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省命题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省命题 A A)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寒冷的冬天房顶上的积雪没有融化,但会逐渐减少,原因是雪发生了( ) A熔化 B升华 C凝华 D汽化 【答案】B 【解析】【解答】A熔化是固态变为液态,雪减少了,没有熔化,A 不符合题意; B不经过熔化,固态的雪直接变成水蒸气,房顶上的积雪会变少,是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B 符合题意; C凝华是气态变为固态,房顶上的雪减少了,所以没有发生凝华现象,C 不符合题意; D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此过程中没有发生汽化现象,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先记住物态变化的六个变化过程
2、,然后根据题中提供的条件观察物质的原状态和后来的状态,从而判断此现象为哪种变化过程。 2下列光现象中,主要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日全食 B海市蜃楼 C手影游戏 D桥在水中的倒影 【答案】D 【解析】【解答】A日全食属于光的直线传播,A 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方向发生改变,属于折射现象,B 不符合题意; C“手影”游戏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C 不符合题意; D平静水面上景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明确各种光现象的成因
3、: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树荫下的光斑) 、日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汽车观后镜中的像、水中的“倒影”;光的折射现象:海市蜃楼、水中的筷子弯折、看到水中的鱼、水底变浅、透镜成像、光的色散(彩虹的形成) 。 3以下是一位中学生对自身情况的估测,其中合理的是( ) A体温约为 26 B质量约为 52kg C眨一次眼用时约 1min D手掌的宽度约为 50cm 【答案】B 【解析】【解答】A人体正常体温在 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A 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平均质量为 50kg,52kg 接近 50kg,B 符合题意; C人们常用“眨眼之间”形容时间短,所以眨一次眼睛的
4、时间不到 0.5s,C 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手掌宽度在 6cm 左右,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要学生根据常见的一些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值判断: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37左右、一个中学生的平均质量为 50kg、眨一次眼睛的时间大约是 0.5s,中学生手掌宽度大约在 6cm 左右。 4护士在用体温计给病人测量体温时,体温计中的水银在测量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体积 B密度 C温度 D沸点 【答案】D 【解析】【解答】体温计示数升高时,体温计内的水银温度随之升高,体积变大,质量不变,由可知,体温计中的水银密度变小,沸点不变,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5、分析】体温计中的水银质量不变,温度变化会引起体积变化、密度的变化;沸点不变。 5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减小声音传播速度 【答案】C 【解析】【解答】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减弱噪声,它并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也不能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声音的传播速度只和介质种类、温度有关,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防止噪声的途径是: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 6在“探究凸透
6、镜成像”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 20cm 的主光轴上,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9cm B10cm C15cm D20cm 【答案】C 【解析】【解答】物体离凸透镜 20cm 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所以这个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 2fuf 即 2f20cmf 解得 20cmf10cm 故答案为:C。 【分析】已知 u=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 2fuf 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确定焦距范围,从而确定焦距大小。 7甲、乙两种物质的 Vm 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A甲:乙=1:4 B甲:乙=4:1
7、 C若 m甲=m乙,则 V甲V乙 D若 V甲=V乙,则 m甲m乙 【答案】A 【解析】【解答】AB由图像可知,当 m甲=10g 时,V甲=8cm3;当 m乙=10g 时,V乙=2cm3,则甲物质的密度 乙物质的密度 所以 甲:乙=1.25g/cm3:5g/cm3=1:4 A 符合题意,B 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可知,若 m甲=m乙,则 V甲V乙,C 不符合题意; D由图像可知,若 V甲=V乙,m甲m乙,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1)根据 Vm 关系图象确定甲和乙直线上某一点对应的质量和体积,然后由密度公式=求出甲和乙的密度,然后求出密度之比。(2)取相同的质量,判断体积大小
8、。 8如图所示,小明站在池塘边看见水中有一条鱼,A、B 两点为像点或物点,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小明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B鱼的真实位置在 B 点 C在人眼处用激光笔照 A 点能照到鱼 D在人眼处用激光笔照 B 点能照到鱼 【答案】D 【解析】【解答】光由 B 点发出,经水面斜射入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射入人眼。鱼的实际位置在 B 点,鱼的虚像的位置 A 就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根据光路时可逆的,小明用激光笔瞄准 A 点能照射到鱼,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D。 【分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时, (1)像点在物点的上方;(2)人眼所看到是像点; (3)像点与人眼的
9、连线的交点为法线所经过点; (4)反射折射现象时,光路是可逆的; (5)光发生折射时,所成的是虚像。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9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铃声是由物体 产生的;铃声是通过 传入同学们耳中的。 【答案】振动;空气 【解析】【解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铃声也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课堂上同学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0我国的“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月球采样返回,航天器的外壳要求轻巧、耐高温,因此航天器的外壳应具有的物理特性是密度较 ,熔点较 。 【答案】小;高 【解析
10、】【解答】对于航天器来说,外壳要轻巧,即相同体积的材料,质量小,因此航天器的外壳的密度必须小。 航天器的外壳还要耐高温,即必须熔点高,不易熔化。 【分析】航天器外壳密度小则轻巧,熔点高,则耐高温。 11有人通过对银圆吹气,放在耳边听声音的 来鉴别银圆的真假,这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音色;信息 【解析】【解答】对银圆吹气,银元共振发声,通过声音的音色来鉴别银元的真假,这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分析】 (1)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2)声的作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12体育课上,同学们排队时,需要向前看齐,这里应用了光的 。同学们成队列跑步时,以其中一名同学为参照物,教学楼是
11、的。 【答案】直线传播;运动 【解析】【解答】同学们排队时,需要向前看齐,前面的同学挡住了后面同学反射的光线,这时队就齐了,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同学们在队列跑步过程中以其中一名同学为参照物,教学楼和所选的同学之间的位置发生改变,教学楼是运动的。 【分析】 (1)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小孔成像、影子形成、日食、月食、激光准直。 (2)参照物的判断:明确研究对象;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哪个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哪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 13如图是一款筷子烘干消毒机,它吹出的高温气流能 筷子表面水分
12、的蒸发,防止筷子发霉;此外,它还可以发射 (选填“红外”或”紫外”)线对筷子进行消毒、杀菌。 【答案】加快;紫外 【解析】【解答】烘干消毒机,它吹出的高温气流能加快筷子表面空气流速,加快筷子表面水分的蒸发; 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筷子烘干消毒机可以发射紫外线对筷子进行消毒、杀菌。 【分析】 (1)加快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蒸发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 (2)紫外线的作用:杀菌、消毒。 14考古人员在给文物拍照时,若想让成的像变大,镜头应适当 (选填“远离”或“靠近”)文物;如图所示,考古人员使用放大镜观看文物上的字,可以看到字正立的 (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靠近;虚 【解析
13、】【解答】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考古人员在给文物拍照时,若想让成的像变大,应增大像距,减小物距,即镜头应适当 靠近文物。 考古人员使用放大镜观看文物上的字,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原理; (2)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原理; (3)u=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4)u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原理。 15小明把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瓶中的水在结冰时,其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瓶中的水全部结成冰后,其质量 ,体
14、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答案】不变;不变;变大 【解析】【解答】水结冰是凝固过程,此过程温度不变,需要放出热量。 矿泉水结冰后,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 矿泉水结冰后,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由可知,体积变大。 【分析】水结冰时,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16甲、乙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甲的质量为 252g,体积为 36cm3,乙的质量为 168g,体积为 20cm3,如果其中一个球是实心的,那么,这个实心球应该是 (选填“甲”或“乙”) ,空心球的金属部分的体积是 cm3。 【答案】乙;30 【解析】【解答】甲、
15、乙两金属球的密度分别为 因为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实心金属球的密度大于空心金属球的密度,所以,甲球是空心的,乙球是实心的,且金属的密度 空心球的金属部分体积 【分析】已知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公式=求出两个物体的密度,然后比较密度大小,密度大的为实心球;空心球的金属部分体积由公式 V=求出。 17“这是一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在常温下的状态,寒气慢慢从里面冒出,凝结成水珠,这就是排寒湿。”以上是一个保健品的广告词,指出广告词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并给出判断依据。 错误之处: 。 判断依据: 。 【答案】寒气慢慢从里面冒出,凝结成水珠,这就是排寒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鸡蛋,放热液化成水珠,
16、附着在鸡蛋上 【解析】【解答】“寒气慢慢从里面冒出,凝结成水珠”不符合科学事实,从冰箱拿出来的鸡蛋的温度低于常温,常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鸡蛋,放热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鸡蛋上形成所谓的“排寒湿”现象。 【分析】空气后的水蒸气遇冷变为水珠时,是液化现象。 18按要求填空 (1)如图甲,当玻璃瓶中空气不断被抽出时,听到手机铃声在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得 (2)如图乙,用相同的力敲击音叉,距音叉远近不同的人听到声音大小不同,说明声音的响度不仅与 有关,也与 有关. (3)如图丙,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慢,一次快,发现塑料片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频率越 (选填“快”或“慢”) ,发出声音的音
17、调越 (选填“高”或“低”) 【答案】(1)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振幅;距离声源远近 (3)快;高 【解析】【解答】(1)随着玻璃瓶中空气不断被抽出,听到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直到最后听不到声音,由此推理得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用相同的力敲击音叉,则音叉振动的幅度相同,发出声音的大小相同,距音叉远近不同的人听到声音大小不同,说明声音的响度不仅与振幅有关,也与距离声源远近有关。 (3)塑料片划得越快,则塑料片振动越快。其频率就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分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响度描述声音的强弱,物体的振动幅度
18、、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都会影响声音的响度; (3)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质量有关,发声体的质量不同,发声体的质量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三、实验题三、实验题 19如图所示,小明正在检查视力,要求小明与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相距 5m。则: (1)图中的长度 L 应为 m; (2)视力表中的图案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 (选填“”、“”、“”或“”) ; (3)若小明得了近视眼,则他需要配戴由 (选填“凸”或“凹”)透镜片制成的眼镜矫正视力。 【答案】(1)0.6 (2) (3)凹 【解析】【解答】 (1)要求被测者与视力表像的距离是 5m,由图知,小明到平面镜距离 2.2m,所以视力表的像到平面
19、镜距离为 视力表到平面镜距离也为 2.8m,则 L 的大小应该是 (2)平面镜所成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因视力表和平面镜都竖直放置,所以视力表中图案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使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 【分析】 (1)已知平面镜与被测者的距离,被测者与视力表像的距离,则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距离=被测者与视力表像的距离-平面镜与被测者的距离; (2)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3)近视眼矫正:佩戴凹透镜。 20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
20、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当先调整图甲中 (选填“A”或“B”)的高度; (2)某小组用相同的装置先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 a、b 两条图线。由图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若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分别为 ma、mb,则 ma mb;(选填“”“”或“”) 。 (3)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 。 【答案】(1)B (2)98; (3)吸热 【解析】【解答】(1)组装器材时,因为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要先调整铁圈的位置,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安装,所以应当先调整图甲中 B 的高度。 (2)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为 98,即沸点为
21、98。 图乙中两次实验水的初温相同,沸点相同,但图线 b 需要更长的加热时间,说明图线 b 所表示的水的质量更大,所以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才能达到沸点。 (3)撤去酒精灯后,水不能持续吸热,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需要持续吸热。 【分析】 (1)组装器材时: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安装,在安装中切记要调整铁圈的高度,方便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2)根据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图像中水平线对应的纵坐标数值确定水的沸点;水量大,图线需要更长的时间加热,水量小,图像需要较短的时间加热。 (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但需要持续吸热。 21小红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所
22、示。 (1)小红应选择 (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小红将蜡烛 A 点燃,则蜡烛 B 应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 。 (2)实验时应在蜡烛 (选填“A”或“B”)所在一侧观察蜡烛 A 的像,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大小 。 (3)如果将竖立的玻璃板沿图中虚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 A 的像相对于桌面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发生”)移动。 【答案】(1)较薄;不点燃 (2)A;不变 (3)不发生 【解析】【解答】 (1)由于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都可以成像,玻璃板如果薄,两个像距离近,测量误差小,实验效果好;反之,较厚的
23、玻璃板两面,都可以成像,会出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故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小红将蜡烛 A 点燃,因为要用 B 模拟蜡烛 A 的像,则蜡烛 B 应不点燃,。 (2)平面镜成像为光的反射现象,f 反射光线在蜡烛 A 一侧,故实验时应在蜡烛 A 所在一侧观察蜡烛 A 的像。 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透过玻璃板会观察到它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3)将竖立的玻璃板沿图中虚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蜡烛 A 的物距不变,像距也不变,像和物体位置关于玻璃板所在的平面对称,像还在原来位置,故蜡烛 A 的像相对于桌面不发生移动。 【分析】 (1)玻璃板薄的好处:两个像距离近,测量误差小,
24、实验效果好。模拟蜡烛 A 的像 B 不用点燃(2)实验中在点燃的蜡烛一侧观察蜡烛的像,像与物等大。 (3)蜡烛的像距和物距等大。 22如图所示,小红用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先组装器材,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50cm 刻度线处,小红把蜡烛移到 20cm 刻度线处,再把光屏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光屏上会呈现清晰的烛焰像,这是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3)接着,小红用厚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烛焰所成像的大小将 ,亮度将 ; (4)保
25、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移到 45cm 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小红能观察到像的方法是 。 【答案】(1)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向左;缩小 (3)不变;变暗 (4)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透镜观察蜡烛烛焰的像 【解析】【解答】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之前需要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50cm 刻度线处,把蜡烛移到 20cm 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 30cm,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应该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
26、的实像。 (3)用厚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透过透镜的光线变少,但透镜的下半部分仍能成像,故烛焰所成像的大小将不变,亮度将变暗。 (4)把蜡烛移到 45cm 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 5cm,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则此时 uf,不成实像。 【分析】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2)由凸透镜的刻度线、蜡烛的刻度线,可以求蜡烛的物距大小,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确定成像情况,从而确定光屏移动方向。 (3)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改变的是通过透镜光线的强度。 (4)u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只能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透镜观察蜡烛烛焰的像。 2
27、3小明利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通过实验测量小石块和酒精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正确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 (3)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为 g/cm3; (4)向量筒中放入石块时,若操作不当,使水溅出,会使测出的密度值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 (5)小明还想测量酒精的密度,以下是他的实验步骤,但顺序不正确。正确的顺序是 ,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 酒精= 。 A 测出玻璃杯和剩
28、余酒精的总质量 m2 B 在玻璃杯中盛酒精,测出杯和酒精的总质量 m1 C 将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部分酒精的体积 V 【答案】(1)右 (2)27.4g (3)2.74 (4)大于 (5)BCA; 【解析】【解答】 (1)如图,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端下沉,右端上翘,所以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图乙中标尺的分度值是 0.2g,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为 2.4g,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3)由图丙知,小石块的体积为 小石块的密度为 (4)向量筒中放入石块时,若操作不当,使水溅出,会使测出石块的体积偏小,而所测质量是
29、准确的,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所测量的密度值会偏大。 (5)合理的实验步骤应为:B在玻璃杯中盛酒精,测出杯和酒精的总质量 m1;C将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部分酒精的体积 V;A测出玻璃杯和剩余酒精的总质量 m2;即正确的顺序是 BCA。 由实验步骤知,倒入量筒内的酒精的质量为 酒精的密度为 【分析】 (1)测量前,天平不平衡,调节托盘天平的左、右平衡螺母; (2)小石块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数+游码的质量数; (3)已知小石块的质量、体积,由密度公式=求出; (4)水溅出导致总体积变化,小石块的体积发生变化,由密度公式= 可以判定测量的密度值的大小变化。 (5)对液体,先测液体和容器的总质
30、量,然后将杯中的酒精倒入到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部分酒精的体积,最后测出杯与剩下的酒精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酒精的密度。 四、计算题四、计算题 24短跑运动员在某次一百米赛跑中,前 45m 的平均速度是 9m/s,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是 10s。求: (1)运动员跑完前 45m 所用的时间; (2)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解:由可知,运动员跑完前 45m 所用的时间 答:运动员跑完前 45m 所用的时间为 5s; (2)解: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答: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是 10m/s。 【解析】【分析】 (1)已知运动员跑 45m 的路程,速度
31、,由 t= 求出 运动员跑完前 45m 所用的时间 ; (2)已知运动员跑完全程的路程,时间,由 V=求出 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 25小畅同学用天平、玻璃瓶和水来测量果汁的密度:测得空瓶的质量为 25.4g,瓶中装满水后测得总质量为 47.4g,将水全部倒出并装满果汁后测得总质量为 51.8g。求: (1)玻璃瓶的容积是多少? (2)果汁的密度是多少? 【答案】(1)解:玻璃瓶中装满水时,水的质量 m水=m2m1=47.4g25.4g=22g 由可得,玻璃瓶的容积 答:玻璃瓶的容积为 22cm3; (2)解:玻璃瓶中装满果汁时,果汁的质量 m果汁=m3m1=51.8g25.4g=
32、26.4g 果汁的体积 V果汁=V瓶=22cm3 果汁的密度 答:果汁密度为 1.2g/cm3。 【解析】【分析】 (1)已知空瓶的质量和装满水的总质量,可以求出水的质量,根据公式 V=求出水的体积,即为玻璃瓶的容积; (2)根据空瓶的质量和装满果汁的质量,可以求出果汁的质量,又果汁的体积等于玻璃瓶的容积,由公式=求出果汁的密度大小。 五、简答题五、简答题 26如图所示,点燃的蜡烛会使它上方的纸风车转动起来,这是为什么? 【答案】点燃蜡烛,上方的空气,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密度小的热空气上升,形成对流,吹动扇叶转动。 【解析】【分析】空气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而上升
33、。 六、作图题六、作图题 27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请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答案】解:如图所示 【解析】【解答】解:由给出的光线可知,原本向中间会聚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变得平行不再会聚,即经过透镜后,折射光线变得发散了,故虚线框内的是凹透镜。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8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到水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答案】解:如图所示: 【解析】【解答】过入射点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分析】先过入射点作法线,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29如图所示,根据经过透镜的入射光线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 【答案】解:如图所示: 【解析】【解答】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分析】根据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进行画图: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