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动多领域协同的三个层面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是一项多领域交叉的全局性与系统性工程,涉及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政策协同有助于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以适应复杂环境,并增强政策内容的科学性,从而提升碳治理效率、实现“双碳”目标。 关 于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专 题 党 课 2022/06/14主讲人:XXX当前,我国碳治理的相关政策涵盖环境、能源、产业、交通、经济等领域,政策协同正在稳步推进,但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头重脚轻”的格局:中央层面更加重视协同应对气候变化,而地方层面的协同性相对较低。相比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碳治理过程中不太注重政策协同,政策协同程度明显低于中央。推动多领域协同的三个层面
2、推动多领域协同的三个层面为推进气候政策协同、提升地方碳治理效率,应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同时入手。在宏观层面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政策协同”是提升气候行动系统性与全局性的重要手段,可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气候协同治理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在各区域、各部门的充分流动与共享。各方共同参与政策目标的协商、政策内容的制定,并结合地区差异,因地制宜选取政策,发挥职能部门特长,使得政策内容更为系统、更为全面。在中观层面01构建政策协同路径的五大方面02推动
3、多领域协同的三个层面CONTENTS探究不同政策组合带来的减排效应,积极探索碳治理与环境、能源、产业、交通、经济等政策的新型组合模式,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综合运用多类政策工具,探索实现“双碳”目标的新路径。在微观层面企业与公众是实施碳治理的基础,我国需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共同促进低碳企业的发展与低碳技术的创新,积极向公众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部分实现“双碳”目标,将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各方共同发力、统筹推进。为此,我国需要推动碳治理与各类政策的深度融合,依托不同政策子系统,充分发挥各类政策路径的优
4、势,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建立可靠的协同机制,从而完成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推动多领域协同的三个层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党课探究“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协同路径主讲人:XXX“双碳”目标下的政策协同是以气候目标为核心,围绕环境、能源、产业、交通、经济等领域,制定低碳政策的过程。 政策协同贯穿于政策目标的协调、政策内容的协商、政策的共同执行等过程。在政策协同过程中,气候目标是居于首位的,各领域围绕气候目标制定相应政策,政策内容应符合低碳发展导向。“双碳”目标下政策协同的路径主要有五个方面:环境政策协同、能源政策协同、产业政策协同、交通政策协同和经济政策协同。关
5、于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党课探究“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协同路径主讲人:XXX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政策协同”是提升气候行动系统性与全局性的重要手段,可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步特性,推动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的协同减排是抑制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进程,未来可以考虑建设互联互通的排放权交易体系,实现污染物排放交易体系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统一。具体而言,交易体系可以结合当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排放情况,运用市场价格机制,动态管
6、理碳排放量与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的换算关系,以更好地促进“减污降碳”。除了环境污染治理与碳治理的协同,自然生态保护与碳治理也存在交集,即碳汇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荒漠化防治、草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等是我国增强国土固碳能力的重要途径。构建政策协同路径的五大方面推动多领域协同的三个层面第一部分构建政策协同路径的五大方面“双碳”目标下的政策协同是以气候目标为核心,围绕环境、能源、产业、交通、经济等领域,制定低碳政策的过程。政策协同贯穿于政策目标的协调、政策内容的协商、政策的共同执行等过程。在政策协同过程中,气候目标是居于首位的,各领域围绕气候目标制定相应政策,政策内容应符合低碳发展导向。处理好能
7、源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能源消费贡献了我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化石燃料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4.1%,其中煤炭消费占比高达56.8%,石油消费占18.9%,天然气消费占8.4%,非化石燃料消费占15.9%。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2030年、2060年,我国非化石燃料消费比重将分别达到20%、25%、80%。为达成预期目标,碳治理与能源政策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一方面需要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方向转型,另一方面则要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与理念的推广。要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方向转型,就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8、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并合理规划水能开发,有序推进核电发展,从而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转型。能源的节约利用也可以直接降低碳排放,节能管控需坚持市场化手段与行政性手段相结合原则,通过财政补贴鼓励企业节能技术研发与管理方法创新,同时坚持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原则,严格管控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加强节能审查与执法,两端共振发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双碳”目标下政策协同的路径主要有五个方面:环境政策协同、能源政策协同、产业政策协同、交通政策协同和经济政策协同。构建政策协同路径的五大方面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步特性,推动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的协同减排是抑制气候变
9、化的重要手段。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进程,未来可以考虑建设互联互通的排放权交易体系,实现污染物排放交易体系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统一。具体而言,交易体系可以结合当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排放情况,运用市场价格机制,动态管理碳排放量与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的换算关系,以更好地促进“减污降碳”。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与“双碳”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与积极发展低碳产业,是产业政策与碳治理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01-02-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实现农业固碳增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环境改善,还可以助力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转型,严格落实对钢
10、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项目的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政策。减少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仅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还能实现“减污降碳”,推动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增长、碳排放增长脱钩,构建良性经济循环。三是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兴增长点,同时动员新兴产业力量,推动我国向低碳社会转型。除了环境污染治理与碳治理的协同,自然生态保护与碳治理也存在交集,即碳汇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荒漠化防治、草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等是我国增强国土固碳能力的重要途径。构建政策协同路径的五大方面处理好能源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能源消费贡献了我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
11、上,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化石燃料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4.1%,其中煤炭消费占比高达56.8%,石油消费占18.9%,天然气消费占8.4%,非化石燃料消费占15.9%。交通运输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是政策协同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 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0%,其中道路交通占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量的约80%。发展并推广新能源汽车、降低传统燃油汽车比重,是从交通端发力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为推广新能源汽车,不仅需要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从提升燃油汽车的市场准入门槛出发,形成汽车产品的替代效应,助力新能源汽车推广。因此,我国可以制定直接的机动车碳排放标
12、准,严格市场准入门槛。当前我国采用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针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最新出台的“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简称“国六标准”)增加了对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但仍属于间接控制,减排效果与机动车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相关。因此,未来可以考虑制定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标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2030年、2060年,我国非化石燃料消费比重将分别达到20%、25%、80%。为达成预期目标,碳治理与能源政策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一方面需要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方向转型,另一方面则要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与理念的推广。
13、要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方向转型,就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并合理规划水能开发,有序推进核电发展,从而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转型。能源的节约利用也可以直接降低碳排放,节能管控需坚持市场化手段与行政性手段相结合原则,通过财政补贴鼓励企业节能技术研发与管理方法创新,同时坚持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原则,严格管控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加强节能审查与执法,两端共振发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经济手段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合理运用财政政策、价格机制和金融工具,可助力碳治理。 首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有助于低碳产业的发展与低碳技术的研发,对新能源、新材
14、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税收优惠,并运用财政资金对研发节能和减排技术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有利于加速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其次,碳排放交易是运用价格机制管控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每年都有碳排放配额盈余,却由于系统操作烦琐等,不愿将盈余配额上传交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作用尚未被充分激发。建议进一步优化碳排放交易系统的企业端操作界面,并稳步提高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提升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的积极性。最后,可以发展多种低碳金融工具,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建设低碳金融体系。构建政策协同路径的五大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与“双碳
15、”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与积极发展低碳产业,是产业政策与碳治理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构建政策协同路径的五大方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实现农业固碳增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环境改善,还可以助力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转型,严格落实对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项目的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政策。第二部分减少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仅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还能实现“减污降碳”,推动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增长、碳排放增长脱钩,构建良性经济循环。三是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兴
16、增长点,同时动员新兴产业力量,推动我国向低碳社会转型。交通运输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是政策协同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0%,其中道路交通占交通运输业产生的碳排放量的约80%。是一项多领域交叉的全局性与系统性工程,涉及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政策协同有助于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以适应复杂环境,并增强政策内容的科学性,从而提升碳治理效率、实现“双碳”目标。当前,我国碳治理的相关政策涵盖环境、能源、产业、交通、经济等领域,政策协同正在稳步推进,但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头重脚轻”的格局:中央层面更加重视协同应对气候变化,而地方层面的协同性相对较低。相比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17、在碳治理过程中不太注重政策协同,政策协同程度明显低于中央。发展并推广新能源汽车、降低传统燃油汽车比重,是从交通端发力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为推广新能源汽车,不仅需要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从提升燃油汽车的市场准入门槛出发,形成汽车产品的替代效应,助力新能源汽车推广。因此,我国可以制定直接的机动车碳排放标准,严格市场准入门槛。当前我国采用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针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最新出台的“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简称“国六标准”)增加了对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但仍属于间接控制,减排效果与机动车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相关。为推进气候政策协同、
18、提升地方碳治理效率,应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同时入手。在宏观层面l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气候协同治理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在各区域、各部门的充分流动与共享。各方共同参与政策目标的协商、政策内容的制定,并结合地区差异,因地制宜选取政策,发挥职能部门特长,使得政策内容更为系统、更为全面。在中观层面l 探究不同政策组合带来的减排效应,积极探索碳治理与环境、能源、产业、交通、经济等政策的新型组合模式,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综合运用多类政策工具,探索实现“双碳”目标的新路径。在微观层面l 企业与公众是实施碳治理的基础,我国需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共同促进低碳企业的发展与低碳技术的创新,积极
19、向公众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可以考虑制定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标准。构建政策协同路径的五大方面经济手段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合理运用财政政策、价格机制和金融工具,可助力碳治理。首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有助于低碳产业的发展与低碳技术的研发,对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税收优惠,并运用财政资金对研发节能和减排技术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有利于加速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其次,碳排放交易是运用价格机制管控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每年都有碳排放配额盈余,却由于系统操作烦琐等,不愿将盈余配额上传交易,碳排
20、放交易体系的作用尚未被充分激发。实现“双碳”目标,将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各方共同发力、统筹推进。为此,我国需要推动碳治理与各类政策的深度融合,依托不同政策子系统,充分发挥各类政策路径的优势,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建立可靠的协同机制,从而完成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建议进一步优化碳排放交易系统的企业端操作界面,并稳步提高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提升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的积极性。最后,可以发展多种低碳金融工具,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建设低碳金融体系。构建政策协同路径的五大方面第二部分推动多领域协同的三个层面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关 于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专 题 党 课 2022/06/14主讲人: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