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业现场管理准则企业现场管理准则Criteria for field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GB/T 295902013(制造业)(制造业)上海创新质量认证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创新质量认证咨询有限公司SIC一、引言一、引言1 1、总则、总则 为引导企业实施有效和持续的现场管理,建立优质、高效、安全、规范的现场管理系统,提高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成本、交付能力等各方面的绩效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和相关方需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0.20.2 基本理念 企业现场管理准则的核心是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提升现场管理活动的整体运行质量,实现以顾客为中心,提升效率和效能,
2、优化节拍、节省时间、节约资源(“一心”“二效”“三节”)。 基本理念为: 顾客导向。企业应以顾客为中心,充分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关注顾客需求和期望的变化,提升现场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的能力。 系统协调。企业的领导者应促进现场实现系统化的管理,确保现场管理过程与企业整体战略运行协调一致。 员工素质。增强员工质量意识,提高员工现场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激发员工参与现场管理热情。 效率提升。采用科学适宜方法,对现场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流程中的浪费,提升现场管理效率。 持续改善。对现场进行分析评价,不断优化流程,实现顾客满意。 现场和谐。营造诚信和谐、相互协作、安全健康、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现场氛
3、围,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0.30.3 框架图企业现场管理准则框架图:一心以顾客为中心;二效提升效率和效能;三节节省时间、优化节拍和节约资源A.1.1A.1.1 领导作用A.1.1.1A.1.1.1 总则 高层领导在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水平过程中发挥首要作用,贯彻“一心” 二效” 三节”,明确目标、配置资源、营造氛围。A.1.1.2A.1.1.2 明确目标 高层领导根据企业的经营方针和战略规划,明确现场管理的目标,这些目标应包括提升质量、减少浪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内容;针对确立的现场管理目标,制定明确、具体的现场管理要求并承诺实现。目标确定可参考第三部分结果现场管理要求可制订现场管理制
4、订文件A.1.1.3A.1.1.3 配置资源 为保证现场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高层领导为现场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质以及资金等各种资源的支持。人力资源人员结构分布、组织架构设备设施体现先进水平技术资源高尖端、专利等信息资源信息系统、软件在现场管理应用A.1.1.4A.1.1.4 营造氛围 高层领导在营造现场管理氛围中发挥主要作用。通过学习、会议、网络、刊物、看板等多种形式向员工传达现场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绩效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现场管理活动。 主动深入现场,针对现场管理的问题,与员工共同提出改进建议。1、授权氛围2、员工参与改进和创新氛围3、学习氛围4、对顾客需求和快速反应的
5、氛围A.1.2A.1.2 战略秉承 企业现场管理的目标、规划和要求应与其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及价值观协调一致。系统地采用目标管理或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现场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中。确定绩效指标,并确保指标能够涵盖现场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质量、成本、交期、安全、环保等。使命也称宗旨、目的,是指组织的角色、 任务或总体功能,反映了一个组织之 所以存在的理由或价值,以及组织的 灵魂之所在。远景指组织所渴望的未来图景和境界,是 一个组织的整体发展方向和所要追求 的目标。价值观指期望组织及其员工如何运作的指 导原则和(或)行为准则。战略指组织对有关全局性、长远性、纲领 性目标的谋划和决策
6、。如:空间电源研究所:使命: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愿景:建设一流电源系统总体所。核心价值观: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 以新图强。 目标管理就是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包括: 1、目标的逐层分解; 2、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3、建立目标管理保证体系。目标管理保证体系包括: 1、绘制工艺流程图,按流程有序运动; 2、严格实行“五定”(定作业工序、定作业人员、定作业标准、定质量标准、定考核办法。); 3、岗位作业人员培训; 4、设立质量管理点; 5、专业管理实现程序化、标准化、定量化和制度化。 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
7、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 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A.1.3A.1.3 组织保证A.1.3.1A.1.3.1 总则 企业为保证其职能与现场管理需求相匹配,以及实现作业现场与企业整体的运行协调一致,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并确保其有效运行。系统的现场管理机制内容包括:设立现场管理组织机构,构建现场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现场管理授权和激励机制。现场管理组织机构(公司、现场);各职能部门在现场管理承担的责任;现场管理机制(规范性文件、授权和激励);A.1.3.2A.1.3.2 设立现场管理组织机构 根据企业整
8、体组织结构,考虑适宜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以及现场作业特点设立现场管理组织结构,如职能型、项目型、矩阵型、复合型等,并赋予现场管理的职权、目标和任务,明确组织机构中各岗位人员的职责,确保组织职能与现场管理需求相匹配。组织机构图职能部门在现场管理的职责、权限现场作业岗位的职责、权限A.1.3.3A.1.3.3 构建现场管理运行机制 在确定的现场管理组织机构中,通过建立系统的现场管理制度,明确组织机构的功能以及各岗位的相互关系,以及规定现场管理中与人、财、物相关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和运行方式。同时,确定现场管理过程的范围、权责、顺序和相互作用。现场管理制度、指导文件作业流程考核方法A.1.3.4A.
9、1.3.4 建立现场管理授权和激励机制 企业在现场管理中充分应用授权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晋升激励,构建良好的员工关系和沟通渠道,激发企业中全体员工参与现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授权管理(岗位说明书)激励机制(5S评定、QC成果、合理化建议等)员工关系(主人、家庭)沟通渠道(员工信箱、员工对话)沟通渠道A.1.4A.1.4 员工素质A.1.4.1A.1.4.1 员工意识 企业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员工主动参与现场管理活动的热情,如合理化建议、质量管理小组(QC 小组)、管理创新等。通过展板、成果发布会等途径,充分展示和分享员工参与现场管理和持续改进与创新的成果,增强
10、员工积极、自主参与现场管理和改进的意识,提升员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化建议提出数、采纳数、奖励情况QC小组登记数、课题注册数、成果奖励情况A.1.4.2A.1.4.2 员工技能 企业应根据现场管理的要求,识别对于现场员工的能力需求。采用系统的方法,有目的的提升现场员工的技能和素质,确保现场管理目标的实现。a) 明确现场管理对不同层次人员能力的要求和各层次人员需要具备的现场管理知识,包括作业管理、技术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环境管理、质量控制与改进、工业工程(IE)等。对现场各操作岗位明确具体的岗位技能、资格要求。后备干部新进员工专业技术技术工人管理 风险控制 领导力
11、提升 战略规划 成本意识 职业规划 管理能力 沟通技巧 能力素质 企业概况 企业文化 一线实践 素质培训 创新设计 研发能力 设计方法 成本控制 管理增效 管理技巧 创新理念 成本意识高技能培训关键工序职业健康质量控制分层分类培训体系2.1 培训策划2.2 培训实施2.3 培训评估2.4 知识平台培训需求培训需求识别识别HRHR规划规划业务需求业务需求岗位需求岗位需求个人发展需个人发展需求求工厂年度培训计划13341135598020406080100120高级技师 技师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2010-2012累计技能提升人数岗位岗位教育教育技能技能知识知识经验经验领导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设备
12、管理物资管理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安全管理资源能源管理现场管理者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设备员操作岗位操作岗位岗位技能岗位技能资格要求资格要求技术工种特种作业其他操作b) 根据现场岗位技能要求,配备必要的培训资源。对员工的技能进行系统的评估,建立员工技能档案,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建立企业内部所需的师资队伍;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编写各类、各级的现场管理培训教材。自编教材覆盖金工工区关键加工工艺和管理培训分类培训分类培训项目培训项目领导干部人员培训中、高层干部管理理念培训基层干部管理技能培训后备干部在岗培训技术管理人员培训新进大学生认知期培训青年大学生师徒带教培养青年核心骨干专项培训基层员工质量意
13、识全员培训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三大体系内审员培训核电、HMP及技术服务人员专项培训技术工人人员培训技术工人岗前培训电机制造专业技能培训与操作技能练兵技术工人应知应会培训技术工人“3+3+3”高技能培训和“李斌杯”大赛c) 有计划地开展现场员工的培训工作。建立培训记录、培训效果跟踪制度以及培训评价系统。结合培训评价结果和员工业绩提升的需求,不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后备干部新进员工专业技术技术工人管理 风险控制 领导力提升 战略规划 成本意识 职业规划 管理能力 沟通技巧 能力素质 企业概况 企业文化 一线实践 素质培训 创新设计 研发能力 设计方法 成本控制 管理增效 管理技巧 创新理念 成本
14、意识高技能培训关键工序职业健康质量控制分层分类培训体系2.1 培训策划2.2 培训实施2.3 培训评估2.4 知识平台 新进员工培训体系 工厂技术工人培训体系工种培训课程d) 为提高现场作业效能,鼓励员工一专多能,采用交叉培训、定期轮岗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e) 设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为跨序列发展的员工提供机会,鼓励并帮助员工制定和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A.2A.2 过程A.2.1A.2.1 过程策划A.2.1.1A.2.1.1 过程要求的确定a) 系统运用适宜的方法,充分识别来自顾客和各相关方的需求,分析各类需求与现场各项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将需求转化为现场管理过程相对应的要求和指标,明确
15、各现场管理指标的监控流程,形成系统化的现场管理指标体系。常用的需求识别和指标分析的管理工具包括平衡计分卡、质量功能展开(QFD)、狩野模型(KANO)等。 T T培训计划完成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参与相关指标成品出货合格率生产线良品率设备运行率维护保养成功率生产计划按时完成率DPML(每层光刻所需时间)生产成本降低率VE改善业绩生产现场重大事故率污染物综合排放安全职业病人数职业健康体检率订单完成率OTDO综合顾客满意度废片枚数设标完成率备运行率设备故障率维护保养按时完成率维护保养一次成功率设备作业指NPW使用枚数综合能耗成本光刻再工事率人均生产效率TPM件数VE提案数量生产现场重大事故为零内部顾客满
16、意度b) 现场管理的指标体系要涵盖各项现场管理业务流程并协调一致,包括但不限于质量管理、计划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作业人员管理、原材料和在制品管理等。可参考结果部分A.2.1.2A.2.1.2 过程设计 根据确定的过程要求,包括产品设计开发的技术参数、图纸等输出结果,以及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水平等,对现场过程进行设计。a)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产品制造工艺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生产组织方式,如流水线生产、单元化生产、混合式生产等; 运用价值流图的方法 运用单元设计的方法 拉动生产、准时生产方式、看板管理 运用单元分类模块42曝光用的光需包括人流物流路线45涵盖生产管理各方面的信息化系统4647防错
17、是防止人为失误导致的错误或不符合b) 针对现场涉及的各项管理活动,对实现各项现场管理目标所涉及到的管理要素和所需资源进行识别。采用适当的方法,设计出完整的现场作业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作业标准、现场布局和信息管理系统,保证过程运行的稳定、高效、协调一致性和灵活性。 现场布局。根据产品生产工艺、设备、人员等特点,设计合理的现场布局。现场布局应该有利于现场物流的顺畅,生产组织的灵活,人员作业的安全。按照工艺仿真测算的工序及设备节拍,生产线平衡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设备等资源,设计出满足生产节拍需求的工艺和人员布局。对于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可采用流水线布局;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可采用柔性生产模式,如 U 型
18、布局,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优化现场布局,如进行单元内部生产线及整个生产线平衡计算,调整总体节拍和效率。现场布局应考虑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可采用快速换型(SMED)、设备柔性改造等方法。 现场作业组织结构。根据产品的需求、作业的特点和员工的能力,设计合理的现场作业组织结构。如以设备为对象、以零件为对象设置工作中心。现场的组织结构需要有利于人员、设备效能的发挥,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实现现场管理过程的灵活性。分厂领导生产班组各类管理员分厂厂长综合管理组电随组设备环保保密计量质量炮 班安全分厂支部书记兼副厂长分厂副厂长 现场管理流程。针对现场涉及的各项管理活动,均需要制定清晰明确的流程和制度。现场
19、管理流程需要明确各项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工作方法,并配备需要的资源。例如:生产计划、工艺纪律、质量控制、工装夹具、计量器具等管理流程。 现场作业标准。为现场管理的各项作业制定明确的标准,包括生产工艺、产品图纸、作业方法、设备操作、监控规程、安全环保规程等。类别类别名称名称编号编号版本版本修改修改生产工艺产品图纸作业方法设备操作监控规程安全环保规程 信息管理系统。针对现场信息的来源和信息使用的需求,设计完善的现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现场信息及时准确的采集、传递、统计、分析,为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信息名称采集传递统计分析 IM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
20、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c) 在现场管理过程的设计中,采用适当的方法,识别并减少流程中的各种浪费,包括但不限于使用价值流图等方法。d) 在现场管理过程的设计中,采用适当的方法,识别过程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预防性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使用防差错方法、失效模式分析等方法。风险识别.docxA.2.2A.2.2 过程控制A.2.2.1A.2.2.1 过程实施 企业根据过程设计的结果,从“人、机、料、法、环”各方面配置资源,有效实施现场管理过程。在各项现场管理活动中,通过正确
21、的选择和使用管理工具方法,以标准化、精细化、可视化、柔性化、信息化为路径,不断提升现场的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保证过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a) 5S 和目视化管理 建立系统的 5S(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依照 GB/T19030)活动推进机制,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干净、整洁、舒适、有序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 制定系统的现场目视化的内容和标准,确保作业现场的状态和信息能够及时传递。目视化包括但不限于: 规章制度与工作标准公开化; 生产任务与完成情况图表化; 视觉显示信号标准化; 生产作业控制手段的形象直观与使用方便化; 物品的码放和运送的数量标准化; 人员分类着装与挂
22、牌制度; 色彩的标准化管理等,实现现场中的任何异常能够及时被发现并解决。b) 现场作业人员管理 现场作业人员上岗前经过系统的培训、实践、考核三个阶段,合格后方可上岗。 通过轮岗等方式,增强员工的作业能力,优化现场多能工的比例,为实现现场作业的灵活性奠定基础。现场作业人员掌握基本的现场管理改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质量管理新老七种工具等分析方法。建立完善的班组管理机制,提升班组的执行能力和改善能力,营造和谐的班组氛围。c) 现场文件管理 制定系统的现场文件管理流程,包括制定、发布、培训、保存和更新。 现场文件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图样、生产组织文件、工艺标准、作业指导书等。63文书发行按照文书标准作业1.
23、现场在文书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发现改进点2.制品、设备状况发生变化时 现场的所有岗位和工作流程均需要制定标准作业指导书。标准作业指导书中,体现关键的质量控制点、风险点和经验教训。标准作业指导书的基本要素包括:作业顺序、作业时间、关键质量控制点和安全点等;关键工序的指导书要图文并茂。 作业指导书等文件要持续完善。根据作业实际,对相关关文件进行适时修订,确保充分、有效、适宜。工序名称工序名称标准指导书标准指导书文件编号文件编号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风险点风险点修订状态修订状态d) 设备管理 结合现场的作业组织特点,系统的开展设备全员生产维护(TPM)活动,提升设备综合效率。 制定科学的设备分类原
24、则,系统的对作业现场的设备进行分类。 制定系统的设备日常维护流程,包括但不限于点检流程、维修流程等;结合作业现场和设备特点,制定设备更新改善计划和设备节能降耗改善方案。 设备维修流程图.doc设备设施改造更新计划表.xls设备维修流程图.doc 建立设备故障分析系统,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例如:故障树分析)对设备故障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措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减少故障时间,提高设备可利用率。 开展设备预防性维护,使用科学的方法例如: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识别设备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依据设备的历史数据,制定合理的设备周期性维护计划和备件库存计划。e) 过程质量控制 制定产品质量
25、检查方案,包括:成品、半成品质量检查方案,不合格品处理方案,部件监控方案等。制定过程质量控制方案,包括:定义关键工序和质量监控参数,建立关键质量数据收集系统,建立过程异常处理方案及预防机制。系统地使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实时的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收集完整的过程质量数据。通过及时的数据分析处理,评估过程能力,对过程进行持续改进。 f) 现场原材料和在制品管理 建立作业现场原材料及在制品的管理机制,确保现场的库存合理,包括原材料和在制品的库存控制原则、原材料的领用程序、危险原材料控制程序。 优化作业现场的物流路线,减少搬运。 能够通过系统的方法对作业现场的原材料和在制品的库存及流
26、转进行监控。通过现场准时化物流配送等方式,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做好存储过程的养护,减少浪费,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对原材料供应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确保与现场作业协调匹配。g) 生产计划管理 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生产能力、供应商的供给能力和企业内部的需求,确定生产计划制定的原则,并制定均衡的生产计划。 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准确地向现场传递生产计划指令。 在作业现场,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监控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对异常进行及时的处理。h) 安全与环境管理 参照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1)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的要求,实施现场安全与环境管理。 创造符合人体工学要求的作业条件,
27、能够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减少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安全隐患,包括但不限于工装的“小改小革”、调整工作台高度、减少动作浪费的设计等。 投入必要的资源,不断优化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 清洁生产 污染排放检测报告 能源消耗统计 建立激励制度,对改善环境及技改项目给予鼓励,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改善环境激励例子i) 资源利用 建立能源消耗控制流程,结合现场的特点,开发能源循环使用的方法;针对废弃的设备和材料,设计循环再利用的方案。 将能源损耗纳入现场的绩效管理体系,提出明确的节能降耗的目标。A.2.2.2A.2.2.2 过程测量与监控 a) 过程测量、监控 企业采用适宜的
28、方法对现场管理整体过程进行监控,并在适当时进行测量,确保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实现有效的过程控制。 识别需要监视和测量的过程,规定各部门在过程监视和测量中的职责,制定完整的现场过程监控流程图,并对监控点的分布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监视和测量的类型与程度。 确定监视和测量的项目、方法、频次和判定准则,在每一监控点上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将监控的质量特性和监控项目以图文和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 保持过程监视和测量的记录以及采取措施的记录;确保过程信息得到传递,传递能满足相关方要求。监测项目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方法频次频次判定准则判定准则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b) 过程异常处理 建立
29、异常处理程序,规定异常情况控制以及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确保过程异常情况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处理,以防止其非预期的发生。A.2.3A.2.3 过程改进与创新 a) 过程改进 通过对现场管理过程产品质量、成本、交期、人员技能、设备、效率、过程能力等结果评价现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制定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可以采用合理化建议、标杆对比、QC 小组、六西格玛等方法,并将改进结果及时纳入相应的现场管理体系。改进项目改进项目时间时间改进前改进前改进前改进前绩效成果绩效成果b) 过程创新 根据产品的发展趋势和顾客需求变化等,识别现场管理变革性的创新机会。确定创新目标,采取头脑风暴、创新提案等活动方式,激发现场
30、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热情,实施创新活动。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将可为现场带来收益的创新成果固化并应用到现场管理中。创新型QC小组、课题、成果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成果成果文件名称文件名称修订状态修订状态修订日期修订日期A.3A.3 结果A.3.1A.3.1 总则 现场管理的结果包括质量、效率、成本、交付等方面的内容。结果数据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但具体的指标依据现场实际的特点设定,以证实现场管理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确定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现场管理。本实施指南中的指标仅供参考。在适当时,提供与竞争对手或标杆的对比数据,以反映企业在相关方面的行业地位、竞争优势和存在的差距。1、需三年数据;2、需提供测算统计依
31、据;3、用图形直观显示;4、数据不理想时,要有分析和措施。A.3.2A.3.2 质量 企业描述现场输出的质量满足过程要求的结果,例如: a) 过程质量 过程能力指数; 返工率; 产品直通率; 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 原材料合格率等。b) 产品质量 产品合格率; 顾客退货率; 产品早期故障率; 产品返修率; 内外部顾客满意度等。A.3.3 效率与效能 企业描述现场涉及的流程、设备、材料、人员作业等方面的管理效率和效能结果。例如: 生产周期; 生产线平衡率; 原材料供应及时率; 配套计划按时完成率; 设备综合效率(OEE);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指标; 工时效
32、率; 劳动生产率; 工序流转周期等。A.3.4 履约 企业描述现场计划执行、关键节点、现场输出产品的履约结果,以及对最终产品履约的影响,例如: 产品准时交付率; 生产计划按时完成率; 生产时序完成率等。A.3.5 员工素质 企业描述与现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协调的员工培训、参与现场管理、技能提升等素质成长结果,例如: a) 培训 培训计划完成率; 培训满意度; 培训有效性结果(与现场效率提升 相匹配)等; b) 技能 技能工比例; 多能工比例; 人岗匹配率; 作业误操作率等;c) 改进与创新 合理化建议参与率; 人均合理化建议件数; QC 小组活动参与率等。d) 员工士气 员工满意度; 员工离职率等。A.3.6A.3.6 成本 企业描述现场成本控制结果,例如: 库存(含半成品、备件)成本; 生产成本、质量成本等。A.3.7 A.3.7 安全 企业描述现场安全管理结果,例如: 千人死亡率; 千人负伤率; 现场安全违章率; 可记录事故数量和事故征候数量; 连续安全生产天数; 职业病发病数; 职业性有害因素检测点(噪声、粉尘等)达标率; 特种设备按期校验率; 应急预案演练参与率等。A.3.8A.3.8 环保与资源利用 企业描述现场的关键保护、节能减排、资源再利用等管理结果,例如: 废弃物处理结果; 资源循环利用结果; 节能降耗结果; 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 危险废弃物转移结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