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如图,中学生的手掌长度约为( ) A15m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答】中学生手掌的宽度约为 10cm,手掌的长度比宽度稍大一些,大约是 15cm,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2小明准备入口的热豆浆的温度约为( ) A-16 B3 C40 D96 【答案】C 【解析】【解
2、答】由生活常识可知,热豆浆的温度略高于人体正常体温,约为 40,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热豆浆的温度略高于人体正常体温 37。 3如图,不颠簸的船向前直线行驶,静坐在船上的乘客观察东塔相对于船向东运动,此时( ) A船向西运动 B船向东运动 C船有可能静止 D西塔相对于船静止 【答案】A 【解析】【解答】ABC由题意可知,以船为参照物,东塔相对于船向东运动,由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可知,以东塔为参照物,船向西运动,A 符合题意,BC 不符合题意; D西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因船相对于地面向西运动,故船与西塔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故可知西塔相对于船运动,D 不符合
3、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4“女高音”、“男低音”描述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答案】B 【解析】【解答】“女高音”、“男低音”描述的是女生的声音音调高,男生的声音音调低,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5如图
4、,将甲音叉、手机分别放在 M、N 处。利用手机软件测出甲音叉发出的声音为。撤去甲音叉,将乙音叉放在 M 处,手机位置不变,测出乙音叉发出的声音为。甲比乙( ) 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 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 C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 D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 【答案】D 【解析】【解答】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声音强弱的单位是,甲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小于乙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而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则甲比乙振动的振幅一定要小;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高低,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
5、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B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C在城市街道两旁多种植树木花草 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答案】A 【解析】【解答】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A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不能减弱噪声,A 符合题意; B城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噪源处减弱噪声,B 不符合题意; C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植树木花草,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 不符合题意; 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判断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衣柜里樟脑丸日久变小凝华 B夏天冰棒周围冒着“白气”升华 C阳光下湿衣服变干汽化 D泼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液化 【答案】C 【解析】【解答】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A 不符合题意; B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B 不符合题意; C阳光下湿衣服变干,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C 符合题意; D泼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
7、分析】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8下面四种光现象不能用对应的光路图解释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A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是因为在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现象与光路图可以对应,A 不符合题意; B图中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的是物距小于 1 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光路图显示是的成像特征是倒立、缩小的实
8、像,现象与光路图不能对应,B 符合题意; C图中是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路图显示的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不能照射到物体背光的一侧,现象与光路图可以对应,C 不符合题意; D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下面的图是平面镜成像,现象与光路图可以对应,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1)一束平行光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仍平行射出,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2)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
9、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4)光射到介质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面镜成像。 9如图甲、乙所示的光路图,则图乙眼睛( ) A是近视眼 B一定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C可戴装有凹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D晶状体的折光能力比图甲的弱 【答案】D 【解析】【解答】A近视眼是像成在视网膜前方,远视眼是像在视网膜后方,图乙是远视眼的成像原理,A 不符合题意; B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所以图乙的眼睛能看清远处的物体,B 不符合题意; C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因为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凸
10、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图乙为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C 不符合题意; D折光能力强,光线更容易会聚,图乙眼睛不易会聚光线,所以折光能力比图甲眼睛弱,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10适合放在下图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由图得,该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因此是凸透镜,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1如图,光源 A 发出一束光射入水中,在水底形成光斑。 (
11、1)画出水面的反射光线;水中的折射光线;A 点在水中的像; (2)逐渐往容器中加水,光斑会 (选填“左移”“右移”“不动”) 。 【答案】(1) (2)右移 【解析】【解答】 (1)由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作出反射光线,因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故可作出 A 点在水中的像 A点,又因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由此可作出水中的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逐渐往容器中加水时,水面会逐渐升高,入射光线射向水面的射入点会向右移,而入射角不变,故折射角也不变,故可知折射光线会向右移,即光斑会向右移。 【分析】 (1)要作出反射光线必须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
12、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按反射定律的内容作出反射光线; 要作出折射光线,必须知道折射定律的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折射定律作出折射光线; 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对称的特点作出 A 点在水中的像。 (2)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然后分析光斑的移动情况。 12如图,O 是透镜的光心,来自于物体 AB 的光线 a 平行于主光轴,经过透镜后的光线过主光轴的一点。 (1)在图中画出 b 经透镜后的光线;标出右侧
13、焦点 F 的位置;标出物距 u; (2)AB 经透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倒立”“正立”) 、 (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 (选填“实”“虚”)像。 【答案】(1) (2)倒立;缩小;实 【解析】【解答】 (1)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沿直线传播方向不变,据此画出 b 经透镜后的光线。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焦点,据此标出右侧焦点 F 的位置。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据此标出物距 u,如下图所示: (2)由上图可知,AB 经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因为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是实像。AB 经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14、【分析】 (1)光线 b 经凸透镜的光心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凸透镜有一个重要的光学性质,就是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这个点称之为焦点;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 (2)透镜成像规律之一:u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3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 v。 介质 介质 空气(15) 340 海水(25 ) 1531 空气(25 ) 346 铜(棒) 3750 空气(35 ) 352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 1324 铅(棒) 5000 蒸馏水(25 ) 1497 铁(棒) 5200 (1)在 15空气中,声速是 ,声源发出的声音需要经过 s 才能让放在离声源处的声音采集设备
15、接收到; (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 (3)分析表格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写出两种) 、 ; (4)月球上两个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借助无线电交流,这是因为 不能传声。 【答案】(1)340;0.2 (2)增大 (3)介质种类;介质温度 (4)真空 【解析】【解答】 (1)由表中数据可知,在 15空气中,声速是 340m/s。 离声源处的声音采集设备接收到的时间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3)由表中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液体中
16、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所以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影响声速的因素有两个: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4)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两个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借助无线电交流。 【分析】 (1)根据表中信息总结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3)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表面是没有空气的。 三、实验题三、实验题 14用图甲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如图乙所示,则该物质: (1)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热”“
17、放热”“不吸热不放热”) ,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非晶体”) ; (2)凝固点是 ; (3)在第时的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 【答案】(1)吸热;不变;晶体 (2)80 (3)固液共存;15(1415 均可) 【解析】【解答】 (1)由图乙可知,物质先吸热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为晶体。 (2)由图乙可知,物质熔化的温度的是 80,即该物质的熔点是 80,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所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80。 (3)由图乙可知,该物
18、质从第 10min 开始熔化到第 25min 熔化结束,大约持续 15min,在第时处于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分析】 (1)晶体熔化是吸热过程,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不变的,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2)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的晶体,熔点一般不同。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3)根据温度不变时经历的时间得知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5小明用图甲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记录数据如表格。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6 88 90 94 96 96 96 96 (1)04min 温度计
19、内液体的体积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第 3min 时的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水温为 ; (2)图乙 (选填“A”“B”)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 (3)根据表格,在坐标系中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图像 ,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4)撤去酒精灯后,小明观察到水仍在沸腾,此时水温 (选填“高于”“低于”“等于”)沸点; (5)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偏长,请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措施: 。 【答案】(1)变大;液化;92 (2)A (3);96 (4)等于 (5)减小水的质量 【解析】【解答】 (1)由表中数据可知,04min 内液体的
20、温度在升高,因温度计是由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故可知 04min 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变大。 温度计管壁模糊,是由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管壁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管壁上。 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故可知此时水温为 92。 (2)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故可知图乙中 A 是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 (3)由表中的数据,描点、连线,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温度在达到 96后就保持不变,故可知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96。 (4)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故可知此时的水温等于沸点。 (5)因水的质量越大,水温达到沸点所需时间越
21、长,故为了减小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减小水的质量。 【分析】 (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温度计读数时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和液面在零上或零下。 (2)水沸腾前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小,水沸腾时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大,迅速到达液面破裂开。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该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 (4)影响水的加热时间的因素有:水的质量、水的初温、火力大小等,可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措施。 16小明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为了验证猜想; (1
22、)首先,他把滑块在图示位置从静止释放,并滑到木板底部,测量下滑的路程、下滑的时间,如图甲所示。接着,改变斜面坡度,但关于滑块释放的位置,小红、小芳的方案不同,如图乙,能验证小明猜想的是 (选填“小红”“小芳”)的; (2)如图丙所示,用刻度尺测得木块高度为 cm; (3)小明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 求:第 1 次实验过程的平均速度 ; 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 ? 实验次数 坡度 下滑路程/m 下滑时间/s 平均速度/ 1 逐次变大 2 3 【答案】(1)小红 (2)20.00 (3)0.0500m/s;正确 【解析】【解答】 (1)验证小明的猜想,要控制高度相同,改变斜面的坡度,让物体静止下滑,测
23、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求平均速度,由图得,小红控制了滑块下滑的高度相同,小芳改变了滑块的高度,因此小红的实验能验证小明的猜想。 (2)由图得,木块的高度为 (3)由表格中数据得,第一次实验 , 第 1 次实验过程的平均速度 由表格中数据得,高度相同时,坡度越大,小车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越大,故小明的猜想正确。 【分析】 (1)实验所需的公式 v= 。 (2)结合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7小明把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发现管内的液面上升,待液面静止时,管内外液面高度差为 h(下图) 。他查资料得知同一根细玻璃管的 h 与水温 t 有关,他想探究管内外液面高度
24、差 h 与水温 t 的定量关系,需要测出多组不同的 h 与 t。请帮他设计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 ; (2)实验步骤(请补充剩余步骤,序号自行添加) : 按图所示,将玻璃管插入水中,待液面静止; 用 测出管内外液面高度差,记作 h; ; 多次改变水温,用同一根细玻璃管重复上述步骤; (3)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将划线处补充完整,不需要填数据) 。 实验次数 1 2 3 【答案】(1)探究管内外液面高度差 h 与水温 t 的定量关系 (2)刻度尺;用温度计测出管内液体的温度,记作 t (3)内外液面的高度差 h/m;水温 t/oC 【解析】【解答】 (1)依题意得,本实验探究的是管内外液面高
25、度差 h 与水温 t 的定量关系。 (2)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管内外液面高度差。 实验中,记录管内液面高度差的同时,要记录水的温度,因此除了记录管内外液面高度差外,还要用温度计测量管内液体的温度 t。 (3)探究的是管内外液面高度差 h 与水温 t 的定量关系,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有管内外液面高度差h 与水温 t,因此要记录的数据有每一次实验的内外液面的高度差 h/m 和水温 t/oC。 【分析】 (1)根据实验的目的准备实验需要的器材。 (2)管内外液面高度差与水温、管的内径有关,要想利用这支细玻璃管探究管内外液面高度差与水温的定量关系,应该控制管的内径不变,改变水的温度
26、;同时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该进行多次实验。据此设计实验步骤和表格。 四、综合题四、综合题 18小明每天沿同一路线出行,查询信息如图甲,三种方式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1)图乙是三种出行方式大致的 s-t 图像,与乘坐地铁对应的是图线 (填序号) ; (2)第一天,他乘坐地铁,测出车速如图丙,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求此过程中行驶的路程 ; (3)第二、三天,他打车出行,第二天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第三天用时 3min。请通过分析,比较这两天车速的大小 ; (4)第四天,他试着步行,果然需要 24min,在图丁中画出 v-t 图像(步行速度 v=3.5km/h) 。 【答案】(1) (2)1.4
27、km (3) (4) 【解析】【解答】 (1)因为乘坐地铁用时最短,所以应选择图乙中相同路程时间最短的图线,即。 (2)由图乙可知 v=28km/h t=3min=0.05h 根据速度公式 可知 (3)由于小明每天沿同一路线出行,所以第二天、第三天的路程 s 相同,t1=5min,t2=3min,第二天用时大于第三天用时,由 可得 。 (4)因为步行速度不变,所以在 v-t 图像中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 【分析】 (1)由图甲可知猎德到潭村所用的时间最短,再由图乙分析当路程相同时,哪个图线所对应的时间最短。 (2)由图可知地铁的速度和运行时间,利用 可求出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 (3)由题可知打车第二天、第三天所用的时间,再根据 分析速度即可。 (4)已知步行速度不变,由此画出 v-t 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