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府诗的发展演变历史渊源流长,支流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两汉时期的乐府诗。汉代继承秦朝设立乐府机构的制度,用以采集民歌中的歌辞和曲调。汉代初期的乐府诗和诗经大小雅一样,都是属于宗庙雅乐,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因而所选的音乐和舞蹈都是具有严格要求的。如史记乐书记载:“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三侯之章原是刘邦即兴所写的歌谣大风歌,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命乐府的乐师为刘邦的大风歌配以乐曲和舞蹈,为祭祀时候所用。刘邦所写的的大风歌不是雅乐,但是要经过乐府的改造重新配上雅乐,并将题目改为庄重典雅的三侯
2、之章以用来做宗庙祭祀之乐。到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能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雅乐开始向民间俗乐进行延展。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在汉武帝时期对祭祀礼乐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祭祀上不再只以宫廷中的雅乐为主,而是搜集赵、代、秦、楚等各个地方的歌谣并进行配乐作为祭歌,所以如班固所说的“乃立乐府”,乐府的作用就在于为这些采自四面八方的民歌和更多的新声来为之配乐。汉武帝将民歌、新声等囊括在乐府中,一方面能够为上层统治者提供娱乐赏趣的同时也能观察民俗民风,知晓政治得失,这极大的扩充了乐府的职能,使民间歌
3、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文学传统得以流传下来。两汉时期是乐府诗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并且这时期多是属于俗乐的乐府民歌,如上邪孔雀东南飞战城南孤儿行等等。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乐府诗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这时的乐府诗在继承两汉乐府诗的同时,发扬了两汉乐府诗的辉煌。魏晋在经历了东汉末期动乱,个体的生命意识高涨,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优愁愤怨之所兴,或叙别悲伤之怀,或言征战行役之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虏,兼收备载。这时期的人们开始注重个人的切身感受,其文学创作多表达自己的内心,文学开始走向了自觉。曹魏政治集团召集了大量的文人墨客,他们大量自制歌辞,从关注时事到关注内心,乐府诗便开启了拟作乐府的时代,正式踏上了文人化的道路,但仍有汉古乐府遗韵。其代表作主要有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以及鲍照的拟行路难。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