的香猪,河间的驴肉、金华的火腿之所以能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也都与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具有密切关系。保护原材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从根本上保护好这些知名原料,就必须从保护这些原材料主产地的自然环境抓起。(二)食品烹制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中国是个具有数千年烹饪文明史的文明古国。人们在主食、副食以及饮品制作等方面积累下了丰富经验。在主食制
4、作方面,人们总结出了蒸、煮、烙、煎、炒、烩等多种主食制作工艺。马嵬坡面食 在副食制作方面,总结出了氽、涮、煮、炖、煨、焐、爆、炒、卷、烹、塌、贴、炸、蒸、羹、酱、烤、熏、泥烤、冻(晶)拌等多种烹制工艺。媒介火候在酒水饮品制作方面,总结出了蒸馏酒及酿造酒等性质完全不同的酒水及饮品加工工艺。这些古老的加工工艺为中国古代饮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重点而那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加工工艺,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甚至已近濒危的传统食品饮品加工工艺,如古老的宫廷菜制作技艺、流传于陕甘地区的作为仪式用品的花馍制作技术等,都应该成为我们普查的重点。(三)食品储藏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食品制作技术固然重要,但食品
5、保存技术同样不能或缺。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各地温度不同,湿度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各地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总结出了一系列食物保存技术。如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香肠的熏制技术,苗族、侗族酸鱼酸肉的腌制技术,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人兽肉风干技术,上海、江浙人各种卤制品的卤制技术等等,都是我国食品储藏技术的典型代表。三、传统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三、传统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躲避野兽的袭扰与严寒酷暑的煎熬,早期人类从山洞与巢为躲避野兽的袭扰与严寒酷暑的煎熬,早期人类从山洞与巢穴受到启发,开始了最初的居住文化的探索。他们根据南北穴受到启发,开始了最初的居住文化的探索。他们根据南北气候、温度与湿
6、度的不同,谋生方式以及各地建筑材料的差气候、温度与湿度的不同,谋生方式以及各地建筑材料的差异,发明了地穴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屋宇式建筑和帐篷式异,发明了地穴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屋宇式建筑和帐篷式建筑等建筑模式,积累下了丰富的建筑经验。传统建筑知识建筑等建筑模式,积累下了丰富的建筑经验。传统建筑知识包括:包括:(一)传统建筑选址术方面的知识建筑首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中国人自古便十分重视住宅的选址问题。诗经大雅公刘就描写了周祖先公刘率族人迁居到豳地时,登山冈、降平原、观流水,择地而居,繁衍生息的故事。秦汉以后,随着人们对阳宅选址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而略带神秘色彩的理论方术风水术。风水术
7、是指古代人类在选择宅基地过程中,对住宅周边环境、地质地貌、生态气候、自然景观等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估和对建筑营造过程中某些技术与禁忌的总体概括。如果剥去那层故弄玄虚的外衣,就会发现其中仍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对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关系的高度重视“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学上的最为集中的体现。(二)传统建筑布局方面的知识传统建筑布局可分为传统村落布局、宅院布局以及室内布局等几个层面。传统建筑布局通常是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为营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小环境,古代的能工巧匠非常重视村落、院落与居室的布局。这样做一方面可使人类的居住空间更好地贴近自然、利用自然,并在
8、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实现人类低熵生活;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建筑布局,进一步强调社会秩序的建立。譬如较大村落的贫富分区原则、大家族中依辈份进行的分房原则,都可反映出等级制度对传统建筑布局的影响。(三)传统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传统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既包括建筑材料选料、备料方面的知识,也包括院落规划、房屋设计方面的知识;既包括建筑附属设施设计、建筑装饰设计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人员调度、仪式程式等方面的知识,范围相当宽泛。但无论哪种知识,都与建筑所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建筑经验与智慧,是建筑类遗产的核心,也是我们把握传统建造技术的关键。浆子石柱子年头团山民居防御功能房屋设计的同质性(四)
9、传统建筑装饰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筑装饰泛指对建筑物起着某种装饰作用的各种造型艺术。在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主要有脊兽、各种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窗花、窗棂、顶棚以及各种墙面及地面装饰。建筑装饰是传统建筑的精华,也是我们保护传统建筑的关键所在。装饰辟邪祈福四、传统交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传统交通知识与技能是指与交通运输工具、设施在制作、建设与使用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各种传统知识与技能。甲骨文中,交通的“交”指小腿,“通,达也”。“交通”相组,指通过双腿运动而达及四方。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交通”,则主要指交通运输的各个环节,包括: 交通运输工具 交通运输设施 交通运输集团 交通运输信仰(一)传统交
10、通工具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传统交通工具的制作知识既包括传统车具的制作知识,也包括传统舟船的制作知识与技能。中国古代陆行以车马,水行以舟船。车的发明人是黄帝,从出土文物看,至少在殷商之际车便已有雏形。安阳小屯等地都发现过商代马车坑。战国时期马车主要用于贵族阶层,民间多用牛车。中原人骑马始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当时都是没有鞍鞯的光背马。至隋唐,骑乘之风大盛,连贵族出门也多骑马而不是乘车,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此外,骆驼、驴等骑乘工具也被广泛使用。 新石器时代:独木舟;桨;新石器时代:独木舟;桨; 殷商:舢舨、帆船;殷商:舢舨、帆船; 战国:两船相并的舫;战国:两船相并的
11、舫; 汉代:多桨船(长沙西汉墓十六支长桨的木船汉代:多桨船(长沙西汉墓十六支长桨的木船模型);模型); 西汉之前:櫓;西汉之前:櫓;“一櫓三桨一櫓三桨”; 隋炀帝时,大船数千艘,纤夫多达隋炀帝时,大船数千艘,纤夫多达8 8万余人;万余人;船的发明史船的发明史唐代:造船业唐代:造船业唐代:造船业发达,不但制造大船,技术首屈一唐代:造船业发达,不但制造大船,技术首屈一指(国外海船尚用棕绳捆绑,脂油涂缝,中国已指(国外海船尚用棕绳捆绑,脂油涂缝,中国已用榫卯结构和桐油拌灰抹缝,还设置用榫卯结构和桐油拌灰抹缝,还设置了水密隔仓,增强了水密隔仓,增强了船体的抗沉性,了船体的抗沉性,比欧洲早一千一百比欧洲
12、早一千一百多年;北宋宋太宗多年;北宋宋太宗令各州每年造运船令各州每年造运船三千多艘。三千多艘。明代:郑和下西洋所用明代:郑和下西洋所用船长船长4444丈,宽丈,宽1818丈。第丈。第一次出洋时一次出洋时6262艘;罗盘艘;罗盘的发明使远洋成为可能。的发明使远洋成为可能。有造船基地且各具特色有造船基地且各具特色(闽船耐风御火,浙船擅长追(闽船耐风御火,浙船擅长追逐,粤船体积庞大);但自郑逐,粤船体积庞大);但自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实行禁海政和下西洋后,明朝实行禁海政策,造船航海业由此衰落。清策,造船航海业由此衰落。清末以蒸汽动力火轮船给中国水末以蒸汽动力火轮船给中国水上交通业带来新气象。上交通业带
13、来新气象。 除上述主流交通工具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独除上述主流交通工具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水陆交通工具的制作技术也值得关注。具特色的水陆交通工具的制作技术也值得关注。如东北地区广泛使用的雪橇、爬犁、滑雪板等如东北地区广泛使用的雪橇、爬犁、滑雪板等交通工具,陕北的羊皮筏、甘肃的牛皮筏、黑交通工具,陕北的羊皮筏、甘肃的牛皮筏、黑龙江鄂伦春人的桦皮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龙江鄂伦春人的桦皮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这些地区人们所特有的聪明才智。这些传统了这些地区人们所特有的聪明才智。这些传统交通工具的制作技术都应该成为我们普查与申交通工具的制作技术都应该成为我们普查与申报工作的重点。报工作的重
14、点。(二)传统交通设施建设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从周语可得知,周时要求按时修整道路,种植树木,并设置司空管理路政。诗经中“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诗句,反映出周代驰道路面平坦、绿柳成荫的路况信息。植树目的一是保护路基,二是为行人庇荫,三是起标志作用。故国语周语有“列树以表道”的说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各自的道路标准,由于轨距有别,彼此交通十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标准统一的驰道,并形成全国性陆路交通网络,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车舆制度。这便是所谓的“车同轨”。统一车舆制度,在以马车土路为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的时代是非常重要的。除道路外,交通设施还包括桥
15、梁、驿站、客舍、长亭短亭等等。福建省泉州上栽牡蛎的筏形桥墩;广西三江风雨桥建桥技术;四川栈道建造技术; 都可作为独特的建筑技术而成为申报重点。因为非遗保护所强调的就是保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除道路外,交通设施还包括桥梁、驿站、客舍、长亭短亭等等。福建省泉州上栽牡蛎的筏形桥墩;广西三江风雨桥建桥技术;四川栈道建造技术; 都可作为独特的建筑技术而成为申报重点。因为非遗保护所强调的就是保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三)传统交通信仰方面的知识中国古有“行神”,后发展成路神。在沿海、沿江民族中,又演变成海神或江神。与交通有关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当属妈祖,即天妃娘娘。官方对妈祖信仰的关注始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这也是官方指定的航海保护神。妈祖娘娘在宋代受封14次,元代6次,明代4次,清代8次。这多达20余次的受封,反映出封建政权对航海业的高度重视,也使得天妃娘娘的祭祀变成了沿海居民们的盛大节日。妈祖出行妈祖出行完谢谢观看Truth is the lifeblood of life,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values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